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清人纪晓岚、祁韵士、林则徐、陶保廉、张荫桓及近人黄文弼关于达坂城后沟的诗文,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线、地理形势和位置来分析,认为后沟达坂是“白水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证其存在和价值,可更加完善对“白水涧道”的认识。
新疆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天山南北的交通要地。“达坂”为突厥语,“山口”之意,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此修筑嘉德城,俗称达坂城,城以南就是久负盛名的“白水涧道”。
王炳华先生曾在《唐西州白水镇初考》一文中,引用唐代《西州图经》所记西州(今吐鲁番)西北的交通路线:“白水涧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以西诸番。足水草,通车马”。论及《西州图经》中提到的白水涧道,“就是通过白杨沟峡谷、达坂城、盐湖、柴窝堡而抵达天山北麓乌鲁木齐的山道,基本上也就是今天乌吐公路的路线所在。”他说此道“地势比较平坦,沿途足水足草,可供车马通行”[2]。
“白水涧道“的重要交通地位不言而喻,因而历来为史地学者所关注。但是,“白水涧道”中的后沟达坂一段路程并不平坦。本文试以清代至民国年间赴新疆的名人诗文中论及后沟达坂之路者,补充“白水涧道”情况,以期有助于新疆史地研究。
纪晓岚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因漏言泄密而被革职流放乌鲁木齐。他在《乌鲁木齐杂诗》风土之二十写了后沟以南的三个泉:“惊飙相戒避三泉,人马轻如一叶旋。记得移营千戍卒,阻风港汊似江船。”其自注:“三个泉风力最猛,动辄飘失人马。庚寅三月,西安兵移驻伊犁,阻风三日不得行。”[3]新疆达坂城以南的后沟至三个泉大约三十公里的狭长地带,为著名的三十里风区。纪晓岚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三个泉的大风最猛,可以吹飞人马。风土之十五描写了达坂城后沟达坂:“峻坂连连叠七层,层层山骨翠崚嶒。行人只作蚕丛看,却是西番下马陵。”自注:“根忒克西北,凡峻坂七重,最为险厄。番人过之,必肃然下马,如见所尊,未喻其故。或曰:畏博克达山之神也。”[4]这首诗写后沟达坂高峻险要,一般行人将这段山路比作崎岖难行的蜀道。蒙古族牧民过山时必下马而行,据说是敬畏天山博格达山神。而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要经根忒克军台、三个泉进入白杨沟峡谷,然后翻过达坂,经后沟到达坂城。
宝泉局监督祁韵士,因局库亏铜案牵连,于清嘉庆十年(1805)二月革职流放伊犁,在其《万里行程记》中描述了达坂城后沟之路:出吐鲁番至头道河,“西行八十里至白洋河。入山涧中,松柳极多。车过,枝梢披拂,与篦篷相摩,珞珞有声。河流清驶,马争就饮,西行折向而北,登博克达坂,八十里至达坂城。达坂即达巴罕,犹言岭也。此岭最陡峻,沙子若流,马蹄滑难行。逾岭迤逦出山,远见水草盈目,雪山横亘,北面数峰插天,云气缭绕于下,晨日东升,射照璀璨,烂然如银,诚大观也。”[5]由祁韵士所记可见,进入白杨沟峡谷,沿溪两岸松树、柳树极多,枝叶茂盛,河水清流,马竞相而饮,与王炳华先生所说的“地势比较平坦,沿途足水足草,可供车马通行”是一致的。然而并不都是一马平川,还要由西北行翻越“博克达坂”,山路陡峻,还是很难行的。
两广总督林则徐因禁烟抗英,无辜戴罪,流放伊犁。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初赴南疆勘地,从乌鲁木齐经过达坂城。在《乙巳日记》正月十八日(2月24日)日记中记载:“早晨饭罢行,路多小石,十里为喀拉巴尔噶逊(即达坂城)军台,林木森疏,泉流清泚,有桥两道,兵房民居共数处。遂上山峡,路窄沙滑,约五里,至达坂顶,其间有卡房,稽人往来。及下坡,则蜿蜒而行,防车之陡落也。约五里出坡,又四十里至白杨河,路皆平坦。”[6]从林则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与祁韵士二人虽相隔约四十年,所走之路,方向相反,但路线相同,且途中所见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则徐清楚地记载了后沟达坂两侧各是五里路程。
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青年陶保廉随父陶模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赴巡抚任,在其《辛卯侍行记》中对后沟和达坂这样描写:是年腊月,“初五日,自白杨站西入峡,四里出峡。升陡坡,又西,多黄沙梁,登降坎坷。三里东北下坡,逾干沟,缘沙梁行。四里折北,越十余丈之坡,又北多培塿。十五里复入峡,经沟中石碛。四里沟水淙淙(流急不冰),绕行曲岸(有荒草小树)。三里后沟,土屋三间。茨棘为篱,行人焉(后沟南七十里小草湖驿,又一百里托克逊,为南路大道)。”此段所述即是自白杨河峡谷沟口到后沟的沿途情景、地势和具体路线。又载:“北负齐克达坂(蒙语岭曰达巴罕,急呼为达坂),天山一干也(祁韵士《万里行程记》以此为博克达坂。屈曲而登,众车更迭加骖)。七里至岭巅,小憩峡中,旋下(有修路碑,已仆),六里临峻坂(斜约四十度),系马车后,多人挽之徐降,车播不可坐,徒步攀援,行行且止。八里坂尽出峡。”[7]此段不仅写了齐克达坂的方位里程、道路难行,而且还特别强调齐克达坂,即是祁韵士《万里行程记》中的“博克达坂”。由此可以看出,自清嘉庆十年祁韵士流放伊犁,到光绪十七年陶保廉经过达坂城,虽时隔八十六年,但经达坂城,走后沟和翻达坂,其路线、路况基本相同。
