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heredity):一种生物只能繁衍同种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2、变异(variation):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和子代之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这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叫变异。
3、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4、基因(gene):孟德尔遗传分析中指的遗传因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5、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6、等位基因(alleles):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所造成的许多可能的状态之一。
7、显性基因(dominant):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
8、隐性基因(recessive):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小写字母表示。
9、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10、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形体特征、基因的化学产物、各种行为特性等)。
11、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
12、杂合体(ho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13、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14、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5、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16、性状:在遗传学研究中通常把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特性统称为~。
17、单位性状:在研究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一、名词解释(3*5)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操纵子: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能mRNA出来一条mrna的几个功能有关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区域,称作一个操纵子(operon)。
3、启动子(promoter):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4、冈崎片段:冈崎片段就是由于解链方向与激活方向不一致,其中一股子链的激活,Gondrecourt母链求出足够多长度才已经开始分解成引物接着缩短。
这种不已连续的激活片段就是冈崎片段。
5、营养缺陷型:指某一菌株在诱变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生长因子)的能力,使其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6、准性生殖:就是一种类似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完整的一种生殖方式。
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就是半知菌中。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8、密码的自旋性:密码的自旋性就是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
9、转座子(transposons):转座子是可以从一个染色体位点转移至另一个位点的分散的重复序列。
转座子也包括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的侧翼,内有转座酶基因,并含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其他基因。
10、微生物繁育:人为地使用物理、化学的因素,引致有机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变,经选育成为新品种的途径。
二、是非题(2*5)三、选择题(3*5)1、限制性内乌酶的种类、辨识位点、功能、区别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
ⅱ型酶所占到的比例最小,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辨识回文等距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研磨dna。
微生物复习资料总结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集团。
3.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4.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片段,并整和到自身的DNA组合中,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种培养基。
6.生长因子: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须且需求量很小,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7.化能自养:利用无机物氧化放出的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8.BOD:五日生化需氧量。
9.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10. 将含有微生物的纯种或材料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11.一些属的细菌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细胞内部即形成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特化的休眠体。
12. L型细菌:严格地说,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的菌株。
13.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4.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就称同步生长。
1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3.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
遗传常考知识点总结遗传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生物种群的基因遗传规律以及基因在传代中的作用。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的组成与结构、遗传变异的形成、遗传物质的传递与改变、遗传蛋白质、遗传规律、遗传分析、遗传调控、以及遗传工程等等。
以下是遗传常考知识点总结。
1. 细胞核遗传物质DNADNA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有机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由许多碱基对连接而成。
DNA的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氢键结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复制能力。
DNA的主要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繁殖等。
DNA的组成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碱基对,其中碱基对的配对是遗传信息的基础。
2. 染色体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具有颜色染料的有丝分裂期可见的形态。
染色体的结构包括染色体主体、着丝粒、着丝粒鞘和染色体臂、着丝粒纤维等。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期和减数分裂期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体的功能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与稳定、生物体的性状表现、遗传变异的形成等。
