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环境与健康研究院 法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近年来,有关社区韧性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如何构建有弹性、有韧性的社区成为学者和社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其中,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不仅有助于评估社区的抗逆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能为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提供量化建设指标,对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学者们基于各自理解提出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各有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运用SPDIER模型从中外10个权威数据库中筛选出38篇中外文献,分析其指标的维度、测量方法、权重赋值、建构依据等相关情况,并比较分析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构建适应我国社情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之后将2963篇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X9,运用该软件对文献进行剔重后得到1861篇文献。接着基于定性系统评价工具SPIDER模型(Sample、Phenomenon of Interest、Design、Evaluation、Research、Type),制定文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1]。由两位人员按照如下的纳入、剔除标准,严格对检索后文献的语言、标题、摘要进行筛选,再阅读初步筛选后文献的全文,进行二次筛选。如产生不一致意见,通过专家咨询来进行第三次筛选,直至达成一致意见为止。最终筛选出38篇文献,其中中文12篇,英文26篇。
剔除标准:1.重复文献;2.新闻、会议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献;3.仅研究社区韧性某一具体方面的内容或与研究内容相关度低的文献,如社区健康韧性方面的文献;4.指标构建原则不明,未详细列出具体指标内容的文献;5.文章质量明显低下的其他情况[2]。
文献检索与筛选的具体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文献检索筛选图
38篇文献中,最早的一篇文献来自于美国学者Joseph S. Mayunga于2007年发表在《Summer Academy for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Building》期刊的学术论文,最早发表的中文文献为学者邹清明2013年发表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脆弱性分析”。纳入的中文文献发表峰值在2020年,这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导致更多学者开始关注“社区韧性”问题密切相关。国外文献相较国内文献出现早,在自然灾害发生年度出现纳入文献的发表小高峰,如2016年的美国飓风事件使“社区韧性”指标体系研究文献达到峰值①。
进一步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国家展开文献分析发现,文献来源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有16篇(42.11%);中国排名第二,有12篇(31.59%);其次为韩国和印度,各自有两篇(5.26%);其余6篇分别来自伊朗、日本、尼泊尔、以色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六个国家。可见美国对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研究更为关注,发文量更多。
2.文献献质量评价及及期刊等级
采用EEkman质量评价工具对38篇文献进进行质量评价价[3]。Ekman质质量评价工具具由研究的问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础、方法学、数据、研究究目标的达成成、发现与结结果、讨论与与结论等7个个评价维度133个评价条目构成,每每个评价条目目对应相应的的评分标准。根据该质量量评价工具,00 分表示该篇篇文献完全不不符合此项评价条目的的标准,1分分表示该篇文文献部分符合合此项评价条条目的标准,2分表示该篇篇文献完全符符合此项评价条目的标标准。最终将将所有得分相相加,得分在在0-16分的被被视为低质量量文献(1颗星),在177-21分的被视为中等质质量文献(22颗星),在在22-25分的的被视为高质质量文献(3颗颗星)。此质质量评价过程程由两名人员背对背完完成,并分别别按照Ekmann评价标准进进行打分,如如有分歧由专专家协助解决,直至达成统统一结果。文献为19篇(73.08%%)。另有111篇(28.95%%)被评为22星中等质量量文献②。
38篇文献中,27篇(71.05%%)被评为3星高质量文献献,其中,中中文文献为88篇(66.67%%)、英文
38篇文献中,除1篇为图书、、1篇为会议议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外外,剩余文献献中6篇发表表于中文核心期刊(15.79%),199篇发表于社社会科学索引引(Social Sciiences Citatioon Index)、科科学引文索引引(Science Citation Inndex)等外文文核心期刊索索引目录(500%),9篇发表在普通期期刊上(23.68%),核刊刊与高质量文献的重合合率达70.377%。
将38篇文献所含含指标进行频次统计,可以以发现如下特特点(见图33)。
1.中外外文献提出的的社区韧性评评估指标体系系均包含经济济资本和社区区建设指标的的文献数量最最多,达31篇,占总文文献数的81..58%。
2.经济济资本、社区区建设、人口口资本、公共共管理以及社会资本五个指指标出现的频频次最高。
3.中外外文献中“社社区参与”指指标出现的频频率高低差异明显,包含社社区参与指标标的外文文献献数量占比46.54%,中中文文献数量量占比仅为88.33%。
4.外文文文献设计的的指标体系中中出现历史灾灾害情况的频次高于中文文文献。
图3:指标频次情情况
表1:中外文献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五个维度分析及具体指标
综合38篇中外文献的评估指标体系,现从公共空间、自然资源、公共管理、社会资本、经济水平五个维度对其展开分析,每一维度下涵盖的具体指标内容及其中外文献占比情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文文献包含公共管理和社会资本两维度的数量占比高于外文文献,外文文献包含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两维度的数量占比高于中文文献,在公共空间维度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占比相近。进一步分析每一维度中所设计的具体指标,可以发现中外文献存在以下异同点。
1.中外文献中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基本都涉及公共空间维度,但对公共空间维度的具体指标侧重点略有差异,有些侧重社区基本住宅空间的评估,有些侧重应急设施的评估。此外,医疗、教育指标是否纳入公共空间维度,学者们存在明显分歧,如学者Susan L. Cutter、陈轶认为医疗与教育应划入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维度;学者Joseph Stephen、邹清明、孙立认为医疗与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经济水平,故医疗与教育应放在经济水平维度。
2.对自然资源维度有关具体指标的设计中,外文文献侧重关注飓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其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侧重与自然灾害紧密相关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维度;中文文献对自然灾害关注度相对较弱,故其有关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设计对自然资源维度涉及较少。
3.关于公共管理维度(亦被称为政治维度或制度维度),中文文献公共管理维度下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公共制度、应急预案、应急人员储备、公共治安等,而外文文献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传输、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等具体指标。在38篇文献中,中文文献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仅有一篇涉及保险制度,且都未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
