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海岸由沙洲泻湖海岸和沙质海岸组成西北部多为山地,东南部为较为平坦的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属——海洋港湾,土壤类型以滨海沙土为主、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位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中,四季温暖,寒暑变化不大,其海岸线为21.8公里,湾内原生态水系就有13条.8千米。海棠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神州第一泉”伊斯兰古墓群、椰子岛,南部有湾坡温泉、铁炉港泻湖、蜈支洲岛等景点。
海棠湾旅游资源丰富,长度达21.8公里的海岸线和13米长.8公里的原生态内河水系从北到南贯穿该地区,有“神州第一泉”——南天温泉、伊斯兰古墓群、椰子洲岛、藤东、西两河流入南海;南有湾坡温泉、铁炉港泻湖、著名景点如蜈支洲。
海棠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北部,隶属于三亚市海棠区,位于东经109° 43′31.26″北纬18° 20′17.78″~19°04′13″海棠湾总面积384.2平方公里,东北与陵水县接壤,西北与保亭县接壤,西南与中天岭接壤、回风岭、竹络岭、琼南岭山脉以藤桥镇为界、王林镇和藤桥河两个小镇、龙江由两条主要河流组成,岸线21条.8公里,湾内原生态水系就有13条.8千米。海棠湾距离三亚市中心28公里,距离凤凰国际机场40公里它具有极佳的旅游区位条件,并且靠近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州湾并称“三亚五大名湾”
海棠湾主体为沙质海岸,主要土壤类型为滨海沙土、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滨海沙土海拔0-10米,由滨海沉积物形成,土壤剖面不明显,质地砂质,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薄。砖红壤海拔50~100米,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石、安山岩等风化物土层厚,自然肥力高。非地带性土壤包括稻田土壤、潮沙土,其中水稻农田土壤主要分为仓储型、渗育型、沼泽型,分布于海棠湾各地潮沙土主要分布在海棠湾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带,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能差,适宜种植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
海棠湾是一个向东南开口的耳形海湾,属于——的海洋类型,海岸地貌类型由沙洲泻湖海岸和沙质海岸组成。沙滩分布沿岸呈“L”A型,面向东南,海滩连续约20公里,海滩后缘是高大的沙洲,海岸地形平坦。海棠湾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在10米-30米。海棠湾的土地南北狭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东南部的沿海平原西北部的中低山区西南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以及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和南部是山区,东北部是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台地和沿海平原地区。海棠湾滨海平原海岸带泻湖包括藤桥河河口泻湖和铁炉港河口泻湖与海岸平行的内陆河是龙江藤桥河位于规划区北部,分为藤桥东河和藤桥西河,南部为铁炉港河。
龙江发源于于北山岭东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动,在罗根田阳转向南,流经草厂、田仔落、清塘村王林村等,转向东南,在温村顶部流入下漳支流,然后入海,过程18.25公里,流域面积111.61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坡度为0.盆地内有王林镇,人口15424人,耕地面积24173亩。
海棠湾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藤桥、王林地区,总储量为1.王林地区有两个含水层,厚度小于20米,单位水量为1升/秒米,藤桥只有一个含水层,厚度小于15米,单位水量一般小于0.1升/秒米。
海棠湾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位于滨海堆积区、河流冲洪积平原和山前古洪积平原,山前古洪积在山前零星分布,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局部有砾石;冲积、河流两岸分布着冲积沉积物,含水层的岩性主要是砾石质粘土质粉土、中粗砂、砂砾石;海岸沉积与海岸平行,宽度为1~2公里含水层的岩性主要是含贝壳的中细砂、含砾亚砂土、中粗砂、砂砾石。其含水层厚5 ~ 15米,水位低于2米。
海棠湾的海流主要受风场和密度场控制,同时也受近海环境和地形的影响电流场的特征是复杂的,电流具有以下特征:①流速较小。2速度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③涨潮大于落潮。④潮流流向基本为NNW-ENE范围,落潮流向基本为-W范围,底部流向不稳定。⑤潮流为往复流。海棠湾周围海域潮流总体较弱,属于弱流区,年平均潮差为86 cm,年变化如下:2月至4月和8月至11月的平均潮差低于常年平均值,其中3、9月的平均潮差最小,为78厘米,其他月份的平均潮差均高于常年平均值,其中6、12月的最大值为96厘米,年变化为17厘米。
海棠湾冬春季的浪向为e-烯占主导地位,而夏季、秋天,波浪方向是、W向为主。海棠湾各方向年平均波高为e-ENE方向最大,平均值为0.6-8米,而-E和NW方向较小,均为0.3米,其他方向的平均值为0.4~0.5米之间。
海棠湾海水盐度为14.430~34.旱季在 368和29之间.402~34.368次,平均 33次.1,丰水期盐度值降至14.430~33.600个,平均 25个.33,356,871,旱季盐度值差异较小,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丰水期,分布特征为南北两端低,中间高。
