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课件)

认证主体:尤**(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1)海蚀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蚀崖、海蚀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

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

滩、沙滩和

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海浪平台沙坝砾泥1.海岸地貌形成过程(1)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2)海积地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2.海岸地貌特点地貌类型地貌特点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蚀穴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沙坝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海水变得清澈。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为贝壳堤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质源。随着海浪与潮汐运动,将死亡的贝类生物的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贝壳逐年累积,形成了贝壳堤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海水较淡而浑浊,不利于贝壳生长。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海滨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情境来源地貌变化和泥沙运动。知识载体本组试题通过对地理分布现象(我国渤海湾沿岸天津古贝壳堤分布)研究,确定地理事物(古贝壳堤、海积淤泥质平原)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古贝壳堤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并利用已知的地理分布规律(贝壳堤分布规律),有效推测相关地理现象与规律的结果(黄河入海口的摆荡规律),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能力与素养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

,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答案1.

2.

3.___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

的距离。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海岸线位置多次

。稳定海岸线变动CBD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2.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右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3~5题。3.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至今海岸线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海岸线后

退—泥沙淤积B.海浪侵蚀—泥沙淤积—湖岸线后退

—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泥沙淤

积—海浪侵蚀D.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海平面下

降—泥沙淤积4.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修建丁坝后对潟湖面积带来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面积变小

B.面积变大C.不确定

D.无明显变化冰川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地貌特点冰蚀地貌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因挖蚀作用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底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冰斗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角峰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刃脊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冰川谷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峡湾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冰碛地貌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终碛垄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冰水堆积地貌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扇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蛇形丘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湖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1.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图2谷地的成因是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巴姆七湖是我国有名的串珠湖(多个盆地积水成湖,形似串珠),地处横断山区山谷地带,多断裂发育。一年中,一湖和三湖只有最冷月才会有一半湖面结冰,其他湖泊均有近五个月封冻期。图1示意巴姆七湖景观,图2为“巴姆七湖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巴姆七湖最可能形成于A.高山冰川作用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残留D.风蚀洼地集水2.一湖和三湖结冰时间短且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湖泊水位变化小

B.湖泊水域较为封闭C.湖泊宽阔且水深

D.地下热水补给量大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右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3~5题。3.该区域地势总体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4.冰碛垄的形成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5.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地貌形成过程1.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2.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思路考向关键词答题思路河谷、沟谷、峡谷河床、下蚀、侧蚀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下蚀、侧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含有CO2的流水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携带、破坏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3.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思路考向关键词答题思路河流洪(冲)积扇山口、平缓、减慢、堆积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三角洲地势低平、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3.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思路风力堆积地貌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在气温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千米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规范集训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再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规范集训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因。规范集训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几率)。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峰景观和岩石节理结构。(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6分)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山体岩石破裂,产生节理(裂隙);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2)分析菲茨罗伊峰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安第斯山脉的抬升作用,在山峰附近容易凝结成“云雾”;山峰附近风力大,吹起地表积雪。(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山地降水丰富,雪崩多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4)分析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对外交流;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影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污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硅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pptx如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1~3题。;(2022·河南洛阳模拟)潟湖指的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帕图斯湖(如图)为南美洲第二大湖,是个潟湖,与大西洋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不深。据此完成3~5题。 3.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71624<474283295232732=6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