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想地理中的过渡性思维尺度思想,太重要了,高考地理中的平衡思维海陆自然地理学

(一)地理过渡性思维的产生1.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新课标地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性思维就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结合体,所以在高考中越来越重要。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抓手,自然地理界线一般是由重要山脉(界山)、河流等组成。

2.自然地理界线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温度带中的亚热带和亚寒带,从上图根本找不到。因为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只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同理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往往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过渡性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二)地理过渡性思维典型案例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为例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1.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基本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下图为四大干湿地区划分标准和分布图。

2.温度(热量)“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河流一般结冰,且越往北河流结冰期越长。

3.自然带(典型植被)“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

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但是秦岭—淮河一线不是实实在在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呈带状的有宽度的过渡区域。

同样,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脉,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千米的庞大山系,因此淮河两岸相隔的空间,自然景观、气候、农业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说明我们自然地理界限(地图上显示为一条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明显有过渡性。

(三)地理过渡性思维对于地理高考的重要性

1.过渡性地带成为高考热点区域的原因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便于考察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过渡性地区一般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多样(例如处于农牧交错带);由于热量和干湿的多样性造成生物多样性显著(陆地自然带多样);过渡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不稳定性,往往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是重要生态治理区,也是选必二和选必三典型案例去区,因而高考命题专家喜欢以地理过渡区为命题背景区域。2.最近几年高考题体现了区域过渡性如2020年全国卷1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二、地理尺度思维

(一)尺度思维由来

1.尺度概念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是地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层级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2.尺度分类

(2)尺度思维在区域地理中地位图

3.尺度思维构成要素

尺度思维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 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思想内容(如图1) 。

(二)“尺度大小”是尺度思维灵魂所在

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尺度思维可以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

以大气运动为例,按照尺度大小来划分三种类型的大气运动。

1.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大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全球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全球性大气运动,建立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还有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理想的全球大气运动模式。

三圈环流产生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是分析天气和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的最主要因素。气压带和风带是选必一最核心知识点,也是高考选考高频考点,考前复习必须重视起来。

2.中尺度大气运动(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成因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包括热带气候(南亚季风)和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东亚季风)。在南亚地区由于季风环流产生的洋流季节性变化也是高考常查的高频考点。

3.小尺度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小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例如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

(三)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维关键点

1.地理规律有尺度大小限制

地理规律是建立在一定尺度大小上才成立的。没有尺度大小的一般地理规律不能解决具体区域地理问题。离开了尺度,区域规律就是错误的。

例如中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但是福建省降水是西多东少,而新疆则是北多南少。

2.地理解题思想:宏观(大尺度一般地理规律)把握,微观(材料情境设问等小尺度限定词)切入

做题时候,我们同学可以向上(大尺度)去思考,也要学会要下(小尺度)去想想有没有特殊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存在。

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规律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例如我国北方1月份湖陆风就需要考虑大尺度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大改变小尺度湖陆风了,造成湖陆风出现没有昼夜差异这一特殊情况。3.审题核心思想: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大小

地理试题审题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设问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地理位置(空间纬度和海陆位置,时间的所处发展阶段)是地理思维起点,是解地理试题第一步,不能犯错,不然后面都错了。

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即就是小切口问题(本公众号全面有文章专门介绍,可以去查看)。

典型例题:

【试题解析】本题组以南美洲秘鲁人口分布图和安第斯山脉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为区域背景,考核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第1小题:人口分布主导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地形、水源等。安第斯山脉西侧水源少人口密度高,排除B;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均为平原(沿海平原和亚马孙平原)排除A。秘鲁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再加上西海岸秘鲁寒流影响导致该纬度西部地区形成非地带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东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属于亚马孙平原局部)。本组题关键点是要明确南纬10度在南美洲秘鲁西海岸不是地带性热带雨林,而是由于秘鲁寒流形成了非地带性热带沙漠气候。故答案为:1.D 2.A。

