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相关资料

下古生界清同治六年~十年(1867~1871年),美籍学者庞派来和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等主持了北京西山的地质考察,鉴别的“泥盆纪石灰岩”、“震旦系及石炭纪石灰岩”等,有些属寒武系和奥陶系。

1920年,北京大学叶良辅、谢家荣将北京西山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层次:下页岩层;中灰岩层;上页岩层;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同时提出,北京西山寒武系、奥陶系与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的地层完全类同。

1934年,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张文佑等在昌平县龙山暗灰色厚层灰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 Walcott,Corynexc-Chus changpingensis sun,C·changneui Sun。该发现对燕山地区显生宇和隐生宇的分界具有重要意义。翌年又将上述灰岩命名为“昌平灰岩”。

1957年,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孙云铸等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和果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提出了“蓟县运动”的概念。认为在晚前寒武纪期间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同时指出,昌平县城北“深灰色豹皮灰岩产馒头统Redlichia化石群,可和云南龙王庙灰岩对比,仍属馒头统范围。”

侏罗系1920年,叶良辅等在《北京西山地质志》中,把北京西山的侏罗系,划分为门头沟煤系、九龙山系和髫髫山系。1933年,王竹泉、计荣森等把门头沟煤系进一步区分为下窑坡系、龙门系,时代为早侏罗世。同时他们还发现,门头沟煤系底部有辉绿岩侵入。

1947~1957年,杨杰等将早侏罗世的地层称为门头沟统,其下分为杏石口亚统、窑坡亚统、龙门亚统;把中侏罗世地层称为九龙山统,其下分为水塔寺亚统、聚宝山亚统、金山庵亚统。并认为,髫髫山统属早白垩世。

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将辉绿岩改称为南大岭组,时代定为早侏罗世。

1984年,北京地质学院陈芬等出版《北京西山侏罗纪植物群》专著,对该院师生50~60年代在西山进行的地质工作,特别是采集生物化石标本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资料翔实,对科研、生产有较高实用价值。

白垩系1933年,清华大学谢家荣在北京西山坨里—大灰厂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时,创建了北京地区的白垩纪地层系统。根据采集到的叶肢介等植物化石,他将大灰厂系确定为早白垩世,夏庄系确定为晚白垩世。

1956年,在《中国区域地层表》中,将白垩系下统划分为4组:东岭台组,东狼沟组,大灰厂组,辛庄组。白垩系上统,又称坨里群,下分3组:坨里组,芦尚坟组,夏庄组。

1980~1986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院郝纯诒主持编著或合著了一系列有关北京地区白垩系的专著,如《中国地层·白垩系》(主编),《中国上下白垩系及白垩—第三系间的界限》(合著),《中国的白垩系》(合著)。其中,提出了白垩系三分的方案,对中国白垩系的研究有极大推动作用。

北京西山东狼沟组火山岩为钾质系列岩石(K2O=3.40%~4.70%,K20/Na20>1),由玄武质粗安岩和粗安岩组成.它们表现出LREE富集[(La/Yb)N=31.4~44.6]和HREE弱分馏[(Dy/Yb)N=1.64~2.01]的REE分布模式,Eu表现出弱的负异常(Eu/Eu*=0.81~0.86),富集Ba、K、LREE和相对亏损Nb-Ta、Th-U.较高的Sr[(87Sr/86Sr)i=0.705 7~0.705 9]和低Nd[δNd(t)=-14.7~-12.4],类似于辽西义县组和华北陆内同时代的EM I型基性火成岩.其Th-U相对Ba、La的强烈亏损,暗示早期可能有华北古老的下地壳再循环进入源区.结合区域构造研究,东狼沟组火山岩可能为陆内伸展拉张环境下早期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新生界20世纪20年代初,外国学者安特生考察研究了北京长辛店的砾岩层,发表了“中国北部之新生界”的专论。1923年,北京大学袁复礼节译了安特生的文章,北京地区新生界的研究拉开了帷幕。

周口店地区1927~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主持,杨钟健和裴文中等参与了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将约35米厚的新生代洞穴堆积划分为10层。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中国境内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世界第一个最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并发表了“周口店成年猿人头盖骨发现之经过”的论著。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委员会确认周口店遗址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1933年,他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的堆积中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在周口店鱼岭南端砂岩地层中发现了古代鱼类化石,并将化石发现点编号为14地点。1936~1937年,清华大学地质地理系张席禔将上述鱼化石定名为席禔刺魞和短头魞,确定其时代为上新世中期前后。

