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古称“三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部,东隔太行山脉与河北省相邻,西、南以黄河为界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境域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省会太原市。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81.35万人。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是晋国所在地,故简称“晋”;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

先秦时期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后随着地域扩大,统治中心才转入河南豫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公元前19-16世纪重要的古遗址。

战国初期,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山西地域主要为赵、魏、韩三国据有。因三国互相攻伐,其属地也不断变化。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国战败,秦国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长平之战”后,赵国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宋代的行政区划迭有变更,但基本上是路、州(府军)、县三级制,当时山西全境除西南部属永兴军路外,余皆属河东路。河东路(治太原)下辖三府、十四州、八军、八十二县(其中三县、三州不在今山西)。在今山西的府、州、军为:太原(治太原,辖阳曲、大通等十县二监)、隆德(治潞,辖上党、黎城等八县)、平阳(治临汾,辖洪洞、和川等十县)三府;绛、泽、代、忻、汾、辽、宪、岚、石、隰、慈十一州;庆祚、威胜、平定、岢岚、宁化、火山、保德、晋宁八军(各军辖县略)。又永兴军路在山西的为一府、一州、十三县,一府为河中府(治河东,辖猗氏等七县),一州为解州(治解,辖安邑等三县)。但是北部大同等地在五代时被割让给了辽国,属于燕云十六州范围,辽国设西京,宋朝一直未能收复。

宋代时,运城盐池盐利收入占到占到国库收入的六分之一。基于盐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管理盐务的,也大多是一些朝廷重臣。北宋时,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河东盐政长达五年。

宋金时,山西的平阳、绛州就是中国木版印刷的中心。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山西的政治军事地位下降,但在经济方面,晋商开始兴起。晋商从明初到清末,在商界活跃了长达五个多世纪之久,其活动区域之广,经营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活跃时间之长是其他商帮无可比拟的,尤其清代创立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之后,商品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曾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5月,榆次县城关区改为榆次市。同年,临汾、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全省又划为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五个专区和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榆次五个省辖市及九十五个县。1958年,全省行政区划又作了较大的调整,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专区,大同、阳泉、长治、榆次、侯马五个专辖市,一个省辖市——太原市,四十一个县。

1961年,全省行政区划又作了重大变更,除恢复了原来的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五个专区,三个省辖市,三个专辖市外。1962年,晋南专区恢复了新绛、河津两个县,晋东南专区恢复了潞城、长治两个县。1963年,将侯马市和榆次市改为曲沃县和榆次县。1964年,雁北专区恢复了大同县与怀仁县。全省行政区划为五个专区、四个市、九十六个县。

1970年,将晋南地区划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1971年增设吕梁地区,并增设了交口、方山、娄烦、古县、柳林五个县及榆次、临汾、侯马三个市。至1979年,全省共分为雁北、忻县、吕梁、晋中、晋东南、临汾、运城七个地区,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四个省辖市,榆次、临汾、侯马三个地辖市,一百零一个县,十五个市属区。

1983年7月,山西省在机构改革中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将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城二县划归长治市管辖;将晋中地区的平定、盂县二县划归阳泉市管辖;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撤销临汾县,将临汾县的行政区域并入临汾市;撤销运城县、晋城县、忻县,设立运城市、晋城市、忻州市;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榆次、临汾、运城、晋城、忻州五市均为省辖(县级)市。

山西能源基地基本建成到1990年12月底,山西基本上建成了一个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为主的有自己特色的能源基地。1990年原煤产量达到2.86亿吨,发电量达到314.2亿千瓦时,分别比1985年增长33.5%和70.2%。5年累计外调煤炭8.9亿吨,外送电量266.4亿千瓦时,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位置境域

气候

地质

地层

地质年代时段

分布区域及岩层

中太古界28-32亿年

新太古界25-28亿年

古元古界16-25亿年

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约5-16亿年

古生界约4-5亿年

中生界约2.5-4亿年

鄂尔多斯、沁水、云岗、宁武、太原西山、汾西坳陷盆地中,其中三叠系出露面积约17000平方千米、侏罗系约7000平方千米、白垩系约3000平方千米,其中,三叠系主要由一套陆相河湖沉积的砂、泥质岩系组成,侏罗系主要由河湖沼相为主的碎屑岩、泥质岩、含煤沉积、少量火山喷发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组成,白垩系主要为陆相杂色碎屑岩为主、夹火山岩及含煤地层

新生界约0.01-2.5亿年

参考资料:

构造

火山

地形地貌

土壤

水文水利

水文

山西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86.8亿立方米。

汾河

汾河发源于管涔山,穿越云中山和吕梁山之间的峡谷,至兰村以上为上游,中下游纵贯省境中部的太原、临汾两大盆地,在禹门口下游的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汾河干流全长694千米,集水面积39471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是省内第一大河。支流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地,长度不大,多属山溪性河流;主要支流有岚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洪安涧河、双池河、浍河等。