总理衙门大臣兼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流放新疆,他从吐鲁番经达坂城到乌鲁木齐,在其《荷戈集》中有诗《齐克达坂》吟咏:“后沟林木尽,达坂高层层。天山此南干,到眼皆崚嶒。御者急脂秣,惴惴相扳登。及巅略喘息,下坂尤难胜。半山偶俯视,下界犹瞢腾。马行之字曲,直道世所憎。”[8]诗中写了后沟达坂之路险峻难行,驾车马夫先是给车轴加油,给马匹喂草料,以利于上行;而下行更难,既要不时手拉车闸,还要在之字形的山路上弯曲前行。作者写了翻越齐克达坂的艰难,生动又传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齐克达坂》之后有《后沟》诗,写白杨河峡谷的风光。《荷戈集》在作者身后刊印,《后沟》诗应排列在前,然后《齐克达坂》开篇就是“后沟林木尽”。
关于后沟达坂的名称,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风土之十五称为“七层峻坂”、“峻坂七重”,在物产二十二中又称为“七盘峻坂”、“七打坂”,看来应理解为“七个达坂”;祁韵士称“博克达坂”,应当是指此达坂在天山博格达峰的南侧;陶保廉、张荫桓所称的“齐克达坂”,今人多解释为维吾尔语“小达坂”之意。而黄文弼则记载有“小达坂”与“大坂”之分。
以上从清乾隆三十三年流放乌鲁木齐的纪晓岚起,中经祁韵士、林则徐、陶保廉、张荫桓,到民国年间赴疆的黄文弼止,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年,他们在诗文中所记载描述的达坂城后沟的路线、路况及情景基本未变。杨增新时期,曾对迪化到吐鲁番的公路进行过整修,“沿线大部分路段地质、地形条件较好,多为沙砾戈壁,原可勉强通行汽车,兴修时仅稍加裁弯取直,拓宽、降坡。”[10]整修应当包括“白水涧道”。尽管如此,黄文弼还是经过了后沟达坂。至于达坂城后沟的木拱桥(全长28.5米,桥面宽7米),则是苏联工程师于1939年设计并主持修建的。[11]
以上六人中,经过达坂城后沟的时间,祁韵士是夏天,林则徐、陶保廉分别是正月和腊月,张荫桓和黄文弼都是在公历三月间。除黄文弼解释“已冰解不可行,故必须翻达坂行山坡上”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翻越达坂?可见此前是必须翻越后沟达坂,才能到达坂城的。
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线大致由吐鲁番交河出发,向西北行至坑坑,经三个泉,进入白杨沟峡谷口,翻越后沟达坂到达坂城,经盐湖、柴窝堡抵达乌鲁木齐。白杨沟峡谷中的“白水涧道”南段较平坦,足水草,通车马,当是一条理想的通路。但是北段水大,车马难行,只有如祁韵士所说,在白杨沟峡谷间“西行折向而北,登博克达坂,八十里至达坂城。”即翻越达坂,经后沟至达坂城,应是“白水涧道”的迂回之路。
从白杨沟峡谷的地理形势和位置来看。白杨沟峡谷全长26公里,狭窄处才数十米,较宽处一二百米,个别地段宽约500米左右。谷底则是一溪清流,终年不断,水色清澈,此溪即古时所称的“白水涧”。此水流的源头主要在北侧的天山雪峰,夏天水大,冬天冰封,春天融解,当时又没有桥梁可通,所以只能翻越达坂。黄文弼就是因为“冰解不可行,故必须翻达坂行山坡上”。
“白水涧道”唐代即有之,而作为“白水涧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后沟达坂之路是否唐代即有,尚不知晓。值得注意的是,从纪晓岚诗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肯定在此之前,后沟达坂之路就已经存在,并为人们所接受,其形成时间应该已经很久。可见后沟达坂之路并不是一条临时的路线,而是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一条交通线路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根据。具体线路的发展、变化,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还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以上诗文中可以看出,后沟达坂之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环境变化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吐鲁番至乌鲁木齐这条交通线路,在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愈来愈明显。后沟达坂不仅连接着“白水涧道”,保障道路的通行,而且是当时唯一可以绕行的山道,因此在“白水涧道”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
[1]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西域诗研究”(项目编号:13BZW068)的阶段性成果。
[2] 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3] 周轩,修仲一:《纪晓岚新疆诗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4] 周轩,修仲一:《纪晓岚新疆诗文》,第17页。
[5] 修仲一,周轩:《祁韵士新疆诗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45页。
[6] 周轩,刘长明:《林则徐新疆诗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
[7] 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6页。
[8]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9] 黄烈:《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10] 新疆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公路交通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11] 新疆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公路交通史》第一册,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