1977~1982年,在唐山地震后组织的地震地质会战期间,对第四纪全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延庆盆地和平原地区的一些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240万年前的浮游类和底栖类有孔虫化石群及超微化石。

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所吴汝康等合著的《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出版,主要成果有:研究和确定了周口店地区晚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两套不同地层;在猿人洞底部的探井中发现了新的地层,共划分为4层;从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的综合观点出发,对比了洞穴内外的地层,提出了本区晚新生代地层的对比方案;提出了不同地层沉积成因的证据,并推测了本区晚新生代以来古地理环境发展的梗概。

第四纪冰川及其它50~60年代,地质部李四光、中科院地质所孙殿卿等人提出周口店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冰水沉积地层的观点。

1977年,北京市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编制出版了1:10万的《北京平原基岩地质构造图》,初步划分和对比了北京平原地区隐伏的第三系。

1981~1984年,中国地质大学池际尚主编完成《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等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包括: 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地质问题:一是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二是由工程活动而引起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从而形成的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新的地质问题。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层圈构造

固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图 地球层圈构造图 地质作用的类型

A.内力地质作用a.构造运动b.岩浆作用c.变质作用d.地震

B.外力地质作用a.风化作用b.剥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e.固结成岩作用 C.工程地质作用

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但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仅30余种,这些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自然集合体。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

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位于地壳深部和地幔中,以硅酸盐为主和一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水蒸气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高温高压熔融体。侵入岩:岩浆通过地壳运动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冷凝,侵入到上部岩层中形成的岩浆岩称为侵入岩。

喷出岩:岩浆沿着一定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指岩浆岩中矿物结晶的程度,晶粒大小,以及他们彼此间相互组合关系。岩浆岩的构造 :是指岩石中的矿物在空间的排列、配置和充填方式所形成的特征。常见的构造有:1.块状构造2.气孔构造3杏仁构造4.流纹构造 按SiO2 的含量:分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及酸性岩; 根据岩浆冷凝环境:分成:喷出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由风化产物、有机物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风化阶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搬运阶段3.沉积阶段4.硬结成岩阶段.变质岩的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地壳中原已形成的岩石,在受到高温、高压和新的化学成分加入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改变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加入

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地层:一定地质时期内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层位的层状和非层状岩石的总称。相对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位法2.古生物化石法3.岩层接触关系法(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侵入接触)4.岩性对比法

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化。是一种机械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也称为造陆运动。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运动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和节理。断层和节理又统称断裂构造。

产状要素: 走向、倾向和倾角

褶皱构造: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形成的连续弯曲变形。褶皱有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

褶皱成因: 水平侧压力作用下的岩层褶皱.垂直力作用下的岩层褶皱.力偶作用形成的褶皱

断裂构造:地壳中岩层或岩体受力达到破裂强度发生断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节理也叫裂隙,是岩体中岩块沿破裂面没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断层。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1.地貌标志(1)断层崖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正断层相对容易形成,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之间(2)断层三角面通常是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受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形成的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也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接合部(3)错断的山脊通常是平移活动断层相对平移错动,造成某一方向的山脊发生突然的、有规律的错断(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地的接触带(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7)错断的水系、河流2地质标志(1)错断线状、面状地质体(2)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擦痕和阶步.牵引现象.伴生节理.构造透镜体.断层岩.断层泥)(3)地层重复和缺失(4)线状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5)岩相和地层厚度的突变

活断层:是现今仍在活动或者近期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按活动性质分:1蠕变型活断层2突发型活断层 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构造地震:它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产生构造变形积蓄应变能,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使库坝区及其临近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加的现象。

水库地震的特征:(1)高坝水库发震机率高:坝高越高、库容越大,发震机率越高(2)水库地震与库水位升降有关,无明显规律性(3)震中密集于库坝区附近(4)震源浅,震级低,烈度高(5)前震多,余震长。

风化:岩石经受水、气、热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岩石逐渐破碎、疏松或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风化。

风化作用: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气候因素2.地形因素3.地质因素 岩石风化的防治: 1.挖除法2.抹面法3.胶结灌浆法4.排水法