沁河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水库以下的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沁源县霍山南麓二郎神沟,向南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在河南省境内汇入黄河。沁河干流在省内长约396千米,流域面积9151平方千米,河道平均纵坡3.01‰,主要支流有沁水河、固县河等。沁河上游为林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因流经山区,河道下切较深,耕地高,河床低,径流利用率很低。

桑干河

滹沱河

湖泊

山西省湖泊有云竹湖、文瀛湖、漳泽水库、宁武天池、精卫湖、山西天鹅湖、运城盐湖和伍姓湖等。

运城盐湖

晋阳湖

晋阳湖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端金胜镇南阜村。水域面积5.1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400万立方米,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

水利

2021年,山西省全年落实水利投资169.06亿元,完成投资131.87亿元,争取的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额度在全国位列14位。重点推进了18项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治理河长197千米,百千米中游示范区项目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到2022年,山西省已建成水库611座,堤防11266千米。此外,山西省还通过引黄南干线向汾河引调黄河水3.68亿立方米,通过引黄北干线向桑干河生态补水2.09亿立方米;全年完成5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

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是山西省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旨在修复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将在2年内完成全域灭荒和汾河干流以及重要支流两侧主要建设任务,以全面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提升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尽快实现“生态河源、绿色河道、景观库渠、和谐水系”的效果 。

万家寨水利枢纽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19年末统计数据,山西省现有耕地386.95万公顷、园地64.09万公顷、林地609.57万公顷、草地310.51万公顷、湿地5.44万公顷。

山西省主要土地资源面积

土地类别

详情

耕地386.95万公顷

旱地281.67万公顷、水浇地104.78万公顷、水田0.50万公顷,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5个市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的61%

园地64.09万公顷

果园55.38万公顷、茶园0.002万公顷、其他园地8.71万公顷,运城、吕梁、临汾3个市园地面积占全省园地的75%

林地609.57万公顷

乔木林地303.24万公顷、竹林地0.03万公顷、灌木林地173.46万公顷、其他林地132.84万公顷,吕梁、临汾、忻州、晋中4个市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的55%

草地310.51万公顷

天然牧草地0.67万公顷、人工牧草地0.48万公顷、其他草地309.36万公顷,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5个市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73%

湿地5.44万公顷

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灌丛沼泽0.09万公顷、沼泽草地0.04万公顷、内陆滩涂5.24万公顷、沼泽地0.08万公顷,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参考资料:

矿产资源

水资源

湿地资源

山西省湿地资源匮乏,属湿地资源小省。2021年山西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公布,山西省湿地地类面积为5.44万公顷,能够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地类的面积为16.68万公顷,全省湿地总面积为22.12万公顷。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现有湿地公园63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9处,省级湿地公园44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3处。2020年,山西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包括垣曲黄河小浪底库区省级重要湿地、洪洞汾河省级重要湿地、沁县漳河源省级重要湿地、左权清漳河省级重要湿地等。

森林资源

截至2020年底,山西森林面积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7%,森林蓄积量达到1.59亿立方米。2022年11月,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27处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9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这些基地和资源库的建设旨在加强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提高林木良种生产供应能力,提高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水平,有效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草地资源

山西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吕梁山区和中部盆地的边缘地带。据上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普查,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6828万亩,其中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大片天然草地5566万亩、面积在20公顷以下的零星草地(即四边草地)1262万亩。大片天然草地中,山地草甸类草地556万亩、山地灌丛类草地1192万亩、山地草原类草地657万亩、低湿草甸类草地52万亩、疏林草地类草地172万亩,暖性灌丛类草地2937万亩。山西草原的特质是亚高山草甸,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截至2022年,山西草地面积逾465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

药材资源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物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5处,草地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9处。

山西省主要自然保护区(部分)

保护区名称

行政区域

面积/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级别

阳城县

5573

野生动物

国家级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武、岢岚、五寨

21453

野生动物

国家级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交城县、方山县

10466

褐马鸡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国家级

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垣曲、沁水、翼城等

24800

森林及金钱豹、金雕等野生动物

森林生态

国家级

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沁源县

1334

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国家级

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兴县

25741

褐马鸡及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

国家级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蒲城、隰县

14350

褐马鸡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国家级

参考资料: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为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2月,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阳城县东南30公里、晋豫两省交界处,全区总面积5573公顷,林地总面积5229公顷,非林地总面积344公顷。植被覆盖率达93.8%。全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398公顷,缓冲区419公顷,实验区1756公顷。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

