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油田某作业区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东部, 构造底层平缓, 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 (地层倾角小于1°) , 在单斜背景作用下发育了多组宽缓的鼻状隆起构造。***作业区长6油藏均以低渗—特低渗为特征, 微裂缝发育。该区为典型的三低油藏, 原始地层压力为10.27Mpa, 平均孔隙度为11.6%, 平均渗透率为0.64*10-3um2, 储层物性差。
目前该采油作业区主力开采层为三迭系延长组的长612、621、622三个小层, 油井总数543口, 正常开井508口, 目前日产液1243m3, 日产油616t, 单井产油量1.20t, 综合含水46.8%;注水井183口, 日注水5704m3, 单井日注水31m3, 月注采比3.87。
长6油藏从2002年投产开发, 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 采出程度不断增大, 累计注水量不断的增加, 长6油藏的含水随之明显上升。2007年-2013年油藏综合含水38.3%↑46.8%。尤其是南部区块, 由于该区块本身先天条件水饱高, 自2009年投产后就是高含水, 而且目前含水仍持续上升中, 采出程度高, 含水上升压力显著增大。油井出水后增加了液体相对密度, 从而增大井底油压, 使油井出油更加困难, 稳产难度加大。
长6油藏是同区域地质条件最差的油田, 该区块的油藏储层厚度、有效厚度及有效厚度百分比都是最差的。低产井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发展, 既是油田稳产的难点, 在另一方面又是措施治理的接替带。按全厂小于2t井为低产井, 该区低产油井为391口, 占总井数的76.8%, 产能占53.2%, 除了东南部高产区和零星点缀的高产井外, 基本都是低产井。与2012年相比较, 液量整体下降, 特别是中部注水长期不见效区。
边部油井, 由于油层物性差, 非均质性强, 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 地层能量偏低, 措施时机又不成熟, 措施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导致产能损失较多。
如何利用好低产井, 提高其产能, 是长6油藏稳产面对的一大难题。
随着油井生产时间的加长, 油藏流压呈现下降趋势, 地层堵塞显现。见水井增加, 使注入水绕道而行, 在地层中可能出现水圈闭的死油区, 从根本上降低了采收率;特别是注入水在油井中被采出, 造成储层结构破坏, 造成油井出砂, 地层堵塞加剧。
在油藏开发的不同阶段, 油井堵塞的机理不同, 措施后效果也不同。***作业区区典型的三低特征, 使措施后增油量在数量上有限, 加大稳产难度系数。
近年来地层压力缓慢上升, 目前平均地层压力10.8MPa, 压力保持水平105.2%。与2012年相比, 压力基本保持稳定, 平面上仍然保持中间高, 边缘低的特征, 南部新井压力保持水平仍较低。从测试分层测压情况来看, 长61比62层压力高0.50Mpa。
图中显示:油藏在平面上能力分布不均, 中部和东南部压力较高, 且有增大的趋势, 而主侧向的压力差异性逐渐变大。同一注采单元内部, 注入水沿着主应力推进明显, 主向油井压力高, 侧向油井则压力保持水平较低。
三、长6油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稳产总体思路:以精细注水为核心, 合理注采比, 以油井动态反应为依据, 适当微调配注。推广应用多氢酸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开展油井堵水实验, 探索油水双向治理方向;紧抓水井剖面治理重点, 大力实施增注、调剖、改分注;全面推广应用西南部高渗带整体化堵调驱技术的应用。1. 精细整区块油田注水, 注水工作从“注够水、注好水、有效注水”向“精细注水”发生根本性转变。在采取“整体温和、局部调整、边部强化”注水政策的同时, 加大对注水井的治理工作。结合油藏不同部位的动态反应特征, 对产液产油下降、油井供液能力变差的中部、边部加强注水;对油藏保持平稳的东南部区域, 保持目前的开发注水正常不变;对局部液量不均衡, 存在含水上升压力的南部, 适当弱化注水。2013年共调整配注54井次, 其中上调配注309方, 下调配注60方, 合理了注采比。调整后的南部区域含水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而液量下降的区域则恢复了液面, 液量也有所恢复。通过精细调整注水, 弱化了不同部位的注才矛盾。2. 加强深部调驱工作, 均匀水驱方向, 提高了水驱效率和水驱动用程度, 增大水驱波及面积。由于长6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差, 层间、层内矛盾突出, 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和裂缝突进, 形成裂缝性渗流, 引起油井含水上升乃至水淹, 导致油井产能下降, 严重影响稳产水平。为恢复油井产能, 降低油井含水, 从2008年开始实施化学调剖堵水, 共实施74井次, 历经从单点孔隙性堵水实验到沿裂缝线连片整体化堵。2013年, 实施化堵6各井组, 使区域油井含水降低, 延长了油井见水时间, 提高了采收率, 控水增油效果明显, 其对应井组日增油16.4t/d。3. 开展措施引效工作, 优化油井措施选井依据。根据历年在某作业区实施措施的情况, 摸索措施适应性, 细化选井的根据, 结合测井、试油资料、初期产能及动态反应特征, 精选措施井, 有力地确保措施有效率。通过油井措施, 解除地层堵塞, 释放地层能量, 提高了单井产能。2013年22口油井实施“暂堵+多氢酸+负压返排”酸化解堵工艺, 实施有效率达100%, 单井增油1.02t, 有效解决了地层堵塞造成的产量下降, 极大的幅度的提高了油井产能。另外, 2013年开展压裂实验, 进行油井压裂6井次, 日均增1.77t。4. 改善油藏剖面水驱状况, 提高水驱动用程度。受长6油藏剖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和裂缝带突进, 引起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现象仍较突出;同时由于剖面物性差异和注水连通情况影响, 导致油井各个层位产液不均。以提高油藏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藏水驱效果为中心, 水井剖面治理共实施45井次, 其中降压增注8井次, 措施后油套压下降1.5/1.6MPa, 累计增注7101m3, 酸化调剖13井次, 调剖后2口可对比井吸水厚度由10.52m↑15.85m。2013年坚持实施有利于降低自然递减的注水井措施, 加强剖面治理工作, 以油藏为单元, 围绕着降低自然递减的目标, 开展油藏整体剖面治理工作, 提高注水的效率。结论和认识1.通过差异化油藏管理, 分区域的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 精细注采调整, 是油田高效开发。2.精密监测油水井动态反应, 加强油水井动态分析,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实施措施。3.规模开展混合水体积压裂措施, 提高单井产量。摘要: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 含油层系多, 非均质性强, 物性变化大, 目前长6油藏已进入中含水阶段, 加上多层系合采开发, 水驱状况不均, 油井见水幅度大, 地层堵塞加剧, 从而造成稳产难度较大。本文分析研究油藏稳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稳产技术对策, 剖析目前困扰和影响该油藏稳产的因素, 提出了下步的稳产思路和开发建议。关键词:长6油藏,稳产,注采调控靖安油田 篇2石油企业, 尤其是处于上游原油生产的采油厂, 地面工程建设空间分布范围广:千余口生产井繁星般散落在开发区域内, 不同功能的计量接转站节点般将分散的井场连接成片。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地面建设工程, “快速直观了解现状, 方便灵活方案设计, 科学周密做出决策”是科学指导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在基础地形地貌地形图上, 整合企业原油、供注水、电力、道路的多个专业系统, 将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开发区域内的3957口井, 52座计量接转站, 26座注水站, 206配水间, 5座联合站。全部管网统一管理, 整合生产、勘探、开发、设备设施信息, 提供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图形展示、规划设计、空间分析、地图打印等功能。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2.1 硬件系统G I S硬件系统由主机、外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 GIS硬件系统运算速度高, 内存大;软件操作性能稳定;能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络设备, 网上运行的GIS可支持空间分布性、联机事务处理、多用户并发操作。2.2 软件系统G I S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2.3 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由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及其数据间互联关系组成, 由表格、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运作的对象, 是GIS的实质性内容。3 地理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能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大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支持, 紧密结合靖安油田工程建设与生产的实际特点, 成功实现了对数据有效合理的管理。