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看系列——重要的自然地理图

2022年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最后的冲刺阶段,

你还能做什么?

今天,一起来看看

重要的自然地理图

降水量和蒸发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通常,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盐度偏低,反之盐度偏高。

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高纬和低纬递减,呈马鞍形分布。副热带海区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盐度最高;赤道海区虽然温度高,蒸发强烈,但降水量也大,故盐度低于副热带海区。

另外,海水盐度还受入海径流、海区封闭程度和结冰期等因素影响。有河流注入的海区盐度一般较低。结冰期盐度增高,融冰期盐度降低。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形成的。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方式。侵蚀指流水对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搬运指流水携带泥沙和溶解质,以及推动砾石移动的过程;堆积指流水中侵蚀、搬运的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根据流水的作用方式,流水地貌主要有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等。

海岸地貌指海岸地带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根据海水的作用方式,海岸地貌又可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在由岩石构成的海岸地带,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海岸后退,最终形成了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各种造型的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在基岩海岸的海湾区,以及由淤泥质和砂砾质物质构成的海岸地带,由波浪、潮汐等携带的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区域,形成了沙滩、沙坝、沙嘴等海积地貌。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珊瑚礁和红树林等生物海岸,构成特殊的海岸环境。

地球陆地表面约有11%的面积被现代冰川覆盖,其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以及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着这些地区的地表形态,形成多样的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一般发生于冰川上游地区。巨大的冰川刨蚀地面,形成冰斗、刃脊、角峰、冰蚀谷(U形谷)等冰蚀地貌。

冰川的搬运能力极强,能将冰川携带的物质搬运很远的距离。冰川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才会呈现,一般发生于冰川下游地区。冰川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它的颗粒大小不一,漂砾、黏土常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冰碛平原和冰碛湖。

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和北美大陆的冰川广布,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及冰川地貌。对冰川遗迹及冰川地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冰川活动情况和古气候变化规律。

土壤的形成始于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物,这些风化物经过极其缓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慢慢发育形成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等,它们共同控制着土壤的发育和土壤性质。

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重要的自然地理图

地表各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使各地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由此产生了地球五带。因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

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根据有无太阳光线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人们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将地球表面大致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地球软流层中熔融状态的岩浆,是岩石的基本物质来源。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上涌,在地壳内部或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是岩石圈的主体,也是其他岩石的母体。岩浆在地壳内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由于冷却缓慢,结晶充分,通常侵入岩的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称为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由于冷却迅速,喷出岩的矿物颗粒细小,通常难形成晶体,岩石中往往有气孔。分布最广的喷出岩是色泽较深的玄武岩。大洋底部几乎全部由玄武岩构成,部分陆地也覆盖有玄武岩。印度德干高原上的一些地区,玄武岩岩层厚达3000米。

沉积岩是由疏松沉积物堆积、固结而成的岩石。人们看到的地表岩石,大多数是沉积岩,它是构成陆地表层的主要岩石。

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后形成各类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流水、风等外力的搬运,在湖泊、海洋及低洼处沉积,再经过长期复杂的固结成岩作用,最终形成沉积岩。由于沉积过程是不同地质时代的碎屑物质层层叠置,沉积岩往往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沉积岩中还常保存有动植物化石,它们是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

沉积岩的种类很多,有的是由砾石、砂或粉砂胶结而成的,如砾岩、砂岩;有的是由颗粒非常细小的黏土压紧固结而成的,如页岩、泥岩;有的则是经过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而成的,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岩石在保持固体状态下,受高温、高压影响,矿物的种类和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经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与原有岩石相比,变质岩质地致密,密度较大,颗粒定向排列,形成片理构造。有的变质岩能剥成薄片、薄板等。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当岩层受到的内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由此形成的地质构造称为断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景观。

全球岩石圈碎裂成若干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不同的边界类型反映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运动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地表景观。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现象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常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与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风化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是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往往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则削峰填谷,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于平缓。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称为气团。冷暖气团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称为锋或锋面。锋与地面交接部分称为锋线。习惯上,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大气在不同纬度间发生流动。

赤道地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不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少,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在北半球,赤道地区上空的气流不断地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高空原本向北流动的大气向右偏转,由南风逐渐变为西南风,至北纬30°附近变成西风,并在一定高度上产生大气堆积而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强大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近地面大气向南北分流。向南的气流逐渐由北风偏转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向北的气流逐渐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形成中纬西风带,并在北纬60°附近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方向的东北风(极地东风带)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若不考虑海陆分布以及地表起伏状况,大气的相互补偿运动最终可以在南北半球的高、中、低纬分别形成全球性的三圈环流,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这种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在一年内也出现相应的周期性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陆地水是陆地上水体的总称,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陆地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3.46%,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巨大,它提供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淡水。

除冰川外,地下水是陆地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地下水更新缓慢、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图a,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图b,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在盛行东南风影响下,南美洲秘鲁沿岸由南向北流动的海水中,表层海水逐渐偏离海岸,从而导致下层海水上泛的现象,形成上升流。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性海水上涌补充,同时,沿岸还有来自较高纬度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在太平洋西部,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于是,通过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赤道太平洋的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湿热的空气上升,到达高空后向东偏转;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向西偏转。由此,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被称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

每隔2~7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一两年异常升高,这一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部的气温偏高,气压低于多年平均值,而赤道太平洋西部的气温偏低,气压高于多年平均值,从而削弱了沃克环流,导致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南美洲地区,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相对升高,洋面上升气流活跃,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南美太平洋沿岸因上升海水减少,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因水温升高和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鸟类大量迁徙。赤道太平洋西部、大洋洲等地区,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灾害,易引发森林火灾。

北回归线附近(北纬15°~30°)地区,受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东经20°附近的自然带

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具有随海拔变化呈带状递变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降水、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高度有规律地变化,自然带景观也相应发生变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