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次月考(解析版)docx

认证主体:宋**(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南

下载本文档

)A.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B.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C.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D.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答案】B【详解】A、由图可知,黏膜的pH为中性,胃蛋白酶在中性条件下失活,无法破坏黏膜细胞,A正确;B、黏膜与外界相通,其上的黏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黏液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C正确;D、黏液层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必然需要一直补充,故推测胃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D正确。故选B。12.人体中血红蛋白的构型有T型(脱氧血红蛋白)和R型(氧合血红蛋白),其中R型对O2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环境中许多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和O2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浆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B.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C.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后,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大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答案】BD【分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份。题意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部,不在血浆中,不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A错误;B、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氧气充足,R型对O2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B正确;C、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后,对O2亲和力下降,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减小,C错误;D、剧烈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以增加对氧气的吸收,D正确。故选BD。13.2023年9月,杭州亚运会约有12500多名亚洲运动员参赛。长跑比赛中运动员拼尽全力,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有关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的代谢水平提高,消耗大量的葡萄糖B.由于呼吸加快,运动员血浆中CO2浓度会持续升高C.运动员比赛完成后,及时补充大量水分血浆渗透压即可恢复正常D.部分运动员出现肌肉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答案】A【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运动员需要大量的能量,代谢水平提高,消耗大量的葡萄糖,A正确;B、产生的CO2会通过呼吸作用排出,呼吸加深加快会加速排出多余的CO2,使CO2浓度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C、运动员大量出汗使水分和无机盐流失,只补水不补充盐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错误;D、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乳酸可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D错误。故选A。1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细胞质基质 B.膀胱内的尿液C.胃内的消化液 D.毛细淋巴管中的液体【答案】D【分析】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详解】A、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的结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A错误;B、C、消化道内的液体实际上还是位于人体外,消化道是跟外界相通的管道,只要没有被吸收,就没有进入人体的细胞间隙,当然不是内环境,膀胱内的尿液也是一样的道理,尿液从肾脏过滤出来之后就不再属于内环境了,B、C错误;D、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脑脊液,,毛细淋巴管内液体属于淋巴,D正确。故选D。15.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叙述,错误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葡萄糖从外界到被利用必需经过内环境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答案】D【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葡萄糖从外界到被利用必需经过内环境,B正确;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占90%以上,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D。16.某同学剧烈运动后,因过量饮水而发生水中毒,出现意识模糊而紧急入院治疗。水中毒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指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滞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水均来自饮水和食物中的水B.静脉注射5%的高渗盐水可以缓解水中毒C.当机体大量摄入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D.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只需要体液调节的参与【答案】B【分析】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刺激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人体内的水来自饮水和食物中所含的水,以及细胞代谢过程产生的水,A错误;B、静脉注射5%的高渗盐水提高了内环境中钠离子的浓度,提高了内环境渗透压,可以缓解水中毒现象,B正确;C、当机体大量摄入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降低,C错误;D、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参与,D错误。故选B。17.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充满眼睛前后房,约有0.15~0.3mL。眼的内部压力——眼内压,取决于房水的量。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然后通过瞳孔进入前房,再由前房角的小梁网排出眼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房水量稳定是眼球相关组织细胞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B.房水可以为眼部组织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C.若房水排出不畅,引起眼内压升高,则会导致相关眼疾D.房水量决定眼球内压,所以一天内的房水量应稳定不变【答案】D【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详解】A、房水量稳定是眼球相关组织细胞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A正确;B、房水是组织液的一种,可为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组织细胞输送营养,运走代谢废物,B正确;C、眼内压取决于房水的量,如果房水过多,引起眼内压升高,就会导致相关眼疾,C正确;D、房水量决定眼内压,一天内的房水量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D。18.无论春夏秋冬,风雨变幻,它却总是轻波微澜。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如果图示为脑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B.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C.如果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CO2较多D.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详解】A、图中的血流方向为Ⅰ→Ⅱ,血液经过脑组织时,脑组织要摄取葡萄糖和O2,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A正确;B、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组织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Ⅱ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B正确;C、饥饿时,肝脏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比I端高,C错误;D、肺为呼吸器官,血液经过肺时,肺摄入的O2进入血液中,同时肺部组织要摄入葡萄糖,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D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共4题46分)19.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1)发生在肠腔中大分子物质①转变为小分子物质②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假如物质②为葡萄糖,则其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2)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构成了人体内环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字母)。(3)在B中含有许多对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________________的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_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4)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a.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组,理由___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消化主动运输(2).BDED(3)NaHCO3(、Na2HPO4、)pH(4)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清水清水中加HCI后,溶液pH下降对照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分析】分析题图:A液存在于肠腔内,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E为淋巴液。【详解】(1)发生在肠腔中大分子物质①转变为小分子物质②过程称为消化;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B)、组织液(D)和淋巴液(E)组成。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D)。