河流的侵蚀作用分类:1.按照侵蚀方式分:机械侵蚀,化学溶蚀2.按照侵蚀方向分:下蚀作用,侧向侵蚀作用。水流的搬运作用

搬运形式:机械搬运(碎屑物)、化学搬运(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碎屑物的搬运形式:推移质,悬移质(根据流速变化相互转化)河流的沉积作用: 山口沉积作用.谷底沉积作用.河口沉积作用.阶地:在河谷发育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河流下切,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床或河漫滩相对抬升,高出一般洪水位,形成顺河谷呈带状分布的平台,这种地貌形态称为阶地。

阶地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岩溶发育的必要条件

最小,但分布最广)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1)可可溶性的岩石)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等氯化盐类岩石(盐石等)育透水性愈好,岩溶愈发裂隙是否发育(2)岩层的透水性 透水性决定于孔隙是否发育风化程度如何CO2含量(主要是侵蚀性CO2)溶解力取决于水中的(3)水的溶解能力 CO2含量越高,溶解力越强CO2水中CO的来源雨水溶解空气中的2生物化学作用指水的循环交替(4)水的运动状态溶越发育交替循环条件越好,岩岩溶形态的垂直分带

水位以上位置:地表以下、最高(1)岩溶垂直发育带水流特征:垂直运动岩溶特点:岩溶连通性差和最低水位之间位置:地下水最高水位(2)岩溶水平、垂直交替发育带水流特征:水平、垂直两向流(分期

岩溶特点:岩溶连通性较好下,下限为地方性侵蚀基准面位置:最低地下水位以(3)岩溶水平发育带主水流特征:水平方向为岩溶特点:发育大量岩溶、暗河、地下湖泊位置:水平岩溶带以下(4)岩溶深部循环带蚀面的控制,在构造控制下向更远更低的排泄区流动水流特征:不受基准侵岩溶特点:岩溶主要为溶隙和溶孔

图 岩溶垂直分带示意图

1—上层滞水;2—地下最高水位线;3—地下水最低水位线;4—地下水流向;5—分带编号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或土层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

根据岩石空隙的成因不同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称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埋藏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以蒸发的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潜水等水位线图有以下用途:1.确定潜水流方向2.计算潜水的水力坡度3.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4.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承压水:承压水是指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埋藏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即孔隙岩层中的地下水称为孔隙水。裂隙水:埋藏在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称为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1.地基沉降2.流砂3.潜蚀对建筑工程的影响4.地下水的浮托作用5.基坑突涌6.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 岩土体:指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石和土的综合体

岩(土)体的结构特征

软弱夹层:力学强度低.泥炭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厚度较薄的软弱夹层 结构面:岩体中的各种物质分异面.破裂面及软弱夹层

结构体:岩体中被各种成因的结构面所围限的相对完整的块体 结构面的成因类型:1.原生结构面2.构造结构面3.次生结构面

压缩变形导致坝体破坏的岩体失稳形式

坏形式)滑动破坏(最主要的破坝基不均匀沉陷的地质因素

一,弹性模量相差悬殊坝基或两岸岩性软硬不断层破碎带因素坝基或两岸岩体中有较大的裂隙密集带

全强风化带有溶蚀洞穴或潜蚀掏空现象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类型:1.表层滑动2.浅层滑动3.深层滑动

潜蚀:在岩层中由于渗透水流的冲刷作用,将其中的细小颗粒冲走带出的现象。坝基处理

散软弱、风化破碎的岩层及浅部的软弱夹层开挖清除,清基:指将坝基表部松整的岩体或较致密、坚实的土层上的工作使坝体放在比较新鲜完主要涉及裂隙岩层的处理软弱破坏带的处理固结灌浆裂隙岩层的处理接触灌浆

帷幕灌浆陡倾角:混凝土塞、拱 软弱破碎带的处理明挖或洞挖缓倾角预应力锚固或混凝土键边坡岩体的破坏与变形

1.松弛张裂

2.蠕动:深层蠕动.表层蠕动

3.崩塌:陡峭边坡崖壁上,由于陡倾裂隙的切割,导致岩体突发倾倒崩落,堆积与坡脚的过程。

4、滑坡:边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滑动破坏的现象。

滑坡分类

顺层滑动:顺层面、片理面等结构面滑下片理面相切的软弱切层滑动:沿与层面或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结构面滑动均质滑动:滑动发生于岩性均一的岩体中牵引式滑坡 滑坡分类按滑动的力学特征推动式滑坡平移式滑动浅层滑坡(滑动面埋深仅数米)数米~20米)中层滑动(滑动面埋深按滑动面埋深20米~50米)深层滑动(滑动面埋深极深层滑动(滑动面埋深大于50米)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地貌、坡形条件2.地层和岩性条件3.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条件4.地下水活动