山西处在汾渭地震带上,是中国东部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根据600多年的历史资料,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显示出两个大的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是1481年到1730年,这个活跃期持续了250年。在这个活跃期中有一个高潮阶段,就是1668年到1695年。在这27年中,华北地区总共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就是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还有一个就是三河平谷的8级地震(在1679年),还有两次都发生在山西,一次是1683年山西原平七级地震,还有1695年的临汾八级地震。在华北地区的第一个活跃期中。但是在第一个活跃期平静以后,整个华北地区80多年没有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处于一个相对的平静状态。

截至2021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全省共辖117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省人民政府驻太原市小店区省府街3号。

山西行政区划

地级市名称

辖区面积(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代码

下辖县(市、区)名称

太原市

6959

140100

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代管)

大同市

14176

140200

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阳泉市

4451

140300

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长治市

13864

140400

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晋城市

9484

140500

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代管)

朔州市

10662

140600

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代管)

晋中市

16408

140700

运城市

14106

140800

忻州市

25180

140900

临汾市

20589

141000

吕梁市

21143

141100

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代管)、汾阳市(代管)

参考资料:

主要城市

太原市,别称为并州,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截至2022年末,太原市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0%。全市常住人口543.50万人。全年生产总值5571.17亿元。

大同市,地处山西北部,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大同也是一座物产富饶的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煤炭储量,为大同赢得了“中国煤都”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之誉。截至2022年末,大同市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9.1%。全市常住人口为310.02万人。全年生产总值1842.5亿元。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史称“盐运专城”。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71.85万人。国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疆域的9%。全年生产总值2301.1亿元。

山西省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

书记

唐登杰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唐登杰

山西省人民政府

省长

主席

人口概况

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2022年减少15.36万人,减少0.44%。2023年山西全省出生人口21.31万人,比2022年减少2.20万人;出生率为6.13‰,比2022年下降0.6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9.11万人,比2022年增加2.20万人;死亡率为8.38‰,比2022年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比2022年下降1.27个千分点。在城乡构成方面,2023年末山西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52.01万人,占64.9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13.98万人,占35.03%。

全省各市常住人口分布为太原市543.50万人,大同市310.02万人,阳泉市131.11万人,长治市314.17万人,晋城市218.93万人,朔州市159.07万人,晋中市339.45万人,运城市471.85万人,忻州市265.56万人,临汾市390.66万人,吕梁市337.05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0岁至14岁人口为537.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43%;15岁至64岁人口为2440.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09%(其中:15岁至59岁人口为2233.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4.15%);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4.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48%。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1.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43%。男性为1778.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08%;女性为1703.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92%,性别比为104.40。

民族

山西省的少数民族总体呈大分散、小聚居、人口少,成分多的特点。人口总数少,但民族数量多达53个,分布在全省11市117个县(市、区),其中包含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回族人数居绝大多数且相对聚居,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感情。少数民族聚居村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山区或贫困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方言

“山西方言”包括晋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冀鲁官话广灵点。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主要为晋语(山西话),南部和北部的少部分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山西话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方言可能都有很大差别,其差别可能是在发音上的差别,如“辣椒”和“辣角”就是发音不同;也可能是在同一事物的叫法上的不同,如“饺子”和“扁食”就是叫法的不同。中原官话汾河片包括山西省南部28个县市以及河南省的灵宝县、陕县和三门峡市。汾河片在历史上与宋西北方音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尤其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广灵点位于晋北与河北省交界处,因没有入声,归入了冀鲁官话。

宗教信仰

佛教

道教

道教在山西何时兴起,已无准确记载。不过到了东汉,道教在山西已基本形成,少数地方已修建了道教庙观。《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对于道教在北方的传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山西的道教文化也在这时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到了唐朝,山西道教进入历史上又一个兴盛时期。为了表彰医学家孙思邈的贡献,唐太宗敕封其为安乐真人,并为他修建了占地30余亩的药王庙(今洪洞孙真人庙)。唐玄宗时期更是对道教尊崇有加,恒山上道庙成林,山西其他各地也建了不少庙观,全省各地共建宫观庙宇几百处。北宋时期,统治者也十分重视道教,山西各庙观香火旺盛。元朝一方面大力发展佛教,一方面支持道教。山西一些地方新建了不少道观,如中统三年(1262年)道士寇士谦在应县始建的云溪观,延祐三年(1315年)在应县始建的玄同观等。

天主教

新绛天主教堂

基督教

综述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点亮全国一半灯”。然而,长期依赖煤炭产业,也导致山西经济发展产业单一,仅煤炭一项就撑起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山西在产业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等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作为转型方向。打造精密电子制造、合成生物、光伏产业、现代服务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2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642.59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国(3.0%)1.4个百分点。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0位,处于全国中游的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4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84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6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4.0:40.8。全省GDP总量在2021年(22870.4亿元)迈上2万亿新台阶之后,2022年突破2.5万亿,增量为2772.2亿元,名义增速达12.1%,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位。

