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山岩体及钼矿化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

人头山岩体及钼矿化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

铜坑矿区钼矿化是人头山岩体岩浆活动到晚阶段的必然产物,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人头山岩体及钼矿化地质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铜坑钼矿床为一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伴生在的铜、锌、硫等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等单位于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对铜坑铜钼矿进行了地质工作,认为属矽卡岩型钼矿。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山目前开采所取得的资料,对矿区人头山岩体与钼成矿的关系提出初步认识。

1人头山岩体及钼矿化地质特征

1.1人头山岩体地质特征

人头山岩体是矿区出露的主要岩浆岩,位于矿区南东部,呈不规则岩株、岩基状侵入于基底和盖层地层,整个岩体出露面积约12km2(矿区内出露面积约0.55km2).该岩体属同熔型花岗岩系列,是一浅成复式杂岩体,主要由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的花岗斑岩(185-163Ma)和第三阶段的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37Ma)组成。岩体的侵位主要受NNE向和NNW向两组断层的复合交叉部位控制。岩体边缘及其接触带具有明显的热液交代蚀变现象,见有硅化、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局部可见大体上呈面型环带分布的钾化、硅化、石英绢云母化、粘土化、碳酸盐岩化等蚀变。

1.2钼矿化地质特征

(1)据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和近年来的开采资料,钼矿化范围宽广,在水平方向上由岩体接触带向外宽达500-640m,矿体延深30-290米,标高+450-800米,单孔累计工业矿体厚16-55m,最厚60.96m(CK107)[4];巷道揭露矿体厚度7-65m,最厚90.23m(635中段).矿体走向,由北往南呈NNE-SN-SE向;矿体倾向,呈NW-W-SW向;倾角,上部和下部缓10°-30°,中间较陡40°-50°,个别达80°。矿体具有上薄下厚的特点,往深有加厚的趋势。钼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等产于岩体或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矿化断续不均匀,岩体本身的钼矿化不如围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外接触带中。

(2)钼以辉钼矿形式赋存。矿区辉钼矿石化学分析:品位变化系数为83%,不太稳定。全区超过0.1%的样品有63个,最高达0.52%,一般在0.04-0.08%之间,0.02-0.04%为数也较多。全区平均品位为0.058%[4].钼矿体沿走向品位变化情况:在46线、51-53线、56-57线三个地段厚度较小,但品位较高。而49线和59线附近厚度大,品位则较低。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曾根据钻孔中矿石的钼元素分析数据作出了钼含量等值线图,可见等值线围绕人头山岩体呈环形分布,靠近岩体钼含量较高,远离岩体则较低。

(3)钼矿化强度与围岩蚀变有依赖关系,矿化主要集中在人头山岩体外接触带的较强蚀变带范围内,多以辉钼矿呈细脉浸染状产出。细脉浸染状矿石大多分布于斑岩型环带状钾硅蚀变范围,含钼接近0.3%的较高品位块状矿石则常与硅化有关。

(4)以F1为主的断裂构造既控岩又控矿。F1派生的裂隙及破碎带成为人头山岩体侵入所携含钼热液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容矿空间,是钼矿化的富集部位。

2钼矿化形成机制

对铜坑钼矿床的成因有多种认识。该矿区成因过去笼统地称为矽卡岩矿型,笔者认为属早期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后期构造动力再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

矿区一些地质现象,如:黄铜矿较少与辉钼矿共存,辉钼矿脉穿插交代铜硫矿体等,使我们推测钼矿化可能主要是燕山期成矿作用产物。表1显示全区(含矿区各地层、岩石和矿体)的Mo与Pb、Ag、W为负相关,Mo与Cu相关性极不显着。【1】

从表2可知岩体中Mo与Cu、Pb、Sn等呈负相关,反映出Mo在岩体中与其它成矿元素很少伴生在一起;表3揭示了Mo元素列居方差贡献之首位,第二因子中有W,而Cu只出现在第三因子中,说明Mo是岩体中的主要成矿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上述推论。【2】

燕山运动早期,以花岗斑岩、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的人头山复式岩体侵入矿区,岩浆晚期富含K和F等挥发分的含矿热液在岩体的边部、顶部裂隙、节理进行充填交代,形成斑岩钼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矿化蚀变。岩浆期后的含矿热液沿岩体的接触带,通过林地组等地层发育的裂隙充填-交代,结果形成砂岩型钼矿体。

综上所述,铜坑矿区钼矿化是人头山岩体岩浆活动到晚阶段的必然产物,二者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岩体是钼的矿源岩,钼矿化类型以斑岩型为主,伴生有矽卡岩型。参考文献[1]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福建省连城县铜坑铜钼矿区地质勘探报告。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1965-1973.

THE END
0.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20210907085449.docx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docx 10页内容提供方:136***3187 大小:40.7 KB 字数:约6.35千字 发布时间:2021-09-08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1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612;681>6552:13;62266137xjvo
1.缓倾煤层采空区滑坡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空区滑坡的变形发展过程,提出了该类矿区滑坡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塌陷导致上覆岩层弯曲-沉陷,地表产生沉降变形,同时采空区边界部位产生倾倒式拉裂,在地表形成深大拉裂;采空区上部岩体沉陷变形导致坡脚部位岩层往坡外剪切滑移;中部滑面沿变形后倾向坡外的层面和陡倾节理组合形成阶梯状滑面.滑坡形成机制..jvzquC41yy}/yjshcpmec}f0eqs/ew4fgvgjn|4fgvgjn7iqAazzrnBrgtop(ri?ov~c496625617
2.西藏高原东缘美姑河流域大规模古代滑坡的形成机制梅Gu河流域古滑坡的地质控制与气候驱动机制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放射性测年(14C与OSL),系统揭示了该流域26处大型古滑坡的分布特征、年代学及形成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滑坡主要受断层(如Meiguhe、Hongxi-Meigu)、褶皱(如Zhiermu、Qinmudi)及软岩夹层控制,形成于末次冰期(66-40 ka)、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522866=9;20nuo
3.纳雍骔岭片区高位崩塌(危岩)带形成机制研究【摘要】:纳雍骔岭片区高位崩塌(危岩)带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陡崖岩体受特殊的地形地貌、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关系以及陡倾的构造节理切割等内部因素的控制,造成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在强降雨、冻融作用、采矿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下,诱发陡崖地段危岩体的变形失稳而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HKUc723;64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