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外面光鲜亮丽,但早期规划布局不合理为城市埋下“病因”,地下管网和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导致一进入汛期,遭遇强降雨就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等灾害。“城中看海”“一场雨淹了一座城”的调侃背后,是许多市民心中无可奈何的痛。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较为热门的新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吸”能“释”。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
有关专家表示,基础设施相当于城市的命脉,要重视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才能解决“韧性”发展能力不足、城市防涝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增强城市安全。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部委工作部署,有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措施及技术指引,全省各市逐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及建设中,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效果显现,全过程管控机制逐步完善。至2020年底,全省37个设市城市全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工作,自评上报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比全部达到20%以上,合计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比约23.72%。
广东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体系。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推开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2017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与评价细则》,同年9月编印了《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指引(2016-2020年)》,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提供了技术指引。高水平开展“市-区-重点片区”三级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实现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全省设市城市已全部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获本级市政府批复。
全省各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紧启动实施。广东省13个地市设立了由市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工作会议制度,8个地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地方法规或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城市完成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1083个、海绵化改造与建设道路1368条、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公园1149个。
笔者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5月17日,2021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省级评审结果出炉,经过专家现场评审、综合资料评审和现场答辩评定打分,广州市、汕头市总分位列第1、2位,拟作为我省推荐参评城市。
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强化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量,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空间,建设绿灰结合的雨水管控基础设施,形成表层、浅层、深层的三层排水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城市排涝系统,缓解城市内涝。指导各地加强城市降雨规律、排水影响评价、暴雨内涝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治理方案,坚持源头治理,建立基础台账,实施闭合管理,加大日常巡检监督力度。
截至目前,全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指导各地按照海绵城市规划目标要求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并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省各地以空前力度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建设量占历史总量的48%,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至2020年底,全省城市排水管网约10.92万公里,其中雨水管网约4.12万公里,污水管网约6.8万公里,泵站总数量1147座,人工积蓄设施772座,人工设施积蓄能力113684万立方米。“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排水管网约5.1万公里,其中雨水管网约1.8万公里,污水管网约3.3万公里,分别超过全省“十三五”规划建设目标约260%、276%。
为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广东各地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排水防涝管理水平。全省各市全部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广州、深圳、东莞、梅州、清远市等地市积极推进城市排水GIS系统和排水防涝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并逐步发展完善。
广州市结合智慧水务建设,构建了全流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和公共排水设施“一张图”管理系统;深圳市通过建设智慧三防决策指挥平台、三防通信体系和深圳市水务防汛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了城市排水防涝决策调度专业化、精细化;珠海市制定了《珠海市排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建立排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管养的一体化排水管理体系。
近年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多次组织广州和深圳市开展暴雨内涝评估工作,对城市内涝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成因,推出整治措施。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排水防涝安全检查,检查内涝点整治、设施巡查维护及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各地大力推进城市易涝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
至2020年底,全省城市易涝点从2019年底的453个减少至284个,整治完成169个,实现大部分内涝积水在短时间内排干。纳入国务院排水防涝补短板重点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已基本完成其23项整治任务。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东省将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及提高城市生态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弹性”和“韧性”。
完善海绵城市政策标准体系。构建形成系统性技术规范标准,指导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绩效评价、智慧管控等工作,支撑全域系统化建设。
因地制宜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域海绵建设。坚持统筹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统筹。以系统化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推动“韧性城市”建设。
加强各类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持续实行积水内涝点动态整治机制。持续开展排水管网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对老旧破损管网及时更新改造。
提升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建设地下排水管网和内涝点的在线监测,全面掌握城市排水现状。
深圳人才公园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过快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比如水污染、城市内涝等。深圳自2016年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以试点带动全市域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新理念、新方式,需要转变传统规划建设领域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深圳将其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聚焦高度城镇化带来的突出水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深圳质量”为引领,以“法制化、标准化、常态化、社会化”为原则,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结合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了与大城市、特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相匹配的“全部门政府引领、全覆盖规划指引、全视角技术支撑、全方位项目管控、全社会广泛参与、全市域以点带面、全维度布局建设”的“七全”海绵城市融合推进模式。