3.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过程包括染色体的复制、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细胞质裂变。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生殖遗传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包括减数分裂一和减数分裂二,其中包括叉互换的发生、染色体的随机分布等。
4. 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基础遗传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不连锁基因的遗传规律、隐性和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分离和自由组合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重组、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等。
分子生物学基础主要包括DNA结构与功能、RNA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等。
5. 遗传物质的变异性遗传物质的变异性是生物种群的一种重要特征。
变异性的类型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的变异、基因突变、等位基因的变异、随机结构变异等。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细菌: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形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2.发酵:发酵是以有机物为基质,并以其降解的中间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过程。
3.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4.培养基:培养基是通过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5.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6.细菌L型: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7.凝固酶: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8.结核菌素实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48-72时间后检查局部皮肤红肿和硬结的大小9.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单一核算,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1.质粒:是一种染色体DNA遗传物质,呈双链,超螺旋,闭环装能进行自主复制。
12.转化: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二.选择题1.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含有外毒素(蛋白质),革兰阴性菌有外膜含有内毒素(LPS脂多糖)2.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区别是五肽交联桥不同。
3.磷壁酸可储存磷元素,构成重要抗原成分,作为吸附的特异性受体,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5.青霉素破坏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干扰DAP与四肽侧链丙氨酸的连接,阳性菌对青霉素更敏感。
6.L型细菌需要在高渗培养基培养7.荚膜,芽胞,鞭毛,菌毛是细菌的特殊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有。
8.细菌生长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外毒素经甲醛灭活后保留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10.葡萄球菌能产生SPA,有肠毒素,表皮脱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结构相似,代谢和遗传功能相同的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真实遗传:子代形状永远和亲代形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随机遗传漂变或简称为遗传漂变。
平衡致死品系:致死基因不能以纯合状态保存,因为纯合个体是致死的,所以只有以杂合状态保存.这种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永久杂种,也叫做平衡致死品系。
母性影响:前定作用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样的现象转座子:细胞中能自发的改变自身位置,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 顺序。
移码突变:DNA分子中增减一个或几个核苷酸(不是3个),是移码编组移动而产生的突变。
顺反效应:同一基因内部的不同突变遗传效果不同,顺式排列(a1a2/++)产生野生型。
反式排列(a1+ / +a2)产生突变型。
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进行的转导。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率指一个种群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根据突变产生大的机理,人为利用化学、物理因素处理诱发基因突变累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无效基因的基本值)相加或相减。
倍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相乘或相除。
完全连锁:在同一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100%联系在一起传递到下一代如雄果蝇、雌蚕。
不完全连锁: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的重新组合,重组型远远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完全连锁。
转化:一个细菌品系的细胞由于吸收了另一细菌品系分离得来的DNA(称为转化因子)而发生的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转导:以病毒作为载体把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 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基因型(ge no 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 no 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 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 )。
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一、名词解释1-3章: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2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3菌落(colony)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5原核生物(prokaryotes)6细菌(bacteria)7霉菌的气生菌丝8原生动物(Prokaryote)9细胞壁(cell wall):10磷壁酸(teichoic acid)11外膜(outer membrane)12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13抗酸细菌(acid-fast bacteria)14古生菌(Archaea,又称古细菌Archaebacteria,古菌)。
1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16原生质体(protoplast)17球状体(spheroplast)18支原体(Mycoplasma)19革兰氏染色法20细胞质膜(cell membrane)21间体(mesosome)22细胞内含物(inclusion body)23细菌胞质储藏物(reserve materials)24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25磁小体(magnetosome)26羧酶体(carboxysome)。
