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公布!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揭晓!研究温盐

近期,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共同推荐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经学会理事投票遴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1、超慢速北极加克洋中脊超强变化的岩浆增生

洋中脊是占地表约2/3面积的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经典地幔被动上涌理论,洋中脊的岩浆量随扩张速率的降低而减小。在世界上扩张速率最慢的北极加克洋中脊,学术界一直认为其地壳厚度接近为零,即教科书上的地球壳幔结构在此并不存在。该研究利用国际上首次的冰下海底地震阵列实验数据,在加克洋中脊发现了局部极厚、超强时空变化的海洋地壳。结合数值模拟提出,主动上涌控制了超慢速洋中脊的增生,全球洋中脊受到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的控制。成果颠覆了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认为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供给极度贫瘠的观点。受到央视新闻、新华网和科技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上。

主要完成人:李家彪、张涛、丁巍伟、牛雄伟、方银霞等

推荐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及其基因资源勘探

近年来,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但也面临数据分散、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该研究构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为研究海洋微生物的系统演化、环境适应机制、生态学效应,以及开发相关生物技术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建立深度学习算法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高效基因资源开发体系,成功发掘出一系列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和抗菌肽,以及首个深海源高效PET塑料降解酶。研究成果发表后,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数据库下载量已超过40万次。该研究为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提供了关键数据源和应用示范,将有力推动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绿色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上,授权发明专利6项。

主要完成人:李盛英、范广益、陈建威、孙颖、刘琨

推荐单位:山东大学

3、海洋次表层热浪与冷浪的关键驱动机制

海洋次表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与迁徙地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物种群,热浪与冷浪会严重破坏这些生物的生境,造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灾难性后果,但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对其特征与机制的认知。该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时空离散剖面数据的分析方法,整合了长期潜标观测资料、历史温度剖面数据与卫星遥感涡旋信息,发现绝大多数次表层(100-1000米)热浪与冷浪的发生与表层事件无关,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是驱动海洋次表层事件的关键机制,发现并阐释了全球变暖影响下涡旋对次表层极端温度增强的放大作用。该研究为海洋次表层热浪与冷浪的探测、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上。

主要完成人:詹海刚、何庆友、詹伟康、龚延昆、蔡树群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4、首次揭示地球生命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双向调节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生命发展,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学科交叉、古今结合,发现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1)揭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驱动的惰性有机碳库既可在全球变暖中积累碳汇降温,亦可在冰期结束时碳源释放促暖,缓冲了对地球生命系统的冲击;(2)阐明了海洋溶解氧和酶活性主控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迁移转化,导致雪球地球δ13C呈两阶段变化;(3)发现了铁结合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累积循环,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且调控碳收支;(4)解析了潮间带沉积物溶解有机碳多样性与微生物群落的调控机制。成果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引领,还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了海洋方案。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和《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上。

主要完成人:焦念志、王风平、屠奇超、骆庭伟、刘纪化

推荐人:陈大可

5、气候变暖下三大洋温盐长期变化差异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呈现出复杂的温盐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海洋观测数据,研究揭示了过去60年三大洋温盐变化的鲜明差异:大西洋的总体增暖速率是印-太海洋的三倍,其盐度总体上升;太平洋和印度洋增暖较慢,盐度普遍下降。长期变化显著影响了各大洋之间的联系:热带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的年代际变率加强,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大气驱动外,海洋环流和水团的变异对塑造三大洋温盐长期变化及其影响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还指明了气候模式模拟上述变化中存在普遍的偏差。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暖下出现的新现象和新过程,对提高未来的气候预测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Journal of Climate》上。

主要完成人:李元龙、林鹏飞、路颖、丁玥文、王凡

推荐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与气候分会

6、湖泊热力过程对气候变暖和极端高温的响应机制

围绕“湖泊热力过程对气候变暖和极端高温的响应机制”这一湖沼学前沿热点问题,研发了耦合卫星遥感的湖泊热力学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全球湖泊增温、湖泊热浪和湖泊寒潮多时空尺度变化规律,量化了短期极端高温对湖泊长期变暖的影响;发现过去40年全球湖泊普遍变暖,湖泊热浪形成和消散更快、持续时间延长、强度增加;极端高温事件贡献了24%的变暖趋势,是湖泊热浪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增加主要驱动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极端高温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建立新的湖泊适应机制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上。

