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蔡**(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西
下载本文档
1、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 名词解释一、层理:2、视倾角:岩层的视倾斜先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3、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中间缺失了一套地层,有沉积间断,它们的接触面(不整合面)是古侵蚀面。1. 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既缺失部分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2.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3.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4.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二、褶皱:22、平行褶皱:各岩层成平行弯曲,同一岩层垂
2、直其层面量度的厚度在各个部位是基本一致的褶皱,称为平行褶皱。23、同沉积褶皱:是在盆地普遍沉陷的背景上,局部地区发生一边沉积、一边褶皱的构造。24、总滑距:两个对应点之间的真正位移距离称为总滑距。25、断距:是指被错断岩层在断层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是不同的。 26、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27、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28、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30、同沉积断层: 是指在沉积过程中边沉积边形成的断裂。 31、背斜:是指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的褶皱。32、向斜:是指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的
3、褶皱。33、劈理和线理: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线理是描述岩石内部或表面的各种平行线状构造的一个术语,是岩石中长条状、线性要素呈平行或近似平行排列的线状构造,一般具有透入性。三、断层35、正断层、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正断层:正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下盘则相对向上滑动。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构造称为逆冲推覆构造或简称推覆构造。5.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紧闭的,而向斜较开阔。 6.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
4、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其中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 7.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8. 断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构造称断层。9. 正断层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下盘则相对向上滑动。 10.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滑动,下盘则相对向下滑动。 11.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12. 断层效应指斜向断层和横断层引起标志层的视错动13.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盆地不断下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由于控制盆地边缘断层的不断活动而发生的。 “V”字型法则:1)相反相同
5、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线更弯曲。2)相同相反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下游, 在山脊处指向山顶。3)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岩层的界线更弯曲。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方向。 三、填空 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或中的。(地壳,岩石圈,地质构造)2.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等。(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3. 岩层的产状
6、要素包括、和。(走向,倾向,倾角)4. 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水平,倾斜,直立,倒转)5.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小于;)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大于)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相反)8.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岩层产状,地形)9.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厚度,产状,地面产状)10
7、.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11. 不整合又可分为和。(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12.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13.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 14.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等。(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5. 确定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的一层时代为,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下限,上限)16.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17.
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和。(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 18.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和三个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19.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共轭剪切破裂角)20.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 21. 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和。(背斜,向斜) 22. 褶皱要素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 23. 褶皱枢纽一定是褶曲的同一层面上的联线。(最大弯曲点)24. 在横部面上,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形态描述为、。(直立
9、,斜歪,倒转,平卧,翻卷)25.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可将褶皱(里卡德分类)分为、 。(直立水平,直立倾伏,倾竖,斜歪水平,平卧,斜歪倾伏,斜卧)26. 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称。 (等倾斜线)27. 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有、。 (穹窿和构造盆地,雁行式,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斜和复向斜(不同教材划分方法不同)28.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有、。 (纵弯,横弯,剪切,柔流)29. 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层理发育情况,岩层厚和力学性质,岩层埋藏深度和应变速率,基底构造)30. 确定褶皱形成时代的主要方法有、。 (角度不整合分析,岩性厚度分析)31. 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
10、将褶皱分为和。 (剪节理,张节理)32.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33.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34. 节理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图表形式,主要有、。 (玫瑰花,极点图,等密图)35. 在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部面上可测得的断距有、。(铅直断距,地层断距,水平断距) 36.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37.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直立,和水平。(1,2,3) 38.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直立,和水平。(3,1,2) 39. 据安
11、德森模式,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直立,和水平。(2, 1,3) 40. 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主要有、。(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 41. 从几何的角度来看,任何地质构造都可以概括为和。(面状构造,线状构造) 42. 从成因上,可将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和。(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断层接触) 二、选择题( 被选中者打“” )1.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2.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大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3.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大于真倾角。 4.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12、5.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6.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8. 不整合的时代就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代表的时代。 9.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知道了走向便可换算出倾向。 10.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知道了倾向便可换算出走向。 11.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12.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13. 岩层的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产状、地形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14.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5.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
13、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16.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7.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18.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9.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20.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高点的联线。 21.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