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工具栏包含了系统的常用工具, 使用这些工具时首先要选中相应的工具, 使其成为地图的活动工具, 然后在地图上进行相应的操作。3.1 工具栏实现功能3.1.1 全图工具点击该工具能够将全厂的地图范围显示到屏幕上。3.1.2 漫游工具使用此工具可以将地图向任意方向拖动。3.1.3 测高度工具该工具能够测量地图上空间两点或两个平面的垂直距离;使用方法是用鼠标点击该工具, 在地图窗口上单击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移动鼠标到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单击鼠标完成操作。3.1.4 测距离工具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测量空间两点或者多点间的水平距离。使用方法是使用鼠标在地图上单击画线, 鼠标右键单击结束, 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3.1.5 测面积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在地图上测量地面的表面面积和周长;使用方法是在地图上单击画面对象, 单击鼠标右键结束。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3.1.6 查信息工具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左键, 单击点处的对象被查询出来, 查询结果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如联合站将显示站点名称、所属作业区、总库容、占地面积、设备情况 (点击链接到设备统计表) 。3.1.7 站点360全景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具有360图标的对象, 查询对象的360照片列表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 单击某个照片链接, 显示360全景图。3.1.8 截图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将当前地图窗口内容输出为图片, 可以对图片进行保存和打印;3.2 应用系统功能3.2.1 查询定位查找:可以查询油田专业数据, 使用时也可以选择专业数据类别 (全部、集输、注水、电力、行政区域) , 再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如果查询对象存在, 则在下方显示查询结果。定位:根据输入的地图坐标可以地图上定位到具体位置, 格式为:经度, 纬度, 坐标是以“度”为单位, 如果坐标是“度分秒”格式的, 请先转换成以度为单位。3.2.2 图层图例图层:将所有的油田专业数据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布置在不同的图层上。包括基础地形和专业图层, 专业图层包括集输系统、注水系统、电力系统、基础地理、重点关注、环境敏感区、360全景七大分图层。可以选择性的控制这些图层的显示或隐藏, 避免多个图层显示数据混乱。图例:对图中各个图层所涉及到的各种样式的图形进行了比对说明, 便于读者及时查阅。3.2.3 站点导航站点导航是为了快速而准确的到达指定的站库, 系统现在添加了靖安油田三大联合站。用户可以直接单击重点导航的位置连接定位到相应的位置。3.2.4 重点关注该功能与生产运行动态结合, 可以查看索跨、电子路卡数据, 在地图上单击某个索跨对象, 链接到查看该索跨对应的照片。3.2.5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功能可以为油田的建设作简单的模拟规划。这些模拟建设包括添设计井组、铺设管线和建设站库等, 所有规划对象都是临时的存储在客户端, 不能向服务端保存。3.2.6 地图编辑地图编辑功能是针对具有编辑权限的用户设置的功能, 可实现对地图上的井场、站库、管线和电力线等专业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进行编辑和维护,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3 最终实现功能(1) 建设精准、全面的三维地形数据和油田专业数据GIS数据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2) 建设油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可通过三维GIS平台直观、精确的反映出油水管线、井场、站库等油田设施与水系、地形、交通道路等地物地貌的复杂关系, 实现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管理。(3)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 可与生产管理系统等结合, 实现管线、站库内相关参数实时查询, 生产报表生成、导出, 任意区块产量统计、应急抢险管理等功能。(4) 构建合理有效数据维护机制, 对数据库中油田专业数据和地形数据及时更新, 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完整性。4 现场应用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数字化的基本地形图资料、工程测量成果资料、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等, 使油田规划设计在准确性、科学性、效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准确、完善、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基础资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避免错误的信息对以后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产生误导。(2)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及生成的都是大量的静态资料。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每年有数十座站点新建、数百口油井投产、数百公里管线投用。因此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应该指定专人、定期对新增数据及变更数据进行维护。(3)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我们室内规划设计及生产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但是该工具在直观性上与我们现场勘测、现场指挥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现场工作。作为生产管理及规划设计人员在充分利用此系统的同时也应该亲深入生产现场, 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4)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 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信息的整理和分享。因此, 随着我们现场的使用将难免会暴露出系统的缺陷, 如供气系统的缺失。因此, 在后续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该将更多、更有用的系统添加到这个平台上来, 对该平台实现二次、多次开发,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要: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础信息应用平台, 本文结合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 就地理信息系统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主要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应用规划、技术平台、一般功能及发展前景。关键词:靖安油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和应用参考文献[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靖安的变化作文 篇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在这几年里,我的家乡--靖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东门山。东门山那里原来满目凄凉,漫山遍野都是坟墓。现在那里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广场,是靖安县里最漂亮的地方了。那儿有许多花草,春天一到便百花齐放。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东门山的音乐喷泉,它随着音乐的旋律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喷出的水柱高达几十米,直冲天空,落下来水花四溅,令人惊心动魄。那儿还有一个大电视,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休闲,还可以看有趣的电视节目呢!场所后面是一个小区花园,叫蔚蓝嘉园,那里楼房林次栉比,十分壮观。除了东门山,还有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城中花园。城中花园原来只是一个偏僻的臭水沟,很少有人经过。既便有人经过,也捂着鼻子,直说:“好臭,好臭……”现在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是灯的海洋,在这里摆摊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沿河路也一个好去处。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而原来这里只是一条泥巴路,一下雨,泥水四溅,弄得行人满身污水。现在由于工人铺草、铺路,把这里变为漂亮的水泥路,这里现在已经是散步的好去处。