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怡叶晓红|关于中国闪石玉质出土玉器材质研究方法的思考

摘 要: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材质和沁色研究是出土玉器各研究方向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结合出土玉器材质和沁色共同存在的特征,介绍一种以闪石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放眼世界,中国、墨西哥和新西兰都有闻名的玉器使用历史①,但唯有中国的玉文化能够延绵数千年,传承繁盛至今。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有许多不同材料的器物出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部分材料被逐渐替代或淘汰,而玉器传承使用至今。古代玉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中国考古学体系逐渐建立,古代玉器研究也逐渐形成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系统,包括玉文化研究、类型学研究、材质研究、沁色研究、加工工艺研究、玉料产地研究和保护研究七个方向的学科体系。

出土玉器材质研究和沁色研究是古代玉器各研究方向的基础,材质和沁色的研究结果会直接影响其他方向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出土玉器的材质和沁色研究需要有结合其特征的分析方法。

统计实际出土玉器的数量和古代文献的记载,闪石玉材料是古代玉器最主要的使用材料。笔者以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闪石玉质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结合其材料特征,探讨适合闪石玉质古代玉器的材质和沁色研究方法。

一、古玉器生命史

制定古代玉器材质研究方法,首先要了解古代玉器的使用生命史。中国古代玉器的生命史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原料阶段、加工阶段、使用阶段、埋葬或传世阶段和出土后阶段(图一)。第一阶段,原料阶段是古人获取玉料的阶段,根据获取方式分为采集和开矿,早期玉料获取以采集为主。第二阶段,获得玉料后进入加工阶段,古人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玉料并进行设计,之后经历开料、雕刻、抛光等工序,制作具有一定纹饰器形的玉器。第三阶段,使用阶段按照玉器的用途可以大致分为装饰用玉、礼仪用玉、丧葬用玉和生活用玉,不同历史阶段玉器的使用和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第四阶段,玉器随主人一起或者其他原因而埋葬,或传世使用到现代。应注意前代人墓葬被后代人开启,其随葬品被后代人再次使用的现象,这些玉器可能再次被埋葬或传世。第五阶段,现代考古发掘玉器出土后,需要进行研究和保护,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人类活动和玉文化,以物质形式和文化形式传承并弘扬玉文化和中华文化。古代玉器的材质特征和沁色特征与其生命史的每个阶段都息息相关。

图一 中国古代玉器的生命史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古代玉器研究有长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吕大临《考古图》(1092年)。首先对文中涉及的专有名词进行探讨和界定。

(一)出土玉器

古玉是所有古代玉器的统称。根据是否埋藏在墓葬或古地层中可以分为两类:埋藏过的称为出土玉器,没有埋藏过的称为传世玉器。

“玉”的概念和含义需要从多角度综合分析。第一,从岩石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矿物的闪石玉;第二类,以硬玉为主要矿物的翡翠,也被称为辉石玉。其他被我国先民用来美化、丰富其精神世界的岩石矿物材料被称为美石,比如绿松石、水晶、蛇纹石等。第二,从古代文献记载看,中国古代所指“玉”指闪石玉。第三,从考古发掘成果看,中国的北方至南方都有大面积使用闪石玉玉器的现象。但是不同地区开始的时间不同,中国北方对闪石玉认识比南方要早。西辽河流域在8000年前就已出现颇为稳定的闪石玉玉器组合,长江流域在大约5000年前大范围出现闪石玉的利用,台湾岛在3000年前开始认识并利用本地产出的闪石玉②。第四,从玉文化角度看,中国的玉文化包括从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闪石玉文化、历史时代晚期产生的翡翠文化以及自古以来所有被我国先民用来美化、丰富其精神世界的美石及其文化。

(二)沁与仿沁

在考古学和文物学中,“沁”是指玉经过人类使用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受沁”指在沁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全过程。“沁色”指沁的颜色,按照颜色可分为七种类型,包括白色沁、黑色沁、绿色沁、黄褐色沁、红色沁、蓝色沁和紫色沁。前人用过其他名词指示“沁”,比如“风化”和“次生变化”等③。“次生变化”和“风化作用”是地质学名词。“次生变化”是与原生和同生相对应的概念,指矿物形成后发生的变化;“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的过程④,两者所指与考古学中所理解的“沁”不同,并且缺乏文化内涵。笔者推崇使用考古学名词“沁”。