27芽孢(endospore,spore):28芽孢的萌发(germination):29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30孢囊:31糖被(glycocalyx)32S层(S layer)33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34趋性:35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36真核生物(eukaryotes)37鞭毛38纤毛:39膜边体(lomasome)40几丁质酶体(chitosome)41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42裂殖(fission)43芽殖(budding)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控制、生态与系统发育部分1.生长2、繁殖。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遗传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研究遗传规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本文将对遗传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遗传物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遗传变异。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在生物界中主要有两种遗传物质: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是细胞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它通过碱基序列的不同排列组合,编码了生物体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信息。
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是遗传信息的单位。
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外显子决定了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进行剪接和去除。
基因在细胞内通过转录作用生成mRNA,然后通过翻译作用合成蛋白质,从而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三、基因的表达调控在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可以被调控,从而使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通过转录因子、启动子和增强子等元件实现。
转录因子结合启动子和增强子,调节基因转录的起始和速率,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四、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现象。
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组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发性的改变,可以有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发生重排、缺失或重复等变化。
基因组重组是指染色体间的互换和基因重组等变异。
总结:遗传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包括遗传物质、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遗传变异等。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遗传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遗传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DNA在原核微生物中的存在状态(细菌、放线菌、病毒、噬菌体)原核细胞:无核膜、定型的核,不形成染色体结构,一般只有一个以双链、共价闭合,环状的形式存在的DNA分子。
1 1 第一章概论 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1、决定产品种类及工业价值;2、决定发酵过程成败 一、工业微生物菌种来源 1、土壤;2、产品分离;3、动植物种;4、科研机构购买,发酵生产的工厂中 二、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菌种应具备的特性 1、稳定性、遗传性,2、遗传代,易产生营养细胞,孢子或其他繁殖体,3、纯种,不带杂菌及噬菌体,4、种子生长快,节省种子罐的时间,5、产生产物时间短,6、易分离产物,对下游工程有利,7、抗污染能力强,节约成本,无菌,消毒,8、经济性能良好,市场竞争能力,产品稳定,时间长,9、对诱变剂敏感,易筛选出高产菌,10、相应的时间内,必须产出相应数量的产物,生产稳定。 三、菌种与发酵的关系 1、菌种是内因,是关键,起决定性作用,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发酵条件是外因,菌种受外界条件的控制。 3、选择适当的外界条件,就能充分发挥菌种固有的生产潜力。 1.2 菌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 遗传与变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生物的不断进化是遗传与变异的结果。 1、遗传:指单细胞生物能产生遗传学上与亲本相同的子代,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 2、变异:指微生物中发生频率很低的可遗传的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3、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的改变而止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几乎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 4、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潜力。 5、表型:指某一生物所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表现。与遗传型不同,它是一种现实性。 二、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 1、繁殖快,2、外界环境作用的直接性,3、容易培养,4、代谢能力强,5、种类多,分布广。 解决育种原始菌种来源问题。由于微生物具有以上特点,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三、菌种选育的任务 1、促使菌种变异,使变异后的菌种有一定的稳定性。2、分离纯化,选择遗传学上稳定的菌种,3、找到一种最稳定的保存条件,防止菌种退化。 四、菌种选育的手段(方法) 1、诱变育种【1、人工诱变;2、自发突变(生产育种)】 2、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杂交包含重组,重组则不限于杂交一种形式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转导【1、普遍转导;2、局限转导;3、溶源转变】; 2、转化; 3、接合; 4、原生质体融合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1、准性杂交;2、有性杂交;3、原生质体杂交。 3、基因工程 五、菌种选育的意义 1、提高产量;2、改善产品的质量(风味,有效成分比例);3、扩大品种种类;4、改善菌种生产性能【1、降低成本,2、净化发酵体系】 六、菌种选育与步骤 1、制定合理的方案;2、设计好筛选方法;3、生产观念;4、现实性,要求所选的菌种要有一定的重复性。 第二章 基因突变 变异是微生物育种的基础 一、遗传与变异 突变:指生物遗传性突然发生变异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 1、根据碱基变化和遗传信息的改变,可分为四种:【1、同义突变,2、错义突变,3、无义突变,4、移码突变】 2、根据表型变化可分为: (1)、选择性突变菌株:凡是能用选择性培养基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型。 【1、营养缺陷型,2、抗性突变型,3、条件致死型】 (2)、非选择性突变株:不能用选择性培养基快速选择出来。 【1、形态突变株,2、抗原突变株,3、产量突变型】 三、基因突变型的特点 1、不对应性:指突变的形状与引起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对应关系。 2、自发性:各种突变可在没人为诱变因素下自发产生, 3、稀有性:突变几率低10*-6--10*-9 4、独立性:在某一群体中,发生这种突变和另一种突变几率几乎相同。基因突变是独立的,随机的。 5、透变性:诱变剂的作用,诱变突变率提高10----100000倍。 6、稳定性:突变由于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稳定的变化,新的性状是可遗传的稳定的。 7、可逆性:由野生型基因变异为突变型基因,为正向突变,反之为回复突变。