靖安油田 篇41.1 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 (1) 油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2) 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渗透率低, 储层岩石中岩屑含量高, 粘土或碳酸盐胶结物较多, 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55%, 储层渗透率一般为1~50 m D。 (3) 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 裂缝相对发育; (4) 孔喉细小, 以粒间孔为主, 溶蚀孔发育; (5) 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地层敏感性强; (6) 储层敏感性较强:储层碎屑颗粒分选性差, 粘土、基质含量较高, 油层孔喉细小, 易造成储层损害; (7) 原始含水饱和度高, 范围在30%~50%之间; (8) 原油品质好, 粘度小、密度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低。1.2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根据低渗透油藏自身的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以下特征: (1) 自然产能低, 生产压差大, 能量递减快, 一次采收率较低; (2) 天然微裂缝发育会增加注水开发的难度; (3) 启动压差和驱替压力梯度大; (4) 部分井见效缓慢, 地层压力不均衡, 压力、产量变化不敏感; (5) 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强, 油井水窜现象严重; (6) 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 稳产难度较大; (7) 注入水水质达标率低。2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2.1 CO2吞吐驱油CO2吞吐属于非混相驱, 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 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原油粘度, 溶解气驱替出现吮吸滞后可以产生相对渗透率的变化, 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气态CO2和地层水反应产生碳酸, 从而提高近井地带的渗透率, 改善地层条件。2.2 CO2混相驱混相驱的定义是指在多孔介质中, 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 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和传质作用, 能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毛细管准数变为无限大, 从而毛细管力降为零。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作用机理: (1) 溶解气驱; (2) 原油体积膨胀; (3) 降低界面张力; (4) 粘度降低; (5) 岩石渗透率增加;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混相效应;对原油的抽提作用。2.3 CO2非混相驱烃类气体在原油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在一定压力下溶解的气体可以改变油流的特性, 且不混相的气液间存在传质作用。所以, 非混相驱替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CO2非混相驱主要机理是: (1) 降低原油粘度; (2) 原油膨胀; (3) 溶解气驱; (4) 降低界面张力; (5) 岩石润湿性发生变化;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 (7) 水锁现象; (8) 岩石渗透率发生变化; (9) 抽提作用。3 注CO2的筛选标准和适应性在二氧化碳驱筛选工作中, 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原油粘度和重度、油藏深度、油藏压力、温度和渗透率等。 (1) 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小, 原油中重质组分越少, 原油组成点越靠近顶点 (C2~C6) , 原油与CO2达到混相越容易。此外, 原油粘度越小, 气体突破时间推迟, 流度比越有利, 波及系数越高。 (2) 原油API重度:随着原油API重度的增加, 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会减小。 (3) 其他因素:油藏轻质组分越多、油藏埋藏深度越大、含油饱和度大、地层压力高等都是CO2驱的有利条件。4 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可行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 靖安油田注水效果往往比注气效果好, 但在油层含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且注水效果不好的情况下, 注CO2驱替可能更有利。利弊及筛选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渗透油藏吸气能力比吸水能力强, 且能保持相对稳定, 易实现区块注采平衡, 保持地层压力, 从而解决注水注不进采油采不出的问题。 (2) 注气流压远低于注水流压, 可避免裂缝张开, 防止窜进现象, 改善层间矛盾及平面矛盾; (3) 无水质问题, 省去复杂的水质处理系统; (4) 减轻因水质腐蚀和泥岩膨胀造成的套管损坏问题, 减少套损程度及套损井数量; (5) 油井注气相对简单, 容易管理, 但注气设备和技术复杂, 目前国内经验较少; (6) 原油和天然气粘度差别大、气油流度比高, 较易造成粘滞指进, 产生气窜, 影响开发效果。且原油粘度越高, 气窜越严重。靖安油田储层物性差, 孔隙度和渗透率低, 原油具有密度小、粘度小、含胶质和沥青少的特点, 储层深度大都在899~2 202 m内, 油藏温度也在适宜范围之内, 故注CO2驱油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表1) 。5 结论 (1) 大量文献显示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等地质特征和自然产能低、生产压差大、能量递减快、注水见效慢、水窜严重的开发特征。这些特征严重影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2) 注CO2驱机理总体上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和非混相驱, 主要通过降低油水和岩石界面张力, 降低毛细管力, 降低因毛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捕集的原油, 从而提高采收率, 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3) 不同的油藏因油层深度、渗透率、孔隙度、岩性、矿化度、原油密度、油层温度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1]李星涛.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2.[2]高海涛.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渗流规律宏观描述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2009.3.靖安油田 篇51 岩性参数改变储层经长期注水后, 岩石矿物及组分都发生了变化, 且就物性不同的储层, 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根据从注水前、后粘土含量变化不难发现, 在样品水驱前后, 粘土矿各组分比例存在很大改变, 粘土量大幅减少, 伊利石含量减少、伊/蒙混层含量增加、绿泥石含量相对含量增加, 但绝对含量降低。以浸泡、冲刷试验可知, 岩心浸、刷后, 高岭石、绿泥石等均增多, 而伊蒙混合量大幅降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水驱下, 长石水解后逐步发生蚀变, 不断形成高岭石, 而且, 淋滤情况十分普遍, 因而也为蒙脱石朝着伊利石的变化, 提供了所需的AL+、K+, 促进年了蒙脱石朝着伊利石的转化。此外, 受到水的冲刷, 岩石中伊蒙层粘土大幅减少, 岩石孔喉所充斥的高岭石团块等, 都导致岩石孔隙的分布日趋分散。粘土膨胀、破碎, 导致粘土的矿物出现水解反应, 或分裂情况, 继而形成了大小在0.5~8.0μm范围内不均匀的碎片, 在区域渗透率不高的地方, 微粒在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迁移, 导致孔渗不断下降。对于水敏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层而言, 一旦混合水矿化度降低到了40mg/m L时, 将会导致渗透率大幅降低。利用电镜扫描法, 可观察到水驱后粘土量的改变: (1) 长石颗粒存在溶蚀现象, 并出现溶孔; (2) 局部粒表绿泥石粘土膜存在溶蚀情况; (3) 部分碎屑颗粒存在溶蚀, 并出现溶孔情况; (4) 部分碎屑存在伊利石化现象, 并发生蚀变; (5) 碎屑存在溶蚀现象, 且存在部分绿泥石膜; (6) 部分碎裂石屑等表面、颗粒均出现细微的裂缝。受到长时间注水作用的影响,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孔道表面的粘土层变薄、减少, 尤其是大孔道表面的粘土, 不断被去除干净, 而附着在长石表面的高岭石, 也受到了严重蚀解, 因而晶形不甚理想。2 物性参数改变储层注水之后, 会对粘土、可溶性矿物产生影响, 导致其发生物理、化学等反应, 导致其溶蚀、迁移、碎裂、受堵、被冲出等, 继而引发孔喉度、渗透率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注水开采能够极大地改造储层渗透性, 特别是渗滤通道改变后, 储层中出现通道, 致使采层渗透率剧升, 开采中含水率剧升, 出现水淹。