“沁”的形成按照玉器是否进入墓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进入墓葬前,包括把玩、火烧等一系列人类活动,第二种类型是进入墓葬后,在墓葬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沁的形成可以是两种类型单一原因形成的,也可以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形成的。沁的形成涉及出土玉器整个生命史,从开采至出土整个过程都与沁的形成有关。沁的形成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

“皮”和“沁”两者容易混淆(图二)。“皮”是玉料经过自然风化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在人类使用前形成的。“沁”是人类使用后发生的变化。

“玉色”“皮色”和“沁色”三者应注意区分(图二)。“玉色”是玉料本身的颜色。“皮色”是玉料自然风化后形成的表皮颜色。“沁色”是玉料经过人类使用后发生变化形成的颜色。“玉色”“皮色”和“沁色”三种颜色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件玉器上。

图二 玉、皮和沁的关系图

三、研究方法

(一)出土玉器玉料分析

闪石玉是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矿物的玉石。透闪石-阳起石是铁镁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矿物,化学通式为Ca2Mg5Si8O22(OH)2。根据国际矿物协会规定,Mg/(Mg+Fe2+)=0.90~1.00为透闪石,Mg/(Mg+Fe2+)=0.50~0.90为阳起石。闪石玉的次要矿物有白云石、石英、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磁铁矿、黄铁矿等。

1.玉料颜色特征

闪石玉的颜色有白色、青白色、青色、绿色、黑色、黄色和红色七种颜色,分别称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和糖玉,如图三。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古人主要使用白玉、青白玉、青玉和碧玉四个品种的玉料。白玉、青白玉、青玉和碧玉四个品种的Fe含量依次升高,Fe2+ 为主要致色元素⑤。墨玉主要因石墨杂质矿物致色 ⑥。糖玉因针铁矿杂质矿物致色⑦。玉器受沁会影响观察其玉料颜色,因此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有时需要使用物相和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区分。

图三 闪石玉品种

2.玉器光泽特征

闪石玉质玉器光泽的好坏与玉料质地的优劣和抛光工艺水平的高低有关。当玉料质地一致时,抛光工艺越高超玉料光泽越好,由低到高依次呈现土状光泽、树脂光泽、油脂光泽,甚至玻璃光泽。

3.玉料透明度特征

闪石玉质玉料透明度为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绝大多数为微透明,极少数可呈半透明。

4.玉料结构特征

闪石玉质玉料结构特征宏观上观察为致密。微观上观察,根据晶体颗粒的大小、形态和颗粒结合方式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毛毡状交织结构、显微叶片变晶结构、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显微纤维状隐晶质结构、显微片状隐晶质结构、显微放射状或帚状结构。大部分玉料为显微交织状结构。微观结构需要制作岩石薄片进行观察,但是出土玉器是珍贵的文物,不建议使用有损方法。

5.玉料产地特征

产地溯源是出土玉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几代人共同积累资料的系统工程。闪石玉玉料产地鉴定的方法是近十年的热门课题,是宝玉石界和考古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知的闪石玉产地有新疆、辽宁岫岩、青海、四川龙溪、四川石棉、贵州、河南淅川、江苏溧阳、福建南平、广西大化、中国台湾、韩国春川、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逊、新西兰等。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玉矿的数据库正在搭建,有效且可以推广使用的玉料产地鉴定方法正在探索。

结合出土玉器沁色研究成果可知,出土玉器的产地溯源与现代玉料的产地溯源是有差异的。在古玉整个生命史过程中,出土玉器在受沁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产地溯源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目前现代闪石玉玉料的产地溯源主要使用元素分析法和同位素分析法⑧,受沁出土玉器元素变化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对比出土玉器经历发掘、加工、使用、埋葬至发掘后发生的变化,在现代闪石玉玉料产地溯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总结适合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方法。所以适合出土玉器的材质和沁色研究方法是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等重大课题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出土玉器沁色分析

1.沁色颜色特征

出土玉器的沁色根据颜色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分别为白色沁、黑色沁、绿色沁、黄褐色沁、红色沁、蓝色沁和紫色沁,如图四。出土玉器沁的颜色和分布现象丰富,同一件出土玉器的沁色可以是单一颜色出现,也可以是多种沁色同时出现。每种颜色的成因也有多种,同一件玉器沁色的成因也可以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四 出土玉器沁色示意图