2022年山西省各地区生产总值

各地级市

2022年/亿元

2021年/亿元

增量/亿元

增长率

太原市

5571.17

5121.61

449.56

8.78%

长治市

2804.8

2311.1

493.7

21.36%

吕梁市

2418.9

2071.4

347.5

16.78%

晋城市

2305.4

1912.4

393

20.55%

运城市

2301.1

2053.1

248

12.08%

临汾市

2227.9

1909.51

318.4

16.67%

晋中市

2112.3

1843.4

268.9

14.59%

大同市

1842.51

1686

156.5

9.28%

朔州市

1536.2

1420.61

115.6

8.14%

忻州市

1500.6

1344.4

156.2

11.62%

阳泉市

1012.9

916.6

96.3

10.51%

山西省

25642.59

22870.4

2772.19

12.12%

参考资料:

第一产业

截至2023年7月,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938个;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新增18个特优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总数达到99个。在此基础上,山西着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统领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6个产品品牌入选首批“有机旱作·晋品”。“大同黄花”“万荣苹果”“忻州糯玉米”3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02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1464.3万吨,粮食亩产309.9公斤。蔬菜播种面积346.0万亩,水果产量1017.6万吨。肉(猪牛羊禽)、蛋、奶(牛奶)产量分别达142.5万吨、118万吨、142.8万吨。2022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3%。

第二产业

截至2021年,山西规上工业涉及行业大类40个、行业中类157个、小类369个,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焦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体的支柱性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的工业体系。2022年,山西工业增加值12758.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

第三产业

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体育休闲、教育、家庭服务等服务业是山西省优势产业。(94)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10461.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

在文旅产业方面,山西省首批打造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9家龙头景区,重点培育13家重点景区。围绕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目前已串联起沿线112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15个非A级旅游资源点,还有沿路的571千米慢行步道、85个驿站、38个房车营地、114个观景台。全省建设集散中心、公路驿站、自驾营地,打造忻州云中河、晋城蟒河卧龙湾等20个旅居车示范营地。随着504个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的确定,“三个人家”成为山西省独有的旅游品牌。全省39村6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9月,山西省开发区由2012年的25家增长到目前的93家,其中工业类开发区71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4家,生态文旅示范区8家。2021年,山西全省纳入统计的69个工业类开发区在占全省1.85%的国土面积上,集聚了29%的规上工业企业、57%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占全省32%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6%的固定资产投资、52%的工业投资。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西省四家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开发区第一,排名全国218家国家级开发区第102位。1992年8月建区,1997年3月获批省级开发区,2013年3月获批国家级开发区,2017年7月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整合,形成目前开发区主区、北留周村工业园区、巴公工业园区和北石店工业园区“一区三园”格局,区域面积86.8平方公千米。入驻企业达到3853家,其中四上企业174家,拥有富士康、晋能、中船、大唐、兰花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3.8亿元,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8%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98%的高新技术产值。

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教育

山西省重要大学名单

学校名称

学校标识码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办学层次

山西大学

4114010108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太原科技大学

4114010109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中北大学

4114010110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太原理工大学

4114010112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山西农业大学

4114010113

山西省

晋中市

本科

山西医科大学

4114010114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长治医学院

4114010117

山西省

长治市

本科

山西师范大学

4114010118

山西省

临汾市

本科

太原师范学院

4114010119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山西大同大学

4114010120

山西省

大同市

本科

参考资料: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位于太原市,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目前拥有坞城校区、东山校区、大东关校区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08亩,建筑面积116.64万平米。学校现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2个交叉学科博、硕士点。哲学、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光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位于太原市。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设有26个专业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筹)。现有明向、迎西、虎峪、柏林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

太原理工大学

医疗

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省主要三级甲等医院名单

医院名称

医院等级

医院类型

基本情况

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山西白求恩医院于2011年11月投入使用,地址在太原市龙城大街99号,医院占地438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开设床位3200张,各类手术室50余间

山西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山西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53年,1955年建成开诊,地址在太原市双塔寺街29号,医院占地面积451.2亩。共有床位2850张,内设机构94个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始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70176.63平方米。开放床位2462张;现有45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37个职能科室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职工新村3号,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院设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15个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西街与青年路交叉路口,始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医院开放1000余张床位,有74个专科专病门诊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75号,始建于1983年,医院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909张。设有行政职能科室37个,临床医技科室50个,病区17个