采层水淹后, 渗透率剧升, 其所分布峰值增大。L检1井较原始相渗曲线而言, 在见水之后, 两相的流动范围均呈现右移, 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朝着亲水向驱动;束缚水、油饱和度分别升、减, 等渗点也大幅提高, 油、水渗透率显著升高, 水相渗透率终值大幅升高 (。如图1) 总的来说岩样受到注水作用的影响, 孔壁上的粘土被去除, 原充斥于孔隙内的粘土也被去除, 孔道畅通, 极大地拓展了其直径, 减少了渗流阻力及路径, 因而引发了渗透率的增大。3 孔隙结构发生改变水驱前、后, 采层孔隙度发生改变, 这是由于孔喉结构、胶结状及其物性等改变所造成。水驱后, 矿物形态、胶结物粘土量等分别改变, 如此种种致使孔喉结构发生剧变。依据注水前后压汞试验可知, 受注水的作用, 样品的启动压大幅升高, 变化曲线的平缓段剧变, 表面水驱后, 进汞线较之前更陡。退汞线也存在相同规律, 表面水驱之后, 岩石孔隙结构大幅改变, 孔喉分散, 结构中非均质性大幅提高。 表1所展现的是孔喉结构不均匀性, 就参数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孔隙结构中, 分布参数发生变化, 在注水后, 其分选系数、均值等均存在显著降低的情况, 歪度有升高, 这说明水驱之后, 孔喉的分布不匀、更加分散;根据其半径参数的变化可知, 水驱之后中值道半径上升、平均体积比大幅减少, 半径更加复杂;此外, 其连通特征参数也发生改变, 水驱之后, 门槛压上升、进汞饱和度、结构系数等均有降低。说明水驱之后, 孔隙的连通渗流力、储集力变差。4 含油性改变含油饱和度大幅降低, 也是注水开发所引发的。在注水采油过程中, 不仅保持了油层的能量, 还借助于注入水的推力, 替代了孔隙中的油。但应注意的是注水推进并不是均匀推进, 而是沿大孔隙、高渗部位推进, 如此势必存在部分油滞留于孔喉内, 导致剩余相对含油量升高, 加之石油逐步被开采, 储层含油度降低。盘古梁C6油藏水驱开发含油变化趋势, 水淹度升高、含水孔隙度增加, 图2即为五里湾C6油藏各开发阶段含油性变化趋势图。5 润湿性发生改变就储层岩石而言, 分为亲水、中性、亲油三类。就第一种而言, 水、油分别作为润、非润湿相;而对于第三种而言, 正好相反。润湿相多附着于岩石表面、孔壁等处。就一层岩表而言, 其润湿相附着于颗粒表面、孔壁等处, 多呈现连续分布等情况;而非润湿相多位于孔道中心, 为不连续分布状。就三叠性C6油藏而言, 其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为亲油岩石。因而注水开发时, 受水的作用, 会导致贴附于岩表油膜被去除, 同时, 在分子运动作用下, 岩表的油分子会受到水的作用而被冲刷带走, 导致岩石、油、水间的动态吸脱附平衡关系受到影响, 加之注水的持续冲刷, 导致脱附越来越显著, 最终引发岩表润湿性的改变, 如表1所示。
稳产总体思路:以精细注水为核心, 合理注采比, 以油井动态反应为依据, 适当微调配注。推广应用多氢酸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开展油井堵水实验, 探索油水双向治理方向;紧抓水井剖面治理重点, 大力实施增注、调剖、改分注;全面推广应用西南部高渗带整体化堵调驱技术的应用。
在采取“整体温和、局部调整、边部强化”注水政策的同时, 加大对注水井的治理工作。
结合油藏不同部位的动态反应特征, 对产液产油下降、油井供液能力变差的中部、边部加强注水;对油藏保持平稳的东南部区域, 保持目前的开发注水正常不变;对局部液量不均衡, 存在含水上升压力的南部, 适当弱化注水。
2013年共调整配注54井次, 其中上调配注309方, 下调配注60方, 合理了注采比。调整后的南部区域含水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而液量下降的区域则恢复了液面, 液量也有所恢复。通过精细调整注水, 弱化了不同部位的注才矛盾。
由于长6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差, 层间、层内矛盾突出, 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和裂缝突进, 形成裂缝性渗流, 引起油井含水上升乃至水淹, 导致油井产能下降, 严重影响稳产水平。为恢复油井产能, 降低油井含水, 从2008年开始实施化学调剖堵水, 共实施74井次, 历经从单点孔隙性堵水实验到沿裂缝线连片整体化堵。2013年, 实施化堵6各井组, 使区域油井含水降低, 延长了油井见水时间, 提高了采收率, 控水增油效果明显, 其对应井组日增油16.4t/d。
根据历年在某作业区实施措施的情况, 摸索措施适应性, 细化选井的根据, 结合测井、试油资料、初期产能及动态反应特征, 精选措施井, 有力地确保措施有效率。通过油井措施, 解除地层堵塞, 释放地层能量, 提高了单井产能。
2013年22口油井实施“暂堵+多氢酸+负压返排”酸化解堵工艺, 实施有效率达100%, 单井增油1.02t, 有效解决了地层堵塞造成的产量下降, 极大的幅度的提高了油井产能。另外, 2013年开展压裂实验, 进行油井压裂6井次, 日均增1.77t。
受长6油藏剖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和裂缝带突进, 引起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现象仍较突出;同时由于剖面物性差异和注水连通情况影响, 导致油井各个层位产液不均。
以提高油藏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藏水驱效果为中心, 水井剖面治理共实施45井次, 其中降压增注8井次, 措施后油套压下降1.5/1.6MPa, 累计增注7101m3, 酸化调剖13井次, 调剖后2口可对比井吸水厚度由10.52m↑15.85m。
2013年坚持实施有利于降低自然递减的注水井措施, 加强剖面治理工作, 以油藏为单元, 围绕着降低自然递减的目标, 开展油藏整体剖面治理工作, 提高注水的效率。
结论和认识1.通过差异化油藏管理, 分区域的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 精细注采调整, 是油田高效开发。2.精密监测油水井动态反应, 加强油水井动态分析,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实施措施。3.规模开展混合水体积压裂措施, 提高单井产量。摘要: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 含油层系多, 非均质性强, 物性变化大, 目前长6油藏已进入中含水阶段, 加上多层系合采开发, 水驱状况不均, 油井见水幅度大, 地层堵塞加剧, 从而造成稳产难度较大。本文分析研究油藏稳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稳产技术对策, 剖析目前困扰和影响该油藏稳产的因素, 提出了下步的稳产思路和开发建议。关键词:长6油藏,稳产,注采调控靖安油田 篇2石油企业, 尤其是处于上游原油生产的采油厂, 地面工程建设空间分布范围广:千余口生产井繁星般散落在开发区域内, 不同功能的计量接转站节点般将分散的井场连接成片。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地面建设工程, “快速直观了解现状, 方便灵活方案设计, 科学周密做出决策”是科学指导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在基础地形地貌地形图上, 整合企业原油、供注水、电力、道路的多个专业系统, 将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开发区域内的3957口井, 52座计量接转站, 26座注水站, 206配水间, 5座联合站。全部管网统一管理, 整合生产、勘探、开发、设备设施信息, 提供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图形展示、规划设计、空间分析、地图打印等功能。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2.1 硬件系统G I S硬件系统由主机、外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 GIS硬件系统运算速度高, 内存大;软件操作性能稳定;能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络设备, 网上运行的GIS可支持空间分布性、联机事务处理、多用户并发操作。2.2 软件系统G I S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2.3 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由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及其数据间互联关系组成, 由表格、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运作的对象, 是GIS的实质性内容。3 地理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能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大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支持, 紧密结合靖安油田工程建设与生产的实际特点, 成功实现了对数据有效合理的管理。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工具栏包含了系统的常用工具, 使用这些工具时首先要选中相应的工具, 使其成为地图的活动工具, 然后在地图上进行相应的操作。3.1 工具栏实现功能3.1.1 全图工具点击该工具能够将全厂的地图范围显示到屏幕上。3.1.2 漫游工具使用此工具可以将地图向任意方向拖动。3.1.3 测高度工具该工具能够测量地图上空间两点或两个平面的垂直距离;使用方法是用鼠标点击该工具, 在地图窗口上单击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移动鼠标到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单击鼠标完成操作。3.1.4 测距离工具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测量空间两点或者多点间的水平距离。