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回复突变。 第二节突变的分子结构 一、自发突变:微生物未经人为诱变剂处理或杂交等生物工程手段而自然发生的突变。 二、诱发突变:人为用化学,物理诱变剂去处理微生物而引起的突变。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不同点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在小营上没有差别,突变基因的表型和遗传规律基本相同,只是突变速度,时间,频率的不同。 自发突变是微生物未经人为诱变剂处理或杂交等工程手段而自然发生的突变。自发突变引起的原因:1、微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低剂量的物理、化学诱变因素;2、微生物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具有右边作用的物质(H2O2),可以引起自发突变得到优良菌株。 诱发突变是人为用化学、物理诱变剂(紫外线、亚硝酸等)去处理微生物而引起的突变。 诱发突变与自发突变在效应上几乎没有差异,突变基因的表现型和遗传规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人工诱发突变的时间短、速度快、突变频率高,一般为 ,而自发诱变速度慢、时间长、突变频率低,一般为 ,真菌为 。 三、基因突变机制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倍数发生变化: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 2、非整倍体:超二倍体(2n+1)、亚二倍体(2n-1) 3、部分三倍体:原核微生物只有一条染色体,突变获得一段DNA。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受损伤断裂后,错误性愈合而造成的 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异位) (三)、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称基因突变) 2 2 1、碱基置换:DNA双链中某一对碱基对变成另一对碱基对 (1)、转换:DNA链中某一嘌呤(嘧啶)跟另一个嘌呤(嘧啶)置换。 (2)、颠换:DNA链中某一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2、移码突位: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DNA分子的微小损伤,易发生回复突变,又称点突变。) 第三章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诱变剂:凡是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因子。 诱变剂类型:1、物理诱变剂 2、化学诱变剂 3、生物诱变剂 第一节物理诱变剂 1、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主要是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一、紫外线的效果:效果非常好,对人体影响小,较安全,经济实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诱变效果显著。当不知道别的方法时,首先用紫外。可使DNA断裂、H键断裂,15W1/3管长,剂量与距离成反比。 1、DNA对254nm紫外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2、紫外诱变剂量:15W灯管,254nm (1)、用时间表示:一般相对剂量、固定强度,用时间表示。强度与距离、辐射源本身有关。 (2)、用死亡率表示:() 有一定的菌死亡,称致死作用;在可见光作用下,其诱变和致死作用均下降称为光复活作用。 3、光复活作用: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降低其死亡率。所以诱变后在红光或暗中培养。 原理:紫外作用后原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黑暗下与光裂合酶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该酶与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位。光激活酶能重新执行功能修复DNA。 4、光复活效应在高剂量的紫外线作用后,表现为致死突变回复。低剂量则表现在致死菌和突变菌的回复上。重复使用光复活和高剂量,最终能使突变株增多。 (加示意图) 二、快中子 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是不带电荷的粒子。 第二节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对DNA起作用,改变其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物质。包括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移码突变剂、和其他种类。剂量主要取决于其浓度和处理时间。 要求:1、选择一个效果好的(使菌种诱变后正突变高);2、选择一个易得的;3、不能选太毒的,容易污染环境和伤人;4、尽量选择那种不产生回复突变的。 注意事项:化学诱变剂一般都有半衰期,应现用现配制,右边后一定要将化学诱变剂中和或稀释除去。 剂量的表示方法:常用杀菌率表示诱变剂的剂量。杀菌率=(m-n)/m*100% 第三节其他诱变因素 一、生物诱变剂 1、噬菌体;二、抗生素;三、秋水仙素;四、中草药。 五、复合诱变剂因素的应用 复合因子处理是指两种以上诱变因子共同诱发菌体突变。 对野生型菌株单一诱变因素有事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于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这时可利用复合因素来扩大诱变幅度,提高诱变效果。 1、两种以上的因子同时处理; 2、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不筛选); 3、同一种诱变剂连续重复使用(如:紫外线),但是单因子连续使用袋鼠不能过多,否则也会出现“钝化”现象。 4、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5、诱变剂处理时间与诱变效应的关系:复合因子处理中,为提高诱变效果,在具体使用时,要注意诱变剂的协同效应,先用弱诱变因子,后用强诱变因子处理往往具有协同效应。 低浓度、长时间比高浓度、短时间正向突变率高(同一死亡率、同剂量情况)
第四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菌种分离:将一个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并按照实际要求和菌株的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要的微生物的过程。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包括两大部分: 一、从自然界分离所需要的菌株, 二、把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进一步纯化并进行代谢产物鉴别。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分为采集、富集、分离、产物鉴别几个步骤。 菌株的来源与途径 1、从菌种保藏机构或个人购买有关菌种,从中筛选所需菌株。 2、从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种。 3、从自然界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动植物体„„,从中分离筛选。 菌种采样原则:1、菌种用于生产的目的;2、分布特点;3、生理生化特征。 三、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1、纯种培养,2、稳定的遗传性,3、传代方便,4、生长快、易放大,5、代谢快、易产生目的产物,6、自我保护、环境适应性强,7、产量高、并易与副产物分离。
第二节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是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的菌株。 一、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1)、特定培养基:微生物对于C、N无机盐及微生物等要求有差异,异样型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C源,自养型微生物可利用CO2作为C源。(2)、若选用直接利用淀粉的糖化菌种可用淀粉作为C源。 二、控制培养条件 1、PH:细菌、放线菌偏碱(7.0--7.5);,霉菌、酵母菌偏酸(4.5--6.0)。 2、温度 三、抑制不需要的菌类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离 一、好氧微生物的分离 (一)、粗放----菌落纯 1、稀释涂布法 2、划线分离法(简便、快) 3、组织分离法【1、对一般有病组织的分离方法;2、食用菌孢子分离法】 (二)、细分----菌株纯、细胞纯(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