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1.防地表水入渗2.削坡减重3.修建支档建筑4.锚固措施5.喷射混凝土护面

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所影响到的那一部分岩体 山岩压力(围岩压力):围岩的强度适应不了围岩应力而产生塑性变形或破坏时,作用在支护或衬砌上的力。弹性抗力:一般指有压隧洞充水后,围岩在内水压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的同时对衬砌所形成的反力。

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采用先进的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NATM)(1)尽量少扰动围岩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开挖(TMB)尽可能采用控制爆破和(2)用连续支护(柔性支护)代替传统支护(刚性支护)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可划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四个勘察阶段。钻探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在人力或动力的带动下旋转切割或冲击凿碎岩石,形成一个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钻孔。通过取出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特征等。

坑探是用人工或机械掘进的方式来探明地表以下浅部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探坑、探槽、浅井、斜井、竖井、平洞等

计算

例题:根据下列资料计算在宽为200米的河岸流向河流的潜水流量,并确定离钻孔1为110米处的潜水位标高。河岸钻孔2的隔水层标高为10.52米,河水标高为50.12米,距钻孔2为500米的钻孔1揭露的隔水层标高也为10.52米,潜水面标高为50.82米。岩层渗透系数10.00米/天。

解:求h1和h2

22hh2qk1

2lx222hxh1(h1h2)

滑动面为单一平面的一般计算(底库仑定理)垂直于滑动方向上取一个单位宽度计算假定条件

向摩擦力只考虑自重,不考虑侧计算公式

KK-----安全系数

GcostgcLtgcL GsintgGsincKtg4c tghsin2

读图

(a)直立褶皱 P—横剖面上的轴迹

(b)斜歪褶皱 P—横剖面上的轴迹

(c)倒转褶皱

(d)平卧褶皱

(e)翻转褶皱

P—横剖面上的轴迹 P—横剖面上的轴迹 P—横剖面上的轴迹

图 侵入岩形成年代的判识示例

δ—闪长岩形成于二叠纪以后,白垩纪之前;白垩系与侵入岩为沉积接触,其他地层与闪长岩为侵入接触

地表水与潜水之间各种不通关系的等水位线图

A—潜水补给地表水;B—地表水补给灌水;C—左岸为地表水补给潜水,右岸为潜水补给地表水

请确定A、E点处的: 1.地面高程 2.承压水位 3.含水层埋深 4.水头大小 5.承压水位埋深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 地形等高线;2 — 含水层顶板等高线;3

— 等水压线; 4 — 地下水流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 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 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 选择最优场地, 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 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 (微观结构) 、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 (特别是强度及应变) 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 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 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 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 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 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 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 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 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实践证明,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 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 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 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 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 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 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入, 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 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 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 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 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 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2.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以

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 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今后在工程勘察中, 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 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2.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

作用和影响, 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 提出防治措施。

2.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

础类型的需要, 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 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2.1.3 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

件下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2.1.4 应从工程角度, 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2 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 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 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 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 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 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 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因其受强力束缚, 活动范围极为有限, 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2.3 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 但不管什么原因, 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2.3.1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 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 土壤沼泽化、盐渍化, 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2) 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3) 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4) 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5) 地下洞室充水淹没, 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3.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 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2.3.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 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 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 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 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 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 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 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 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 这里不再重复。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 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3.1 现代化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 具有采样密

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 可以利用工程物探可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 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

3.2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 (如多功能静力

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 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 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 经过分析、对比, 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 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 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3.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 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

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沉降分析、数理统计、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等) , 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地质探矿工程;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而言,矿产资源的重要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也正是因此,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使用数量逐年增加,除了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这种数量的需求之外,还对于相应的矿产资源开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存储量毕竟有限,较为容易被发现的矿产资源一般被开采完之后,就需要依赖于相应的地质探矿工作来进行新矿产的发现,由此可见,地质探矿工程极为重要,但是就当前我国地质探矿工程项目的实施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必然会影响其探矿效果,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优化,这也就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标所在。

