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日本》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日本》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学生们总结可能不全面,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补充,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通过中日岛屿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二)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然后给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岛屿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我作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习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习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平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我总结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业: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日本国的地理特征来呈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着重突出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能从我的板书设计中进行有条理的笔记。

THE END
0.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领悟这些这些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关系。 关系:塬--粱--峁 沟谷---川; 培养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jvzquC41yy}/qq6220ipo8gcqigp1sncqz{fuqjlk1974;<20jznn
1.初中地理教案(通用15篇)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14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5877:27mvon
2.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五、板书设计。 略。 八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 jvzquC41yy}/{~|gpoo/exr1uwpjcxgcp1hbprfplk821:5364=4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