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德国LeicaMZ16A型实体显微镜,对样品不同部位进行了不同放大倍数(3.55~57.5倍)显微照片的采集和分析。
利用analySIS软件对图片中的纹片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得到气泡的直径统计值,通过对图片中气泡的个数进行计数,得到气泡密度(单位面积内的气泡个数)的统计值,从而了解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结构特征。
宋官窑青釉花口洗-北京故宫
宋官窑青釉圆洗-北京故宫
宋官窑青釉四方洗-北京故宫
(图一)釉面黑色斑点(GCQS-1599)
(图九)同一区域多处缩釉(GCQS-1614)
(图十三)宋代官窑釉显微结构图(GCQS-1618)
(图二十一)釉中大气泡(GCQS-1600)
(图二十五)釉纹片(GCQS-1595)
(图二十九)斜开片(GCQS-1618)
(图三十一)白色胎釉中间层(GCQS-1610)
(图三十三)釉下“丫”型断裂(GCQS-1593)
(图三十七)釉的显微图片(GCQS-1587)
(图四十一)胎体环状纹路(GCQS-1589)
(图四十三)胎体环状纹路(GCQS-1592)
(图四十五)短而密的纹片(GCQS-1599)
(图四十九)局部釉色不均匀(GCQM-1635)
明仿官釉铺首耳尊-北京故宫藏
清雍正款仿官釉贯耳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3)受多种因素影响,宋代官窑瓷器釉纹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纹片普遍稀而长。
由于明清仿官瓷器烧成温度高,釉中晶相相对较少,故纹片较宋代官窑瓷器纹片直,弯曲度小。
(4)院藏宋代官窑瓷器中,有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显微结构与其他官窑瓷器不一样,
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似被熔蚀,釉中气泡信息不明显,
能观察到胎体中环状痕迹,可能因成型或修坯时使用过轮制工具所致。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北京故宫
END
参考文献: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2)张福康、陶光仪、袁海清:《汝官窑的釉色、质感及鱼鳞纹》,《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页84~91,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3)周少华:《从黑胎青瓷的工艺学入手探讨“南宋官窑”与浙江地区的“类官窑”关系》,《南宋官窑与哥窑》页208~222,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郭演仪:《中国南北方青瓷》,《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页146~16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5)朱清时:《南宋官窑瓷鉴定的化学和物理学基础》,《南宋官窑文集》页238~256,文物出版社,2004年。
(6)周正付:《缩釉的成因及解决方法》,《佛山陶瓷》2001年第10期
(7)杜正贤、周少华:《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页10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8)李国桢、郭演仪:《中国陶瓷工艺基础》爷71~9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9)李伟东、李家治、邓泽群、吴隽、郭景坤:《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显微结构》,《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第7卷第3期
(10)闫丽、朱顺龙:《古陶瓷显微科技气泡测定初探~以龙泉窑青瓷研究为例》,《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辑,页547~557,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1)叶宏明、叶国珍、边永、周少华:《南宋官窑莹青金丝纹片釉瓷的研究与仿制》,《河北陶瓷》1988年第1期;叶宏明、叶国珍、边永、周少华:《南宋官窑莹青金丝纹片釉瓷的研究与仿制(续)》,《河北陶瓷》1988年第2期.
(12)干福熹:《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页104~11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13)吕成龙:《试论明清仿宋官瓷器》,《南宋官窑文集》页223~237,文物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