1、地质探矿工程

所谓的地质探矿工程主要就是指探寻矿产资源的过程,针对当前我国现在的地质探矿工程来说,其主要涉及到了坑探、槽探、物探以及钻探等四种基本的类型,其中坑探和钻探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手段,所谓的坑探主要就是指在原有的地理位置上挖掘一些坑、井或者是巷,进而方便相应的地质探矿工程的继续,提升了勘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的使用主要就是针对一些稀有金属或者是比较贵重的金属勘探使用;而钻探顾名思义即是指采用钻孔的方式来针对地表结构进行处理,进而便可以根据钻孔提取出来的一些物质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成分,进而判断其是否存在相应的矿产资源,该地质探矿类型的使用也是比较方便的,其勘察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2、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地质探矿方式选择存在问题

对于具体的地质探矿工程项目实施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具体的探矿方式选择出错,因为当前可以选用的地质探矿方式是比较多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坑探、槽探、物探以及钻探等都是可以应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只有恰当的选择了最为合适的一种地质探矿方式才能够保障其应用价值的最佳呈现,而如果探矿方式的选择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问题,必然也就会影响其最终的探矿效果,这正是当前地质探矿工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相关的地质探矿负责人员没有对于勘探地址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进而在不全信息之下采取了错误的探矿方式,并且在后期的具体使用中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影响了最终的探矿效果,尤其是对于地质结构的了解和分析不准确,更是会影响其地质探矿方式的准确选择。

2.2选址存在问题

对于具体的地质探矿工程项目的实施来说,选址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只有保障其选址的准确性,才能够确保其探矿工程实施的有效性,一旦选址本身就存在问题的话,即使相应的探矿操作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也会导致其最终的探矿结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做无用功的现象;除此之外,如果选址存在问题的话,还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比如因为选址不当,导致其在具体的探矿过程中损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地质平衡,最终导致各种地质问题的产生,另外,因为选址不当而导致其在后期的探矿过程中和地下水产生了不良的交集,必然也会影响其地下水结构的稳定性,甚至会对于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污染,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2.3安全存在问题

对于具体的地质探矿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说,其危险性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探矿方式来说,很多操作都是在地下进行的,进而必然就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这些安全隐患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预防的话,必然会影响其施工操作的安全性,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点也是当前地质探矿工程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发现,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外界条件以及机械设备故障之外,其最为突出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安全意识不高,没有在施工中时时牢记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进而就极有可能导致其在具体的施工中各种不安全操作频发,影响其整体的安全性。

3、地质探矿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来说,把握住这些问题的核心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和预防,就能够提升其地质探矿工程的实施效果,具体来说,其主要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几点:

(1)针对其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全面的勘察,这种地质环境的勘察是整个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切实做好的一个关键点所在,只有保障相应的施工人员能够全面的把握好周围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可能会对于后期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才能够确保其探矿方式选择的准确性,也才能够在后期的探矿过程中有效的趋利避害,提升其探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避免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

(2)规范具体的地质探矿工程操作,为了更好的保障其地质探矿工程的实施效果,还应该重点针对其相应的操作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其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具备较为理想的规范性和标准性,避免因为其操作的失误影响到探矿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探矿操作来说,更是应该加强控制和监管,提升其操作的水平,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探矿工程项目直接决定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进而也就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一地质探矿工程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探矿的有效性,尤其是要针对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进而才能够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最终提升其地质探矿工程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地质探矿工程中的若干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城市地理,2015,08:152.

[2]高洪川.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与防范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4:96.

[3]沈朝旭.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才智,2013,20:254-255.

一、工程建设单位须持本单位申请报告到消防支队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大厅,按报建工程类别领取防火审核申报表,填写加盖公章后,将报审图纸、资料整理齐全一并报受理大厅窗口受理。

二、受理:

1、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收件凭证》,并当场或5日内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出具《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报送材料:

(一)报审建筑工程项目应提供以下资料:

1、《建筑消防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

2、《自动消防设施设计防火审核申报表》

3、计委、规划、土地等主管部的立项批文及其它有关文件(土地产权证明或租赁协议书及其复印件、会议纪要、领导批文等);

4、1∶500总平面图及室外消防给水图;

5、建筑平、立、剖面图

6、有关消防部分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计算书(含消防给水、供电、通风、空调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烟及排烟系统)