14、弯曲点的联线。 22.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枢纽直立、轴面倾斜的褶皱。 23.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 24. 直立褶皱的两翼,其中一翼岩层产状一定直立。 25. 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26.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27. 断层的上盘一定为上升盘。 28.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阶步所在盘的运动方向。 29.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30. 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1. 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
15、断层组合。 32.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3.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4. 地层缺失一定是断层造成的。 35. 地层重复一定是褶皱造成的。 36.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产状与所在岩层产状一致。 37.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倾角与所在岩层倾角一致。38. 褶皱的轴面的是指平分两翼的面。 39. 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是在成岩以后形成的。 40. 构造置换是指岩石的一种构造经过递进变形被另一种构造所替代的现象。三、填空题1、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主要包括( )、( )和( )等。2、( )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原生构造,它是通过岩石成
16、分、结构、构造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然变化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性构造。( )指在层面上出现的一些同沉积构造现象,其中包括波痕、泥裂和雨痕等。3、按照层理的形态,可以将层理构造分为:( )、( )和( )。4、用于判断岩层顶面和底面的主要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包括( )、( )、( )、( )和( )等。5、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或( )。地形上相同高度的地方,岩层时代( )。6、倾斜岩层产状用产状要素来表示。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 )、( )和( )。7、未倒转倾斜岩层,顺着岩层的倾向方向,岩层由( )到( )依次排列。8、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不受( )的影响。9、岩层
17、的接触关系包括岩层间的( )、( )和( )。10、连续堆积的沉积物成岩后表现为新老岩层连续无间断、上下岩层彼此平行叠置,岩层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接触关系。11、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在空间上是平行排列的,产状一致,但它们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岩层,说明它经历过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或经受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后,再下降接受沉积,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12、时代较新的岩层以一定的角度覆盖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层位的老岩层之上,上覆岩层与下伏岩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与生物演化不连续性,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接触关系称( )。21、在外力作用下,岩石的断裂方式有( )和( )两种。224、影响岩石力
18、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有( )、( )、( )、( )及( )。25、对于沉积岩层而言,把最老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 ),最新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 )。26、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为( )。让各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共面,该面称为( )。27、轴面与任一平面的交线称为( ),包含轴迹及枢纽的面称为( )。28、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称为( )。29、同一岩层垂直岩层层面的厚度在整个褶皱中基本相等,该褶皱称为( );同一岩层在褶皱转折端的厚度大,翼部的厚度小,这样的褶皱称为( );如同一岩层在褶皱转折端厚度小,翼部厚度大,则称之为( )。 30、褶皱层顶、底面上倾角相等切点的联线
20、为( )、( )、( )和( )四种基本类型。37、剪节理是由( )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剪节理产状( 稳定延伸远 ),(2)剪节理面( ),有时剪节理面上具有滑动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质充填时是平直闭合裂隙,如被充填,脉宽较均匀,脉壁较为平直。(3)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 )砾石和胶结物。(4)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 )节理系。(5)主剪裂面由( )组成。(6)具有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特有的尾端构造。38、张节理是由( )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产状( ),延伸不远。(2)张节理面( ),无擦痕。(3)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
21、节理常常( )砾石或粗砂粒而过。(4)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有时组成( 放射状、同心状节理系 ),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 )。(5)张节理发育( )尾端构造。39、在同一构造运动的统一应力场内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组节理构成( )。在同一构造运动的统一应力场内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 )。40、断层擦痕是一种线状构造,其产状可以用( )和( )来表示。41、两个对应点(或称相当点)之间的真正位移距离称为( ),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称为( ),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称为( ),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分量,称为( )。42、在垂直于被错断的岩层走向的
22、剖面测量,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 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称为(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 )。43、当断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正断层造成( ),逆断层造成( );当断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断层倾角岩层倾角时,正断层造成( ),逆断层造成( );当断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断层倾角岩层倾角时,正断层造成( ),逆断层造成( )。四、问答题(重点)1、试述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答:1)平行不整合:形成过程:下降沉积平缓上升,沉积间断或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界线
23、在较大区域内都呈平行展布,产状也基本一致但其间缺失了部分地层。 2) 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剥蚀或沉积间断再下降、再沉积。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其间缺失部分地层,不整合线与下伏不同层位的地质界线相交截。3、 (填空)影响岩石变形的力学因素有哪些?答:一、围压(静岩压力):随着围压的增大,增强了岩石的韧性,提高了岩石的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机理:使质点靠近,增加了内聚力二、温度: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弹性减弱,韧性显著增强机理:岩石内质点的热运动增强,联系能力减弱。三、溶液:当岩石中含有溶液或水汽时:1、由于水的润滑作用以及
24、对矿物晶键的弱化作用,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增加了岩石的韧性,使岩石易于变形。2、在应力作用下,溶液有利于重结晶作用,即可促使某些矿物溶解,也可促使某些新矿物形成,因而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四、孔隙压力:岩石中孔隙压力增大时,岩石的屈服极限及强度极限降低,易于变形五、时间:时间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三方面:1、施力速度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使岩石脆性变形加强;缓慢施力使脆性岩石发生塑性变形。机制:缓慢施力,质点变形后有充分的时间将变形固定下来;快速施力质点来不及重新排列就破坏了。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受到多次重复的力的作用,使岩石强度降低。3、蠕变和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4、简述褶皱的
25、基本要素?答: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3、 转折端: 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轴。5、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弯曲最大点的联线。6、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称为轴面。7、轴迹:轴面与地面或其它任何面的交线称为轴迹。8、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的内夹角。9、脊、脊线、脊面和糟、槽线、槽面:背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向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它们的连线为槽线。若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或槽线联成的面,分别
26、称为脊面和槽面。 10、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6、 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答:横弯褶皱作用特点:(1)横弯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一般不存在中和面。 (2)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薄褶皱。顶部可出现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断裂。 (3)由于垂直运动,物质由顶部向翼部流动,韧性岩层在翼部形成轴面向外倾斜的小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特点:当一岩层(或一整套岩层粘结很牢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时,层面弯曲的外凸一侧处于顺层拉伸状态,而内凹一侧处于顺层压缩状态,两者之间有一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无应变的中和面或中性面。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27、 斜歪水平褶皱平卧褶皱斜歪倾伏褶皱 斜卧褶皱 7、 如何确定不整合和褶皱形成时期?答:角度不整合分析法: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地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则褶皱形成时代通常看作与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时代相一致,即不整合面下伏褶皱中最新地层沉积之后,上覆最老地层沉积之前。 8、 如何确定同沉积褶皱的形成时间?答:沉积时背斜顶部同沉积褶皱相对上升,因此岩层厚度和岩相有变化:背斜顶部厚度变小,颗粒较粗,甚至有沉积间断。组成褶皱的各个层的弯曲程度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形成顶薄褶皱。岩相和厚度分析法:该背斜在1层沉积以前尚未隆起,背斜隆起时期是在13层沉积时期,第4层沉积时背斜又停止隆起48层则是在第8层沉积以后才又褶皱的。9、 简述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点。1、 岩层露头形态及出露宽度受那些因素影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