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里开船,海图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海图是怎么来的?
上面的水深、标注、线画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源头,
跟随海洋测绘人完成一天的工作,
给大家揭秘答案!
海洋测绘(以下简称“海测”)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天气、海风、海浪,都会影响当天是否适合出海作业。所以,海测人不会辜负每一个适合出海的“好日子”。
每个出海的日子,无论寒暑,天还没亮,海测人就早早起床了,他们迅速洗漱、整理设备,迎着晨曦,开始了测量准备工作......
1.设立水尺
海水是有潮汐变化的,分涨潮和落潮,涨潮时海水更深,落潮时海水更浅。海测人测量的海水深度,一般是除去潮汐变化之后的真实水深,那么如何掌握涨、落潮时海洋深度变化的准确数据呢?
首先,海测人会利用布设在各个港口码头的水准点,通过水准测量的方式在码头等作业区域内设立水尺,观测人员通过读取水尺上的数字,再经过一系列数学计算,得到潮汐变化的数据,为测量海洋的真实水深数据做好准备。
水中设立水尺
2.获取潮位
为获得连续准确的潮位数据,海测人通常在码头设立自动验潮站,通过压力传感器等电子元件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获取潮汐潮位数据。有时也通过人工读取潮位数据,校核自动验潮站的数据,确保采集的数据稳定可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人工读取潮位数据的方式已经逐渐淡出日常工作。自动验潮站在计算水位信息、构建潮汐模型、了解海洋基准面变化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安装简易验潮站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海测人就投入一天紧张忙碌的测量工作了,他们扬帆起航,开始了“乘风破浪”的一天......
3.海上测量
相比于陆地测量,海洋测量更为复杂,需要多种仪器共同配合施测。
海测人使用北斗定位系统对测量船舶进行定位,确定测量数据的位置信息。因为声波在水中传播时衰减比较小,频率越低衰减越小,所以测量水深的仪器多是声学仪器,如多波束测深系统、单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等,通过计算声音发射和接收的时间,以及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可以得到一个点的实时水深。海测人运用安装在测量船上的测量设备对目标海域开展水深测量、通航尺度核定、应急抢险、海底障碍物探测等工作。遇到特殊工作区域,如浅水区、礁石区等,也会运用无人机、无人船等其他测量手段使工作安全高效。了解了水深信息及海底地形地貌的情况,并在海图上一一标注出来,为过往船只提供全方位安全航行保障服务。
测量人员登上测量船
海底沉船三维影像
无人艇测量前精细测试和调校
测量实施
海上测量一出海就是一整天。为了抢抓晴好天气尽快完成测量任务,测量人员经常中午顾不上休息,累了饿了,就站在船边吃口午餐,一边吃一边干。
测量人员在船边吃饭
偶尔也会改善下生活,在船上做几个简单的家常菜,吃饱后继续开始下午的测量作业,直至计划的测量数据全部采集完毕。
测量人员在船上吃午饭
伴着日落,海测人结束了一天的测量。但是,他们一天的工作尚未结束,简单吃过晚饭后,等待他们的还有......
4.数据处理
忙碌一天的海测人测得的数据并不是直接使用的,而是通过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处理,通过对仪器安装吃水、潮汐潮位数据等影响真实水深的“其他因素”进行剔除后,才得到能在海图上直观体现的水深信息。
数据处理
海图小改正
5.成果整理
测量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也要做好最后一步——资料整理,把测得的数据处理之后及时保存,纸质记录文件装订,回到单位要第一时间把纸质文件及图纸分类封存,把数据刻盘保存,并做好数据材料的归档工作。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们还会一起规划明天的测量安排,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经过一夜的休整,元气满满展开新的一天。
海上落日
这就是海测人普通的一天。
为深入推进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每年需按要求完成北方海区港口航道图的周期性测量任务,同时开展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和应急扫测任务。测量人员每年要有200多天工作在海上,为保障海上航路畅通默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