(四)非地带性就是小尺度分布和大尺度一般规律不匹配1.局部地形导致的非地带性

地势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地形导致的一般原理举例: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c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d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2.小气候因素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②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③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④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⑤热岛效应⑥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⑦绿洲风影响局部热力环流⑧受地形影响,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3.岩性和土质因素①岩石风化状况差异→土壤矿物质、土酸酸碱度、土质机械组成差异→生物生境差异。②坡度差异→沉积相差异→植被差异。③土质不同→沉积物机械组成不同→地下水分布差异→土壤性状差异→植被差异异。4.自然灾害因素小尺度时间内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等自然灾害使自然环境产生地方性的改变。5.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状况→地貌及水文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等自然要素改变→形成独特地理环境。例如爱尔卑斯山麓自然段带不是地带性植被而是人工山麓牧场。

6.地理位置导致的非地带性

偏僻、封闭或远离大陆的孤岛,物种传播弱,生物进化慢,物种独特古老。

序: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最近在备《高考地理中的水平衡原理》一节公开课时,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一些研究,又是在整合网上的资料基础上完成的,上完了公开课但总觉得工作远远没有结束,今天中午就乘着刚上完课就把前一段时间整理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平衡的理论,比如水量平衡、海-气热量平衡、河流的冲淤平衡、生态平衡、人口迁移(城市化)、产业转移中的动力和阻力平衡等等。

u考查内容:自然地理平衡原理类

热量平衡,如地气辐射平衡、海气收支平衡等,热量交换一般有三种形式: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对流。

水量平衡,如河湖等水体演化过程、盐度变化。

冲淤平衡,如纵向平衡、断面平衡、平面平衡等。

一、水量平衡原理

定义: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原理:收=支

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其方程式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而径流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所以:

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所以: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下渗的水越多,地下径流量也就越多,但下渗的水没有完全转化为地下径流量,没有转化为地下径流量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通过植被蒸腾和土壤水蒸发循环到了大气当中,所以:

或者,我们可以再用上面的几组关系来推断。下渗量越多,蒸发量就越多,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可以推断在降水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蒸发量增加,必然径流量减少。虽然径流总量减少,但是下渗量又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也是增加的,根据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可以推断当径流总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时,地表径流一定是减少的。依然得出:

不同尺度的水平衡

探究一:大尺度下的水量平衡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探究二:中尺度下的水量平衡

原题呈现

水平衡的应用

课后探究:小尺度下的水量平衡

结语:水平衡原理是高考地理的一个热点问题,只要涉及水量平衡或变化的问题都可以用水平衡原理来分析。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都涉及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收入与支出,从“失衡”视角探究原因,从“促衡 ”方向寻求对策,这就是本篇的核心思想—“平衡”思维。但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稍有偏差,则谬之千里。

二、热量平衡

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对于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热量平衡,如地气辐射平衡、海气收支平衡等,热量交换一般有三种形式: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对流。

潜热传递是指水在蒸发(或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相反,水汽在凝结(或凝华)时,又会放出热量。如果蒸发(或升华)的水汽,被带到别处凝结(或凝华),通过水相变化,就会伴随着热量的传递。

热量传导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同一物体内部热量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是固体物质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当地面与空气之间,或者空气团与空气团之间有温度差异时,也会以传导方式交换热量。

辐射传递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的放射和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大气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大气也通过其放射出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这种以辐射方式交换热量的现象不仅在地面与空气之间,而且在空气团与空气团之间也一直存在。

意义:全球总体热量收入和支出是动态平衡的。在低纬度地区收入>支出,高纬度地区支出>收入。所以大气环流和洋流使不同纬度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维持了地球热量平衡,避免低纬地区越来越热,高纬度地区越来越冷现象出现。

结语:地—气之间、气—气之间经过不同方式的热量交换和传递过程,其热量收支状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各自的温度。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其热量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其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则热量盈余,气温上升;如果热量收入小于支出,则热量亏损,气温下降;如果热量收入等于支出,则热量平衡,气温稳定。综上所述,高考对热量收支平衡原理的考查较为频繁。虽然此类问题与物理学科密切相关,但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切不可本末倒置,一味加大难度,将地理课堂变成物理课堂,只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和地理主干知识,将此类问题梳理归纳,转化成地理问题,用地理思维进行解答,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三、冲淤平衡

