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中国县市级的地名中,“撞名”几率最高的字是什么?很可能是 “阳”字,它代表山之南,水之北,日光所照之地。对中国人来说,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方位认知,也镌刻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印记。
古字里的阴阳密码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商周时期的先民,是如何认知阴阳的?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重要的解锁密码。甲骨文中的“阳”字,可以看到明亮的太阳冉冉升起,人们对它充满崇敬。演变到金文和小篆,“阳”字则表示被太阳照耀的山坡。从“阴”的金文中可以看到乌云笼罩着小山,演变到小篆,“阴”字则表示云气(今+云)笼罩着山的背阴处。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阴阳的概念都与宇宙气象、自然山河相关。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阴、阳的本字。“阳”在甲骨文中常见,画的是个太阳的形状,再加个T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个会意字,T形为“示”,似乎想表达祭祀太阳的样子,但本质上描绘的还是自然景象(天象)。
到了金文中,由“日”和“T”组成的阳字,出现了修饰笔画,结果越来越趋近于“昜(yáng)”。昜字由“日”“一”“勿”组成,“勿”有飞扬、强大之貌,“昜”就好像一轮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芒四射。
再看“阴”。甲骨文中的“阴”字十分少见,以至于学者们一度以为那时还没有“阴”,但后来发现卜辞中有“戊戌卜,其阴?已启,不见云”的句子出现,这个“阴”字,主体是“云”,当太阳被云层遮蔽,就阴了,字左边有代表小丘的线条符号。这或许表示先人对于“阴”的直观印象——物体被云遮盖造成了阴。在部分“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左侧也添加有类似的符号,这很可能在后世发展为阴阳二字的偏旁——“阜(阝)”。阳成了“陽”,阴则成了“陰”。
汉代《说文解字》将阴阳二字都归为“阜”部,阜即为山丘。至于阴阳二字的字意,也与山联系在一起。今人不能不承认,这很贴切,也很科学。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高山兀立,日光只能斜射到山的南面,山南受光的山坡即为“阳面”。“阴”的右边由“云”演变为“侌(yīn)”,侌表示正在环转团聚的雾气,用以解释北坡的“背光”现象,而背光的北坡即为“阴面”。
向阳而生
山水相依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山意高远,白云出岫,阳光和煦……在一片山川盛景中,屹立着一座空中楼阁,这是浙江温州雁荡山上的观音洞九层楼阁。它居于山的阳面,构思巧妙,人作天成,深洞为阴,高楼为阳,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阴阳”的极致追求。摄影/邓庆生
先人靠着细腻的观察与强大的概括能力,打造出“阴”“阳”二字,同时也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选择城池的位置,以及为城池命名。
《管子》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不能太高,容易受水旱之苦,也不能太低,否则就要耗费人力修缮河道。这位先哲说出了古人择地造城的思路。
中国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为的即是更好地“采光向阳”。一座城池也是一样,很少紧靠大山的北麓而建,大都与山隔开相当的距离,正如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所解释的:“盖面势在背,自难立国邑耳”,所以带“阴”的地名少之又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月
北京故宫(紫禁城)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奠定的历代宫城布局:坐北朝南,四周环以城墙,以及“前朝后寝”——南部是以三大殿为核心的“外朝”,皇帝在此上朝、接见群臣和举行典礼;北部则为“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的生活区。整个建筑群气势磅礴,严谨有序,处处彰显着等级森严、皇权至尊。摄影/梅生
站在山的角度说阴阳,很好理解,而河的两岸为什么也有阴阳的区别?
这是因为河流大多流淌于峡谷当中,被两山夹峙,其北侧应为山的南坡,山南为“阳”,所以水北也是“阳”;其南侧则为山的北麓,山北为阴,所以水南也是“阴”。另外,如果河岸被河流下切,阳光可以照射到的是北岸,南岸则背向阳光,这也造成了两岸存在阴阳的区别。
选在河的两岸造城有区别吗?有。
中国境内陆势西高东低,所以河流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恰与地球自转同向。江河之水在右(东向)偏转力作用下,往往对右岸冲刷甚于左岸,在漫长的岁月里,造成右岸(南岸“阴”)的陡峭,左岸(北岸“阳”)的平缓。左岸更易建城,而右岸更容易遭遇水患。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中国人性好山水。可贵的是,原始初民通过阴阳二字,准确建立了对大自然二元对立的认识。如今带阴阳二字的地名,就是最好的印证。
阴阳地名小心机
山水相依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一缕阳光投射在古城安阳易园内,一幅“土为阳,水为阴”的太极图,勾勒出美妙的图画。古人的生存依赖自然,也会将生活托寄于山水。摄影/张文峰
古人扎堆起“阳”名,这其中有“阴”地不宜建城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中国人喜“阳”不喜“阴”。例如山东的省会济南,在济水之南,但并不称“济阴”。
又如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并未取名“河阴”。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寓意吉祥。
即使是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同样极为挑剔和讲究。
陕西的地级市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zōng)山亘北,山水俱阳。咸的字意为“全”,故称咸阳。这个名字取得极好,也取得极早,在秦国还未问鼎天下时,就将其占用了,这使得很多同样处于山水俱阳之地的城市,只得另觅别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西汉11位皇帝陵墓,除了两座在渭河以南,其余都分布在咸阳原上。“罗经石”遗址,位于阳陵帝陵东南,得名于其正中最高处放置的一块方形巨石。石用整块黑云母花岗岩雕凿而成,石板上部加工成圆盘,表面刻有十字凹槽,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测绘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时所用的测量标石。摄影/王保平
有些地名取起来煞费苦心,最典型的是洛阳。
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
洛河古名雒(luò)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代表“天命之玄鸟”,但也通炮烙之“烙”,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洛”从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清以后仍称洛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或许在洛阳故城的城门脚下,我们还能寻觅到洛阳的历史沧桑,但记述这座昔日都市辉煌的所在,恐怕非隋唐运河不可。凭借运河中心的有利位置,洛阳总揽大局,连通丝绸之路,一条贯穿南北,一条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在洛阳交汇,带动了洛阳城经济和商业、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洛阳文化。图为丽景门:洛阳古城西大门。摄影/李英杰
