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丁元霖第二章成本核算概述藏经阁会计教学案例库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为了保证成本信息的质量,充分发挥成本的作用,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各项原则。

一、实际成本原则

实际成本原则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原则对于成本核算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确认成本发生时应按实际成本计价

企业在产品生产时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都要按其实际耗用量和购进时的实际成本计算入账。由于原材料品种、规格繁多,为了便于核算和管理,在日常核算时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计价,但是在计入产品成本时,必须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将计入产品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固定资产折旧要按其原始价值和确定的使用寿命计算入账。

(二)产品完工时按实际成本计价

完工产品的成本是通过一系列的费用归集和分配,采用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不论企业对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程序怎样设计,也不论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最终计算出来的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按实际成本计价。如果“库存商品”账户按计划成本计价,那么应另行设置“库存商品成本差异”账户,以反映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

(三)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时按实际成本计价

企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时,必须按实际成本计价,如果库存商品采取计划成本计价的,在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时,应按产品的存销比例分摊产品成本差异,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以确保产品资产的真实性和利润的准确性。

二、成本分期原则

成本分期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应与整个会计分期保持一致,分别核算各期的成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为了核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信息,必须将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各个期间,分别核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报告期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定期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为正确进行各期期末存货资产的计价和各期利润的计算提供良好的基础。

然而,对于完工产品的成本计算期,由于产品的生产类型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它可能与会计分期相一致,是定期的;也可能与会计分期不一致,是不定期的。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使提供的成本信息具有可比性。一贯性原则对于成本核算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发生生产耗费时的计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企业计算生产产品耗用原材料实际成本采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多种。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有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多种。企业前后各期采用的方法应保持一致。

(二)成本计算过程中费用分配的方法以及在产品的计价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企业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将会涉及多方面的费用在不同对象之间所进行的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所进行的分配,如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均应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还有在产品的计价方法等,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三)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产品成本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来考虑选用合适的方法。方法一经确定,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在成本核算中应遵循一贯性原则,以保持前后各期成本信息的可比性,提高成本信息的利用程度。如果因情况特殊,确实需要变更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必须在成本报表中将由于方法变更对成本水平的影响予以披露。

四、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计入成本的费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令、法规和制度对于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是指哪些费用可计入成本,哪些费用不可计入成本。例如,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只能作为期间费用,也不能列入产品成本。成本开支标准是指可计入成本范围的数额限制。例如,固定资产生产产品损耗的价值应按一定的折旧率计提折旧;生产产品的低值易耗品损耗的价值应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摊销,均按一定的标准计入产品成本等。在成本核算中遵循合法性原则,有助于确保成本信息的合法性和有用性。

五、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成本核算时,对主要产品以及对成本有重大影响的费用,应重点核算,力求精确。而对次要产品以及对成本影响不大的费用,应简化核算,提高核算效率。例如,企业对主产品应进行重点核算,而对副产品则简化核算;对构成实体的原材料、生产工人的人工费用等重要费用,应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单独进行核算,而对于一般性的消耗材料、生产车间辅助工人的人工费用等次要费用,则合并在“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中综合反映。在成本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在满足成本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减轻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提高了核算的效率。

六、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成本核算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企业领导层的角度来看,成本计算得越准确,提供成本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成本核算工作的本身也要讲求效益。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成本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来确定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详细或简略的程度。

第二节 成本核算的要求

企业为了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除了要遵循成本核算的原则外,还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一、划清各种费用的界限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费用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归集期间费用,就必须划清以下五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一)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及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收益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取得当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因此收益性支出应当全部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通过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可以从当期的收益中得到补偿。收益性支出包括领用的原材料、发生的人工费用等用于产品生产和销售、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经营活动以及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取得多个会计年度的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因此,资本性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作为企业的长期资产,只能在以后的各受益期逐期转入成本费用,从企业的收益中陆续得到补偿。资本性支出包括购建固定资产、购置或自创无形资产和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等支出。

划清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可以正确核算企业各会计年度的成本、费用和资产,从而为正确核算企业资产的价值和各期的损益奠定基础。如果将资本性支出列入收益性支出,将会多计本会计年度的成本、费用,少计资产的价值,其结果是少计了本年度的利润;反之,如果将收益性支出列入资本性支出,将会多计资产的价值,少计本会计年度的成本、费用,其结果是虚增了本年度的利润。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因此,营业外支出不得计入成本或费用。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赔偿金、违约金等各种支出。

划清收益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可以为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和营业利润创造条件。如果将营业外支出列入收益支出,其结果是多计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从而少计了营业利润;反之,如果将收益性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其结果是少计了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从而多计了营业利润。

因此企业必须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及营业外支出的界限,防止出现多计成本、费用或少计成本、费用的现象。