主要完成人:施坤、张运林、秦伯强、王溪雯、王玮佳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7、全球变暖下印度洋偶极子的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印度洋偶极子(IOD)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系统阐述了全球变暖下IOD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气侯模型的模拟偏差,以及IOD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在高排放情景下,IOD对全球增暖的长期响应是非线性的,即在21世纪IOD的东极子变率增加、西极子变率减小,而21世纪后两极子变率均减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OD西极子对南极春季海冰和澳洲春季山火天气的主导作用,并指出上述影响会随全球变暖而减弱。该成果对全面认识未来IOD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和《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主要完成人:张力、吴立新、李熙晨等

推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8、海洋生物光合作用机制、进化及结构基础

海洋生物光合作用机制与进化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热点和前沿。该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1)解析了隐藻门藻类光系统II的结构与光能吸收传递机制,揭示了红藻进化支系中捕光复合物II的起源及进化机制;(2)解析了定鞭藻门藻类光系统I的结构、能量传递及进化机制;(3)揭示了珊瑚共生甲藻门藻类光系统I的结构及其适应共生的结构基础,《Nature Communications》同期进行评述;(4)解析了光合细菌紫细菌光合作用光系统RC-LH1的结构,揭示了不同紫细菌光能捕获与醌传递的平衡策略与机制;(5)体外组装了光合作用浓缩与固定CO₂的类细胞器羧酶体,揭示了羧酶体的组装机制。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Advances》(2篇)和《Plant Physiology》等上。

主要完成人:张玉忠、赵龙生、王鹏、刘鲁宁、李春阳

推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9、揭示极端热浪下全球海洋的“缺氧”危机

全球海洋溶解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但是极端热浪对溶解氧的影响却长期未被充分理解。该研究通过对130万条浮标剖面数据的深入分析,首次从观测发现海洋热浪会促进极端低氧事件的形成,并使用先进的地球系统模式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密切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极端热浪不仅引起海水温度升高,还会进一步加剧海洋脱氧信号,形成正常气候变化背景下数十年都不会产生的极端低氧环境。这种协同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显著增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研究揭示了极端热浪如何加剧海洋缺氧危机,为制定有效的海洋保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入选编辑亮点推荐论文。

主要完成人:黄建平、李昶豫、丁磊、何永利、谢永坤

推荐单位:兰州大学

10、国产水下滑翔机超长续航科学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洋装备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水下滑翔机是实现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变革的新质装备,国外对此严格禁售禁运且技术封锁。该成果提出基于数模融合的 水下滑翔机快速响应智能设计优化方法,突破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功能材料匹配、高能机载能源与智能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航程超过 7500 公里的超长航程水下滑翔机。2024年完成超过330天、7600公里的科学应用,打破水下滑翔机航时和航程双项世界纪录,连续获取了“银杏”等5个台风过境期间的温盐响应数据,并开展了连续 157 天的西太平洋中尺度涡观测应用,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超长续航新质装备支撑。

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上,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2 篇 和热点论文 1 篇。

