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没想过,距离我们边境仅20公里的地方,竟然长期存在着一个第三方国家的军事基地。艾尼空军基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苏联为了应对阿富汗的局势,修建了这个军事要塞。苏联解体后,塔吉克斯坦国力衰弱,无法继续维护这个基地,基地一度荒废,变成了一个“军事废墟”。
2001年,反恐战争爆发后,印度意识到其中的战略机会,2002年便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防务协议,并以“支援反恐”为名,正式进入基地,开始了在中亚的军事布局。为了打造这个海外支点,印度投入了大量资金:1亿美元翻新了3200米长的跑道,加强了三座机库,安装了先进的N011M相控阵雷达,还配备了军人宿舍、维修车间等设施。到2010年,基地已具备了起降苏-30MKI重型战机的能力,常年驻扎约150名印度空军及准军事人员,还部署了米-17运输直升机,成为印度在中亚插手、监视周边的“前沿哨站”。
虽然印度驻军数量并不多,无法直接用战机对我国进行军事打击,但基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建立情报监听网络,进行渗透活动,潜在地威胁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这也是该基地长期受到外界关注的原因。
对于俄罗斯来说,印度在塔吉克斯坦的存在可谓是一颗“钉子”,因为中亚一直是俄罗斯的“后院”。俄罗斯作为集安组织的主导者,在塔吉克斯坦驻有约7000人的201摩步师,负责塔阿边境的反恐等核心任务。印度并不属于集安组织,却在集安组织框架之外向成员国派驻军事人员,这打破了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统一指挥,改变了区域的力量平衡。
更让俄罗斯警惕的是,近年来印度的外交立场有些摇摆。一方面,印度从俄罗斯低价采购石油,另一方面又频繁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这种“骑墙”行为让莫斯科始终难以完全信任印度。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自己后院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清除非集安组织成员的军事存在,成为俄罗斯维护中亚主导权的必然选择。
因此,当塔吉克斯坦宣布不再续约并收回基地时,关于“中俄联合施压”的说法迅速流传开来。不过,将塔吉克斯坦的决定单纯归因于“中俄施压”,尤其是直接将中国牵涉其中,显然忽视了中国的外交原则,甚至可能误导舆论。
事实上,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始终围绕着边境联合反恐、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务实领域展开,并没有直接介入他国内部的军事决策。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合作,一直是互利共赢的典范。中国帮助塔吉克斯坦修建基础设施,推动能源合作,为塔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还建立了边境联合反恐机制,有效遏制了极端势力的蔓延。这些合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而非所谓的“政治施压”。
相比之下,印度对塔吉克斯坦的承诺却更多停留在纸面上。曾承诺的10亿美元水电站项目,十年来只有2亿美元到账,甚至连基地每年1.5亿美元的维护费都时常拖延支付。如此“画大饼”的合作方式,显然无法与中国的真金白银投入相比。
真正促使塔吉克斯坦做出这一决策的,是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于塔吉克斯坦而言,中俄两国共同构成了其经济和安全的“双支柱”,而印度驻军带来的实际价值越来越有限。在这种对比下,继续保留印度的军事基地,反而可能影响与中俄的关系,成为妨碍自己发展的“负资产”。因此,塔吉克斯坦选择终止合作,实际上是顺应自身利益的合理决定。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失去艾尼基地是其海外军事布局崩塌的必然结果。维持海外军事基地是一项巨大的“烧钱工程”,艾尼基地每年1.5亿美元的维护费以及其他“好处费”对财政紧张的印度来说,难以长期承受。而且,印度缺乏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运送物资只能依赖民航包机,还需要提前申请航权。更糟糕的是,印度的战机依赖于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核心部件的供应存在依赖,国产化率不到40%。一旦外部供应中断,这些战机就成了摆设。2025年5月的巴印空战中,印度多架先进战机被击落,暴露出其作战体系的缺陷。这样的实力根本支撑不起其海外军事存在的野心。
至于俄罗斯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能忽视,但并非所谓的“幕后施压”。这更多的是基于区域安全秩序的正常博弈。中亚对俄罗斯来说是重要的“缓冲带”,绝不允许外部势力随意介入。印度驻军并不属于集安组织体系,而且立场摇摆不定,俄罗斯通过现有军事联盟机制推动塔吉克斯坦收回基地,实际上是为了清除区域安全隐患,维护自身核心利益,这完全符合俄罗斯的地缘战略逻辑。
艾尼基地的易主,背后反映的是中亚地区秩序的变化。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扩展和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中亚国家的安全考量和利益选择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经济发展机会,俄罗斯通过集安组织提供了安全保障,共同构成了中亚的“稳定双锚”。在这种新格局下,任何可能破坏中俄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因素,都会被视为“负资产”。
印度的军事存在之所以难以维持,是因为它未能适应新的地区权力结构。印度既无法提供像俄罗斯那样的安全保障,也无法提供像中国那样的经济红利,因此最终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媒体将此事炒作为“中国施压成功”,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设置舆论陷阱。这不仅违背了中国“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还可能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地缘政治压力。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一直源于互利共赢的合作实践以及为地区稳定所作的努力。
艾尼基地的易主,确实让中国的西部边境安全得到改善,但这并非中国主动施压的结果,而是地区秩序自然演变的结果。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非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对于印度来说,失去艾尼基地是其地缘战略的重大挫折,意味着其经营20多年的中亚布局彻底崩塌。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彻底放弃海外扩张的野心。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布局以及在塞舌尔、阿曼等国的设施建设,仍然值得关注。
艾尼基地的易主,或许是21世纪区域秩序变革的一个缩影。单纯依靠军事存在的霸权式布局已经过时,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才是未来的主流。任何试图破坏区域平衡、插手他国“后院”的行为,都将因违背时代潮流而失败。中国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新型秩序建设,正在成为推动地区稳定与发展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