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schneider Lee
附:几种生物的基因在基因组的比例
样本分别是大肠杆菌,酵母,拟南芥和人类(都是些熟面孔)。这里想强调的是里面的B这一竖行—“基因在基因组里所占的比例(长度 bp)”。大肠杆菌88%,酵母70%,拟南芥29%,人类1.5%。数据有可能有偏差(对“基因”的定义的不同)但是不会差太多(在5%的水平上应该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生物越复杂,基因在基因组里所占比例越少(虽然样本数太少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有可能,这个世界上的生物适应环境也有一个在基因层面上的r-k战略。一种是像微生物一样增殖速度特别快的生物,它们能通过比所谓“高等动物”快很多的增殖速度来累积出足够多的突变从而适应环境。还有一种是像人类一样的所谓的“高等动物”,繁殖速度很慢,无法通过DNA在转录/复制等过程中的“错误”来累积足够多的突变,为了能与致病菌和病毒等抗衡,有性生殖得以进化(Red Queen Hypothesis/Coevolution arm race)。通过有性生殖得到很多基因多样性,同时也因为有性生殖的“错误”产生很多“看似没有用的片段”。但是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这些看似没用的片段有可能会突然变成能表达的“基因”。换个说法就是:这些看似没用的DNA们给了进化“物质上的基础”。这也是有性生殖的好处,也是现在很多生物不惜付出超高额的代价还进行着有性生殖的原因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