使用方法是使用鼠标在地图上单击画线, 鼠标右键单击结束, 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3.1.5 测面积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在地图上测量地面的表面面积和周长;使用方法是在地图上单击画面对象, 单击鼠标右键结束。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3.1.6 查信息工具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左键, 单击点处的对象被查询出来, 查询结果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如联合站将显示站点名称、所属作业区、总库容、占地面积、设备情况 (点击链接到设备统计表) 。3.1.7 站点360全景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具有360图标的对象, 查询对象的360照片列表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 单击某个照片链接, 显示360全景图。3.1.8 截图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将当前地图窗口内容输出为图片, 可以对图片进行保存和打印;3.2 应用系统功能3.2.1 查询定位查找:可以查询油田专业数据, 使用时也可以选择专业数据类别 (全部、集输、注水、电力、行政区域) , 再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如果查询对象存在, 则在下方显示查询结果。定位:根据输入的地图坐标可以地图上定位到具体位置, 格式为:经度, 纬度, 坐标是以“度”为单位, 如果坐标是“度分秒”格式的, 请先转换成以度为单位。3.2.2 图层图例图层:将所有的油田专业数据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布置在不同的图层上。包括基础地形和专业图层, 专业图层包括集输系统、注水系统、电力系统、基础地理、重点关注、环境敏感区、360全景七大分图层。可以选择性的控制这些图层的显示或隐藏, 避免多个图层显示数据混乱。图例:对图中各个图层所涉及到的各种样式的图形进行了比对说明, 便于读者及时查阅。3.2.3 站点导航站点导航是为了快速而准确的到达指定的站库, 系统现在添加了靖安油田三大联合站。用户可以直接单击重点导航的位置连接定位到相应的位置。3.2.4 重点关注该功能与生产运行动态结合, 可以查看索跨、电子路卡数据, 在地图上单击某个索跨对象, 链接到查看该索跨对应的照片。3.2.5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功能可以为油田的建设作简单的模拟规划。这些模拟建设包括添设计井组、铺设管线和建设站库等, 所有规划对象都是临时的存储在客户端, 不能向服务端保存。3.2.6 地图编辑地图编辑功能是针对具有编辑权限的用户设置的功能, 可实现对地图上的井场、站库、管线和电力线等专业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进行编辑和维护,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3 最终实现功能(1) 建设精准、全面的三维地形数据和油田专业数据GIS数据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2) 建设油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可通过三维GIS平台直观、精确的反映出油水管线、井场、站库等油田设施与水系、地形、交通道路等地物地貌的复杂关系, 实现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管理。(3)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 可与生产管理系统等结合, 实现管线、站库内相关参数实时查询, 生产报表生成、导出, 任意区块产量统计、应急抢险管理等功能。(4) 构建合理有效数据维护机制, 对数据库中油田专业数据和地形数据及时更新, 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完整性。4 现场应用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数字化的基本地形图资料、工程测量成果资料、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等, 使油田规划设计在准确性、科学性、效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准确、完善、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基础资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避免错误的信息对以后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产生误导。(2)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及生成的都是大量的静态资料。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每年有数十座站点新建、数百口油井投产、数百公里管线投用。因此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应该指定专人、定期对新增数据及变更数据进行维护。(3)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我们室内规划设计及生产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但是该工具在直观性上与我们现场勘测、现场指挥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现场工作。作为生产管理及规划设计人员在充分利用此系统的同时也应该亲深入生产现场, 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4)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 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信息的整理和分享。因此, 随着我们现场的使用将难免会暴露出系统的缺陷, 如供气系统的缺失。因此, 在后续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该将更多、更有用的系统添加到这个平台上来, 对该平台实现二次、多次开发,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要: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础信息应用平台, 本文结合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 就地理信息系统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主要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应用规划、技术平台、一般功能及发展前景。关键词:靖安油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和应用参考文献[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靖安的变化作文 篇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在这几年里,我的家乡--靖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东门山。东门山那里原来满目凄凉,漫山遍野都是坟墓。现在那里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广场,是靖安县里最漂亮的地方了。那儿有许多花草,春天一到便百花齐放。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东门山的音乐喷泉,它随着音乐的旋律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喷出的水柱高达几十米,直冲天空,落下来水花四溅,令人惊心动魄。那儿还有一个大电视,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休闲,还可以看有趣的电视节目呢!场所后面是一个小区花园,叫蔚蓝嘉园,那里楼房林次栉比,十分壮观。除了东门山,还有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城中花园。城中花园原来只是一个偏僻的臭水沟,很少有人经过。既便有人经过,也捂着鼻子,直说:“好臭,好臭……”现在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是灯的海洋,在这里摆摊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沿河路也一个好去处。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而原来这里只是一条泥巴路,一下雨,泥水四溅,弄得行人满身污水。现在由于工人铺草、铺路,把这里变为漂亮的水泥路,这里现在已经是散步的好去处。靖安油田 篇41.1 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 (1) 油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2) 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渗透率低, 储层岩石中岩屑含量高, 粘土或碳酸盐胶结物较多, 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55%, 储层渗透率一般为1~50 m D。 (3) 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 裂缝相对发育; (4) 孔喉细小, 以粒间孔为主, 溶蚀孔发育; (5) 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地层敏感性强; (6) 储层敏感性较强:储层碎屑颗粒分选性差, 粘土、基质含量较高, 油层孔喉细小, 易造成储层损害; (7) 原始含水饱和度高, 范围在30%~50%之间; (8) 原油品质好, 粘度小、密度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低。1.2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根据低渗透油藏自身的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以下特征: (1) 自然产能低, 生产压差大, 能量递减快, 一次采收率较低; (2) 天然微裂缝发育会增加注水开发的难度; (3) 启动压差和驱替压力梯度大; (4) 部分井见效缓慢, 地层压力不均衡, 压力、产量变化不敏感; (5) 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强, 油井水窜现象严重; (6) 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 稳产难度较大; (7) 注入水水质达标率低。2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2.1 CO2吞吐驱油CO2吞吐属于非混相驱, 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 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原油粘度, 溶解气驱替出现吮吸滞后可以产生相对渗透率的变化, 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气态CO2和地层水反应产生碳酸, 从而提高近井地带的渗透率, 改善地层条件。2.2 CO2混相驱混相驱的定义是指在多孔介质中, 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 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和传质作用, 能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毛细管准数变为无限大, 从而毛细管力降为零。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作用机理: (1) 溶解气驱; (2) 原油体积膨胀; (3) 降低界面张力; (4) 粘度降低; (5) 岩石渗透率增加;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混相效应;对原油的抽提作用。2.3 CO2非混相驱烃类气体在原油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在一定压力下溶解的气体可以改变油流的特性, 且不混相的气液间存在传质作用。所以, 非混相驱替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CO2非混相驱主要机理是: (1) 降低原油粘度; (2) 原油膨胀; (3) 溶解气驱; (4) 降低界面张力; (5) 岩石润湿性发生变化;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 (7) 水锁现象; (8) 岩石渗透率发生变化; (9) 抽提作用。3 注CO2的筛选标准和适应性在二氧化碳驱筛选工作中, 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原油粘度和重度、油藏深度、油藏压力、温度和渗透率等。 (1) 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小, 原油中重质组分越少, 原油组成点越靠近顶点 (C2~C6) , 原油与CO2达到混相越容易。此外, 原油粘度越小, 气体突破时间推迟, 流度比越有利, 波及系数越高。 (2) 原油API重度:随着原油API重度的增加, 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会减小。 (3) 其他因素:油藏轻质组分越多、油藏埋藏深度越大、含油饱和度大、地层压力高等都是CO2驱的有利条件。4 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可行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 靖安油田注水效果往往比注气效果好, 但在油层含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且注水效果不好的情况下, 注CO2驱替可能更有利。利弊及筛选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渗透油藏吸气能力比吸水能力强, 且能保持相对稳定, 易实现区块注采平衡, 保持地层压力, 从而解决注水注不进采油采不出的问题。 (2) 注气流压远低于注水流压, 可避免裂缝张开, 防止窜进现象, 改善层间矛盾及平面矛盾; (3) 无水质问题, 省去复杂的水质处理系统; (4) 减轻因水质腐蚀和泥岩膨胀造成的套管损坏问题, 减少套损程度及套损井数量; (5) 油井注气相对简单, 容易管理, 但注气设备和技术复杂, 目前国内经验较少; (6) 原油和天然气粘度差别大、气油流度比高, 较易造成粘滞指进, 产生气窜, 影响开发效果。且原油粘度越高, 气窜越严重。靖安油田储层物性差, 孔隙度和渗透率低, 原油具有密度小、粘度小、含胶质和沥青少的特点, 储层深度大都在899~2 202 m内, 油藏温度也在适宜范围之内, 故注CO2驱油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表1) 。5 结论 (1) 大量文献显示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等地质特征和自然产能低、生产压差大、能量递减快、注水见效慢、水窜严重的开发特征。这些特征严重影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2) 注CO2驱机理总体上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和非混相驱, 主要通过降低油水和岩石界面张力, 降低毛细管力, 降低因毛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捕集的原油, 从而提高采收率, 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3) 不同的油藏因油层深度、渗透率、孔隙度、岩性、矿化度、原油密度、油层温度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1.通过差异化油藏管理, 分区域的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 精细注采调整, 是油田高效开发。
2.精密监测油水井动态反应, 加强油水井动态分析,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实施措施。
3.规模开展混合水体积压裂措施, 提高单井产量。
摘要: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 含油层系多, 非均质性强, 物性变化大, 目前长6油藏已进入中含水阶段, 加上多层系合采开发, 水驱状况不均, 油井见水幅度大, 地层堵塞加剧, 从而造成稳产难度较大。本文分析研究油藏稳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稳产技术对策, 剖析目前困扰和影响该油藏稳产的因素, 提出了下步的稳产思路和开发建议。
关键词:长6油藏,稳产,注采调控
石油企业, 尤其是处于上游原油生产的采油厂, 地面工程建设空间分布范围广:千余口生产井繁星般散落在开发区域内, 不同功能的计量接转站节点般将分散的井场连接成片。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地面建设工程, “快速直观了解现状, 方便灵活方案设计, 科学周密做出决策”是科学指导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在基础地形地貌地形图上, 整合企业原油、供注水、电力、道路的多个专业系统, 将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开发区域内的3957口井, 52座计量接转站, 26座注水站, 206配水间, 5座联合站。全部管网统一管理, 整合生产、勘探、开发、设备设施信息, 提供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图形展示、规划设计、空间分析、地图打印等功能。
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2.1 硬件系统
G I S硬件系统由主机、外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 GIS硬件系统运算速度高, 内存大;软件操作性能稳定;能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络设备, 网上运行的GIS可支持空间分布性、联机事务处理、多用户并发操作。
2.2 软件系统
G I S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
2.3 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由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及其数据间互联关系组成, 由表格、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运作的对象, 是GIS的实质性内容。
3 地理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 并能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大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支持, 紧密结合靖安油田工程建设与生产的实际特点, 成功实现了对数据有效合理的管理。靖安油田地面信息系统工具栏包含了系统的常用工具, 使用这些工具时首先要选中相应的工具, 使其成为地图的活动工具, 然后在地图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3.1 工具栏实现功能
