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野外或者户外实地观察及考察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对于植被的观察、识别、描述、记录等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水分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被这部分内容,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学习方式,一种就是在传统课堂内,按照教材的逻辑,借助照片、视频和地图,带领学生了解基础概念,认识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区域,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大尺度宏观上了解全球典型自然带中的典型植被。另外一种是设计校园内的植被考察和实践活动或者学校周边及专业植物园的考察活动,以身边的植被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植物、了解真实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因素,并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热带雨林VR场景
寰宇地理VR教学系统中提供的植被的VR场景,支持学生观察世界典型植被环境中的植物特征及典型现象,方便学生在无法外出时,进行人机交互的学习和探究。
(一)课标解读
1、主要概念
2、解读
手持放大镜与显微镜等工具,方便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如叶脉、花粉粒、种子等,增强学生对植物微观世界的认知;GPS定位设备或地图工具,可以记录植物分布地点,了解植物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关系,也可用于绘制植被分布图,校园内的考察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校园地图;土壤检测工具包,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pH试纸、土壤肥力检测剂等,用于测定土壤性质,理解土壤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数据记录本与测量工具,包括卷尺、直尺、量角器等测量植物高度、冠幅等特征;观测任务单或数据记录本用于记录各项观测数据,培养科学研究习惯,还可以准备标本夹或者标本采集册,用于植物叶、花标本的采集;摄影摄像设备如手机、录像机或者单反相机等,用于拍摄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照片和视频,便于后期整理和分析,同时留存珍贵的实地考察记录。
(三)实用App
目前在中国,许多高中学校的地理教师都在开展植被考察的实践活动和课程,主要类型有校园植被调查研究、当地植物园的专题研学活动、植被与土壤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并且将这些活动进行延伸,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学科的应用价值。
案例一:校园内植被调查
这种校园内的实地调研、记录、编制校园植被地图的活动,属于目前中国教育环境下最容易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深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校园环境,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了解校园生态环境及植物的多样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欣赏和探究身边生态环境的意识都非常有益。
案例二:专业植物园研学活动
【总结】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考察活动,只要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地观察并记录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分布特征、结构和组成,将课本中抽象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概念现实世界中的植被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魅力所在。
学生通过对植被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实地研究,才会直观地认识到每一个区域的气温、降水、光照、土壤肥力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该地区植被的生长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加深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有想法的老师,可以尝试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由简单到深入,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植物,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和生态环境教育,并积极与生物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整合,一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