(二)划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生产费用是指一定期间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由于投产的产品不一定在本期内全部完工,完工的产品也不一定在本期内全部销售,因此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并不等于计入本期损益的产品销售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条件,以保持产品产销能力所发生的费用。它包括因产品销售、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费用。由于期间费用同产品生产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期间费用要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必须划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防止出现将期间费用计入生产费用,进而转入产品成本;或将生产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进而转入本期损益,借以人为地调节各期的产品成本和利润的现象。

(三)划清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界限

企业是按最小的会计期间月份来核算产品成本和利润的,并据以分析和考核成本计划和利润预算的完成情况。因此在核算产品成本时必须划清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界限。

企业应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将本期已经支付的、受益期较长的费用列入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并按其受益期分期摊销转入成本、费用;将本期已经发生的、尚未支付的费用作为应付费用,预先提取计入本期的成本、费用。企业通过跨期摊配,划清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以正确核算各个会计期间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为正确核算各期利润奠定基础。企业要防止任意地利用待摊和预提的方法,借以调节各期的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人为地调节各期利润。

(四)划清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企业往往生产多种产品,为了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成本计划、定额或标准的执行情况,加强成本管理,就必须正确核算各种产品的成本。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种。直接费用是指能确定应由某产品负担的费用,如生产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应直接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等。间接费用是指各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如生产车间的折旧费、保险费等,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标准,将间接费用通过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只有划清各种产品之间生产费用的界限,才能正确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才能防止生产费用在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之间、国家征税产品与免税产品之间的任意转移,防止以盈补亏或掩盖成本超支的现象发生。

(五)划清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计入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到期末会出现三种情况:其一,是某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那么计入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其二,是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那么计入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期末在产品成本;其三,是某种产品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那么计入该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企业应严格地划清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准确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不得人为地提高或降低期末在产品成本,借以调节完工产品成本。

上述前四个方面费用界限划清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再加上第(五)方面的划清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后,就形成了产品成本核算和计算的过程。

二、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为了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各项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所制定的消耗标准和应达到的水平。定额管理制度是指以定额为依据,安排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和控制消耗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制定的各项定额,既要先进合理,又要切实可行。定额既是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又是审核和控制生产费用的标准,同时,在产品成本核算中,也需要按照产品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进行费用的分配。因此,定额就成为衡量企业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客观尺度。凡是能够制定定额的各种消耗,都应制定定额。涉及产品成本的定额主要有产量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动力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工具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和各种管理费用定额等。企业只有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才能加强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二)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和凭证

原始记录和凭证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数据可靠、内容齐全的原始记录和凭证是保证成本核算工作质量、提供可靠成本信息的原始依据。原始记录和凭证的设置既要满足管理的各种需要,又要简便易行。成本核算有关的原始记录和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1.材料收发的原始记录和凭证有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表、委托加工材料领料单、退料单、材料切割核算单、废料回收单和材料盈亏报告单等。

2.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有考勤卡或考勤簿、劳动工时记录、职工调离通知书、事假单、病假单、加班加点记录单、工资结算单和工资分配表等。

3.费用开支的原始记录和凭证有各种发票、收据等。

4.固定资产的原始记录和凭证有固定资产竣工验收单、机器设备检验单、设备利用数,各种产品使用的台时记录、设备报废单和设备清理单等。

5.产品生产和产出的原始记录和凭证  有工作通知单、工序进程单、工作班产量记录、废品通知单、停工通知单、废品交库单、半成品入库单、调拨单及盘点缺溢报告单、产成品入库单、出库单及盘点缺溢报告单和销售结算记录等。

企业成本核算部门应会同计划统计、生产技术、材料供应、劳动工资、设备动力等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成本核算和有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需要,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和凭证,并规范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的格式、填写要求、传递程序和保管,加强对原始记录和凭证内容的审核,以保证原始记录和凭证的真实和准确。

(三)建立和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的。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转移、保管和盘点制度,这些制度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前提,也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条件。

首先,在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入库时,应采用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准确、完善的检测设施和健全的计量及检测制度进行验收,以保证各种存货计量的准确和质量的可靠性。其次,对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发出和退库及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等活动都要进行严格的计量和验收;并及时办好发货或退货凭证的手续。最后,对库存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各生产车间的在产品和半成品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发现溢缺,应及时查明原因,以确保期末存货的真实性和成本、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并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

(四)建立企业内部的结算制度和结算价格

内部结算制度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车间相互提供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和劳务,进行收付结算的制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部门、车间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原材料、产品和劳务,为了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并便于开展部门、车间的内部考核制度,以明确经济责任,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结算制度。企业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劳务都应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