深圳通过将海绵城市建设与 “水污染治理”“城中村(旧城)改造”等专项工作相融合,深圳市中心城区主要内涝点基本消除,深圳河湾、茅洲河等城市主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治理后的深圳湾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以及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全市159条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治理,水环境实现从普遍黑臭到全面消除黑臭的重大历史转折。全长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全线建成开放,活力水岸等亲水节点美不胜收,水上赛艇等项目精彩纷呈;福田河、后海河等一大批河流蝶变为城市新景观和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为全市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圳通过城市非建设用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空间划定及设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河道蓝线等举措,确立了深圳“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总体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格局。向黑臭水体和城市内涝的全面宣战、完善城市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与提标扩容改造、小区正本清源的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辅以人工湿地、调蓄水池的兴建和排水管网进小区等多措并举,保证了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在中观层面扎实推进。透水铺装、旱溪、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建筑小区雨洪综合利用设施等微观尺度海绵技术的实施,为深圳的城市建设赋予了崭新的海绵理念与灵魂。
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已完工海绵城市项目2888项,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276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28.3%,超额完成国家“2020年20%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任务目标。
展望未来,深圳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平台,着力打造“区域卓越,全球领先”的海绵城市,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在“建成区高密度、人口规模超大型”的城市基础上,探索海绵城市范本,与深圳产业大城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将不断为鹏城注入会呼吸的“可持续发展细胞”。
珠海香山湖公园
珠海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位置优越,海洋海岛资源丰富,水系密集,雨量充沛。自珠海市2016年4月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采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措施,以试点带动,全域推进,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防潮能力、消除易涝点。
规划先行绘蓝图,构建山海城大海绵格局。珠海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规划先行,编制完成《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整合规划(2018-2030)》和各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系统方案,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构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加强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防洪规划,构建珠海山—海—城大海绵安全格局。
试点带动全市域,提升珠海人居环境质量。通过试点积累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系项目海绵建设经验,为非试点区提供了模板。试点带动,全域推进,目前已完成海绵化小区改造45个、消除内涝点72个、整治和治理河道湖泊105个,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
因地制宜可复制,探索本地特色海绵技术。针对沿海、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等问题,探索了“以‘净’和‘排’为主的本地海绵建设技术”“以提升生态自净能力为核心的水系建设”“‘蓄’、‘用’结合的海绵设施管养技术”“‘排’‘蓄’结合的易涝点解决措施”等一系列建设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通过“生态城市”+“海绵”的模式累计建成各类城市公园708个,建成1290公里绿道、640公里林荫道、22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开放城市绿地公园;将海绵理念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整洁、通畅”的安居目标。
接下来,珠海市将以提高内涝预防能力,消除内涝点、黑臭水体为重心,确定年度建设目标,明确主体责任,计划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为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广州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实践和研究,广州已形成以“核算水账”为基础,以“上中下协调、大中小结合、灰绿蓝交融”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对新、改、扩建项目,“应做尽做、能做尽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截至4月底,广州全市城市建成区318.27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2019年为水平年),占比24%,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广州特色经验做法。
健全体制架构。广州市专门成立正处级实体机构广州市水生态建设中心,负责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抽调规划、住建、交通、水务、园林等单位专职人员进驻,并聘请技术团队,共同支撑广州市海绵办工作。各区也参照市的做法建立了区级海绵机构,形成了市、区两级工作组织体系。
健全制度保障。广州市完善“(1+12+N)+X+Y”的规划体系,目前已印发《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等制度和技术文件60余项,逐步形成了以“四图三表”“分类指引”等为核心要件的管控体系。
加强项目管理。广州市建立了涵盖建筑小区、道路工程、公园绿地、水务工程等类型的项目库,落实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要求,实现了全流程闭合管理,市、区海绵办也持续开展项目现场抽查。同时,利用“多规合一平台”,对用地清单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并借助“河长APP”,设立海绵城市建设板块,力求快速发布信息和交办、解决问题。
推动示范带动。广州市海绵办从各区上报的106 个示范项目中筛选出 51 个示范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着力打造海珠湿地、灵山岛尖、中新知识城等示范片区。
提高智库水平。打造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首批113名专家获聘,涵盖道路、水务、园林、建筑等领域,有力提升了海绵城市建设咨询、决策水平。
重视宣传推广。大力挖掘海绵城市建设亮点,组织媒体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并创造性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动漫形象“沐沐”、编写漫画《共筑海绵梦》、拍摄宣传片《水润万物生》以及制作微信表情包、公仔、明信片等宣传品,大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氛围。
下一步,广州市将持续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向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先进城市学习,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激励政策措施、推进形成海绵产业体系,推动机制创新和产业提升。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校区)位于汕头市
为了解决市区,特别是老城区长期出现的“逢雨必涝”现象,汕头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构建“源头控制-中途蓄滞-末端排放”全过程控制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全力打造“水韵山灵新汕头”,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粤东水网城市的海绵建设示范典型。
2020年,汕头市已完成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十四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到2023年城市建成区38%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汕头市通过自查全市各区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目前落实海绵理念的建筑与小区项目53项、道路44条、公园21座,消除黑臭水体38宗,已整治河道37宗,完成泵站水闸等水利设施建设16项,消除中心城区积水点13个。
此外,汕头市还积极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并借助2021年举办“亚青会”的契机,在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内涝治理、老旧小区改造、道路设施升级改造等工作中积极践行“+海绵”理念,逐步探索适合汕头实际、体现“汕头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道路。
◎ 编审:张晓琴
◎ 美编:彭一哲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