1.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及其意义分析

对于矿井地质工作而言,其目的即确保矿井生产以及建设过程的安全性,同时尽可能加快煤矿建设和发展速度,并最终实现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具体而言,矿井地质工作过程中,必须明确矿井周边的地质情况,并针对那些可能对煤矿生产过程产生影响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并为煤矿生产和建设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同时深入现场、掘进头以及煤炭回采工作面进行工作,以便及时找到地质条件对煤矿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此外还要注意对煤矿储量进行动态掌握。煤矿的开采过程必须在复杂的地质体内进行,并对地质体中的煤层进行开采。对于煤矿的开采而言,其开采技术本身必须建立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基础上,以最大程度的促进煤矿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矿井地质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2.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

由于目前煤矿井下矿井地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以下分别论述。

第一,勘查工作的执行不到位问题。进行煤矿的井下矿井地质勘查活动,主要将岩性空间的分布、水文以及瓦斯地质、煤层厚度以及地质的构造等问题处理得当,目前很多煤矿进行井下矿井地质工作勘查的时候,没有掌握充分的地质资料,对于开采以及勘查的各种条件尚未明确,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性,丢煤事故也比较容易发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本身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部分煤矿地势以及地表的高度差很小,无隔水层,很难进行开采,因此,煤矿钻出的孔质量不合格,不方便进行地面的封孔,探放水后才能进行采掘。部分由于井田范围不达标,产生各种积水问题。

第四,水环境的问题。首先,随着煤矿区井下采矿的日益增多,很多含水层被抽干了,水位也逐渐见底。其次,逐渐扩大的采矿量还直接造成了倒塌问题,加剧了采矿地区的旱情。最后,由于采矿的一些污水没有很好的处理,影响了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饮水。

第五,监测以及监督的力度不够。首先,没有对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条件本身存在复杂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其次,很多不合格的煤矿井下矿井仍然进行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国家的进入门槛低,该行业良莠不齐。最后,很多地质灾害现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除此之外,还存在老窑以及断层透水、塌陷问题、冒顶问题、瓦斯爆炸以及瓦斯中毒问题。

3.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的措施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加大勘查工作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煤矿的井下矿井地质勘查各项活动,在确保具有完全的地质资料并且具备完全的勘查条件情况下,实地进行考察,才实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活动,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减少水环境问题产生。首先,要封孔并且隔开含水层,防止水质交换。其次,合理化采矿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开采,防止水污染。再者,尽量使得矿井的涌水量不要太大。采用的技术包括截流和堵水的技术,防止矿井涌水量过大。

第三,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防止塌陷问题加深。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开采量、开采时间、开采强度选择适合的最大最小值,局限好开采上下限,防止部分煤矿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强度过大等情况造成的积水、塌陷问题,对于目前没有塌陷情况,或者塌陷情况较小的煤矿,要加大保护力度。

第四,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完善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要了解好煤矿井下涌水量资料、水质成果、含水层的分布以及井下突水点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进行调整以及补充,保证一年进行一次大的整改。

第五,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加大监测以及监督力度。一方面,由于目前本身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条件本身存在复杂性,因此,要监测并调查好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适当的分析,尽量将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矿井的监管,严格取缔不合格的煤矿井下矿井,提高进入煤矿井下矿井行业的门槛,缩小开采范围以及数量,对煤矿井下矿井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管理,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制止。

第六,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实行煤矿井下矿井。责任保护制,谁污染了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环境,就应该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治理,谁从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中有所得益,就要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从而促使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关要求进行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维护环境和谐,保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七,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处理好开采阶段的问题。首先,保证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才进行基坑开挖。其次,采用矸石充填的方式,综合进行开采,保护煤柱。最后,要封堵好导水通道,减小充水。最后要利用煤矸石进行塌陷坑的填充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等。

第八,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注重闭坑问题。要通过帷幕注浆一些积水量相对多的闭坑矿井,使得含水层被切断,减小污染,对后期塌陷位置进行复垦,重建矿区系统。

4.结论

综上所述,要加大勘查工作的执行力度,采取减少水环境问题措施,防止塌陷问题加深,完善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加大监测以及监督力度,行煤矿井下矿井责任保护制,处理好开采阶段以及闭坑阶段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的进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办事程序: 受理—审核—办结

申报材料:

(一)、《工程验收备案表》;

(二)、《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三)、《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含附件);

(四)、商品住宅《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每栋楼每套房两书);

(五)、工程竣工标识牌照片;