海棠湾共有维管植物131科872种,其中被子植物占优势,占总种数的97.7%且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其中省级保护植物为海南龙血树、杨金和血封喉等。原始蕨类植物10科16种,裸子植物3科4种,以大戟科为主、蝶形花科、桑科、芸香科、茜草科、菊科、马鞭草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等。
海棠湾的淡水河流主要包括龙江和藤桥河,龙江和藤桥河的水体中有6个门的浮游植物、36种,其中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36.11%优势物种是独眼巨人,平均数量约为840万只/其次是绿藻门,占总种数的30.56%蓝藻门占总种数的13.89%隐藻、甲藻和裸藻的种类很少,占总种类的19.44%
龙江浮游动物由五大类组成,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其他浮游动物,优势物种是原生动物和轮虫。藤桥河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其他浮游动物四大类组成,优势种为原生动物。
龙江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由寡毛类和多毛类5大类14种组成、摇蚊幼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龙江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最多只有7种,其他底栖动物只有1~2种。
蜈支洲位于海棠湾北部,与南湾猴岛相对,南临亚龙湾。蜈支洲离海岸线2英里.7千米,占地1.48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的蝴蝶形,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1100米。蜈支洲距三亚市30公里,距凤凰机场38公里紧邻海口至三亚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蜈支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2000多种植被,是海南沿海自然资源保护最完整的地区。蜈支洲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温和清爽,四季宜人,树木挺拔,灌木繁茂,珍贵树种众多“植物界中大熊猫”的龙血树;困难的植物现象,例如“共生”寄生”绞杀”等。该岛东、南两峰相连,最高峰79.9米,悬崖耸立,下面有很多岩石。在蜈支洲的西部和北部,地势逐渐平坦,有弯曲的海滩和细腻的白沙。环岛海水清澈透明,最高能见度达27米这是一个天然渔场,盛产鲭鱼、石斑鱼、海胆、海参、对虾、夜光螺、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和形状各异的珊瑚。
蜈支洲岛享有“中国第一潜水基地”名声在外,开展了包括潜水在内的娱乐项目、半潜观光、海钓、滑水、帆船、摩托艇、香蕉船独木舟、拖曳伞、沙滩摩托车、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30多个项目。娱支洲岛。该岛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各类度假别墅、木屋和酒吧网球场、海鲜餐厅等配套设施,融合了热带海岛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前来观光度假的游客带来丰富的休闲体验。
椰子洲岛位于三亚海棠湾镇藤桥东西两河交汇处,由17个岛屿自然形成,总面积3.叶子洲岛面积3平方公里,是藤桥东西河入海口,拥有独特的水系生态是目前海南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岛屿之一。岛上有上万棵椰子树,被称为椰子岛名字的由来。椰岛上生长着各种灌木和藤蔓,没有正式的道路,充满了野性的活力。
铁炉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棠湾南部,由沙堤组成—泻湖—由潮汐水道地貌系统组成的海岸。铁炉港泻湖水域7.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14公里,以博韦林为界,博韦林以西有一个泻湖,水面开阔、水深约1.5米。坡尾岭以东是一条宽约150米水深5.5米,最深处约为9米。铁炉港周围的自然海岸已基本消失,为22处.在14公里的海岸线中,自然海岸线为2.36公里,将近90公里%海岸线是人工的,其中养殖池塘是主体。
2004年,三亚市政府启动了海棠湾的规划。
2005年,海棠湾开发拉开序幕,随后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相继完成。
2005年5月,三亚组织了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国际竞赛,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参赛。
2007年6月,三亚公开招标出让海棠湾度假区一期142公顷土地,创下海南省一次性土地出让的记录,也标志着海棠湾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同年底,海棠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11家高星级酒店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截至2008年底,海棠湾开发区7条基础道路总投资为2.90亿元,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安置区建设顺利推进,丽笙酒店已经开业、万丽中国和香港等酒店项目相继开工。
2009年海棠湾之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类度假酒店陆续开业并开工建设。
1999年,三亚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被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总面积292公顷目前有红树林植物24种,占我国现有红树林种类的66.6%,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红树林大熊猫”红榄李9株。
2018年,铁炉岗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退塘还林(还湿)生态工程正式启动。
海棠湾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