THE END
0.多维信息提升海洋生物分布格局预测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团队在整合多维信息提升海洋生物分布格局预测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经典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Journal of Biogeography、Ecology and Evolution上。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生物地理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准确预测生物分布格局是jvzq<84yyy4h|k3ecu4dp8p{l1814>621v814>6243e8;B892:4ivvq
1.教授团队在潮间带贝类生理生态学和物种分布模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准确评估气候变暖生态效应不能忽略生物自身的温度适应性差异,如何在应用模型分析预测生物地理分布格局时,充分考虑生物或者种群的高温适应性状,是准确评估气候变暖生态效应的关键。本研究发展了与代谢性状相结合的物种分布模型,建立了基于热性能曲线(Thermal Performance Curve, TPC)的机理性物种分布模型(Physiological Species jvzq<84pgyy/q~h0gf{/ew4424702<681e?2c:5652>0rjlg0jzn
2.中国近海鱼类物种或出现南减北增据介绍,长期以来,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类分布的影响是海洋科研的热点问题。海洋三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使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21种重要海洋经济鱼类在2050年2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发现9种鱼类在中国近岸的适宜栖息地范围可能会减少,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潜在受损者。绝大多数鱼类的栖息地范围将向北移动。该研究还发现长jvzq<84cqe4pwl3gfw4dp8dv93?04973138398h35;?7c<;27480rjlg0jzn
3.海洋生物物种分布模型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取得进展海洋生物物种分布模型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作者:writer 来源:中国科学院 本文原地址:https://www.iikx.com/news/progress/29414.html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海洋生物物种分布模型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洋生物物种分布模型构建中jvzq<84crk4jkt}0eqs0hrqg1rjg1HhncuyjfF65(kj>4B936
4.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于基因组学的大数据分析,尤其是通过利用成对序列马尔可夫溯祖模型(PSMC)模拟历史有效种群大小(Ne),进而评估物种的进化潜力与长期生存能力的方法已成为解析历史种群波动的研究范式,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晚更新世以大型动物灭绝为特征,深刻重塑了生物多样性格局,陆生脊椎动物经历了剧烈的种群衰退和全球性灭绝,但是由 jvzq<84yyy4jqƒ3ecu4dp8ld42791|fv1qzlƒ4424;178y424;17;;a99?29?;0jvsm
5.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 研究方向 1 深海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环境适应机理     对深渊生物开展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和科学数据库建立;使用DNA条形码对深渊生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探索深海生物之间以及与浅海生物的演化关系;通过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深渊食物链和jvzq<84kfuyf0lfu0et0{sxim1€{lp4{hv~0uqpz{lh0j‚xyz{pt1|m{ny€i{s~|f{~zlƒ4
6.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 研究方向 1 深海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环境适应机理     对深渊生物开展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和科学数据库建立;使用DNA条形码对深渊生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探索深海生物之间以及与浅海生物的演化关系;通过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深渊食物链和jvzq<84yyy4jf|xg0egt0ls1{lyhm8|li5zh}}1ujqy{sg1j{yxz‚ou1unzn€j{l{f‚}{l|5
7.科研进展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jvzq<84yyy4h|k3ce0io1t~l1ktegd30jznn
8.科研成果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动物深海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深海热液动物贺氏拟阿尔文虫“以毒攻毒”的独特适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岩石圈形成演化方面取得进展 2025-09-08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组基于菲律宾海板块周边jvzquC41nuyg0lfu0et0u|u1ill8m{mz€imlh1m{ih1
9.科研进展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jvzq<84yyy4h|k3ecu4dp8p{l1oofn}a544ivvq
10.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8种中上层鱼类潜在生境分布的影响摘要: 随着底层和近底层渔业资源的衰退,海洋中上层鱼类在我国海洋捕捞业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潜在生境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鱼类栖息地保护和渔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并预测现状及2050年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8种中上层经济鱼类在中国近海的潜jvzquC41yy}/gltnqiodc7hp1jznn872445248xvzd814:5924788@3jvo
11.最新消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jvzq<84yyy4te|nq0egt0ls1ncsc1ƒ}zz1
12.科研进展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jvzq<84yyy4h|k3ecu4dp8p{l1oofn}a484ivvq
13.中国海洋大学3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学校入选项目分别为:海洋生命学院张玉忠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独特生命特征及环境生态效应机制”、水产学院董云伟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海洋贝类适应与生物地理分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以及学校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成果“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增强北太平洋对ENSO的影响”。 jvzq<84pgyy/q~h0gf{/ew4424802:741e91;j62:5=:1yfig0nuo