(3)乳酸主要与B(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4)①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a.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该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符合科学。

b.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一组起对照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③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溶液,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实验会更完善。20.据推测1万多年前,某地区的四个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联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彼此独立,湖中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图1.依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一:对于四个湖泊曾经有“溪流联结”这一推测的证据来自于对鳉鱼的ITS序列(ITS序列是真核生物DNA的一段序列)的比对结果,发现鳉鱼类的同源性较高。资料二:为了调查现如今B湖泊的鳉鱼是否发生进化,对鳉鱼某对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中A的基因频率进行连续多年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图2.(1)溪流消失后,四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能产生可育后代,原因是存在地理隔离的各个种群通过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最终逐渐出现生殖隔离。(2)在生物进化的证据中,为了研究鱼类的亲缘关系,除资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证据。(3)调查显示,某年鳉鱼种群中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5%和2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第二年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和5%。据此推测,调查的年份应该在图2的______时间段内,在这一年中,该鳉鱼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B湖泊中的鳉鱼种群经历如图2的变化后,______(填“有”或“没有”或“不确定”)形成了新物种。(4)现在将各个湖泊改造成人工湿地公园,为鳉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体现了______多样性。【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2)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3)①.Y3-Y4②.没有③.不确定(4)物种【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解析】(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达尔文曾明确指出,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资料一中涉及分子水平的证据,除此之外,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化石、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3)某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5%和25%,则Aa为10%,A的基因频率是AA+1/2Aa=70%,a的基因频率为30%。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和5%,则Aa为50%,A的基因频率还是70%,a的基因频率还是30%。根据图中A的基因频率可知,其调查的年份应该在图中的Y3-Y4时间段内,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种群没有进化。图2显示的是A基因频率的变化,并不知0-Y4年鳉鱼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4)人工湿地公园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21.成骨不全症(OI)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遗传性骨疾病,可由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PLS3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研究人员对某一OI家系(下图)进行研究,以探索该病的遗传方式和致病机理。对家族相关成员分别进行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图如下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据图分析,成骨不全症(OI)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Ⅲ1产生的卵细胞中有_________个正常的PLS3基因。(2)Ⅱ2、Ⅱ3计划生二胎,怀孕前去医院进行了_________,医生分析了家系图和电泳结果,认为在不考虑新发突变的情况下,二胎患OI的概率是__________,并提醒他们Ⅲ1成年后与正常男性结婚后生育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3)研究还发现PLS3基因另一种突变后,转录出的mRNA长度虽然不变,但是__________,导致合成PLS3蛋白的肽链变短,引起结构异常,影响肌动蛋白束的正常形成和功能,进而影响成骨细胞的形态和运动等,可见PLS3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1)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②.1或0(2)①.遗传咨询②.0③.1/2(3)①.mRNA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②.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院校信息3.基因组学。 第十四章DNA的合成 1.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2.DNA复制的酶学与拓扑学。 3.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4.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端粒和端粒酶。 5.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RNA的合成 1.RNA生物合成的两种方式;模板链与编码链;催化RNA合成的酶、原料和其他蛋jvzquC41{|4dj|n0eqs/ew4ycr5teq4fgvgjnHxejKj>5?=7:8,dc}jiqtJfF9947;:(rshqKj>5=9298;63>
1.课程1.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熟悉Chargaff规则。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掌握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互补、右双螺旋、疏水力和氢键维系)及碱基互补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3.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B-DNA、Z-DNA、A-DNA)。二、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4899g35?79A=h76h88@<9c9
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5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 相互交配,F2 中体色与翅型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 ∶灰身截翅 ∶黑身长翅 ∶ 黑身截翅=9 ∶3 ∶3 ∶ 1。F2 表型中不可能出现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红眼 D.截翅全为白眼13.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为断裂基因,即两jvzquC41yy}/|}m0eun1|thv1;5:;83834ivvq
3.院校信息1.线粒体、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的概念、基本组成、细胞骨架与疾病。 2.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结构、化学组成、装配及其功能。 第八章细胞核 1.核膜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染色质与染色体 jvzquC41{|4dj|n0eqs/ew4ycr5teq4fgvgjnHxejKj>5?=7:8,dc}jiqtJfF9947;:(rshqKj>5;<789659=
4.课程1.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熟悉Chargaff规则。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掌握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互补、右双螺旋、疏水力和氢键维系)及碱基互补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3.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B-DNA、Z-DNA、A-DNA)。二、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35>9ee2?:2?jceg65:m;:e7
5.课程1.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熟悉Chargaff规则。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掌握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互补、右双螺旋、疏水力和氢键维系)及碱基互补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3.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B-DNA、Z-DNA、A-DNA)。二、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组装 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83ji35g77fAf27gkeej7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