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这场被称为“最寒冷的战斗”中,长津湖究竟有多冷?为什么偏偏在1950年出现罕见的低温,而不是1951年或是1952年?哪些因素导致当地低温的出现?
电影《长津湖》截图
极寒源于“小女孩”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盖马高原上,约在北纬40.5°,与北京的地理纬度大致相当,其北部为中朝界河鸭绿江,隔河与我国的吉林、辽宁相望,东临日本海,距离海岸线不足100千米。
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关系来看,很难想象长津湖地区会这么冷。实际上,根据长津湖地区气象站有限的数据,其平均气温远低于同纬度的北京,甚至比沈阳、长春更冷,和牡丹江类似。
更糟糕的是,在1950年至1951年冬天,朝鲜半岛遭遇了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靠近黄海的西海岸更为寒冷,尤其是到了夜间,气温骤降。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国陆战一师第11炮兵营每天都要记录气温和风速,这是他们确定射击参数的重要依据。根据记录,1950年11月初,下碣隅里凌晨的最低气温达到-35℃。英国一位情报官在这里曾测得-38.9℃的极端低温。据他回忆,朝鲜半岛的天气经常在雨夹雪、雪和晴天之间转换:可能一开始是雨夹雪的天气;后来,变成下雪天;然后,天一下子就放晴了;放晴之后,天气可能会更冷。
“拉尼娜”一词同样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女”“小女孩”。它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的气候混乱。由于它总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或“冷事件”。
尽管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北半球冬季容易出现极端寒冷事件。
气象专家依据当年的气象资料判断,1950年1月到1951年2月,发生了一次长达12个月之久的拉尼娜现象。这种长时间的拉尼娜现象一般很少发生。这次拉尼娜现象导致长津湖一带在1950年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由于冷空气的持续作用,长津湖到处是冰天雪地的景象。
除了拉尼娜现象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长津湖在這个时段出现极寒天气呢?
“高处不胜寒”
其实,即使当年没有出现极端气候,长津湖地区也异常寒冷。当地一般在10月下旬便已入冬;到11月下旬,气温可降至-27℃;其年平均气温不过1~2℃。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高处不胜寒”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我们可以用 “气温垂直递减率”加以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又叫绝热率,是表征气温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下降的物理量。气象观测数据显示,在对流层中,干空气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98℃。若空气中含有水汽,因为水汽凝结时会释放潜热,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5℃。
▲ 抗美援朝纪念碑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总会含有水汽,所以,我们普遍使用0.65℃每100米这个数字来计算垂直方向上气温的递减程度。例如,东北最高山脉长白山的主峰接近2700米,其气温递减数值约为18℃。也就是说,如果夏天在山脚下测得的气温是20℃的话,那么,到了山顶,气温就只有2℃了。难怪夏天去长白山看天池的游客,到了山上都要穿棉大衣。更有趣的是,长白山的土壤和植被也会随着气候、地势、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改变,这里随海拔从低到高垂直分布着4种类型的土壤:海拔700~1600米属于暗棕色森林土,海拔1100~1700米为棕色针叶土,海拔1700~2000米为山地草甸森林土,海拔2000米以上为山地苔原土。
▲长白山雪景
从地貌来看,长津湖位于盖马高原上。盖马高原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340米,白头峰以2719米成为最高峰。因为该区域整体海拔偏高,所以又有“朝鲜屋脊”之称。如果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5℃每100米来计算,平均高度为1340米的盖马高原,其平均气温要比平原地区的气温低8.7℃。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另外,高原蓄热能力差,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热量很容易随风散失,加之夜晚地面辐射降温明显,气温会进一步下降。
特殊地形导致寒潮入侵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点因素,长津湖特殊的地形非常有利于寒潮入侵。
▲ 志愿军第9兵团战士阻击从咸兴向长津湖增援的“联合国军”。新华社发(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展出的长津湖战役复原场景
▲ 志愿军入朝
▲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展出的长津湖战役复原场景