不怎么受待见的“阴”字,用作几处地名以后,反而流传了千年,最有名气的是华阴。华阴在西岳华山之北,其北又临渭水,于山于水都属“阴”。战国时的魏国丝毫没有避讳这个“阴”字,为其取名“华阴邑”。
华阴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被誉为“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古时,中原通往西北必经此地。而且华山的登山之路恰在山北,所以华阴也越来越繁荣,这就叫“背靠大山好乘凉”吧。
南方还有座历史文化名城叫“湘阴”,属湖南岳阳市,在南朝宋时得名。按照明嘉靖《湘阴县志》等当地志书中的记载,湘阴的名字并不特殊——取自“地居湘水(湘江)之南”。但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清康熙、乾隆《湘阴县志》,在注解中又详加说明:“湘”有“相”“合”的意思,湘(阴)以水名邑,有潇、蒸、沅三水环流……也就是说湘阴来自“三湘之水”的合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2月
图为左宗棠故居柳庄,位于今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为左宗棠早年在家读书、务农的地方。摄影/汪鹏
事实上,阴阳地名就是以中原为起点,向四周扩散而去,最终大江南北都认可了这种命名方式,最有力的证明是地处贵山之南的“贵阳”。不过,正如湘阴一样,南方山川河流密布,地形变化多端,这也使得阴阳地名必须“因地制宜”,似乎也不那么合乎标准了。
套用《易经》中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阴一阳”并不复杂,但却总是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不变的,是至简的大道,也就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天地的探索精神和认知智慧。从数不胜数的阴阳地名中,能读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历史却很丰厚。
以山水阴阳来定立地名的原则
乃是中国地名最为重要的命名原则之一
既传统又方便
不仅如此
这一原则还包含着
古人与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
转载请注明。
全国叫“阳”的地名,居然叫“州”的地名还多?
在城市的命名上,“阳”字明显更受青睐,全国有多达133个县级以上城市以“阳”命名,省会城市2个(贵阳、沈阳),地级市就有21个。
贵阳市地图
以“阳”命名的地级市而言,河南最多有5个(洛阳、南阳、信阳、安阳、濮阳),湖南有4个(衡阳、岳阳、益阳、邵阳),四川(绵阳、德阳、资阳)辽宁(沈阳、辽阳、朝阳)各有3个,广东2个(阳江、揭阳)。
注:以上表格人口数据来自七普公布人口数据
做完题再 走!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下图为北京某四合院平面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为额尔齐斯河流域水系图。读图回答问题。
A.①为莫高窟B.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南郊
C.②为阳关D.玉门关距敦煌约50公里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为月牙泉,②为莫高窟,③为阳关,故A、C错误;B正确;根据图中经纬网信息,纬度1°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推断玉门关距敦煌约100公里左右,D错误。故选B。
【点睛】
26.我国的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下列有关地名均按此规律命名,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沈阳在沈水之南
B.衡阳在衡山之南
C.江阴在长江之北
D.华阴在华山之南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坡向,环境差异性。
【详解】我国的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地名均按此规律命名,由此推断正确的是衡阳在衡山之南,B对。水之北为阳,沈阳在沈水之北,A错。水之南为阴,江阴在长江之南,C错。山之北为阴,华阴在华山之北,D错。故选B。
27.我国古代把接受太阳辐射多的山坡称为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少的山坡称为阴坡,同理,把河岸分为阴岸和阳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山之南和水之南称为阳B.山之北和水之北称为阳
C.山之南和水之北称为阳D.山之北和水之南称为阳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河流北岸为向阳岸,南岸为背阴岸。
考点:我国的气候差异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种丰富度通常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森林线是郁闭森林的上限(郁闭度20%),树线是树木生长的最高海拔高度,二线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称为林线生态交错区(简称林线)。
色季拉山(29.2°N~30.3°N,93.2°E~95.6°E)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江西北侧,处于西藏东南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核心地带,植被资源非常丰富。色季拉山的总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海拔4300~4600米处一度明显升高。自色季拉山向东林线宽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高度呈现规律性变化。下图示意色季拉山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
(1)请判断乙坡的阴阳坡向并说出判断理由。
(2)简析色季拉山总物种丰富度存在垂直变化的原因。
(3)推测自色季拉山向东林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说出原因。
【答案】(1)坡向:阳坡。
理由:同一自然带的海拔,乙坡较甲坡高,说明乙坡热量条件较好,为阳坡。
(2)随海拔升高,水热条件总体变差,物种丰富度减少;海拔4300~4600米处于色季拉山的林线生态交错区,森林、灌丛、草本植物皆有分布,导致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
(3)规律:林线高度逐渐升高。原因:自西向东,水热条件变好,林线高度变高。
【分析】本大题以色季拉山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如忍冬冷杉林,乙坡较甲坡高,说明乙坡热量条件较好,为阳坡。
(2)由材料可知,色季拉山的总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原因是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热条件总体变差,物种丰富度减少。从图中看,海拔4300~4600米处为林线,是色季拉山的林线生态交错区,林地、高山灌丛、草本植物都有分布,因此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