媒体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916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61.86亿元。2022年,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正式成立,首次实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先进计算太原中心成功获批并实体化运营。2022年,全省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251.9亿元。投入3.7亿元财政资金,立项实施28个科技重大专项和13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青年科学家比例一次性上调到60%,设置“杰青优青”专项,支持“杰青优青”人才培育38人。在28个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11个青年技术挂帅人。

文化事业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体育场地面积8915.2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16171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6159个,球类运动场地62507个,冰雪运动场地56个,体育健身场地42694个,大型体育场馆62个。全年全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67枚、63枚和59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312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0项。拥有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省田径游泳运动中心等多个省级体育机构。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约为1090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位列全省第一。根据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山西省17.1%的乡镇有体育场馆,70.6%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68.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生态保护

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按《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评价,11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19~327天之间。全年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5%。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监测93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87.1%,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1.8%。

2022年,山西省争取中央资金20亿元,预算总投资83亿元,实施了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争取中央资金8.3亿元,总投资20.8亿元,实施了四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62个图斑,面积达6739公顷;全力推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申报了20个国家试点项目,启动了42个省级试点项目。研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卫星影像、地理信息和视频信息,对全省生态保护与修复进行全方位实时监管。

社会保障

综述

2022年,全年旅客运输量6274.3万人,比上年下降46.9%。旅客运输周转量119.1亿人千米。货物运输量21.2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6473.0亿吨千米。民航旅客吞吐量773.1万人次。

公路

山西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石家庄等城市,国道108线、国道109线、国道207线、国道208线、国道209线、国道307线、国道309线等国道公路线覆盖山西大部分地区。截止2021年,山西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4461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763千米,包括石太高速、大运高速、太长高速、太旧高速、京大高速、长邯高速等高速公路,跨省高速公路共有21个高速公路进出省口。高速公路网覆盖山西省大部分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形成了旅游的3小时旅游圈,即从省会太原出发3小时可抵达所有主要旅游景区。2021年公路旅客运输总量为5279万人,公路货运总量114705万吨。

铁路

石太铁路

航空

城市

机场名称

机场面积

吞吐量

机场简介

太原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现有航站楼2座(1号航站楼面积2.58万平方米,2号航站楼面积5.5万平方米)

2019年,太原机场突破年旅客吞吐量1400.26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年旅客吞吐量901.32万人次

大同

大同云冈机场

总占地2851亩,航站楼面积17182.2平方米

2019年,大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30万人次

距大同市中心15千米,为4C级国际支线机场、临时航空口岸机场

忻州

忻州五台山机场

航站楼面积13340平方米

距忻州市区38千米、距五台山景区71千米,为4C级军民合用支线机场、临时航空口岸机场

吕梁

吕梁大武机场

占地面积2672亩,航站楼面积13259.3平方米

设计旅客年吞吐量2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900吨

距吕梁市区约20千米,为4C级国内支线机场

长治

长治王村机场

长治机场占地1500亩,现有航站楼7500平方米,新建航站楼12000平方米

2019年突破86万人次

临汾

临汾尧都机场

占地面积2086亩,

2020年旅客吞吐量57.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2.7吨

距临汾市城区11千米,为4C级国内支线机场

运城

运城张孝机场

现有两座航站楼,面积共5.5万平方米

2021年旅客吞吐量191万人次

距运城市城区10千米,为4D级军民合用支线机场、航空口岸机场

航运

截至2022年,山西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557千米,基本实现了省内主要河流和封闭水域通航全覆盖。内河航道主要分布在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渡口码头达到252个。包括老牛湾码头、寺沟码头、冯家川码头、元头湾码头等主要渡口码头。2022年1-12月,全省累计完成营业性水路客运量81.4万人;旅客周转量305万人/千米。2022年1-12月,全省累计完成营业性水路货运量1.5万吨;货物周转量12.4万吨/千米。

轨道交通

综述

饮食

山西菜,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晋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汉朝以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晋菜的味型,明清时期晋商与票号遍布海内是晋菜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山西风味最终形成的主要条件。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民间烹饪技法、原材料、口味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晋菜的地域性形成了“四帮一派一菜一点”的地方风味组合。其中晋中板块是以省城太原为中心的晋中菜为代表。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和聚集区,晋商食俗是精致而不奢华、讲究而不浪费菜肴用料广泛,讲究选材口感醇厚绵软,回味余香。晋南板块是以临汾、运城菜为代表。其菜肴以咸香、咸酸、咸辣等为主要味型。以清汤取其鲜味,以烹醋取其酸香,以炒酱调味定色。晋东南板块是以长治、晋城菜为代表。肴口味偏酸甜、酸辣、鲜咸、干酥、五香。成菜油少、色重、汤多、芡薄。擅长熏、卤、烧、焖等技法。晋西北板块是以大同、朔州、忻州为主要代表。烹调以烧、烤、焖、涮为主。风格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元素。

