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以其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与生态的重要枢纽。
根据广东省情网数据,截至 2023 年底,该省大陆海岸线长度达约 4100 千米,居全国首位。
若包含岛屿岸线,总长度更超过 4114 千米,占全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数据远超福建(3752 千米)、山东(3345 千米)等沿海省份,凸显其 “海洋大省” 的独特地位。
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
广东省的绵长海岸线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东北 - 西南向的断裂带,叠加河流冲积与海浪侵蚀作用,塑造了 “山地 - 平原 - 海湾” 相间的地貌特征。
全省海域面积达 41.93 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 2.3 倍,分布着 1963 个海岛、510 多个海湾和 170 多处优质沙滩。雷州半岛的珊瑚礁、珠江口的红树林湿地等特殊生态系统,进一步丰富了海岸线的形态多样性。
经济价值与海洋产业
漫长的海岸线为广东带来显著的经济红利。
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2022 年其海洋生产总值达 1.8 万亿元,连续 28 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广州、深圳、湛江等 10 个亿吨级港口,2021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20.9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7078 万 TEU,均占全国总量的 13% 以上。渔业资源同样突出,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占全国 44.21%,湛江金鲳鱼年产量近 10 万吨,占全国 40%。
此外,沿海布局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等国家级新区,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业,形成 “以港兴产、以产促城” 的发展格局。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根据《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划定严格保护岸线 1583.6 千米,占大陆岸线总长的 38.5%,涵盖红树林、珊瑚礁等关键生态区域。
通过实施 “蓝色海湾”“南红北柳” 等工程,累计修复海岸线超 200 千米,红树林面积恢复至 106 平方千米。
2023 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 85%,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控制在 1.83 亿元,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战略地位与未来规划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东正依托海岸线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南沙港铁路连通 10 省并开通中欧班列,深圳盐田港拓展内陆港布局,珠海高栏港打造国际纸浆物流中心,形成 “海铁联运 + 临港产业” 的立体网络。到 2025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将达 2.8 万亿元,建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体系。
未来,随着《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 年)》的实施,广东将进一步优化 “一线管控、两域对接” 的空间格局,在保护中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珠江口的繁忙港口到雷州半岛的生态湿地,广东省以其 4100 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串联起经济繁荣与生态和谐的双重图景。
这一地理优势不仅是历史馈赠的自然资源,更是未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
收录于广东地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39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