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地貌是指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沉积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体的流速、流量、携带物质的多少、沉积环境等。在高考地理中,可能会涉及对这些沉积地貌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分布等方面的考查。同时,还可能要求考生分析不同沉积地貌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等。
1、外力作用的形式: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沉积地貌的概念: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3、沉积地貌类型:流水沉积地貌、风力沉积地貌、海浪沉积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4、“沉积类”地貌沉积物分布的特点:
(1)粒径大小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
(2)粒径大小 :大小碎屑颗粒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
(3)磨圆度:碎屑颗粒经冲刷、滚动、撞击,棱角的磨损程度。磨圆度可反映碎屑生成的环境和搬运距离,一般来说,碎屑搬运距离越长,或经过反复搬运(如风成碎屑,海滨碎屑),其圆度越好。重力崩塌或冰川形成的碎屑,其圆度甚差。
5、“沉积类”地貌形成的思维模型:
(2)动力搬运(风力/流水/海水/冰川)
(3)沉积环境(动力衰减或遇到障碍物导致减速,发生沉积)
6、沉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指由各种外动力作用堆积形成的地形。常见的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山前冲积——洪积扇: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开阔,流速降低,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等物质在山前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即冲积-洪积扇。其物质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2)河漫滩平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时,水下堆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慢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泥沙供应、较弱的海洋动力和稳定的沉积环境。
(4)新月形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风且风力较大,沙粒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5)黄土堆积: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沙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堆积形成黄土高原等。
(6)冰碛地貌:在冰川作用地区,冰川消融时,其携带的物质堆积形成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等冰碛地貌。
这些沉积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水流、风力等。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广泛,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