1.冲淤平衡概念

2.冲淤平衡视角:时空角度

根据定义,冲淤平衡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上游来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携沙力(河段泄沙量),当这两个变量基本相等时,即冲淤平衡。然而,现实情况中,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

冲淤平衡需要有空间视角(上游来沙量和本河段水流挟沙力)能力。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有的时期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河床则发生淤积;也有的时期则是来沙量小于水流挟沙力时,河床则被冲刷。所以冲淤平衡还需要时间视角能力。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时常态。当然,就较长时间内的平均情况来说,河床形态经过调整有可能与流域的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河段趋于相对的冲淤平衡状态。

3.“冲淤平衡”的三个原理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注意: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河口处由河流潮汐共同决定海岸线进退变化。

四、思维

1.逻辑思维是模型的基础

地理学习必须具备逻辑思维,可以说这是所有学科都具备的思维。讲到一种地理现象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研究清楚为什么,因为什么导致了什么,然后再导致了什么。比如:渔场的成因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等。

2.时空思维

时空思维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研究一个区域,既要研究该区域在时间序列的变化,又要从区域的尺度上看它在整个大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区域之间以及与整个大区域的关系。比如研究一个区域的气候,既要研究历史时期该气候的变化,又要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对其他区域甚至是全球的影响。

3.尺度思维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是地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层级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尺度大小”是尺度思维灵魂所在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尺度思维可以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以大气运动为例,按照尺度大小来划分三种类型的大气运动。

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维关键点

1.地理规律有尺度大小限制地理规律是建立在一定尺度大小上才成立的。没有尺度大小的一般地理规律不能解决具体区域地理问题。离开了尺度,区域规律就是错误的。例如中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但是福建省降水是西多东少,而新疆则是北多南少。2.地理解题思想:宏观(大尺度一般地理规律)把握,微观(材料情境设问等小尺度限定词)切入从宏观(大尺度)地理规律出发,关注微观(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做题时候,我们同学可以向上(大尺度)去思考,也要学会要下(小尺度)去想想有没有特殊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存在。

总结: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规律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例如我国北方1月份湖陆风就需要考虑大尺度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大改变小尺度湖陆风了,造成湖陆风出现没有昼夜差异这一特殊情况。