同种沁色有不同成因的沁可以根据颜色特征进行区分,如图五。

第一,白色沁。白色沁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受热、自然风化和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1)与受热成因有关的白色沁,颜色分布具有分层现象,白色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内层和外层都为白色,第二种是外层是黄褐色或黑色,白色沁分布在样品内部⑨。2)与自然风化有关的白色沁,结构疏松导致的白色,沁色从表面向内部延伸。3)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的白色沁,物质成分主要为锡石,具有矿物典型的颜色特征,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⑩。

第二,黑色沁。黑色沁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与受热有关、与水银有关和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1)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的黑色沁主要物质成分为黑铜矿,具有黑铜矿的典型颜色特征,常与多种颜色沁色同时出现。2)与受热有关的黑色沁有两种,第一种是加热温度低于500℃的,黑色沁呈点状无规律分布,颜色为黑色。第二种是加热温度高于500℃,其颜色分布具有分层现象,黑色主要分布在样品的表面,且黑色带有明显棕色调。3)与水银有关的黑色沁,具有灰色调⑪。4)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的黑色沁主要物质成分为磁铁矿和方铁矿,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

第三,绿色沁。绿色沁主要有一种成因类型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其物质成分主要为孔雀石,具有矿物典型的颜色特征,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

第五,红色沁。红色沁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分别为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和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1)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的红色沁,主要物质成分是赤铜矿和角铅矿,具有矿物典型的颜色特征,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2)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的红色沁,主要物质成分是赤铁矿和纤铁矿,具有矿物典型的颜色特征,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

第六,蓝色沁。蓝色沁主要有一种成因类型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其物质成分主要为蓝铜矿,具有蓝铜矿典型的颜色,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

第七,紫色沁。紫色沁按照颜色分为浅紫色沁和深紫色沁。1)深紫色沁的成因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主要物质成分为羟铜铅矿,具有矿物典型的颜色,常与其他颜色沁色同时出现。2)浅紫色沁带有粉色调,可能与Mn有关⑫。

2.沁色光泽特征

七种类型沁色的光泽随着受沁程度的加深,最终都可以变为土状光泽。所有出土玉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风化影响,光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受沁严重时,玉料会变为土状光泽。

3.沁色透明度特征

七种类型沁的透明度随着受沁程度的加深,最终都可以变为不透明。透明度是区分沁色和玉料最快速直接的方法,尤其是部分受沁的玉器。使用透射光观察的方法可用来区分玉料和沁色,同时区分玉料未受沁部位和受沁部位。受沁部位的玉料透明度往往比未受沁部位的差。

4.沁色结构特征

不同类型沁色的结构特征不同。第一,与受热有关和与自然风化有关的沁色结构变疏松,具有孔洞。与受热有关的玉器的孔洞形状为典型的圆形,与自然风化有关的玉器结构为典型的网脉状。与受热有关的玉器还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第二,与土壤物质有关的沁色的结构呈粒状。第三,与纺织纤维有关的沁色结构为纤维状,第四,与水银有关的沁色结构为无定形。第五,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和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的沁色常呈隐晶质、粒状或块状。

5.沁色分布特征

出土玉器的沁色按照受沁类型和受沁程度不同,可以呈现点状、片状、块状、网脉状、面状和体状分布特征。第一,与受热有关的沁色一般呈体状分布,沁色分布具有分层现象。加热温度低于500℃时,黑色沁呈点状分布在样品内外。加热温度高于500℃时,样品具有分层现象。当表面为白色沁的样品内部也是白色。表面为黄褐色沁的样品,内部为白色-绿色。表面为黑色沁的样品,内部为白色-绿色。第二,与自然风化有关和与水银有关的沁色一般呈点状至体状分布。第三,与纺织纤维有关的沁色呈现与纤维编织形状相似的分布特征。第四,与土壤物质有关、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和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的沁色呈点状、片状、块状、面状。

