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争先恐后放水,楼市上行压力前所未有。
但理性来看,“闭眼买”的时代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密集调控,对于普通人而言究竟改变了什么?
我认为权重与变量最大的,是机会成本。
拿江苏无锡来说,高考成绩吊打苏州、南京,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但眼下,又到了学区划分公布前夕,无锡名校锡师附小本部学区房挂牌价却纷纷暴跌了大几十万…
学区房姑且如此,其它房产就更没眼看了。
现如今,有太多发达富裕的省份,正在用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昭告天下:
本省老大、老二正在争夺武林盟主,根本不存在什么“第三城”。
顷刻间,“经济发展堪称栋梁,楼市价值如同鸡肋”的一干重量级城市,瞬间领略了什么叫“无奈生在帝王家”。
在这些地方买房,有点像口渴后对着消防栓喝水…
经济强省进入”双雄博弈”时代
我们贵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真正能称得上经济强省的,也就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
体量富可敌国、产业异常活跃、尽管内部差异不小,但人均水准已直逼中等发达国家…
这一说,这些省份提前三十多年实现了百年目标。
1)强省CP风头正盛
若非生活于此,可能真的难以体会到,强省内部是何等暗流涌动:
青岛PK济南;苏州PK南京;宁波PK杭州;厦门PK福州;深圳PK广州…
“双子星”格局似乎已是经济强省的招牌动作:
济南把莱芜拉进来,跟青岛对K;
南京与苏州之间的差距,是一个盐城;
多少人把福建省的省会误认为是厦门;
同样是一线城市,深圳的发展质量早已领先广州…
除浙江省外,其余四省的“二号城市”风头都要压过省会城市。
无论经济实力、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配套、人口虹吸,还是“十四五”计划中国家给予的定位,都无不佐证:
2)这几块料,怕是假CP吧?
河北、辽宁两省尽管也是“弱省会”模式,但石家庄-唐山CP、沈阳-大连CP,成色都明显不足——
GDP没有一个破万亿的,经济结构仍以传统产能为主。论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一点儿都没夸张。
这些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与经济强省那老哥几个相比,基本算反面教材:
2020年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大户是沈阳,但平均年龄46岁…
来这嘎达排队听二人转的?!
沈阳的养老保险和医保账户,现在怕是颤抖得跟隔壁吴老二似的,瞅谁都哆嗦…
3)经济扛把子,楼市掉链子
不过,经济强省内部,城市也分三六九等。
老大老二之间的PK,往往坑的是老三。
王老吉、加多宝如此,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如此,经济强省内的经济布局与楼市前景同样如此。
拿五大沿海强省的“第三城”来说,经济表现足够让一大半省会脸红,但楼市却一个比一个绿茶。
笔者本人曾在2014年买过无锡,经历了2016-2017年的翻倍后果断抛掉,从此再无恋战。
我家里三户亲戚同一时期以5000元/㎡上下买了烟台,2019年翻倍后,已经两年再也没动弹过。
酷爱海景房的病,怕是治不好了;
去年十月,我在踩过佛山若干限购区板块后,果断决定对广州番禺下手。
因为佛山千灯湖、陈村、北滘等地正在无限接近番禺市桥、大石,甚至汉溪长隆;
作为福建省唯一GDP破万亿的城市,核心地段房价仍然保持在“1”字头,这本身就有点诡异;
周边倒是无人问及温州楼市,但遥想10年前,它甚至将杭州、宁波甩在身后,与今天的横盘画风简直判若两城。
这些经济强市要么GDP早已破万亿,要么在可见的数年里加入万亿俱乐部…
但作为省内“第三城”,就如同活在王老吉、加多宝中间的和其正一样,除了憋屈还是憋屈!
经济扛把子,楼市掉链子,不知是宿命还是诅咒。
2、
强省“第三城”,咋就成了绿茶婊?
不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怎么身为强省第三城,却如此不招人待见?
