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板岩,但是变质程度有多高?其结构和构造如何?请看下面主流地质词典的定义。
变质作用类型
板岩
板岩:具特征的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具变余结构和构造,外表致密,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有时在板劈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并使板劈理面略显丝绢光泽。板岩根据其原岩类型、杂质成分和新生矿物等,可分为粘土板岩、硅质板岩、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炭质板岩、凝灰质板岩等。其命名可按新生变质矿物+原岩成分+板岩,如绢云粘土板岩、堇青石板岩等,还可根据颜色和杂质的不同详细命名,如黑色炭质板岩、灰绿色钙质板岩等。
板岩:具有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可由黏土岩、粉砂岩、硅质岩、中酸性凝灰岩、炭质岩、钙质岩等多种原岩经浅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程度很低,矿物成分基本上未经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岩石可分别称为黏土板岩、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凝灰质板岩、炭质板岩、钙质板岩等。其命名可以在前面再加上新生变质矿物,如绢云母黏土板岩、绿泥石黏土板岩等。板岩岩石致密,矿物颗粒很细,劈理面平整光滑。
板岩:是一种非常低级变质岩,极细粒,具有完好的平面面理,即板状劈开,面理间距小于1mm。面理多与层理无关,是由绿泥石或云母等片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具有变余结构和变余构造,外表呈致密隐晶质,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板岩一般可根据颜色和杂质的不同详细命名,如黑色炭质板岩、灰绿色钙质板岩等。在低级接触变质作用中,可形成具斑点状构造和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通常称为斑点板岩。板岩因具有板状构造,可沿板理面成片剥下,作为房瓦、铺路等建筑材料。
如何鉴定板岩?
1.颜色与外观
多为灰黑色或暗色,整体色调均匀,颗粒极细,肉眼难辨细小矿物。
2.结构与构造
具明显的板状或千枚状层理(slaty cleavage),层理平行且均匀,厚度常在几毫米至数厘米之间。
结构为隐晶质,矿物呈细粒排列,常见细粒石英与绢云母交织形成层理。
3.硬度与敲击声
摩氏硬度约6–7,用钢刀或指甲难以划伤。
敲击时发出清脆、类似金属的响声,声音清亮是板岩的典型特征。
4.吸水率检验
将样品浸入水中,吸水率极低,取出后表面干得快,说明板岩致密、抗冻性好。
5.显微或放大镜观察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检查,常见细粒石英、绢云母或绿泥石等矿物,矿物定向排列形成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