内部结算价格,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区别不同情况确定。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二是以计划成本加上一定的内部利润作为内部结算价格;三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内部结算价格。企业制定的内部结算价格,应由管理层统一公布,并保持相对的稳定,通常1年内不作变更。

三、选用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各个企业产品生产的特点不同,管理要求也不同,因此,成本计算的方法也不同。

产品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两个方面。从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来看,有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又可分为连续加工式生产和装配式生产。从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来看,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主要产品要求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对次要产品可以提供简要的成本信息,详略要适当。企业应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三节 费用的分类

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是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耗费的过程,也是产品价值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耗费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还要发生职工薪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发生其他耗费,从而形成了企业的费用。为了便于归集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加强成本管理,必须对费用进行合理的分类。

费用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就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按其原始形态进行的分类。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三个方面的费用。为了具体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耗费水平,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的费用进一步划分为下列八项费用要素。

(一)外购材料

外购材料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耗费的一切从外单位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二)外购燃料

外购燃料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耗费的一切从外单位购入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三)外购动力

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耗费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动力,包括热力、电力和蒸汽等。

(四)职工薪酬

(五)折旧费

折旧费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六)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指企业因筹资而发生的计入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去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七)税金

税金是指计入企业管理费用的各种税金。主要有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等。

(八)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是指不属于以上各项费用要素,但应计入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费用。通常有外部加工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差旅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

按经济内容划分,将费用分为八项费用要素,可以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有利于加强费用的管理。由于这种分类能反映企业外购材料和外购燃料的耗费及职工薪酬的实际支出,从而为企业编制材料采购资金预算和劳动工资预算提供依据。这种分类还将物质消耗和非物质消耗区分开来,从而为计算工业净产值和计算国民收入提供依据。但是,这种分类不能反映各项费用的用途和发生地点,不能确定费用支出与各种产品之间的关系,不便于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以及费用支出的节约与浪费的程度。

二、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可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两大类,现分别予以阐述。

(一)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是指企业生产各种产品所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由于生产费用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为了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需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成本项目。成本项目是指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通常有以下四项。

1.直接材料  它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用于包装产品,构成产品组成部分的包装物。

2.直接人工  它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薪酬。

3.燃料及动力  它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燃料和动力费用。

4.制造费用  它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间接费用,它包括各个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以及虽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

为了使成本项目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的需要,企业可以对上述的成本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废品或停工,倘若废品损失或停工损失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需要作为一项重点进行核算和管理时,可以增设“废品损失”或“停工损失”成本项目,以满足核算和管理上的要求。

(二)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按照其经济用途不同,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1.销售费用  它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

2.管理费用  它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它通常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  它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第四节 产品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和程序

一、产品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

工业企业为了核算和监督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加强产品成本的管理,需要设置生产成本账户和制造费用账户。

生产成本账户是成本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和自制设备等。由于企业的各种生产分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基本生产是指为完成企业主要生产任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辅助生产是指为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因此生产成本账户下应分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明细账户进行核算,企业也可以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将这两个明细账户上升为总账账户。为了便于阐述,我们也将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明细账户上升为总账账户,这样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三个账户就构成了产品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

1.“基本生产成本”账户  该账户是成本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的基本生产车间为生产各种产品、自制半成品和自制设备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及应承担的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转入时,记入借方;企业将各种产品、自制半成品和自制设备完工验收入库时,记入贷方;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期末尚未加工完毕的各种在产品成本。

2.“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该账户是成本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提供自制材料、自制工具及劳务供应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其他生产费用时,记入借方;企业期末按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及其他部门所提供的自制材料、自制工具或劳务供应进行分配时,记入贷方;该账户期末通常无余额,倘若有余额,表示企业期末尚未加工完毕的在产品成本。

3.“制造费用”账户  该账户是成本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发生各项间接费用时,记入借方;企业期末将借方归集的间接费用按规定的标准分配转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时,记入贷方;该账户期末应无余额。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

产品成本核算程序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终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的核算顺序和步骤。

由于在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生各种期间费用,为了使学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产品成本核算程序扩展如下。

(一)分配后归集或直接归集本月份发生的各项费用

企业应审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各项费用的原始凭证,并根据费用的用途,分别按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开支范围的规定,确定各项费用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成本类账户,还是应记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类账户;然后根据各张原始凭证反映的具体经济业务,编制费用分配表分配后上述各有关账户或者直接记入上述各有关账户。

(二)摊销应由本月份负担的费用

企业发生的费用,其支付期与归属期往往会不一致,因此必须处理好费用的跨期摊配工作。应将以前年度或月份支付的,而应由本月份负担的费用,从“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账户转入“制造费用”等有关成本类账户和“管理费用”等有关期间费用类账户。