(六)、竣工验收质量缺陷整改完成报告;

(七)、工程质量“保证金”使用管理协议;

(八)、工程款无拖欠的证明;

(九)、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资料(包括分户验收方案及附表1~9);

(十)、工程质量缺陷处理方案及处理后的验收文件;

(十二)、法律、规章规定必须提供的其它文件。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附件内容:

1、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准书;

2、工程施工许可证;

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资料(附表A~C)

4、工程竣工报告(合格证明书)、施工单位自评报告;

5、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合格证明书)、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6、工程勘察单位质量检查意见;

7、工程设计单位质量检查意见;

8、工程竣工总结;

9、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记录附表;

(1)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2)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

(3)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10、分部工程验收资料

(1)地基验槽记录;

(2)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给排水、电气、通风空调、电梯、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11、有关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

(1)钢筋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报告;

(2)电梯检测报告;

(3)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检验报告

(4)单位工程其它安全和主要功能检测报告。

1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报告;

13、规划、公安消防、环保、城建档案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或不需认可的依据);

14、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15、工程竣工验收通知单及附件;

16、桩基工程验收资料

(1)试桩记录(夯扩桩);

(2)桩基检测报告;

(3)桩基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17、钢结构

(1)

一、二级焊缝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测报告;

(2)高强度螺栓摩擦面抗滑移系数试验报告;

(3)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复验报告;

(4)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扭矩检验报告;

(5)钢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18、玻璃幕墙

(1)硅硐结构密封胶相容性、剥离粘结性检测报告;

(2)抗风压、气密性、水密性、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

(3)后置锚栓承载力、极限拉拔试验;

(4)幕墙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注:上述资料以及上述资料未提及但是必须的,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选用。资料除签字、盖章处,内容须打印。复印件资料须加盖原件存放处章,注明存放出处。

承诺时限: 在收到并验证备案材料齐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后15日内在《验收备案表》上签署备案意见,并加盖审批专用章后返还建设单位。对于住宅工程,备案机构受理建设单位的备案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公示,并要求开发商在售楼处和竣工工程明显部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十天。备案符合要求,质量监督单位对工程质量无异议,公示期间未收到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投诉,未发现违反工程竣工验收规定的行为,备案机构方可同意备案。

收费标准: 免费

1、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2、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03号《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十六条

3、安徽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管理规定”的通知》建管[2002]259号

4、安徽省建设厅《关于改进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建管[2005]225号

5、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总站《关于印发“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的通知》建质[2010]92号

6、宣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的意见》建管[2010]714号第十二条、第十五条

7、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宣城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规定的通知》宣政办[2010]103号

1 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 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 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查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 查明有关水文质问题, 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应从工程角度, 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如:

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的建筑场地, 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 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 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 应进行渗透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冻沉降, 边坡失稳进而影响物稳定性的可能。

2 岩土水理性质

所谓岩土水理性质也就是指地下岩层和地下水在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性质特点, 同岩土的物理性质一样, 岩土水理性质也是工程地质勘查中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因为岩土水理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岩土的强度以及变形能力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稳定与安全。然而当前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在进行地质勘查时, 却没有对岩土水理性质给予太多的重视, 这就体现出我国目前的工程地质评价还不够科学严谨, 必须要加以改正和完善。笔者在对岩土水理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后, 总结出岩土的水理性质主要体现在五方面内容中, 并对其各自的研究测试方法做出了以下简述。

2.1 软化性。

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 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 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 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2.2 透水性。

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 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 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 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 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2.3 崩解性。

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 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 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 以广东地区的残积土为例, 一般崩解时间5~24h, 崩解量1.79~34, 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 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

2.4 给水性。

2.5 胀缩性。

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 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 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 失水变薄造成的。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水理性质尚有持水性, 溶水性, 毛细管性, 可塑性等。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水文地质的勘查中, 地下水是最主要的堪察对象, 这是由于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性最大, 其中而最大的危害是主要是由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以及地下水动水压力的作用。具体的危害表现如下所示: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实际的工程地质勘查中, 要对当地的地下水升降变化特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 一般来讲,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升降幅度并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也就是人为因素。因此, 水文地质勘查中除了要对自然地形特点进行勘查以外, 还要了解附近人类的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3.1.1 水位上升。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 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响;土壤沼泽化、盐渍化, 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 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 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 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2 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 但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 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 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