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地理视野电影《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故事——气象万千微专题风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潮汐能风能资源

电影《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故事——气象万千

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影片呈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48首诗串连了剧情,辉映了盛唐的锦绣,更让观影者感受到气象的万千。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二字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这是一种典型的冷锋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降温、降雪(雨)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但气温会降得更低。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雨和雾这一原理。

在李白的诗里,雨与雾常常一同出现。花草凝露,古岫雾掩;又或是山雨欲来,渌水生烟。

雨与雾总是会勾起无限遐思,让人心潮涌动。

一、风向

不同空间尺度下,杭州市风向特点

二、风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

(1)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主要从其枯水期水位增高以及丰水期水位降低两方面入手即可。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由“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原因主要从湖陆之间的温差大小及受冬季风覆盖的影响入手分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加之冬季湖面结冰,且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短夜长,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该处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使得湖陆风不显著。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且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同时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使得湖陆温度差异更明显,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

(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风带、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与风带有关的气候类型

2、与季风环流有关的气候

3、风与气象灾害

干热风(焚风)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一种地方性风。当潮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这种气流被称为焚风。在迎风坡成云致雨、在背风坡形成干热风的现象称为“焚风效应”。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由于危害过程中各气象因子的作用不同,因而在各地区有干热风、旱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的称呼。

相同点:

①都表现为高温低湿。

②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如高温干旱,农作物减产。

③焚风有时会加剧干热风的危害。

不同点:

①性质不同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是中性词;干热风是农业灾害性天气,属于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焚风全年都可能发生,升温迅速,往往会在短短小时内就可以使某地气温迅速攀升,升温幅度可达10℃以上。干热风发生在初夏季节,干热风影响的持续时间长,经常持续一两天甚至更长,使得乳熟期小麦减重减产。

焚风主要发生在山区,山体背风坡。干热风发生地区无明显的地形区别。可发生在山体背风坡,也会出现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③形成原因不同

焚风是在山岭两面气压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焚风不像山风那样经常出现。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干热风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成因也不同。

④影响不同

干热风是一种农业灾害性天气,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高温、干旱、强风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焚风除了有危害之外,还会有些积极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当地山区积雪的蒸发和融化,增加河流径流量;2.丰富了当地的热量资源,使农作物的成熟期提前。

干热风预防

风暴潮(台风)

二、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成地貌)

四、盛行风对水文(洋流)的影响

五、风对植被的影响

某科考队1月考察火地岛过程中发现,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下图示意火地岛区域和醉汉树景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说明该岛“醉汉树”树冠延伸方向并分析其形状不对称的原因。(8分)

东南方向 原因: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岛屿上盛行西风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 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

风能开发

风能(wind energy):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

一、风能资源分布

影响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地丰富)

2.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

3.大气环流,季风影响(某些地区距风源地较近或受某季风影响强烈)

4.峡谷地形造成狭管效应(风在谷口吹入被挤压使得等压线密集风力变大)

5.再者就是风带(比如南极有强烈的极地东风)

(一)世界风能资源总量排名

欧洲西部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温带海洋气候 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

②周围海洋空气阻力小,沿海风力大;

③西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侧,风力资源丰富;

④欧洲西部总体地势较低缓,对西风的阻挡有限,所以东侧海域风能也丰富。

(二)我国风能资源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年有效风能密度大小和风速≥3m/s的年累计小时数两个指标,我国风能资源分为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表1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

表1 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

省区 风能资源(10,000KW) 省区 风能资源(10,000KW) 内蒙古 6178 山东 394 新疆 3433 江西 293 黑龙江 1723 江苏 238 甘肃 1143 广东 195 吉林 638 浙江 164 河北 612 福建 137 辽宁 606 海南 64

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第一是三北地区丰富带;第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

沿海风能丰富带,其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与三北地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海洋与大陆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所组成,两者的辐射与热力学过程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大陆相比,大气与海洋间的能量交换大不相同。海洋温度变化慢,具有明显的热惰性;大陆温度变化快,具有明显的热敏感性。所以,冬季海洋较大陆温暖,夏季较大陆凉爽。在这种海陆温差的影响下,在冬季每当冷空气到达海上时风速增大,再加上海洋表面平滑、摩擦力小,一般风速比大陆增大2—4m/s。

1、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①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

②内蒙古和甘肃北部,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

③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风能也较大。

④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为风能较大区。

⑤云贵川,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山区,以及塔里木盆地,为我国最小风能区。

⑥在④和⑤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为风能季节利用区。

2、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有西北内蒙古高原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区。

内蒙古高原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内蒙古高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稀疏,地形阻挡作用小;

②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势力强劲。

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濒临太平洋且地形屏障作用小,夏季风势力强劲。

二、风能的开发与利用(对人类的影响)