4.中外文献中社会资本维度基本包含年龄分布、性别比、受教育程度、邻里关系等具体指标。比较而言,外文文献较中文文献更注重邻里关系,如Kathleen和Pfefferbaum认为社区凝聚力是社区韧性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外文文献较中文文献更注重宗教信仰指标,26篇外文文献中有11篇设置了宗教信仰指标,而我国仅有个别文献在社区韧性指评估标体系中设置了宗教信仰指标;此外,部分美国学者还提出社会阶层指标,印度学者提出种姓指标,这与社区文化密切相关。
38篇中外文献绝大多数遵循SMART原则和4R原则来建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
SMART原则是学者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管理的实践》中所提出的目标管理原则,其包含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期限性(Time-bound)五个具体原则。社区韧性的评估具有目标指向性,其目的是为了衡量各社区抵抗逆境的能力,故遵从SMART原则来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适切性。
4R原则是学者Bruneau在2003年提出的社会韧性评价原则,是目前全球领域普遍被认可的原则之一。4R原则包含稳健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谋略性(Resourcefulness)和快速性(Rapidity)四个具体原则。增强社区的稳健性、冗余性、谋略性和快速性能够提升社区韧性,提高社区抗逆力。因此4R原则是被学者广泛使用的原则之一。
图4:指标构建依依据情况
纳入的的38篇文献献中,28篇文文献对社区韧韧性评估指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73.688%),其中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文献19篇。27篇文献对对社区韧性评评估指标的测量方法进行了了说明(71.05%),其中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文献19篇。。另外,共有有22篇文献献对赋值和测量方法都进行行了说明(557.89%),其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英文文献144篇;有5篇篇文献既未对对权重赋值也也未说明测量方法(13.166%),其中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文献2篇。如如图5所示,外文文献较较中文文献更更加注重指标标的量化。
图55:测量与赋值值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外文献有关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评估维度、具体内容、构建原则、赋值情况、实测问题等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及对比分析,中外关于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研究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从文献发表高峰期看,中外有关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研究高峰基本是出现在某类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这一方面体现了科学研究紧密跟踪社会热点问题,满足当下社会需求,但在预测性以及普适性研究方面尚存在一定欠缺,这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更有必要从预测性、常规化角度构建社区韧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从韧性指标内容设计看,中外社区韧性指标研究成果将经济资本、社区建设、人口资本、公共管理及社会资本等五种指标纳入评估体系,表明这五种指标经过实际应用场景测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在指标维度上,中外文献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大都涉及到公共空间维度,普遍认为公共空间维度中的避难场所、医疗设施、交通网络、通信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判断社区是否具备韧性的基础性因素;此外社会资本、受教育程度也是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的指标。
指标适用方面,中外文献于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爆发之后达至高峰,故对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研究更倾向于针对公共卫生事件而展开,外文文献则更多侧重于从飓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角度思考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指标。
指标内容方面,外文文献比中外文献更关注“社区参与”和“邻里关系”,38篇文献中,外文文献涉及社区参与指标的论文数量占比达46.54%,而关注此项指标的中文文献数量占比仅有8.33%。且中文文献指标体系很少提及邻里关系指标。
指标维度方面,中外文献比外文文献更加重视公共管理维度,这可能与中外公共管理体制的差异相关,国内相比较而言更加强调应急管理的举国模式。此外,外文文献注重对历史灾害情况的考量,中外文献设计的指标体系则较少考虑历史灾害情况。
指标构建依据方面,外文文献主要通过科学模型、相关调查及文献综述的方法选择指标,而中文文献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政策文件来确定指标,这反映出外文文献较中外文献更注重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而中外文献更注重指标选取的权威性。
通过对中外文献有关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内容及其建构的分析,我国建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可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和深入推进。
毫无疑问,社区的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社区所在地区常发生的灾害类型,进而对该社区韧性产生冲击。如前所知,除少数中外文献针对洪涝灾害提出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外,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少考虑该社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因此,社区韧性评估指标需关注多样性灾害,以提升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2.建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应加强邻里关系、社区凝聚力的维度
邻里关系的和谐与否,社区凝聚力强大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区的组织能力、行动能力和协作能力。从外文文献可以看出,许多学者认为社区凝聚力是决定社区是否具有韧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学者在构建指标过程中采用的DPRSC模型和政策分析,则大多都从社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社区居民凝聚力关注不够。因此,为提升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准确性,仍需强化社区凝聚力的评价维度。
3.建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应提升指标构建、权重赋值方式的科学性
4.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对国内外社区韧性指标进行了系统综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因语言限制,本文所纳入文献均为中文和英文文献,缺少其他语言的相关文献,此外,对文献所设计的社区韧性评估指标权重赋值的准确性、指标测量方式的准确性、指标评价效果等方面仍需今后进一步展开研究。
[注释]
① 2012所纳入的4篇外文文献分别来自印度(2篇)、以色列及巴基斯坦,故所针对的特定灾害事件不具备一致性,因此不作出现峰值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