山西各地饮食习惯的形成多与本地区长久以来的农业生产情况相关,山西地域南北狭长,北部多种植耐寒抗旱的荞麦、豆类、马铃薯等作物,中部种植谷子、玉米等杂粮和小麦,南部以种植小麦为主,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重面食轻米食、重主食轻副食的饮食习惯,且在重主食的地区又多追求味道上的厚重,如咸、酸等。山西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当数山西刀削面和山西老陈醋。

刀削面

山西面食多种多样,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传统的刀削面师傅头戴布圈,将面团置于头顶,双手各执一把削面刀,削落的面条纷纷落入两米远的沸水锅内,削出的面条形似柳叶,宽厚长度相同,以细、薄、长为特点,煮熟的面条可以浇上各种荤素浇头,即可食用。

山西刀削面

老陈醋

老陈醋是以山西当地种植的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各种皮糠为辅料,以红心大曲为发酵剂,经配料、蒸料、翻醅、发酵、熏醅等工艺制作而成。老陈醋具有色泽黑亮、醋香浓郁、口感醇厚、开胃助消化、除腥、除膻等特点。

特产

山西特产(部分)

名称

简介

仙人红薯

阳泉铁锅

山西省阳泉市特产,主要有砂换锅和广锅两大类,规格数百种。特点是:煮食不变味,锈不脱皮,色泽光洁,边沿整齐,壁厚均匀,不炸不裂等

汾酒

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汾牌二锅头。汾酒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

运城万荣花生

万荣县的特产,素以产量高、品质好而远近闻名。这里的花生果壳薄而有光,脉纹清晰,果仁饱满,香脆可口。万荣县沿黄河和汾河一带的土地,为平坦的沙壤土地,土质松软,通风透气好,地温高,昼夜温差大,是适宜种花生的土壤

艺术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翼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表演形式以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为主,也有舞台表演。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翼城花鼓

山西山歌

山西山歌是山西民歌体裁之一,是在黄土地里生活的人们才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山西山歌因地域不同、方言不同还分了三类:有高亢、明亮、绵长,流行于晋西北黄河边上的“山曲”;有委婉、清秀,流行于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有激昂、嘹亮,流行于忻州地区的“卷席片”。经典山西山歌曲目有《三天路程两天到》《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等。

彩塑

戏曲

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形式,起源于佛教,流行在宋代。清道光年间从河南传至山西晋中一带。太原莲花落就是由“晋中落子”发展演变而来,以曹派最为著名。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在太原地区,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夫妻挑水》等。2011年莲花落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筑

山西以丰富的地上古建筑和大量的民居宅院、宫观寺庙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建筑存量最多、体量最大的地区,素有“中国地上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山西现存的古建筑18118处。目前已被确认的金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有146座,而山西境内就有106处,其中的7处是唐、五代的遗存文物。

寺庙

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东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距离台怀镇30多千米。东大殿居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东大殿坐东朝西,依山势踞于10米多的高台之上,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从外部来看,东大殿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了整个建筑的一半。屋顶之下,是设计严谨的斗栱,分内外两圈排列,里面的被称为内槽斗栱,外面的一圈是外檐斗拱。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独特构件,斗拱在整个建筑衔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居

山西多元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造就了山西民居多样的风格,地窨院、窑洞、四合院,共同构成山西特有的建筑风格。

地窨院

地窨院,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濒临黄河的平陆县等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地窨院建设方向面向地心,建筑材料只有黄土,以挖土方作为主要建筑手段。平陆地区现存代表性的地窨院有: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张店镇张店村的周家大院,完整地保存了清代的门楼、门洞、马面、滴檐等基本结构和构件,属于标准的12数坎宅院,并和其他三座院以地道相连。建于清早期的张店镇张店村王守贤地窨院,完好地保存着崖场、场房、拦马墙、马面等传统要素。此外,建于1970年的张店镇安沟村董治清地窨院、建于1974年的张店镇侯王村杜唐娃地窨院,也都是其中的代表性院落。

晋中大院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山西民居(晋商)和皖南民居(徽商)素来齐名,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晋商长期经营盐业、票号,留下了丰富的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

窑洞

窑洞是山西省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晋西北以及晋北地区。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窑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增大窑洞的空间。窑洞冬暖夏凉,具有特殊的保暖性能,居住在窑洞内夏不畏酷暑,冬不怕严寒。