14.科研进展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jvzq<84yyy4h|k3ce0io1t~l1ktegd380nuou
15.Nature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新生代历史这一过程被称为跳跃热点模型,推测板块构造通过调节浅海栖息地的可用性和配置是这一过程的最终驱动因素。每一次多样性热点的跳跃可能伴随着大量的物种形成和灭绝事件,同时也可能与某些组成类群的古生物地理学迁移有关。然而,IAA热点的详细新生代历史仍然难以捉摸。深入了解这个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的深时起源、演化和jvzq<84yyy4junsnkp4dp8xhaE649:8E3H8F:=I8;:7C9KH8C;IG7AG8Ha81;h>6EH?8;M>690nuou
16.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深海鱼类物种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组 研究方向 1 深海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环境适应机理     对深渊生物开展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和科学数据库建立;使用DNA条形码对深渊生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探索深海生物之间以及与浅海生物的演化关系;通过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深渊食物链和jvzq<84yyy4jf|xg0ci/ew4{luml1ƒli1gv4ujm~zlk4j{u}y{sx1ujmyƒm{l{€e{~l|1
17.中国海洋大学3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学校入选项目分别为:海洋生命学院张玉忠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独特生命特征及环境生态效应机制”、水产学院董云伟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海洋贝类适应与生物地理分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以及学校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成果“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增强北太平洋对ENSO的影响”。 jvzq<84dm|y/q~h0gf{/ew4424802<541e=33:f585<738ucig4ivv
18.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热点与驱动因素的宏生态学研究:系统发育多样性本文通过整合系统发育多样性(PD)、谱系特有性(PE)和物种丰富度(SR)等多维指标,系统评估了巴西专属经济区内十足目甲壳动物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温度、盐度、初级生产力和海流动力学是塑造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并揭示近海及东南部上升流区域为进化独特性和特有性热点,但现有海洋保护区(MPA)未能有效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514286397522875>7250nuo
19.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资源生物的管理和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海洋鱼类的本地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变温动物本地适应及其进化机制带来了契机。通过全基因组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结合生态、生理、基因等多方面的综合,探讨海洋鱼类代表物种表型多样性的演变与环境适应的关系,进而探讨适应的遗传jvzq<84yyy4rfrt0ce4dp8pnogkt1t~fya;39A71ituvrh:4:270j‚xyh|yuz8~lhze64A851
20.黄海所2024年度科研重大进展黄海所海洋渔业生物遗传资源评价与合成利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攻关,以南极磷虾、深海珊瑚和贝类等极端环境典型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基因组图谱绘制、基因适应性进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途径研究,从遗传基础和共生微生物两个层面,揭示了典型海洋生物适应极端jvzq<84yyy4dcox0ce4dp8nphq522;9185:847mvo
21.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jvzq<84yyy4te|nq0egt0ls1ncsc1
22.科研进展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jvzq<84yyy4h|k3ce0io1t~l1ktegd420nuou
2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又分建成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jvzq<84yyy4jjk3ecu4dp8npen{egh6943861
24.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大河河口和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重金属与痕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关注不同粒径颗粒物、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生物硅的分布和迁移转化,流域建坝所导致的生源要素截留对河口和近海生源要素浓度和结构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丰度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jvzq<84oevr/q~h0gf{/ew4odn523;991notv7mvo
25.中国海洋大学在贝类生理适应与分布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董云伟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George Somero教授合作,在贝类生理适应与分布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以“An integrated,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rmal effects on intertidal molluscs for understand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潮间带贝类温度适应机制多组织水平整合分析及其与生物分布jvzq<84dm|y/q~h0gf{/ew4424703:761e=33:f579;598ucig4ivv
26.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MB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jvzq<84nod4te|nq0egt0ls1
27.早期侏罗纪变暖中海洋物种的“温度偏好”:预测生物命运的密码研究人员为探究区域变暖如何影响海洋物种分布及群落组成,以早期侏罗纪海洋双壳类、腕足类和腹足类为对象开展研究。结果发现热偏差(Thermal bias)可预测物种的迁入、存续、灭绝等,该研究为理解气候变化下海洋生物响应提供依据。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气候一直在不断变化,而生物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4424;149;2:6=63@7: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