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古称山阳,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名人辈出,代不乏人,大文学家韩愈、李商隐,大画家郭熙、李唐等,都是此地人士。如今,从焦作走出去的两兄弟,哥哥宋文京旅居青岛,书法立身,长年习画,积学储厚,识见广博,早已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弟弟宋陆京扎根岭南,放情丘壑,深研艺道,成就斐然,被中国美协副主席李劲堃赞曰“当代岭南及全国集山水、花鸟、书法、篆刻于一身,追求兼修并美为数不多的画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祖国的山河风光,他们多年来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将胸中山川落于纸间,写下一幅幅精美画作。今天我们先来跟随宋文京的写生之旅,感受大美河山与水墨意蕴的交汇。
宋文京
河南博爱坞庄村人。字莫与,别号无著庐、海坞楼、山隅阁。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美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青岛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民建中央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兼青岛分院院长。青岛市文联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兼职研究员。青岛中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青岛黄海学院客座教授。青岛国学学会顾问。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画院专职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理论部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记者:您多年来坚持写生,将对生活、生命的观察思考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您认为,写生对创作有怎样的意义?
宋文京:写生对艺术家来说,不仅是积累素材的渠道,更是保持心灵和自然联系的途径。正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写生是其中的不二法门。可以说宇宙的每一处都能体现在山川风物的变化中。正是这种图景变换和人文诗意,吸引我走了一程又一程。
隶书《赵子昂咏崂山诗》96cmx45cm 2022年
记者:请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写生故事。
宋文京:写生就是越画越想画,越画越觉难,但难并探索着,难并快乐着。平时居住在城市,我总有事要忙。而写生时我能在山林乡野之间修身养性;在陌生的环境中和陌生的人谈天说地、习字演画;在路边小店享受粗茶淡饭。饭后有余暇,我还可以逛逛小店,走走市集。这些都是写生的快乐。
《东崂西山》 34cm×68cm 2021年 青岛仰口
石涛有云:“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对我来说,崂山也是这样,一方面我向崂山学习很多,崂山的飞瀑、奇石、苍松,天造地设,充满了构图美和精神性;另一方面崂山又是如此亲近友好,春风秋月,寒来暑往,进山就会不虚此行,果然是文行忠信的好友之感,我也不算谬托知己。近几年常入崂山,也曾静静随性勾勒一番,但真正以水墨画崂山,得画数十幅,则是今年,还很难说什么创作心得,且画且思考吧。
《汀溪桥头》画的是阿朵小镇中两个社区的连接处。我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一位保洁阿姨在一旁观看,说道:“这个老师,你画类不孬。”我听到后非常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劳动人民的认可。而《阿朵云谷》这幅作品是我在阿朵写生时创作的。这段经历让我感觉到阿朵小镇给人一种可居、可游、可行的美好景象,让我感到能常常去写生,就是一种幸福。
《汀溪桥头》 34cm×45cm 2021年 藏马山阿朵小镇
记者:古今中外名家的写生作品或写生观点,您最欣赏谁的?
宋文京:在写生方面,我最服气的是吴冠中。吴冠中老先生不仅一张一张地写生,还一本一本地写书。他没有一间专门的大画室,而是以床板为画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当前,青岛的几位画坛前辈也给了我许多启示。水彩画大家宋守宏生前曾嘱我四字:我师写生。这比“我师造化”更令我印象深刻。
汪稼华先生曾表示,一个山水画家心中要养一座山,未必是具体的山,但一定要有这座山,然后不断地滋养它,让它有树有实、有高有低、可居可游、可品可赏。听他讲完,我开始默默将太行山和崂山在心中安放,数年来不断远观、近看、俯瞰、仰视,让它们充满生机,化作我的营养之源。
对于国外的画家,我最欣赏印象派画家。这些画家们就是终日写生。莫奈用几乎同样的构图画了若干作品,却件件都是成功之作,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写生属性。数年前,我曾经以水墨的形式临摹过马奈、莫奈、毕沙罗、梵高、塞尚等人的风景作品,并刊发在《荣宝斋》杂志上,心中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一定是在现场画的,而非比着照片拼接制作的。
《陶溪川即景》 34cm×45cm 2021年 景德镇
记者:请以您的作品为例,谈谈怎样才算一幅好的写生作品?
宋文京:近来,我画的山水写生被好友称为“已有浑的感觉”,我也常常引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返虚入浑”来形容好的绘画。在写生方面,“浑”的确可以算作一个高境界。做人处事不可“浑”,但画写意画可“浑”。例如远处某些看不清的景物,你认真刻画清楚,就会失真,最好用“浑”的方法处理。凡作画应“浑”处,不可强求其“清”,反之亦然。画画固然不能悖于物理,但若苛求物理,置画理于不顾,就不能算是懂画了。这就是所谓的“模糊反精到,虚无益充实”,更可谓“守静笃,致虚极”。
记者:关于写生,尤其是山水写生,您有哪些感悟?
宋文京:写生,最重要的是动心。山水中有哲学有玄思,似乎李泽厚做过总结,他说,杜甫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儒;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道;而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佛。这些,都活生生地体现在写生中。写生是大创作的底稿,但有时写生稿本身就是作品,写生的过程也是行为艺术。对画家而言,也是如此。将自己锲入生活、感悟自然、概括提炼,升华其所见所闻,感受宇宙间宏观及微观的变化,方能化为笔下的烟云供养,笔墨生机。
我要写生,不是他要写生,更不是要我写生。我们在生活中,更在生命中,而不是刻意地体验生活。写生并非要完全仿照客观事物,而是以之为由头,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心中的图景,以达到“超以象外”的效果。
《沂蒙深春》 34cm×45cm 2021年 平邑大洼
记者:家乡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影响?
宋文京:我有一个印,上面刻着:“郭熙李唐是同乡”。我的家乡是河南焦作,焦作古称山阳,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名人辈出,代不乏人,军事家司马懿,大文学家韩愈、李商隐,大画家郭熙、李唐等,都是此地人士。此外,荆浩也是济源王屋山人。他们都是五代两宋北派山水的定鼎人物。荆浩的小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小斧劈皴均有太行意味,是我家乡的山水知音和骄傲。我从小受到乡土地域文化气息和敦诗悦礼家风的浸染,与书法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心安新安》 34cm×45cm 2021年 屯溪新安江
记者:作为一位艺术家,您认为怎样才能用手中画笔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宋文京:中国画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体系,主要在于造型、笔墨和精神三个方面。画画需要准确表达,造型精准必不可少。技巧训练的扎实与否通过笔墨便可知其意。精神则是画的灵魂,也是重中之重,它可以将画者内心深处的东西折射出来。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陆放翁的诗句,说明写生者的最大靠山是祖国的青山。正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祖国山河有许多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我们应充分关注这些美景,并将古代名家的写生经验作为参考,用当代的笔墨继承传统绘画精神,将祖国山川之美展现给世人,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自信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