广东南澳风力发电场----亚洲第一大海岛风电场

名师点睛---风力发电场区位选择

历年高考题汇总

(2016全国3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直接调取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资源储量、特点(可否再生)、开发后的影响(是否带来污染、是否移民占地)等方面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要点,对比分析即可。

第(2)题,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资源、土地、地形等方面,但是,对于风电场来说,风力资源是主导因素.图中的经纬度信息提示学生应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角度说明风力资源的丰富度,其次,设问中的“大型”两字,以及图例中的沙漠和戈壁,提示学生应从地形和用地成本的角度分析共有利的方面。

第(3)题,工业的区位条件包括白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应说明气侯、地貌的恶劣性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区位则需要从交通、市场需求和市场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

第(4)题,建调节电站,说明该地风能发电不稳定,从建设调节电站的积极意义方而分析。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015上海卷)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被誉为“绿色之国”。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外贸易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已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服装、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金属制品、化学成品等为主;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鱼类、水果、乳制品、林产品、毛毯、食品、造纸、木材等。

材料二 畜牧业是新西兰农业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以金融业、进出口贸易、通信邮电、旅游业为主。

(1)新西兰享有“绿色生态”,植被覆盖率约80%。810万公顷森林中,原始森林约占78%,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

(2)新西兰拥有“绿色能源”,生产生活用电多来自清洁能源。推测其主要能源,并说明理由。

解析:

(1)本题考查新西兰拥有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原因。动植物资源丰富与气候、地形(涉及垂直差异)、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有关。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远离大陆,受外界的影响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2)本题考查新西兰主要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均为绿色环保能源,可结合新西兰实际进行分析说明。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断裂多,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国土狭长,中部为山脉,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河流短,落差大,水流湍急,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风力较大,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答案:

(1)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远离大陆,受外界的影响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

(2)能源:地热能、水能、风能。

理由: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断裂多,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地热能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国土狭长,中部为山脉,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河流短,落差大,水流湍急,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风力较大,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2014·四川卷)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图2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AB

1、读图,根据图例分析,风功率等级最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西南部分功率密度等级最低.根据材料,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也就是从这个方向来的风最多,所以,对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业最大的是东北风,A对.其它选项对应的上风功率密度等级较低,所以B、C、D错.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 风力发电站目前应选择在容易开发,便于向我国陆上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电力的海域进行开发。读图可以判断,四地中只有②地距离我国陆上经济发达区最近,且位 于大陆架浅海区,所以最合理的是②地。①地风力功率密度等级较低,不是最适宜地区。③、④地距离我国大陆远,不便于电力输送。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39)

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三: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国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1)请回答下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6分)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提示回答。

第(2)题,河口潮汐潮位高与河口形状、盛行风、河流径流的顶托等有关。第(3)题,分析风能资源丰富与否,需要从“有什么风”和“为什么风大”两方面分析,解答时注意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风,既有季风、台风,还有每天的海陆风

答案:

(1)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②酸化 ③呼吸

(2)河口为三角洲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2分)。河口东北信风的影响,信风顺潮流方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2分)。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2分)。

(3)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2分)。纬度低,热带气旋频繁(2分)。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2分)。下垫面平坦,阻力(摩擦力)小(2分),对风力削弱作用小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2009年高考重庆卷)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0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6分)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6分)

解析

(1)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矿物能源的日渐枯竭使人们更加重视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可知柱状图代表风电装机容量,则折线图代表发电成本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风力发电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保护环境。

(2)甲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高原,从自然方面分析,甲地风速不稳,冬季风大、夏季风小,且冬季多冰冻、雪灾等气象灾害:从市场条件分析,甲地远离消费市场,需长距离输电。

(3)乙地为四川盆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风力小,不适合建风力发电站。该地区有众多的名川大江,水能资源丰富,属于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答案:

(1) 变化特点:快速增长。

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

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

③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 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③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3)原因: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周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可再生常规能源:水能。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32.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33.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34.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答案ABC

1.风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故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是太阳辐射能开发最好的地区;风速不稳定,产生的能量大小不稳定,风能利用受地理位置限制严重,风能的转换效率低,风能是新型能源,相应的使用设备也不是很成熟,故选A。

2.我国内蒙古高原主要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是利用风能的最佳季节,东部沿海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利用风能的最佳季节是夏季。故选B。

3、塔里木盆地虽然离冬季风的源地近,但由于是盆地地形,北有天山的阻挡,风能资源贫乏,故选C。

五、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母题题文】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图2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4~6题。

图2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

①并列排布 ②横向错列排布 ③自由排布 ④纵向错列排布

A.①B.②C.③D.④

5.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B.夏季盛行风C.秋季盛行风D.冬季盛行风

【试题解析】

【答案】4.B 5.A 6.D

【解析】4.由图可知,该地盛行风向是西南风和东北风,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因此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居住小区的西南方向,受夏季西南风影响大,考虑到有效通风,选择②横向错列排布模式有利于西南风深入建筑内部,其他排布模式不利于夏季风的有效通风。所以选B。

