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天去年报道过的位于天府新区的“霍比特地铁站”吗?
↑ 点击图片,查看此前报道
该地铁站依据这里原有的山丘地形,顺势而为。而 这 与 四川天府新区 特色地形地貌保护有关 。
如果你开车从成都市中心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进入天府新区后,就能发现:眼前所见高低山丘起伏有致,一草一树绿意盎然,城市界面焕新生长。
丘陵,作为天府新区独特地形地貌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新区特有的自然地貌资源禀赋,也是彰显大美公园城市天然魅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开展天府新区特色地形地貌保护规划研究,出台公园城市原生地貌管控导则,制定天府大道两侧丘陵特色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历经10余年建设,天府新区80%以上的自然地貌得以保留,15条丘体变身生态景观廊道。
镌刻丘陵底纹肌理,突出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
“保护好、利用好原始地貌特征,是公园城市建设厚植生态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规划六所副所长徐勤怀表示。
幅员广阔的天府新区,各类大小低矮丘陵散布其间,其中以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两侧丘陵地貌尤为典型。天府大道顺应地势,起伏高差约60米,整体丘陵起伏特征明显。
据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起天府新区开始着力开展天府大道沿线原生地貌生态本底保护管控工作的研究与规划。徐勤怀是最早一批加入该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其所在研究团队提出,综合考虑天府大道行车速度,结合视线分析,以天府大道为基准标高,选取天府大道两侧“高度≥5 米、坡度≥8°”的丘体作为保护对象。同时以天府大道标高为基准,结合丘体坡度变化位置,整合形成相对完整、闭合的丘体范围线。
经全面统计梳理,数据显示天府大道全段共有丘体61处,规划绿地内保护完好38处,局部有规划用地或道路与丘体有冲突的共23处。按照计划,对于与规划有冲突的丘体,将按照分类保护原则,对应施行整体保护、边界保护、界面保护等差异化保护措施。同时,天府大道还因地制宜针对部分丘体景观确实或不连续区域进行丘体景观重塑打造,实现天府大道两侧连续丘陵起伏景观。
天府大道全线调整用地后,公园及生态绿地整整增加约28.19公顷,而依托原始地貌特征勾勒出的起伏有致、绿意盎然的城市丘体景观,更为大美公园城市山水画卷挥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 护#
还原自然丘陵风貌,塑造优美有序的景观界面
“要不是这里有个标志牌,还真不容易看出来这里居然是一个地铁站出入口。”这几乎是所有新到天府新区的人们对成都地铁1号线广福站C出口的第一印象。该地铁口自然而然嵌在红砂岩山体里,与周边地貌浑然一体,山丘上种满了花草树木,山体下方类似“山洞”的通道便是地铁入口。
广福站地铁口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天府大道两侧丘陵特色保护规划“分类保护、因地制宜”保护原则。据介绍,当时地铁站口建设过程中,并未像传统做法一样将原本此处的小山丘推平,反而为了保护自然丘体,选择根据地形顺势而为,向下打通了山体,而为了适应地面环境,便将地铁口设计成“山洞”的造型。
如今,造型独特的地铁口一度被冠以“霍比特地铁站”标签,吸引众多人前来打卡,背后更折射出天府新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丘陵”的点滴努力。
从广福站地铁口沿天府大道继续南下,不到2公里就来到天府新区优先呈现的生态城市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麓湖生态城。如今的麓湖生态城已成为一座以生态资源为基底,聚合居住、产业、休闲娱乐配置为一体的新城,而在数年以前这座“理想之城”在一路高歌猛进建设中,也曾为公园城市丘陵保护作出“现实让步”。
在天府新区特色地形地貌保护规划研究过程中,经科学研判,天府大道沿线共需整体保护丘体6处,正在打造的麓湖生态城正是其中之一。
↑ 麓湖生态城丘体界面保护示意图
“当时该处丘体所在地块已经对外出让,根据保护规划,将在原地块内增加山丘‘界面’保护控制线,保护丘体‘界面’保护控制线内丘体边坡地貌不被破坏。”据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也就是说,当时麓湖生态城项目整个建设开发为了原生丘体保护需要从天府大道两侧往后退,这必然会让项目方损失一定的商业利益。”
↑ 麓湖生态城丨摄影: 周勇 良
而实践证明,麓湖生态城项目当初所谓的“让步”却成就了其更为广阔商业空间。如今,在麓湖生态城,依浅丘地形自然壅水成湖的麓湖与城市丘陵界面遥相呼应,起伏有致、绿意盎然的自然丘体也成为麓湖产业及住宅中非常重要的生态基底和潜在商业价值。
#发 力#
深化原生地貌管控,勾勒出富有韵律感的城市风景线
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持续锚固生态本底,正奋力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坚守70.1%的蓝绿空间,天府新区突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优化“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大美生态保护格局,针对山、水、林、田、丘等核心生态要素,系统开展水润天府、全域森林化、特色地形地貌等专项行动。
近年来,天府新区相继开展特色地形地貌保护规划研究,出台公园城市原生地貌管控导则,制定天府大道两侧丘陵特色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历经10余年建设,天府新区80%以上的自然地貌得以保留,15条丘体变身生态景观廊道,建成连片河湖、绿地、森林面积7.5万亩,生态绿道360公里,构建起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我们对天府新区山水林田湖持续进行全面保护和修复,特别是针对天府新区独特的浅丘地貌,采取了严格措施进行最大程度保护还原。”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为加强原生地貌管控,天府新区围绕加强依法监督、制定优惠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天府新区地貌保护保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天府新区鼓励不同建设主体开展原生地貌保护工作,并探索以容积率奖励、资金补偿等方式,鼓励业主对地块内及周边的原生地貌进行保护,而针对原生地貌保护过程中占用的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在直管区全域进行用地资源优化配置。
“以此调动更多各界力量参与到天府新区原生地貌保护行列中来,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补充说。
绵延起伏的山丘,是公园城市大美生态画卷里动感跳跃的一抹抹灵动,更是天府新区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内而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实践。
记者:陈学志
摄影:陈学志、周勇良
编辑:刘江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