凡事不能靠直觉,投资尤其如此。这些看起来发展不错的城市,楼市却面临着内忧外患:
1) 传统行业为核心驱动
自北向南,烟台、无锡、温州、泉州、佛山,无一例外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
old money势力过于庞大,就容易造成经济转型阻力重重,new money便很难生根发芽。
拿前些年异常火热的共享单车为例:
app的设计者、运营者可能身在北京、深圳或杭州,无锡、泉州在产业链上可能负责的是单车生产制造…
利润大头儿在哪?谁的附加值更高?一目了然。
对于这些城市而言,盲目脱实向虚是不现实的,产业升级本身不能一蹴而就,国家战略层面也不允许。
断臂并不能求生,断臂只能瞬间没饭辄,因为制造业本就是这些城市的使命。
2) 人口流入乏力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经济结构对从事新兴产业的年轻人吸引力自然不足。
更要命的是,这几座城市从生产方式上,均无一例外更倾向于家庭作坊形态,这使得新增人口很难融入其企业核心层。
烟台国企独大,无锡的苏南模式正在凋敝,温州人用婚姻和方言直接将外来人口排除在外,泉州、佛山的家族企业简直不要太庞大…
看似民富,看似机会多,但能分给新增人口的资源,实则寥寥无几。
如此一来,以下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万亿俱乐部城市“种子选手”,山东烟台,过了海蟹上新的季节,城市里就了无生气;
在江苏无锡,中山路商业综合体接连倒闭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每年几万人口的流入规模,不及苏州、南京的零头;
在富甲天下的浙江温州,春节时期比杭州、宁波都要热闹得太多;
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年轻人可能还不及下面县级市那么扎堆;
到了广东佛山,不免让人问一句:是不是年轻人都跑到广州去了…
3)“本地人市场”撑起大半壁江山
本地既得利益群体成为强省“第三城”楼市的主力军,为数不多的外来人口购买力又相对有限。
两股人马的博弈形成了这些城市楼市的基本格局。
通常情况下,本地人主攻中高端改善市场,即便是刚需产品,其地段价值也带有浓重的改善属性;
外来客群仍以刚需市场为主,到目前为止,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依然高于本地客群。
而不明就里入场的投资客,尽管上下通吃,但真正能沉淀在这些城市5-8年的却少之又少…
换言之,这些“第三城”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市场”。
梳理发现,有三样东西实际上决定着这些地方的中位数与天花板:
-沉淀在本地的民间资本
-本地居民平均杠杆率
-省内老大、老二市场的虹吸能力
就民间资本沉淀而言,温州>佛山>无锡>泉州>烟台;
杠杆率排序是温州>泉州>佛山>无锡>烟台;
从虹吸情况上看,除佛山能享受到省城的有效溢出之外,其余城市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佛山楼市表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一面:
限购区市场跟着广州走,非限购区跟着本地土老板走。
4)反向印证省内“双雄”尚有成长空间
强省第三城的改善板块均价,正在无限接近省内核心城市的次优板块。
这件事想想就扎心:
在山东济南,距离大明湖十公里的地段,远远够不到烟台的天花板;
在江苏无锡,20000元/㎡的预算很可能和隔壁苏州一样,没法任性选房;
温州人卖了老家的房子,来杭州买房简直易如反掌;
泉州核心地段房价与省会福州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佛山限购区和广州白云、黄埔、番禺相比,价格优势正在渐渐消失…
价格差异不大,城市能级却相去甚远,特别是“强省会时代”,省城优势足以让这些经济强市更加望尘莫及。
那这种情况该如何取舍?
很简单,当价格指针失灵时,就用房票筛选标的物吧:
谁的房票更金贵,谁的价值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何况,这其中许多城市养房票也要24个月打底。
有这个功夫用在能级更猛的城市身上,还有比这更靠谱的事儿吗?
如果,你非得在这些城市置业…
我的态度非常鲜明,除非真实自住需求外,强省“第三城”房产可以直接放弃。
如果你一定要买这些地方,且听我把下面的话说完,再做决定也不迟。
1) 城市龙头位和顶级学区压倒一切
城市龙头位法则在这些城市异常管用:
① 行政机关、四大商业银行、三大通信巨头总部最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这座城市最为核心的商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龙头位”。
② 距离龙头位通勤距离每三公里为一个价值梯度,选房时将所有无地铁规划的板块直接排除,就能大大提高确定性。
③ 在剩下的板块里将排名前十的中小学学区一一找出来,进行第二轮挑选,大概率不会有错。
调研过着些经济强市后,我发现:
龙头位10公里内、TOP 5学区、5年以内房龄的次新盘,总体而言,是这些城市里最有价值的房产。
当然,以上方法不包括佛山,它的价值逻辑完全由融穗程度来决定。
2) “只图便宜”才是最大的坑
最后再啰嗦一句:
在任何城市,如果只图便宜,那便会像找对象“别的都不图,只图他对你好”一样幼稚无比。
在本就性价比不算高的强省“第三城”尤为如此:
烟台至今还有大量5000-6000元/㎡的项目;无锡、泉州还有大把单价在万元以内的项目;
佛山万元以内的项目大多位于高明、三水这种典型的“本地人市场”,距离禅城、南海核心都要20-30公里以上,买完不赔钱,那基本上算奇迹;
温州万元以内楼盘大致集中在苍南、平阳这类县城,还得是边缘地带,价值可想而知…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理由相信,对这些强省“第三城”大伙儿怎么看?留言区talk一下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