5.居住片区I位于东北方向,主要考虑冬季防风,为了达到更好的防风效果,建筑密度大,楼层高,防风效果好,A对。

6.根据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该居住区出入口位于小区的东南和西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是为了避开冬季寒冷的东北风,所以选D。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通过对当地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的判断、不同建筑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对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

【得分要点】

严寒地区居住小区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发现:

●建筑物越高,避风区越大,如下图:

●建筑物越密集,挡风效果越好,如下图:

●严寒地区居住小区的开口位置、尺度及朝向

严寒地区居住小区的室外风环境设计虽然要求以冬季防风为主,期望其迎风面是封闭的、密实的,但是考虑到夏季通风及建筑内部环境的需求,需要在居住小区外围设置一定数量和大小的开口。 居住小区的开口对于气流的引入、流动方向及气流的导出都起着关键作用。风向角决定着居住小区外围的气流方向,而进入小区内部的气流直接受开口位置、尺度和朝向的影响。

电影“西关大屋”带火了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的西关屋旅游。西关屋是清末富商巨贾所建豪宅,因集中在西关而得名。早期的西关大屋有标志性的“冷巷”,多呈南北走向,与天井相接。下图为西关大屋平面示意图和“冷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清末时的“西关”是

A.男耕女织的乡村聚落B.书院云集的学术圣地

C.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D.机器轰鸣的工业基地

2.南北走向的“冷巷”的作用是

A.防潮防风B.防止风沙C.隔热遮光D.通风散热

3.近年“冷巷”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

A.城市扩张,用地紧张,节约用地B.气候变冷,大屋不再需要“冷巷”

C.修建新道路,交通更加便利D.世易时移,民居多建西式风格

【答案】1.C 2.D 3.A

【解析】【分析】1.据材料“西关屋是清末富商巨贾所建豪宅,因集中在西关而得名。”可推知该地曾经极其繁荣,应是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故选C。

2.冷巷是建筑排列组合形成的比较窄的巷道,或者是在建筑的一侧留出的一条小廊道。冷巷截面面积较小,经过这里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从而达到通风效果。故选D。

3.随着广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用地紧张,节约用地,导致很多“冷巷”被迫拆除。故选A。

【点睛】在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下,自然通风甚至比遮阳、隔热更为重要,因此加强自然通风就成为岭南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博峪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环境恶劣。村落背山面水而不近水,中间以农田阻隔,呈现“山—村—田—水”的空间格局。村落内部各院落之间空地较少,间距狭小,空间布局较为紧凑。2019年博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下图为博峪村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博峪村“山—村—田—水”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当地

A.水土资源不足B.风沙天气多发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频繁

5.博峪村内部紧凑的空间布局有利于

A.抵御冬季严寒B.夏季通风散热C.降低出行成本D.改善居住环境

【答案】4.D 5.A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区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该村背山面水而不近水,中间以农田阻隔,呈现“山—村—田—水”的空间格局,主要是因为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易发生洪涝灾害,村落与河流之间以农田阻隔,有利于减小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该地水资源比较丰富,风沙灾害较少;该村的空间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故选D。

5.该村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村落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可抵御冬季严寒;该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夏季气温较低;该村紧凑的空间布局对降低出行成本影响不大;村落空间布局紧凑,污染物集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故选A。

日照效果和自然通风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完成下列各题。

6.为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不同经纬度的两座山体的迎风与背风坡面(下图) 建筑物布局合理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建筑物的高度、间距、位置直接影响日照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建筑物等高,坡度越大,向阳坡上的建筑物间距越小

B.若建筑物等高,坡度越小,背阴坡上的建筑物间距越大

C.若坡度大小相等,建筑物髙度越髙,建筑物间距越小

D.建筑物髙度对建筑物间距的影响,向阳坡比背阴坡显著

【解析】6.读图,左图位于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①阻挡后面楼的通风,①不合理。②位于山地背风坡,不会阻挡后面楼通风,②合理。右图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③位于背风坡,阻挡通风,③不合理。④位于迎风坡,不阻挡通风,④合理。所以D对。A、B、C错。

7.若建筑物等高,坡度越大,向阳坡上的建筑物间距越小,不会挡住后面楼的光照,A对。若建筑物等高,坡度越小,背阴坡上的建筑物间距越小,也不会影响光照,B错。若坡度大小相等,建筑物髙度越髙,建筑物间距越大,才不影响光照,C错。建筑物髙度对建筑物间距的影响,向阳坡不如背阴坡显著,D错。

考点:建筑高度与风向、坡向、日照、间距的关系。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