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学院北戴河实习队前往上庄坨村观察喷出式岩浆岩和大石河中游的河谷地貌及其沉积物特征。上庄坨村路线沿线既有内动力地质作用,也有外动力地质作用,肖国桥老师细心为我们讲解了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沉积作用和河流地质作用。并以大石河河漫滩上叠瓦状砾石为引,向我们贯彻“将今论古”思维的重要性。
秀色可餐的大石河
肖国桥老师带领前往大石河畔
大石河是我们本次北戴河实习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燕山山脉东段,由西北至东南流经柳江盆地,经山海关老龙头南侧入渤海。同学们认真观察了大石河的河谷地貌,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到大石河具有三级河流阶地,阶地的表面略向下倾斜,陡坎明显。通过同学们分组测量发现,砾石的扁平面朝向与河流来向基本一致,在肖国桥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找到了叠瓦状排列的砾石进一步对上述结论佐证。最后在肖国桥老师和曹茜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出大石河中游河谷横剖图。
肖国桥老师讲解大石河中游河谷地形横剖图
同学绘制的地形横剖图
叠瓦状砾石
同学们翻山越岭,经过一段惊心动魄的路程,抵达大石河两岸的岩浆岩岩壁,观察此处出现的火山熔岩与火山集块岩。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学习区分了辉石安山岩,角闪石安山岩以及富斜长石斑晶安山岩的区别,并在野薄上记录了每种岩石的特征,按小组为单位采集相对应的岩石标本。
富斜长石斑晶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角闪石安山岩
在上庄坨实习路线中,我们复习巩固了岩浆岩的分类以及对应种类的特征,并且学习到如何正确绘制地形剖面图及一些细节,为后续的相关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肖老师为我们细心讲解大河河谷的河漫滩沿途出现的地质现象,向我们强调了将今论古思维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确实是一段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北戴河地信实习队11D222班合影
8月22日上午学院北戴河实习队野外实习来到了山海关区的燕塞湖景区实地观察学习斑状正长岩和正长斑岩的岩性区别、侵入接触关系以及大石河下游的河谷地貌。
在大石河西北岸阶地公路上,在刘超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大石河下游河谷形态、工程选址等问题进行讨论。燕塞湖露头为人工露头,此点位原本为采石场,就地取材,为本地的水坝和桥梁的建设提供便利。
刘超老师讲解河流下游河谷地貌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探索燕塞湖景区规划优化思路,观察燕塞湖景区游客路线设计,进行关于燕塞湖景区规划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结合景区人文特色,让同学们结合有现实意义的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学习。 在燕塞湖采石场西北处有滚落的岩石,十分直观地反映了正长斑岩侵入斑状正长岩的接触关系。刘超老师先是带领同学们从远处观察斑状正长岩岩墙,并引导同学们寻找便于观察的露头。在岩石观察点,刘超老师讲解剖析了判断正长斑岩和斑状正长岩孰为早期单元孰为晚期单元的依据,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和讨论判据的合理性、逻辑性,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正长斑岩(右)与斑状正长岩(左)
刘超老师讲解如何判断侵入接触关系
正长斑岩与斑状正长岩接触面冷凝边与烘烤边
8月25日上午,学院北戴河实习队踏着凉爽的微风,来到鸡冠山开展地质实习。鸡冠山遥望形似鸡冠,蓝天映衬,蔚为壮观,为本次实习中爬的最高的一座山。在彭红霞老师与覃文敏老师的细心带领之下,同学们放步砂石之上,观察山体岩性,走上了浪漫的实习之路。
学院实习队前往鸡冠山实习
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有一条位于观察点附近石英砂岩中的断层带引人注目。这条断层带展现出明显的上盘和下盘差异,上盘下滑,倾角较大,断层面表现有拖曳构造,推测为正断层。断层带内部充填着断层泥、断层角砾和构造透镜体,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指向着两盘的运动方向。在断层带的上盘和下盘之间,我们观察到了一种有趣的岩性组合,即“三软夹两硬”。这种组合是由三层较软的石英细砂岩夹着两层硬度较大的石英砂岩构成的。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地壳运动的线索。在彭红霞老师和覃文敏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使用罗盘对该处断层进行岩层产状测量,并通过观察岩体特整和层面的位置,明确了两个盘块的接触关系与相对位置发展走向。测量产状时,老师们决定对同学们的罗盘使用操作进行现场检查,同学们逐渐熟练掌握在岩层表面进行测量,把罗盘的使用技巧熟记于心。
秦皇岛花岗岩与龙山组砂岩接触面正断层
站在鸡冠山顶,空气清新而纯净,轻轻吸一口,仿佛能够感受到山林间芬芳的气息。极目远眺,河谷对岸的太平山山顶上郁郁葱葱,两处断裂层面在一片绿意中若隐若现。向下俯视河谷,百米之深,平坦开阔,一座庄园,三处人家,蜿蜒的汤河穿梭其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宛若银色飘带回荡在悠悠山谷之中。
鸡冠山顶远眺
在鸡冠山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波痕构造。波痕是大自然在沉积物表面留下的波纹痕迹,由风、水流、波浪造成,其中还隐藏着海绿石。海绿石是一种含钾、铝、铁和硅酸盐的矿物,颜色从黄绿到暗绿不一。氧化后,海绿石会呈现褐色斑点。它是海洋环境的指示物之一。波痕中的海绿石仿佛见证了海岸线的变迁。每颗矿物都记录了海水波涛的壮观景象,也记录了沉积过程。在波痕中停留,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我们应当敬畏和感恩,与海绿石一同领略自然的神奇。这是对宇宙奥秘的一次致敬,也是对自然美的赞美。
波痕
利用放大镜观察海绿石
读万本书不如行万里路,唯有我们走在路上,方能致远;唯有我们不断学习,方能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只有将课本上的经纬融入生活,锚定我们的方向,才能发挥我们的地理人的精神,让我们的呐喊在山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