晋商文化

乔家大院

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分别为: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有迄今世界上仅存的梵乐,并存有各类佛教建筑,大量庙堂殿宇构成了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享有“佛国”盛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寺庙显通寺的诞生地,而南禅寺和佛光寺作为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2009年,五台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将对佛的信仰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成为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平遥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建,周长6.4千米,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墙上筑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山西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截止2022年,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稳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9处;国有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

山西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分类号

所属类型

批次

地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

25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繁峙县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26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武乡县

云冈石窟

石窟寺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24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应县

南禅寺大殿

32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33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五台县

晋祠

38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太原市

善化寺

41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44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永乐宫

46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芮城县

广胜寺

49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洪洞县

丁村遗址

古遗址

第一批

山西省临汾县

侯马晋国遗址

11

古遗址

第一批

山西省侯马市

参考资料: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东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也是晋水的发源地,《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后经各朝代重修和扩建,形成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桥、林俱全的大建筑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和历史人物附祀。

悬空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是非遗资源大省,截至2022年,山西省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山西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分类号

所属类型

批次

地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

25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繁峙县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26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武乡县

云冈石窟

石窟寺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24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应县

南禅寺大殿

32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33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五台县

晋祠

38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太原市

善化寺

41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44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大同市

永乐宫

46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芮城县

广胜寺

49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山西省洪洞县

丁村遗址

古遗址

第一批

山西省临汾县

侯马晋国遗址

11

古遗址

第一批

山西省侯马市

参考资料:

琉璃烧制技艺

琉璃生产在山西省分布广泛,以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为主。太原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生产琉璃,其后一直没有间断。当地烧制琉璃以苏姓家族最为著名。阳城烧造琉璃始于元代。烧制地点起初在县城东关,后迁至后则腰村,其中以乔氏家族最为著名。河津琉璃的烧制也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主要集中在城西的东、西窑头村,吕姓为当地的琉璃世家。介休是山西烧造琉璃较早的地区,当地的唐代寺庙建筑中就已使用琉璃。

习俗

大槐树祭祖习俗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从宋室南迁时代开始到清代中后期结束,其中以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为移民高峰。移民涉及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迁徙地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元末明初战乱致使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但山西未受重大影响,仍然保持着相对众多的人口。因此明朝政府在五十年间共18次从山西迁出移民,其中以平阳府移民数量最多,集中移民的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的大槐树下。几百年来,大槐树移民后裔已布满全球,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槐树下祭祖,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大槐树也因此而成为中国人寻根问祖的象征。从1991年开始,洪洞县于每年4月1日至4月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

民间社火

历史文化名镇(村)

截至2022年9月,山西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山西主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部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参考资料:

静升镇

静升镇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北12千米处,素有“晋中第一镇”、灵石“小江南”的美称,2003年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古称“旌善”,据历史记载,晋文公元年,晋文公火焚绵山,后悔不及,“为志吾过,且旌善人”,院内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中国民居研究部高级建筑师刘金钏称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石雕、砖雕、木雕)是“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位于镇南的文笔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长12.3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至今仍然竖立。

西湾村

西湾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是碛口鼎盛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村庄之一,因是当时巨商陈家的家属宿舍,所以又有“陈家大院”之称。西湾村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明朝。村落之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于其上,层层叠置,最高处可达六层。整个村落中的民居群长约250米,宽约120米,占地3万多平方米,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40余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9月,山西共有中国传统村落550个,数量居全国第五。

程家峪村

程家峪村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风峪沟内之西南小口子,俗称程家峪沟。公共建筑基本沿南北向轴线布局,位于村中央,由南向北依次为程家峪桥、龙王庙、五道庙、真武庙戏台遗址、真武庙,并将村落分为东沟、西沟两部分;东沟建筑建于崖壁之上,依山势而建,由下至上共分为六层,下层窑洞的窑顶作为上层院落的院面,院落多为“一窑一屋一门”或“一窑两屋一门”的一进院形式。

得胜堡村

得胜堡村

地方象征

省树

省鸟

1984年山西省将褐马鸡定为省鸟。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世界珍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将其列为世界濒危鸟类,有“东方宝石”之美誉。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以及河北、陕西、北京的部分林区,是分布区最为狭窄的鸟类之一。山西省是全国褐马鸡的核心分布区,拥有全国褐马鸡最大的种群数量。2019年在山西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吉祥物“青青”的原型就是褐马鸡。

综述

山西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名称

所属地区

景区级别

大同市云冈区云冈石窟景区

大同市

AAAAA

2007年

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忻州市

AAAAA

2007年

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

晋城市

AAAAA

2010年

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景区

晋中市

AAAAA

2015年

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

忻州市

AAAAA

2017年

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临汾市

AAAAA

2018年

长治市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

长治市

AAAAA

2020年

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景区

临汾市

AAAAA

2021年

临汾市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临汾市

AAAAA

2022年

参考资料:

主要景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雁门关景区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的雁门山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修复开发,古老的雁门关已经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晋陕峡谷中段,黄河北干流南段,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景区总面积约116平方千米。黄河流经此地,水面由300米宽乍缩为50余米,飞流直下,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壶口瀑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壶口瀑布形成“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生雷”等奇观。景区分布着“十里龙槽”“孟门夜月”“禹帽峰”“古渡口”“克难城”等百余处自然人文景观。

山西省国际友好省州

中方

外方

山西省

日本

埼玉县

1982年10月

美国

爱达荷州

美国

田纳西州

英国

德比郡(达比郡)

乌拉圭

卡内洛内斯省

意大利

阿布鲁佐大区

罗马尼亚

穆列什县

俄罗斯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匈牙利

索尔诺克州

2009年1月

美国

西弗吉尼亚州

2015年6月

全罗南道

2017年11月

捷克

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州

哈萨克斯坦

巴甫洛达尔州

蒙古

中戈壁省

蒙巴萨郡

洛里州

2019年4月

2018年,山西省成为“国家标准化综改试点省”。

2019年,山西省被列入“首批全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名单。

2019年,山西省入选“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省”名单。

2019年5月,山西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2020年12月,山西省获得“2020-2021年度无偿献血先进省”荣誉称号。

展开[a]

地质学中的年代和地层划分:地质年代五级划分,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世、期,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地层,地层由下至上为宇、界、系、统、阶。

[b]

[4]山西通志-地理志.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 1996-11: 67.

[20]陈虎. 新编中国历史纪年表. 2019: 182-190.

[27]山西通志-民俗方言志.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 1997-09: 76-90.

[36]山西概况. 1985-01: 1-11.

[39]陈虎. 新编中国历史纪年表. 2019: 182-190.

[48]山西概况. 1985-01: 1-11.

[53]山西概况. 1985-01: 19-21.

[54]山西通志-地质矿产志.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3-12: 13-162.

[112]刘戊忠. 回族在山西[J]. 宁夏社会科学, 1989, (06): 71-72+47.

[114]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1993-07: 6-135.

[115]李元平主编. 山西地域文化. 2014-06: 51-59.

[208]山西传统食品. 《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编辑委员会山西分编委会编, 1993-08: 51.

[232]山西名胜. 1982: 1-9.

[250]山西省省树评选揭晓[J]. 山西林业科技, 1988年, (02): 32.

THE END
0.汾河新构造断裂带及其地震地质意义山西地震1984年04期汾河新构造断裂带及其地震地质意义,断陷盆地,新构造断裂,构造断裂带,地震地质,在进行山西省1/50万卫片地质解译工作中,发现纵贯汾渭断陷盆地的中段,有一条明显的线性构造影象,它切过了晋中、临汾和运城盆地。由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UZF`2;A9262650qyon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公示煤气发生炉报批本环评报告.doc2.2.2 地质构造 2.2.2.1地质构造灵石县地处山西台背斜的中部,地处吕梁块隆、沁水块拗、晋中新裂陷与临汾—运城新裂陷四个Ⅳ级构造单元接壤部位,主要有四大构造体系,即祈吕弧形褶带东翼、晋中多字型构造、南北向断裂带、东西向构造形迹。拟建场区地处晋中多字型构造体系西南端,距离该场区最近的构造形迹为仁义断层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673A4395899:>:0unuo
2.中国岩浆活动期划分表.doc2.1.2 河南栾川等地区内沿断裂分布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等(518 Ma~711 Ma)。 2.1.3从岩石性质演变看,该期岩浆岩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北山有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和混合花岗岩,陕南及? 第七节? 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格局,北部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712:4357:18@=80unuo
3.精华区文章阅读郯庐断裂带纵贯南北,以东的半岛和沿海部分,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属胶辽台隆,多形成沉积变质矿床和内生矿床;以西属鲁西断隆,寒武、奥陶系灰岩发育,石炭一二叠纪含煤构造分布较广,形成了鲁西南煤田。在燕山运动中,鲁中南隆起,形成一系列山地;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在白垩纪开始发育为陆相断陷盆地,生成了丰富的油气jvzquC41yy}/pn|uovn/pny1ddybpl3rjrEqc}m?'4Lhtxzru'8Guln0hcw&4OLgqixbrq~'4H<&4O>'4Ht9';KO03796;8;;4;/H9
4.张家口盆地活动断裂研究【摘要】:活动断裂灾害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发育的灾种,它的发生频率和灾情情况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正在逐年加剧。近年来,由于地震预报和工程建设的需要,活动断裂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 张家口盆地位于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与山西地震构造带的交汇区,是一个新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7627.396468699: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