(三)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期末,企业应将“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所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按其服务的对象和提供产品、自制工具或劳务的数量,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通过分配后,将其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类账户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类账户。

(四)分配制造费用

企业应将“制造费用”所归集的间接生产费用,选用适当的分配标准,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在各受益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根据分配的结果,将制造费用转入“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

(五)计算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企业应将“基本生产成本”账户所属的各明细分类账户所归集的生产费用,采用合适的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并将完工产品总成本转入“库存商品”账户。

THE END
0.什么是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目的 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jvzquC41yy}/fxsicq4dqv4elmy0espluy532;7334;52<74:74tj}rn
1.会计期间分为哪几个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所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假设对于履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要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jvzquC41o0jpppfq0eun1lomu1ikmsxy14635:5486993;740jznn
2.会计分期是时间范围吗会计上时间范围,是会计分期,具体就是会计年度,也就是说通常会计从时间看是一个年度来划分范围的。比如发放现金股利时,企业要核算现金的减少和应付股利的减少,企业的投资者要核算现金的增加和投资收益的增加。即要作到与企业相关的客观,及时,准确反映。 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jvzquC41yy}/ijtfwp4dqv4ygpjb1lmwlk52596:40nuou
3.会计分期的定义是什么?特征有哪些?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若干等长的期间,以便定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核心特征包括: 时间切割:将无限延续的经济活动分割为连续的、可量化的小周期(如年度、季度、月度); jvzquC41o0qvcrok0eun1loml|i05@:937;9;@3jvor
4.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基础、权本文详细阐述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以及会计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重点讲解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为理解企业财务报告提供关键指导。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7<62::721gsvrhng1jfvjnnu173799:;:9
5.会计分期是什么?如何通俗理解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的、长度相等的期间,以便定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一步明确: jvzquC41o0mbqmzp0eun1lmwlk528B989;4ivvq
6.企业会计分期的基础是企业会计分期的基础是 jvzquC41yy}/m~fk|jgoi7hqo1hcu8igvcoma=>8;:4ivvq
7.会计分期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经济师所属章节:第二十八章 会计概论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分期 所属版本:2025 会计分期介绍 1、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jvzquC41yy}/4<80eqs0|solu1€ik|mkmw554:4923<70qyon
8.会计分期的意义3、为预收(付)、应收(付)等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了前提。 会计分期的目的 会计分期目的是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jvzquC41yy}/fxsicq4dqv4elmy0espluy532;7344>52?<94;4tj}rn
9.会计分期的前提是什么会计分期的前提是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jvzquC41yy}/fxsicq4dqv4elmy0espluy532;7253=4996;574tj}rn
10.会计基本假设中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是什么意思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长按扫码关注“之了课堂会计实操上岗”公众号 免费领实操入门课程 以上就是关于会计基本假设中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可供大家阅读。如果大家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还有疑问,或想要提升自己会计实操能力,可以来之了课堂咨询和学习。相关文章 jvzquC41ycv/|upgvcth0lto1mpte8pluyeeg}fkn1967@60jvsm
11.会计分期的前提是()。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C货币计量D会计分期会计主体C 货币计量D 会计分期 优质答案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分期的前提是持续经营。故本题选择A选项。 解析 解析同上 以上是关于会计分期的前提是( )。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C货币计量D会计分期的参考答案及解析。详细信息你可以登陆广州公务员考试网。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点击jvzquC41iwgoiƒmqw0nvc}z0eqs0vrpw15<47>620jznn
1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览(三)会计的对象 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jvzquC41yy}/z~jzkng/exr1ej{bpp~gg1nvksn1e3>28A=70jznn
13.会计基本假设包含哪些内容什么是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就是会计分期。进行会计分歧假设的目的是方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可以分为年度和中期。其中,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具体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 jvzquC41jc4iwjyw0eun1;5441653:4492>84?3jvor
14.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目录 1会计基本假设之会计主体 2会计基本假设之持续经营 3会计基本假设之会计分期 4会计基本假设之货币计量 会计基本假设之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jvzquC41dcolg7pwckpj0lto1x729>;3954ivvq
15.会计分期可以划分为()。会计分期可以划分为()。A、月份B、季度C、年度D、每周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在线练习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操作常识)可以将公租房出租给他人使用() A.正确B.错误 答案: B.错误公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而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根据相关规定,承租人不得擅自将公租房转jvzquC41yy}/rypcq0ipo8|cpiqf1mfcp1jb7l88g8:3d?95g7>bd:974;i7;l<95h
16.关于信托业务会计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一、关于信托业务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基本假设的理解 会计基本假设是信托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是信托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向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为委托人、受托人)jvzq<84yyy4llu|y0eun1v4ctvodnn2478: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