3.1.1 全图工具
点击该工具能够将全厂的地图范围显示到屏幕上。
3.1.2 漫游工具
使用此工具可以将地图向任意方向拖动。
3.1.3 测高度工具
该工具能够测量地图上空间两点或两个平面的垂直距离;使用方法是用鼠标点击该工具, 在地图窗口上单击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移动鼠标到需要测量高度的位置, 单击鼠标完成操作。
3.1.4 测距离工具
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测量空间两点或者多点间的水平距离。使用方法是使用鼠标在地图上单击画线, 鼠标右键单击结束, 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
3.1.5 测面积工具
使用该工具可以在地图上测量地面的表面面积和周长;使用方法是在地图上单击画面对象, 单击鼠标右键结束。测量结果在地图窗口的左上角同步显示。
3.1.6 查信息工具
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左键, 单击点处的对象被查询出来, 查询结果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如联合站将显示站点名称、所属作业区、总库容、占地面积、设备情况 (点击链接到设备统计表) 。
3.1.7 站点360全景
使用该工具在地图上单击具有360图标的对象, 查询对象的360照片列表以弹出信息窗口形式显示, 单击某个照片链接, 显示360全景图。
3.1.8 截图工具
使用该工具可以将当前地图窗口内容输出为图片, 可以对图片进行保存和打印;
3.2 应用系统功能
3.2.1 查询定位
查找:可以查询油田专业数据, 使用时也可以选择专业数据类别 (全部、集输、注水、电力、行政区域) , 再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如果查询对象存在, 则在下方显示查询结果。
定位:根据输入的地图坐标可以地图上定位到具体位置, 格式为:经度, 纬度, 坐标是以“度”为单位, 如果坐标是“度分秒”格式的, 请先转换成以度为单位。
3.2.2 图层图例
图层:将所有的油田专业数据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布置在不同的图层上。包括基础地形和专业图层, 专业图层包括集输系统、注水系统、电力系统、基础地理、重点关注、环境敏感区、360全景七大分图层。可以选择性的控制这些图层的显示或隐藏, 避免多个图层显示数据混乱。
图例:对图中各个图层所涉及到的各种样式的图形进行了比对说明, 便于读者及时查阅。
3.2.3 站点导航
站点导航是为了快速而准确的到达指定的站库, 系统现在添加了靖安油田三大联合站。用户可以直接单击重点导航的位置连接定位到相应的位置。
该功能与生产运行动态结合, 可以查看索跨、电子路卡数据, 在地图上单击某个索跨对象, 链接到查看该索跨对应的照片。
3.2.5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功能可以为油田的建设作简单的模拟规划。这些模拟建设包括添设计井组、铺设管线和建设站库等, 所有规划对象都是临时的存储在客户端, 不能向服务端保存。
3.2.6 地图编辑
地图编辑功能是针对具有编辑权限的用户设置的功能, 可实现对地图上的井场、站库、管线和电力线等专业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进行编辑和维护,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3 最终实现功能
(1) 建设精准、全面的三维地形数据和油田专业数据GIS数据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
(2) 建设油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可通过三维GIS平台直观、精确的反映出油水管线、井场、站库等油田设施与水系、地形、交通道路等地物地貌的复杂关系, 实现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4) 构建合理有效数据维护机制, 对数据库中油田专业数据和地形数据及时更新, 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完整性。
4 现场应用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数字化的基本地形图资料、工程测量成果资料、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等, 使油田规划设计在准确性、科学性、效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准确、完善、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基础资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避免错误的信息对以后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产生误导。
(2)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及生成的都是大量的静态资料。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每年有数十座站点新建、数百口油井投产、数百公里管线投用。因此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应该指定专人、定期对新增数据及变更数据进行维护。
(3)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虽然为我们室内规划设计及生产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但是该工具在直观性上与我们现场勘测、现场指挥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现场工作。作为生产管理及规划设计人员在充分利用此系统的同时也应该亲深入生产现场, 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
(4) 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 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信息的整理和分享。因此, 随着我们现场的使用将难免会暴露出系统的缺陷, 如供气系统的缺失。因此, 在后续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该将更多、更有用的系统添加到这个平台上来, 对该平台实现二次、多次开发,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础信息应用平台, 本文结合采油三厂靖安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 就地理信息系统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主要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应用规划、技术平台、一般功能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靖安油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1]马立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气储运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5卷第一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在这几年里,我的家乡--靖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东门山。东门山那里原来满目凄凉,漫山遍野都是坟墓。现在那里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广场,是靖安县里最漂亮的地方了。那儿有许多花草,春天一到便百花齐放。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东门山的音乐喷泉,它随着音乐的旋律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喷出的水柱高达几十米,直冲天空,落下来水花四溅,令人惊心动魄。那儿还有一个大电视,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休闲,还可以看有趣的电视节目呢!场所后面是一个小区花园,叫蔚蓝嘉园,那里楼房林次栉比,十分壮观。
除了东门山,还有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城中花园。城中花园原来只是一个偏僻的臭水沟,很少有人经过。既便有人经过,也捂着鼻子,直说:“好臭,好臭……”现在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是灯的海洋,在这里摆摊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沿河路也一个好去处。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而原来这里只是一条泥巴路,一下雨,泥水四溅,弄得行人满身污水。现在由于工人铺草、铺路,把这里变为漂亮的水泥路,这里现在已经是散步的好去处。
1.1 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