(3)由材料可知,色季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江西北侧,处于西藏东南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核心地带,可判断出色季拉山地向东距海近,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变好,林线高度会逐步升高。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祁连山,发育着不少的冰川和河流,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河西走廊过去曾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甘肃省立足自然条件、技术服务、生产加工体系,打造全国现代化制种示范基地(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良种)。祁连山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下图为甘肃河西走廊制种基地分布区域图。
(1)归纳该区域绿洲的分布特点。
(2)试分析河西走廊由商品粮基地转型为制种基地的社会经济因素。
(3)指出阴阳脸分布的坡向,并分析原因。
【答案】(1)绿洲分布不均匀;沿祁连山北麓带状分布;各块绿洲位于河流的中下游。
(2)制种业产值高,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对优良作物种子的需求增加;交通较便利,可实现种子快速调运;政策的调整。
(3)阴脸分布在阴坡(偏北坡),阳脸分布在阳坡(偏南坡);原因:阳坡温度高,蒸发量大,水分条件不足,不能满足森林生长,主要生长草地;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
【分析】本题以甘肃省区域图和农作物制种为材料,主要涉及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读图归纳可以得出,该区域绿洲整体看分布不均;具体分布特征表现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山麓地区,呈带状分布;沿河流的中下游分布。
(2)河西走廊水资源紧张,商品粮种植耗水量大,易造成土地的退化,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农业发展方向的调整;现代农业对优良作物种子的需求增加,从经济效益考虑,制种业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于商品粮的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近年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地区交通设施趋于完善,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
(3)影响植被类型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热量主要影响植物种属,如自低纬向高纬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水分主要影响植被群落景观,如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天山山地长有“阴阳脸”应该是不同坡向的水分差异影响的。天山山脉为东西走向,水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天山的北坡和南坡上,天山的南坡为阳坡,因为向阳,光照条件较好,热量相对充足,导致蒸发加强,水分少,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但水分能满足草类的生长;而山地北坡,为阴坡由于光照少,蒸发弱,故水分较多,发育了森林,林木生长旺盛。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天山南麓的新疆吐鲁番市的鄯善县是远古时代许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至今发现有大量恐龙化石。”看到这个消息,浙江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利用暑假去吐鲁番实地进行考察。
活动一认识化石
同学们在化石出产地看到了恐龙化石,并查阅了“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1)存在恐龙化石的岩石类型为____,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____,当时气温比现代____,降水比现代____。
活动二考察坎儿井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获知,新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我国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摘自某学生的考察日记。
(2)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坎儿井开挖暗渠的主要作用是____。
活动三考察天山
同学们在考察天山垂直变化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如下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活动四维吾尔老乡家做客
“女主人为我们铺上富有民族特色的花褥子,请我们坐在褥子上,然后在桌子上铺上餐布,摆上各种瓜果及自家制作的各种小点心,请我们尽情享用。我拿了块哈密瓜咬了一口,好甜啊!”——摘自某学生的考察日记
(4)从气候角度,分析吐鲁番瓜果品质好的原因。
【答案】(1) 沉积岩 中生代 高(或温暖) 稀少
(2) 陆上内循环 减少蒸发
(3)(天山位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区,降水少)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水分多,适合林木生长;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适合草场生长。
(4)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分析】本题以新疆考察活动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岩石与地质年代,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影响植被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根据图片,中生代与现代相比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坎儿井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所在地区的水循环发生在内陆地区,属于陆上内循环;坎儿井开挖暗渠位于地面以下,所以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水在输送过程的损耗。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天山位于北半球,其山地北侧为向阴坡,阴坡得到太阳辐射少,温度低,蒸发量小,湿度大,适合森林生长;而南侧位于向阳坡,得到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蒸发量大,湿度小,不适合森林生长而适合草类生长,故形成阴阳现象。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吐鲁番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夜晚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积累,瓜果品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