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去掉信息冗余的过程称之为压缩。数据压缩实际上是对数据重新进行编码,剔除冗余信息或人感知器官不敏感因素(颜色、亮度、细节。超声波、次声波等),减少存储空间的操作过程。将压缩数据还原的过程称为解压缩。解压缩是数据压缩的逆过程。当多媒体数据被压缩后,数据量将减少,占用的存储空间将缩小。将压缩后的数据量和压缩前的数据量之比称为压缩比。显然压缩比是衡量压缩算法的指标之一。例如,国际电报电话委员会CCITT和国际标准问化组织ISO共同建立的联合专家组JPEG,公布的“JPEG高质量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简称“JPEG标准”),其无损压缩比可达4:1,有损压缩比可达10:1-100:1。如果是401的压缩比则表示经压缩处理后的数据量只是原数据量的1/40
步骤三,绘制图形。用户可根据需要,在功能区选择适当工具进行绘画操作。一般绘画涉及以下操作:设置颜色。绘画前可能要选择线条的颜色。若设置前景颜色,在功能区中单击“颜色1”图标,在颜色盒中选择一种颜色即可。若设置背景颜色,在功能区中单击“颜色2”图标,在颜色盒中选择一种颜色,即可设置背景颜色。绘制图形。若是绘制形状箱中的图形,直接在形状箱中点击(选择)一种形状,在绘画区中拖动即可画出。若是绘制自绘图案,则可以选择铅笔或画笔(刷子)箱中画笔,然后自行绘画。图像着色。若要对指定图形、图像着色,可选用“工具箱”中的“颜色填充”、“画笔箱”中的“刷子”或“喷枪”。先选择颜色,然后选着色工具,再对指定对象着色。
数据在计算机中表示
1、计算机中的数制度
2、不同进制间的转换
3、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4、ASCII码
5、汉子的表示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硬件系统
2、软件系统
3、信息度量和存储单位
统考知识点涉及了17个: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2、硬件系统的结构:冯。诺依曼系统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3、3、软件系统:指令、程序、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定义、软件分类
4、信息存储的概念:位、字节、字、存储容量
单选题出现
计算机系统:
1、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基本平台
简单形象的方式,看的见莫得着的部件,主机,主板等等,发挥最大功能软件系统
2、软件系统:看不见,摸不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平台
硬件软件相互融合配合完成工作
硬件中:主机和外部设备看的见,莫得着,主机有CPU:运算及和控制器
内存: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一般只用做系统基础输入输出命令,高速缓冲存储器,为了存储起的差异
外部设备:摄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外存:软盘,硬盘,光盘,闪存
网络设备:网卡,调制解调器
软件:系统软件和用用软件2类
比如,系统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UNIX,linux
语言处理程序:C、Pascal、VB等
实用程序:诊断程序、排错程序等
用用软件:办公软件,数据管理系统等
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功能才能发挥到最大,
计算机工作原理:
1、指令:所能识别的命令
指令系统:计算机所能识别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程序:为实现某种操作,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在一起的指令序列
4、计算机工作过程:执行程序的过程.实现编制好的程序在操作系统的同意控制下,送入内存器,然后由CPU按照其在内存中存放位置,依次去除并执行,执行结果在由输出设备送出
5、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来执行。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
6、指令执行方式的分类:顺序执行、并行执行,各个部件同时执行,台式机都是采用并行执行的。
硬件系统级功能
1、冯。诺依曼系统是又匈牙利人冯。诺依曼提出的在1946年美籍奠定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技术
存储程序原理的主要特点
1、存储程序必须实现编制好程序,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到计算机存储器中,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一步一步执行程序指令处理,完成相应的操作
2、程序由指令组成,指令和数据采用2进制表示,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是计算机的主体也是核心
输入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存取内存存储器
输出设备结果输出
控制器:存取和命令双向指令
运算器:运算和命令双向指令
主机:内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CPU:控制器和运算器两部分
计算机系统硬件功能主机:硬件系统核心,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接口 逻辑运算,寄存器,临时存放各个部件中间计算结果的,累加处理器也可以的。CPU控制和处理功能,控制程序从存储器中读取程序分析程序完成相应指令操作。
存储区:记忆功能的各种部件,数据,参数,中专数据等等。编制好程序,放在存储器中,根据指令要求在控制器中完成操作。 存数和旧数据 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直接访问,存储有限,容量相对较低,容易丢失。外存不能直接访问,需要通过内存输入输出访问接口才可以访问,信息存储大,永久便于访问。速度慢,容易损坏
总线进行链接,输入输出接口
外部设别:输出,输入(语音输入),接口意外设总线和主机项链的设别。2进制,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
计算机软件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由计算机系统基本软件,管理控制关机监护操作使用环境,开发支持的,操作系统等,程序编辑系统等等。数据库工具软件等等。简称OS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硬资源为用户 提供各种程序的集合,管理存储器和文件,设备的管理等等协调各部件的工作,。硬件是平台,软件依赖物质平台才能发挥,无软件的是裸机,操作系统系统软件的核心,第一层软件,操作系统就是计算机的核心其他软件的基础,管理和协调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好的环境接口。
应用软件,不同领域不同需求二开发的软件,教育金融,教考试软件等,主要解决各种需求拓宽软件功能硬件的领域。
程序设计语言:2进制机器语言第1带,2带汇编语言,依赖设备有关,设别不同,指令集合有所差别,机器的语言是以0和1指令组成的,汇编的便于记忆接近高级语言的特征采用助记符号表示。受制于硬件的限制,不便于复杂的开发。3带高级程序语言。更接近人类自然语言,数学语言等。4、编译解释系统,人机的的翻译
每次执行每次翻译的功能一次终身执行
数据库系统按定的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伴随这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计算发展起来的,不是单一的,由多个系统族中,VFP桌面系统 一SYSBASE大型系统
计算存储器:信息的度量和储存单位
存储器的的容量和信息的大小度量
