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修活动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分室内培训与户外实践考察两种形式,线下活动与线上直播同时进行。来自北京、重庆、安徽等全国各地高校教授、期刊编辑、教研员和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线上观看直播超1.2万人次。
会议由烟台特级教师工作主持人杨青主持,烟台黄渤海新区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王崇宝主任致辞。
专家报告篇:
24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作《区域认知的理解与教学》专题报告。袁教授从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格局的角度剖析怎样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袁教授认为“划块”认识世界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视角。袁教授的“划块”理论重塑了认识区域的方法,以“大道至简”的格局,深入浅出的为地理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之间架起了“真教学”的桥梁。
南京师范大学赵媛教授作《空间思维是区域认知的核心》专题报告。赵教授从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说起,强调从时空的视角来认识区域,引导教师关注空间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素养提升,有效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雷鸣主编作《地理论文写作与研学实践评价》专题报告。雷主编强调地理论文写作应该注重时效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独创性,并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写作、投稿等多个角度阐述怎样写好地理论文,同时结合真实案例阐明要敏于观察、学会欣赏、综合分析,练就一双“地理眼”,为地理教师的研学实践和论文写作指明了方向。
张云吉教授以大量实地考察的案例,从路线设计、主要步骤、实施过程、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讲解了实地考察的策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野外实践考察的目的。张云吉教授指出,要引导学生“看地理”“探地理”“学地理”“用地理”,拓宽了地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理论认知水平,老师们深刻感受到把学生带到野外大课堂,在大自然中探寻知识与真理的重要意义。
陈浮主编立足期刊基础教育版选文特点,提出论文创作要注重创新性、规范性、实用性。陈主编结合具体案例指导老师们如何撰写内容完备的论文,为老师们的论文创作指明了方向。
课例研讨篇:
26日上午,烟台黄渤海新区曹雨桐老师和杨青老师分别展示了基于“区域认知”素养提升的单元整合公开课。
《区域的工业》一课,曹老师带领学生在了解富士康集团“前世今生”的过程中,挖掘、梳理影响工业布局和发展的因素,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综合思维。《区域的交通》一课,杨老师带领同学们从世界到中国再到家乡,以不同尺度的区域案例为载体,在推理、验证、梳理的过程中,学方法、用方法、提素养。
经验交流篇:
烟台黄渤海新区教学教研室地理教研员李向华老师做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地理课程实施策略》主题交流。李老师倡导“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思维自然形成”。
招远市教学教研室吕丰波老师分享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做中学”》的实践经验,运用典型案例,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怎样践行“做中学”:一是怎样立足真实情境设计驱动任务;二是怎样围绕驱动任务设计有效问题;三是怎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烟台黄渤海新区第四初级中学李维维老师分享了《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挖掘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参与社会调查,提升调研能力等。李老师倡导老师们从地理的视角引领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济南市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的张东梅老师分享了《行走的地理——西藏篇》。张老师用三次进藏的感观和体验,分享了地理学科视角下的地理实践,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呈现了源于课本、来自生活、体验人生的实践之旅,也激发了与会老师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豪情。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尹力群老师分享了《<文旅黄河>开发和利用》的经验。尹老师介绍了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分享了全环境立德树人开辟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新赛道的新举措,鼓励老师们引领学生干在实处,勇于实践。
培训活动过程中进行了现场互动分享。来自重庆的教研员董永盛老师、北京的于嘉淼老师、安徽的叶坤老师、临沂的荆玉芝老师、山东威海的刘鹤和原铭老师、烟台的黄海涛老师等畅谈收获,提出问题,分享感悟,获得老师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会议总结篇:
山东省初中地理特级教师工作坊负责人、山东省教科院初中地理教研员甄鸿启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此次活动“大”伽云集,处处彰显“大”家风范:袁教授的区域认知讲座接地气,有一种“大”快朵颐、“大”宗“大”本之感;赵教授的空间思维历史观,让人“大”彻“大”悟,“大”中之正;雷主编“大”度兼融,让人“大”开眼界,人人“大”受裨益;张教授的野外实践“大”精“大”彩,“大”展经伦。今天的地理实践教育已经登入“大雅之堂”,地理教育必能大行其道、大有作为。
此次培训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于一体,有高校教授、期刊编辑的理论引领,有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及经验交流,还有地理教研员的上下联通,通过广大地理人的思维碰撞,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搭建了研讨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9月25日上午,研学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是胶东半岛最北端的田横山。这里位于黄渤海的分界处,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位置。
这里有“水碧山红”的丹崖,震旦纪含铁石英岩拔海千仞。老师们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观察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地貌景观,探究海湾与海蚀崖的成因。
25日,与会专家和老师们到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的海洋生态研究,大家观察、了解不同温度带的近千种海洋生物的特征和习性,感受“冰”与“火”的交织。老师们在热带雨林馆感受神秘的亚马逊河流域景观,在科普馆里体验无水鱼缸、海水净化、海洋电子书等,在观看人鱼共舞,海狮、海豚等动物表演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体验中验证理论,知行合一解释自然现象。
26日下午,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城市展示中心是展示烟台开发区历史、现状和远景的一张“名片”,展示了开发区由小渔村“后沙旺”成长为现代化新城的光辉历程,老师们深刻感受到了政策、区位、交通、资金、劳动力、科技、人才等因素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综合影响,不由得发出感慨:烟台开发区真了不起,改革开放让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奇迹!
在黄渤海新区综合实践学校老师们参观了航天科普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生态沉浸式体验馆、劳动实践中心、防震减灾场馆等不同的实践场所。实践教育活动正以更直观、更先进、更科学地方式促进孩子学习成长,老师们在实践中体悟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观摩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以及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培训活动,老师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平川落山海,山海入我怀,课改的东风,带我们跨越山海,齐聚港城烟台,在交流分享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明晰前行的方向。
追贤黄渤海,论道山海间。和专家交流,与名师对话,引发心头种种共鸣,反思成就了那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