五、总结:地理平衡类答题思路

1.探寻对立是运用“平衡”思维解题的起点。

2.结点是系统构建地理演变的“知识立项”——要进行过程拆分。

3.落点是规范地理演变的个性表述

结语:地理学科作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帮助学生构建人地和谐关系的学科任务背景下,探究地理事象的时空演变规律、成因和应对措施就成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任务,成为学科检测的一项基本地理技能和素养,涉及自然领域的大气运动、水文变化、地貌变迁、生物演变及自然灾害,也涵盖人文领域的人口增长、资源调配、环境整治、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等地理事象,对这些地理事象可以从“失衡”的视角探究原因,从“促衡”的方向寻求对策。事实上,在面对认知、分析、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地理演变类问题时,学生常常出现答题表述片面、随意,地理解答能力的发挥明显受到制约。造成这种困局的主要原因是在普遍的“师教”“生学”活动中,缺乏一种思维统领下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也不能组织成切中题意的答案。因此,建构抽离知识或试题现象的学科辩证思维在帮助学生提升地理问题的解题能力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方法论上讲,一次演变就是一种原有平衡的打破,而平衡就有对立的双方,按照对立的双方进行综合思维,就能够找到问题的多方面成因;从此消彼长的失衡切人有利于找到演变的形成原因;从扶“弱”抑“强”的促衡着手就能自然地找到应对措施。这就是提高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平衡”思维。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自然地理特征(精选5篇)(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8255;40qyon
1.地理生态论文汇总十篇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生态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二、建设生态公园城市的薄弱环节 1.城市空间拓展相对滞后于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福州进行了“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建设滨江滨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5=8893jvor
2.手塑壮阔山河,云游广袤自然——附中地理微景观模型制作比赛为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近日,附中举办了地理微景观模型制作比赛。 此次比赛分作品制作和讲解两部分,同学们巧妙利用各种材料,拓展思路,积极创作,生动讲解了北方的戈壁、草原,南方的亚热带雨林、丘陵、岛屿,还有新疆天山、大理石林等著名的奇景jvzquC41h|4ycof0gf{/ew4kphu0395917>5:7mvo
3.苏小兵|中学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概念辨析及建构路径在分析地理情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选择能将地理学科概念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的地理情境为分析对象,例如,“金沙江虎跳峡地貌景观"与"长江河口地貌景观"相比,后者更有助于学生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地理概念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通过对地理情境的分析,主要厘清以下三个问题。(1)分析地理情境的深层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613875136::?;279?`39>:88669B3ujvsm
4.地理学科核心价值范文导语:在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74;457mvon
5.高中地理教学计划(通用20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篇1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lrmwc1<54?6:0jznn
6.地理教学设计(精选25篇)地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jvzquC41o0xvk€jp0eun1sncqz{fuqjlk1;48?5;50nuou
7.让地理教学更“鲜活”!—地理师范生的教具与模型创意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自2020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增设了一项创新性实践任务——地理教具与模型制作。这一教学实践由地理教育教研室主任郭锋涛副教授发起与指导,至今已连续开展三年。大二jvzquC41igu/glsw0gjv0ls1495c28h64985c?;77460rjlg0jzn
8.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边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分析[张君珏,苏奋振,左秀玲, 等. 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空间分异.地理学报,2015,70(2): 319-332.] 本文引用 [1] [19] ZengShaoxuan.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coast. Marine Science Bulletin,1977(1): 1-28. [曾昭璇.中国海岸类型及其特征. 海洋通报,1977(1): 1-28.] 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fu}d42772:52:
9.关于地理的论文(通用14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高中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jvzq<84yyy4vpsx0eqs0n~sygp€icr~cq1zjcw|gpfomkuzpygt0496229773<5:2:e39B:850nuou
10.钦州一中地理特色课堂之校园实践课(一)——领略地貌百态学生们认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从而增进了对海岸地貌的认识。 △学生根据活动记录表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通过这次观察地貌模型的校园实践课程,学生们对不同地貌景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化,是地理教研组一直以来的教学追求。jvzquC41yy}/iv|{|4dqv4z{fz0z‚}y13>827mvon
11.数据说明用户在把自己的数据与空间对象连接好后,就可以绘制专题地图,或进行其他的空间分析。分析结果可以输出为表格、电子地图、或是其他数据模型的基础数据。 欢迎CHGIS数据用户提供他们自己的数据,让学术界共享。CHGIS可以帮 助用户把数据发布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的"禹贡"网站、或哈佛地学空间图书馆(HGL)、电子文化地图集行动jvzquC41{wmppp3hwfgo0niw0et0EQLKU1ykuv3jvo
12.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范例6篇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图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中浓缩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级地理地貌中的“海蚀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桂林山水”、“喀斯特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3;5=387mvon
13.关东山河远阔地理大道无疆‖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纪实下午,实习队伍来到旅顺军港。李剑锋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老虎尾沙嘴的海岸堆积地貌的成因。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威教授介绍了当地的地质概况与地貌特征,结合历史事件回顾了旅顺军港的建设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并从地形等角度分析了旅顺军港易守难攻的区位优势。 jvzq<84fnm~/j{gpw0kew7hp1ktgq8623456;<60jvs
14.分享三维地理模型制作实践opentopography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GIS) 测绘和分析,各组织可以改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环境影响评估、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和许多其他活动的决策和优化。地理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 (GIS) 项目和仍在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工具可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企业和政府机构做出更好的决策,包括预测天气和城市规划。 jvzquC41dnuh0lxfp0tfv8icxkj`4<78785bt}neng5eg}fknu525A:495:6
15.关于地理八年级作文10篇(全文)丹霞地貌溶洞、溶洞、断层……高深的地理类型,在小学的我眼中,就是初中地理的代名词,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感。但随着我慢慢的进入地理课堂,竟发现它是如此奇妙。 上学期的我地理成绩在班里并不拔尖,甚至有时还会被经纬度搞得昏头转向,气候类型成为了我的一个知识盲点。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4{zzhfx>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