从地形条件来看,盖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依傍,其北面是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南部是我国三江平原,地势都比较低,北部是敞开的鄂霍茨克海。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冷空气可直冲盖马高原。盖马高原虽然纬度不高,但处于风口之上,导致其冬季非常寒冷。
大气中冷高压的活动相当频繁,就东亚地区来说,平均每3~5天就有一次。强烈的冷高压带来的强冷空气,如同寒冷的潮水一般滚滚而来,给广大地区带来剧烈降温、霜冻以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被称为寒潮。寒潮能使河港封冻、交通中断、人畜和作物受冻伤亡。
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将由于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引发寒潮的冷空气堆的厚度可达七八千米。在寒潮来袭时,它所经过地区会出现剧烈降温、大风和降水天气。冬半年,大风出现在寒潮冷锋之后,风速一般可达5~7级,海上可达6~8级,有时甚至会出现12级强风。
寒潮爆发南下时,有西、中、东三条路径,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正处于寒潮南下的东部通道上。盖马高原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盖马高原容易形成降雪。从海陆位置来看,相对于陆地而言,冬季的日本海水汽活跃。当寒潮爆发南下时,冷暖气团相遇后也会形成降雪,所以,盖马高原常常在冬季出现较大的暴风雪。
由于冬季非常寒冷,长津湖地区至今人烟稀少,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风寒效应”助纣为虐
导致长津湖出现极寒天气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风寒效应”——大风加剧了极端低温的出现。美国一位老兵回忆说,1951年初,从蒙古而来的寒潮带来了极强的大风,盖马高原上凛冽的寒风风速达到了17.9米每秒(8级)以上。使得人体体感温度迅速降低。大风由此成为寒冷的“催化剂”。
那么,什么是“风寒效应”呢?风寒效应是指因风所导致的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数值低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冬日,走在街上,冷暖适宜,突如其来的一股北风,往往让人顿感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加大人们对环境冷热程度的敏感性,导致温度表读数与体感温度之间出现明显偏差。俗话说:“天冷冷在风里。”冬季,持续的强风会令人觉得更冷。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为36~37℃。在无风或微风情况下,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人体与外界空气之间存在着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过渡层就在贴近人体表面的地方起到保暖作用。当空气快速流动时,人体周围的空气过渡层会不断被吹来的冷空气替代,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觉得越来越冷。这就是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刮风天比无风或微风时使人感到更寒冷的原因。
数据显示,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体感温度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体感温度会下降6~8℃。
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美军基本在河谷中活动,那里的海拔相对较低,风力相对较小。与他们相比,我志愿军战士长时间埋伏在山脊的冰雪之中,那里海拔更高、风力更大,所感受到的风寒效应更强烈。
▲ 战士们跨越海拔1700多米的雪山向長津湖挺进
降低风寒效应的唯一方法就是穿戴保温性能更好的衣帽、鞋子。由于我军当年的防寒装备远远不及美军,所以,因为严寒天气所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远远多于美军。
以上文字和部分图片来自《百科知识》(2021年第23期),其他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更多精彩期刊请移步 【龙源期刊】数据库
【资源简介】
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收录期刊3000余种,包括文本版、专题版、原文原貌版、语音版以及人声语音等多种阅读形式。内容以人文大众为主,兼顾科技文献;包括时政新闻、科技科普、经济法律、管理财经、社科历史、文学文摘、健康生活、文化艺术、教育学习等类别,并含有《读者》、《海外文摘》、《故事会》、《译林》、《中国新闻周刊》、《民主与法治》、《看天下》、《为了孩子》、《IT时代周刊》、《少年儿童博览》、《新民周刊》、《博客天下》等具有广泛读者群的电子期刊借阅服务,同时也可提供《党建》、《共产党员》、《红旗文稿》、《人民论坛》等为首的一批党政期刊的阅读服务。
电脑端:
微信端:进入青岛市图书馆公众微信号-青图悦读-云上青图-龙源期刊,即可使用。
正在赠送的福利还有
👉 【青图云赠书】守好健康“金字塔”,拒绝大脑早衰(内含中奖名单)
👉 中国,也曾出过一个“世界球王”
👉 我,90后,给上百位老人洗澡
👉 2022年度青岛市公共图书馆“最佳读书人、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开始啦!
👉 喜庆二十大,榜样有力量——青岛市图书馆启动红色经典阅读系列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