(三)沁色与玉料的区分

根据出土玉器沁色的七种主要成因对出土玉器玉料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影响玉料本身的性质,包括与受热有关和与自然风化有关两种;第二类是不影响玉料本身的性质,包括与土壤物质有关、与纺织纤维有关、与水银有关、与青铜器腐蚀产物有关和与铁器腐蚀产物有关五种,如表一。与受热有关和与自然风化有关都是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玉器本身材质发生变化产生的沁色,其他五种则是周围环境中的器物发生变化导致玉器产生沁色。因此,受沁机理与受热有关和与自然风化有关的出土玉器,其受沁部位玉料的特征就是沁色特征,玉料在受沁前的特征可以从受沁程度较轻部位分析,或根据受沁后的现象推测。其他五种受沁机理的出土玉器的玉料和沁色特征需要进行区分。

表一 受沁对玉器玉料的影响

(四)出土玉器仪器分析

1.颜色分析

出土玉器颜色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肉眼观察描述、便携式积分球形分光测色计和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UV-Vis)。肉眼观察主要使用色调、明度、饱和度进行描述。便携式积分球形分光测色计可以给出颜色的Lab值。UV-Vis可以给出玉器的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光谱,根据吸收光谱分析样品的Lab值和致色元素。如果条件允许,推荐使用肉眼观察和UV-Vis进行出土玉器的颜色分析测试。

2.光泽分析

出土玉器的光泽分析主要使用肉眼分辨和便携式积分球形分光测色计。肉眼观察主要凭借研究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便携式积分球分光测色计可以给出出土玉器相对光泽度值。根据实际测试经验,肉眼观察结果更接近玉器本身的光泽,便携式积分球分光测色计的测试数据不稳定,且不全面,目前不能取代肉眼观察。

3.物相分析

出土玉器物相分析主要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Raman)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RD提供的是晶体的衍射谱图,Raman和FTIR提供的是晶体的震动谱图。在出土玉器研究中,XRD是最快捷无损的物相测试方法,但是便携式XRD仪器还没有普及。便携式Raman和便携式FTIR已经应用到出土玉器的材质鉴定和沁色研究工作中了。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三个测试手段配合使用。

4.成分分析

出土玉器成分测试使用的方法有七种方法,分别为能谱仪(ED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PIXE)、电子探针(EM)、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LIB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七种测试方法的元素测试范围、深度、精度和样品要求不同,根据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最佳测试方法。在目前实际工作中,便携式XRF的使用是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

5.结构分析

出土玉器结构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出土玉器仪器分析方法主要从颜色分析、光泽分析、物相分析、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五个方面研究出土玉器的特征。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仪器测试方法,全面分析研究出土玉器的特征。

(五)出土玉器材质研究方法

出土玉器材质研究方法是结合出土玉器的特征,将地质学、宝玉石学、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结合,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整理出的一套适合出土玉器的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出土玉器时,区分其玉料特征和沁色特征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两者进行分类和讨论,并对其分析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在未来出土玉器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土玉器分析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肉眼观察,主要区分出土玉器玉料特征和沁色特征,并记录各项特征;第二部分进行仪器测试,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分析。

1.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主要是区分玉料和沁色特征。肉眼观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玉器玉料的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沁色的分析研究,如图六。玉料观察研究主要关注其颜色、光泽、透明度和结构特征。沁色观察研究主要关注其颜色、光泽、透明度、结构和分布特征。出土玉器玉料的各项特征和沁色的各项特征如图七。在研究中,合理利用图七中的内容,对玉器进行肉眼观察。

图六 受沁出土玉器分析方法

图七 出土玉器玉料和沁色研究方法

出土玉器的观察表从三个方面进行(如表二⑬):(1)基本特征,包括颜色、光泽和透明度三个方面;(2)沁的特征,包括沁色、分布和受沁程度三个方面;(3)玉料特征,包括玉色、质地和玉材定名三个方面。

表二 出土玉器观察记录表

对于出土玉器颜色的描述分3种,基本特征中描述的颜色为整体的综合颜色特征;沁的特征中描述沁色;玉料特征中描述出土玉器未受沁的本来玉料的颜色,对于受沁较严重不易观察的出土玉器采用强光透射的方法观察,帮助排除沁的影响,分辨本来的颜色。

对透明度的描述分为透明、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5个等级,对于较严重受沁的出土玉器采用强透射光观察的方法,有些严重受沁的出土玉器在强透射光下会出现一定透光现象,将其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3个等级,统计表中表述为“强光下半透明”等。

