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苏轼《卜算子》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苏轼《卜算子》

今天,我们来赏析苏轼在黄州时期写的一首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2)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咏的是孤雁。雁通常是成群的,当它们在天空中飞的时候,或者排成人字,或者排成一字,这样群中的雁就可以轮流领头了。

一旦一个雁受了伤,或者有了病,脱离大群,它就往往成为孤雁。

尤其在南飞途中,如果成为孤雁,就很难飞到目的地,容易冻饿而死。

词的开篇描写了稀疏的梧桐树上挂着一个月亮的这种景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古代人用铜滴漏,“漏断”就是夜深了,此时人声也开始静下来。但“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个时候却有人在月下独自徘徊,与孤鸿相伴,上面是飘渺、隐隐约约的孤雁的影子,下面是月光底下孤独的幽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是在“缺月”映照的氛围下发生的,缺月亮度很有限,这样月下的人就成了幽人,影也变得飘渺。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和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手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尘的境界。然后点出一个独往独来、心事浩茫的“幽人”的形象,把“幽人”跟孤鸿类比,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那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和雁的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然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

“无人省”,也反衬他的孤独,没有人了解他。但是尽管这样,他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凤凰一定要栖在梧桐树上,不是梧桐树的果子他不吃。

这句话写出了词人人生的高洁,这个时候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肯与世俗的那些庸碌之辈同流合污。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既孤寂又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

词里写孤鸿与人惺惺相惜,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正像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THE END
0."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全诗赏析古文岛赏析此句承接上文,专写孤鸿,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了词人心怀幽恨、世无知音的孤寂心境。 完善 原文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jvzquC41o0mvuqnygp4dp8rkpipv1szxa:84;@63;76647fu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