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Cu±Mo±Au矿床勘查:地质标志应用
卿敏1,王文成1,李文博2,张乐骏3,张岱4,韩先菊4
1 中国黄金集团资源有限公司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CODES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Ore Deposits,University of Tasmania
4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第一作者:卿敏,博士,高级工程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表3 碱性斑岩铜矿系统蚀变、矿化及硫化物分带特征简表
图1 钙碱性斑岩系统蚀变分带及其套叠关系示意图(a,据Holliday et al.,2007)和斑岩Cu矿系统没有套叠蚀变分带模式图(b,据Sillitoe,2010)
1—复式(多相)斑岩株;2—钾化核;3—青磐岩化;4—青磐岩化晕(绿泥石亚带);5—青磐岩化晕(绿帘石亚带);6—青磐岩化晕(阳起石亚带);7—绿泥石化;8—绿泥石-绢云母;9—绢云母化;10—岩帽及相关黏土蚀变根部带(泥化、高级泥化、绢英岩化及硅化);11—石英-叶腊石;12—石英-明矾石;13—石英-高岭石;14—孔洞残余石英/硅化;15—蒸气加热蚀变岩石;16—富硫砷铜矿高硫型矿化
图2 碱性斑岩铜矿系统蚀变分带理想模型
表4 经典斑岩系统细(网)脉体特征简表
图3 典型的钙碱性斑岩Cu-Mo矿床(a)和斑岩Cu-Au矿床(b)细脉类型及时序示意图
图4 斑岩铜矿系统热液角砾岩与斑岩体关系分布示意图
a.斑岩铜矿系统;b.岩浆热液角砾岩体
图5 斑岩铜矿系统矿化空间分带模型(据Sillitoe,201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