受沁程度按照沁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划分,0%未受沁,0%~30%轻度受沁,30%~70%中度受沁,70%~100%重度受沁。沁的分布现象分为点状、片状、团块状、网脉状、面状、体状等几种,按沁的分布形状描述⑭。

2.分析测试

根据肉眼观察结果,主要从颜色分析、光泽分析、物相分析、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五个方面分析研究出土玉器。结合样品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仪器设备。分析数据,建立出土玉器材质和沁色信息,为出土玉器时空分布大数据统计做基础,以及产地溯源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四、总结

出土玉器材质和沁色研究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肉眼观察,主要区分出土玉器玉料特征和沁色特征,并记录各项特征;第二部分进行仪器分析测试,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具体的分析测试。该方法可以为出土玉器的产地溯源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做基础资料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向上滑动阅读注释:

① 夏鼐:《有关安阳殷墟玉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② 叶晓红:《中国玉文化科技人类学研究——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 丁思聪、蒋成龙:《古玉次生变化研究述评》,《中原文物》2012年第6期;荆志淳、徐广德、何毓灵等:《M54出土玉器的地质考古学研究》,《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匡永红、周树礼:《古玉器沁色种类和成因与仿古玉仿沁方法的探讨》,《超硬材料工程》2006年第1期。

④ 鲍怡:《豫西周虢国墓与鄂博馆藏战国玉器材料及沁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桑隆康、马昌前:《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12年。

⑤ 张蓓丽、王曼君:《系统宝石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2006年。

⑥ 谷娴子、丘志力、李银德等:《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丘志力、江启云、罗涵:《辽宁岫岩河磨玉和老玉(闪石玉)中石墨包体的拉曼光谱及其应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第30期。

⑦ 韩文、洪汉烈、吴钰等:《和田玉糖玉的致色机理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第6期。

⑧ Luo, Z . , Yang , M. , Shen , H. A . , Origin  Determination of Dolomite-Related White Nephrite through Iterative-Binary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Gems and Gemmology, Vol.51, No.5, 2015;Ling, X., Schmädicke,  E., Wu, R., Wang, S., Gose, Jürgen, Composition and  distinction of white nephrite from Asian deposits, Neues Jahrbuch für Mineralogie Abhandlungen, Vol.190, No.1,  2013;杨萍、丘志力、陈炳辉等:《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9年第1期;周征宇、廖宗廷、廖冠琳:《中国两个主要产地软玉的矿物学特征对比》,《矿物学报》2010年第S1期;涂彩、袁心强、周钊:《利用激光诱导离解光谱检测铍铝元素区分透闪石白玉产地》,《岩矿测试》2012年第2期。

⑨ Bao, Y., Zhao, C., Li, Y., Yuan, X.,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heated ancient nephrite jades i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8, 13523, 2018.

⑩ Bao, Y., Yun, X., Zhao, C. Wang F., Li, Y.,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of alterations of Chinese jade artifacts from Jinsha, Sichuan Province,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10, 18476, 2020.

⑪ Bao, Y., Xu, C., Zhu, Q. Li, Y., A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jades with mercury alteration unearthed from  Lizhou’ao Tomb, Scientific Reports, 9, 19849, 2019 .

⑫ 鲍怡:《出土玉器沁色的材料科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⑬ 鲍怡:《出土玉器沁色的材料科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⑭ 鲍怡:《豫西周虢国墓与鄂博馆藏战国玉器材料及沁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鲍怡:《出土玉器沁色的材料科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作者:鲍怡(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叶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THE END
0.饮事班的故事范文“不稳定岩块”是指断层三角块、同生结核和砂岩包裹体等。存在于煤层顶板的这些岩块因原生沉积或构造原因生成,岩块与围岩结合很差,又破坏了煤层顶板的原生结合力,工作面回柱放顶时岩块不能及时垮落,局部老塘空顶,支柱受力不均,当回收“吃劲”柱时,岩块会突然垮落,造成冒顶事故。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4ivvq
1.油田开发地质学油气藏的类型.ppt; ⑴ 平面上:背斜位于向坳陷倾斜的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 小型宽缓短轴背斜或穹隆,有时也可以是长轴背斜;;坨庄-胜利村油田构造及横剖面图(据胜利石油管理局) ;惠民凹陷临邑大断裂以南的大芦家逆牵引背斜; 2、断层油气藏; 断层的封闭作用--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向、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最后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3169594935828<547264495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