存储单位:一个字节8位,2进制0或1,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基本单位,2进制下的一个1也需要一个字节。
1KB1024B=2的10次方B
服务器依TB计算的很多
最小单位位
基本单位字节
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字
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分类,发展,诞生
系统:硬件和软件
数据在计算机的表示:2进制度,汉字体是怎么表示的
微星计算机组成:风诺依曼
统考知识点:
1、计算机的发展史:诞生、四代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新一代计算机发展
2、计算及分类方法:处理数据方式分类、使用范围分类、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3、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告诉运算、记忆、精度、逻辑判断、通用性
4、计算机的主要用途: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
5、信息概念:数据、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1946年美国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特点:5000次假发或者乘法运算,科学计算运用
发展分为:跨越时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到1957
字符
晶体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小、功耗小性能高,
微型机算计的发展,第4带计算机典型代表:冯诺依曼体系
巨型化:速度快,内存容量大,几百T计算,科学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也是国防实力的体现
银河系世界十大排名依
微型化:性价比,操作方便,
网络化: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讲不同类型联系起来共享,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机器模拟人生的感觉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加工处理能力还具有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坐的能力,第5带技术算计的奋斗目标。
多媒体化: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加工交互的呢过
个性化:满足体系不同用户,不同应用领域的使用,光子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
计算机的分类:
电子模拟/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以2进制处理数据方式分类的模拟的很少使用
按性能分
巨型机:性能最强,规模最大,科学计算军事运用,经济使用,数据分析模拟,较高的运算和存储,用于地形勘测,银行等
微型机,:体积小,价格便宜,家庭和企业使用,台式机,笔记本,掌上电脑,PDA,
工作站:比微型机更大的存储能量和存储能量,图像处理和辅助设计等
服务器:网上服务器,网络共享高性能计算机,多CPU,大容量,各种资料,文件域名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等
通用计算机:笔记本、台式机冯诺依曼体系
专用计算机:特殊需求,特殊领域计算机:数控车床、医疗,速度快,效率高,结构高,比通用计算机简单
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程序控制下步骤操作,制定的程序运行,人为编程,数控车床,医疗设备
存储程序能力、控制和连续指挥工作
2、高速运算能力:运算快5千次到上亿
3、精度高:电子数字计算机:以01二进制,精度取决于处理字长有管
4、可靠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故障,无误差,运行实践越来越小
5、超强记忆能力: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超大规模的内外存储容量,数据运行和长期保存需求,存储的光盘,硬盘设备
6、逻辑潘丹能力:数据运算,逻辑运算,各个领域都与程序设计语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程序话表达出来,就可以程序话表达出来,程序的描述有管
7、通用性强:通用机结构复杂,相同的体系架构运行不同的程序和处理任务完成,体现试用性与可编程性有关,将复杂的程序分解成基本的逻辑运算完成神奇工作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计算机的最早领域,第一台计算机因为轨道而设计的,任何问题数学化,数据出处理,数值处理,要求非常的高
2、信息处理:数据处理,第2计算机,数据数值,非数值数据涉及非常多(文字、图像、数字等)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剪辑,发布等,企业管理图书简约系统,格式要求有规定
3、自动控制:专用机,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控制对象的调度,提高控制的实时性,准确性,降低成本等,自动化流水线,精密加工,大型医疗,车床等
4、计算机辅助系统:不是单一的,辅助教学,教室,配备专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提高工作任务,和质量,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节省人力,物力等
5、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等,听说读写等。模拟模拟人脑的推理决策等,专家系统,机器人。机器识别等
6、计算机网络:网络话相对应的,根本目的,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等
7、多媒体技术 :数值数据,非数值数据,文字,音频,图像FLASH等,进行加工集成使成为交汇的技术
5、信息概念
处理各种数据,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形式01二进式
客观事物的表示信息的载体数据
数据只能存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成,
信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失误变化特征一种反应,扩充性,共享,处理,传递时效性等特征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客观事物的属性
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获取有用的信息
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些列处理的系统能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5、信息技术IT:
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形成多种边缘学科比如航天技术等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节本要素
1·针对性强
2、课件与实践相结合
3、助学、助考、学习方法之一
4、4门统考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必备知识
知识点和技能点
学习方法:
1、会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提前预习,温故而知新
2、讲实践:多动手
3、一知半解去学习探究
4、培养兴趣
5、人人为我师
课件教材相互结合:看书,看课件,上级操作相结合,缺一不可
逻辑判断能力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机器语言
程序
Windows系统
操作系统及应用
基本操作
以命令方式执行操作:
单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菜单命令,即可进入命令方式
从MS--DOS返回,“EXIT”命令
第一代计算机诞生地点:1946年,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采用冯-诺伊曼体系
发展史: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第三代集成电路 1965-1970;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计算机资源:
计算机资源包括:
硬件设备
文件
数据库
其他用户
远程用户
应用程序
内存单元
操作系统功能:
文件管理
设备管理
存储管理器
进程管理
作业管理
主要学习WORD系统知识
操作系统 启动和退出
键盘和鼠标应用
窗口操作
任务栏 工具栏
电脑桌面常用的工具
文档模板扩展名.dotx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Internet本身是中性的,用它可以做好事,也可以用它做坏事。例如,1995年一位学生为挽救生命垂危的同学,在Internet上发出了一个求救的E-mail,得到了全球1000多名医学专家的“网上会诊”而使病危的同学转危为安。另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在妒忌心的驱使下,通过 Internet,假冒自己的同窗拒绝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入学邀请,使同窗痛失出国深造的机会。《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到加拿大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需要的一批展示音乐、电影、电子游戏的CD盘在加拿大海关被扣留。然而他在旅馆房间里却通过Internet把这批CD盘的信息毫不费力地传了过来,使海关如同虚设
系统更新和系统还原
1.系统备份和还原
2.创建还原点
3.系统还原
4.系统更新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按病毒传播的途径分类,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种。主动传播:无线注入(通过无线电波把病毒发射注入到被攻击对象计算机系统当中)、有线注入(通过网络节点将病毒有线注入网络内的所有的计算机)、接口输入(通过网络中的计算机接口输入病毒,最终侵入网络中心和要害终端,使整个网络系统瘫痪)和先机植入(将病毒固化在计算机芯片中,一旦需要,便可遥控激活)。被动传播:引进的计算机系统或软件中带有病毒:下载、拷贝或执行了染有病毒的应用程序或游戏软件;维护系统时交叉感染: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传入:盗版光盘、U盘等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以一台主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又称“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无CPU和内存等
(2)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
多台主机互联的通信系统,又称"面向资源子网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
(3)第三个阶段:现在用的互联网
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网与网相连,异形网相连”。TCP/IP协议
(4)第四个阶段:下一代互联网
采用分层、分面和开放接口的方式,提供网络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的一个平台。IPv6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局域网(LAN)
校园、工厂以及机关的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
(2)城域网(MAN)
规模比局域网大一些,可用专用网和公用网
(3)广域网(WAN)
很多用来运行用户应用程序的机器集合,把主机连接在一起的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的任务是在主机之间传送报文。
通信子网包括:传输信道和转接设备。
(4)互联网(Internet)
多个网络相互连接构成的集合称为互联网,互联网做常见的形式是多个局域网通过广域网连接起来。用于连接在不同网络的用户相互通信。
3.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中计算机相互连接的形式和方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2)星型拓扑结构
(3)环形拓扑结构
(4)树形拓扑结构
(5)网状型拓扑结构
4.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网络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之间通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实现依靠的就是网络通信协议。
三要素:网络服务、协议和传输介质
TCP/IP协议集(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2)TCP/IP协议概要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网际协议)
(3)开放协同互联参考模型OSI
OSI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将网络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由高到低为:
5.局域网的功能与特点
(1)局域网LAN主要是功能和作用是实施网络通信和共享网络资源,组成局域网以后,用户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2)有线局域网LAN和无线局域网WLAN
(3)局域网的特点:
6.局域网的基本组成
(1)网络服务器
运行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硬盘、文件数据及打印机共享等服务功能
(2)客户机
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独立工作;用过运行客户端网络软件访问服务器,共享资源。
(3)网卡
网卡是实现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与网络的物理连接的桥梁
(4)传输媒介
电流、无线电波、微波或者电磁频谱中光谱能量传递信号
(5)网络连接设备
7.广域网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广域网是一个覆盖很大范围的网络,从技术上讲,广域网必须能够提供远距离的可靠通信。
(2)广域网的通信方式
关于王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基于报文交换或分组交换是广域网的基本数据交换技术。
一般广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局域网低,信号的传播延迟次局域网也大得多。
(3)广域网的组成
广域网由两个以上的局域网构成,这些局域网间的连接可以穿越较长的距离。大型的广域网可以由各大洲的许多局域网和城域网组成。
8.设置共享资源的基本操作
(1)共享文件夹:所有被共享的文件夹,将以“共享名”显示在与该计算机链接的“网络邻居”中,表明改文件夹是可以被其他网络用户“共享”的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