(1) 油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2) 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渗透率低, 储层岩石中岩屑含量高, 粘土或碳酸盐胶结物较多, 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55%, 储层渗透率一般为1~50 m D。 (3) 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 裂缝相对发育; (4) 孔喉细小, 以粒间孔为主, 溶蚀孔发育; (5) 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地层敏感性强; (6) 储层敏感性较强:储层碎屑颗粒分选性差, 粘土、基质含量较高, 油层孔喉细小, 易造成储层损害; (7) 原始含水饱和度高, 范围在30%~50%之间; (8) 原油品质好, 粘度小、密度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低。
1.2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
根据低渗透油藏自身的特点,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以下特征: (1) 自然产能低, 生产压差大, 能量递减快, 一次采收率较低; (2) 天然微裂缝发育会增加注水开发的难度; (3) 启动压差和驱替压力梯度大; (4) 部分井见效缓慢, 地层压力不均衡, 压力、产量变化不敏感; (5) 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强, 油井水窜现象严重; (6) 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 稳产难度较大; (7) 注入水水质达标率低。
2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
2.1 CO2吞吐驱油
CO2吞吐属于非混相驱, 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 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原油粘度, 溶解气驱替出现吮吸滞后可以产生相对渗透率的变化, 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气态CO2和地层水反应产生碳酸, 从而提高近井地带的渗透率, 改善地层条件。
2.2 CO2混相驱
混相驱的定义是指在多孔介质中, 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 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和传质作用, 能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毛细管准数变为无限大, 从而毛细管力降为零。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作用机理: (1) 溶解气驱; (2) 原油体积膨胀; (3) 降低界面张力; (4) 粘度降低; (5) 岩石渗透率增加;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混相效应;对原油的抽提作用。
2.3 CO2非混相驱
烃类气体在原油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在一定压力下溶解的气体可以改变油流的特性, 且不混相的气液间存在传质作用。所以, 非混相驱替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CO2非混相驱主要机理是: (1) 降低原油粘度; (2) 原油膨胀; (3) 溶解气驱; (4) 降低界面张力; (5) 岩石润湿性发生变化; (6) 增加束缚水饱和度; (7) 水锁现象; (8) 岩石渗透率发生变化; (9) 抽提作用。
3 注CO2的筛选标准和适应性
在二氧化碳驱筛选工作中, 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原油粘度和重度、油藏深度、油藏压力、温度和渗透率等。
(1) 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小, 原油中重质组分越少, 原油组成点越靠近顶点 (C2~C6) , 原油与CO2达到混相越容易。此外, 原油粘度越小, 气体突破时间推迟, 流度比越有利, 波及系数越高。 (2) 原油API重度:随着原油API重度的增加, 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会减小。 (3) 其他因素:油藏轻质组分越多、油藏埋藏深度越大、含油饱和度大、地层压力高等都是CO2驱的有利条件。
4 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可行性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 靖安油田注水效果往往比注气效果好, 但在油层含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且注水效果不好的情况下, 注CO2驱替可能更有利。
利弊及筛选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渗透油藏吸气能力比吸水能力强, 且能保持相对稳定, 易实现区块注采平衡, 保持地层压力, 从而解决注水注不进采油采不出的问题。 (2) 注气流压远低于注水流压, 可避免裂缝张开, 防止窜进现象, 改善层间矛盾及平面矛盾; (3) 无水质问题, 省去复杂的水质处理系统; (4) 减轻因水质腐蚀和泥岩膨胀造成的套管损坏问题, 减少套损程度及套损井数量; (5) 油井注气相对简单, 容易管理, 但注气设备和技术复杂, 目前国内经验较少; (6) 原油和天然气粘度差别大、气油流度比高, 较易造成粘滞指进, 产生气窜, 影响开发效果。且原油粘度越高, 气窜越严重。
靖安油田储层物性差, 孔隙度和渗透率低, 原油具有密度小、粘度小、含胶质和沥青少的特点, 储层深度大都在899~2 202 m内, 油藏温度也在适宜范围之内, 故注CO2驱油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表1) 。
5 结论
(1) 大量文献显示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等地质特征和自然产能低、生产压差大、能量递减快、注水见效慢、水窜严重的开发特征。这些特征严重影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2) 注CO2驱机理总体上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和非混相驱, 主要通过降低油水和岩石界面张力, 降低毛细管力, 降低因毛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捕集的原油, 从而提高采收率, 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3) 不同的油藏因油层深度、渗透率、孔隙度、岩性、矿化度、原油密度、油层温度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注CO2提高采收率在靖安油田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星涛.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2.
[2]高海涛.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渗流规律宏观描述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2009.3.
1 岩性参数改变
储层经长期注水后, 岩石矿物及组分都发生了变化, 且就物性不同的储层, 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根据从注水前、后粘土含量变化不难发现, 在样品水驱前后, 粘土矿各组分比例存在很大改变, 粘土量大幅减少, 伊利石含量减少、伊/蒙混层含量增加、绿泥石含量相对含量增加, 但绝对含量降低。以浸泡、冲刷试验可知, 岩心浸、刷后, 高岭石、绿泥石等均增多, 而伊蒙混合量大幅降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水驱下, 长石水解后逐步发生蚀变, 不断形成高岭石, 而且, 淋滤情况十分普遍, 因而也为蒙脱石朝着伊利石的变化, 提供了所需的AL+、K+, 促进年了蒙脱石朝着伊利石的转化。此外, 受到水的冲刷, 岩石中伊蒙层粘土大幅减少, 岩石孔喉所充斥的高岭石团块等, 都导致岩石孔隙的分布日趋分散。粘土膨胀、破碎, 导致粘土的矿物出现水解反应, 或分裂情况, 继而形成了大小在0.5~8.0μm范围内不均匀的碎片, 在区域渗透率不高的地方, 微粒在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迁移, 导致孔渗不断下降。对于水敏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层而言, 一旦混合水矿化度降低到了40mg/m L时, 将会导致渗透率大幅降低。利用电镜扫描法, 可观察到水驱后粘土量的改变: (1) 长石颗粒存在溶蚀现象, 并出现溶孔; (2) 局部粒表绿泥石粘土膜存在溶蚀情况; (3) 部分碎屑颗粒存在溶蚀, 并出现溶孔情况; (4) 部分碎屑存在伊利石化现象, 并发生蚀变; (5) 碎屑存在溶蚀现象, 且存在部分绿泥石膜; (6) 部分碎裂石屑等表面、颗粒均出现细微的裂缝。受到长时间注水作用的影响,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孔道表面的粘土层变薄、减少, 尤其是大孔道表面的粘土, 不断被去除干净, 而附着在长石表面的高岭石, 也受到了严重蚀解, 因而晶形不甚理想。
2 物性参数改变
储层注水之后, 会对粘土、可溶性矿物产生影响, 导致其发生物理、化学等反应, 导致其溶蚀、迁移、碎裂、受堵、被冲出等, 继而引发孔喉度、渗透率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注水开采能够极大地改造储层渗透性, 特别是渗滤通道改变后, 储层中出现通道, 致使采层渗透率剧升, 开采中含水率剧升, 出现水淹。采层水淹后, 渗透率剧升, 其所分布峰值增大。L检1井较原始相渗曲线而言, 在见水之后, 两相的流动范围均呈现右移, 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朝着亲水向驱动;束缚水、油饱和度分别升、减, 等渗点也大幅提高, 油、水渗透率显著升高, 水相渗透率终值大幅升高 (。如图1)
总的来说岩样受到注水作用的影响, 孔壁上的粘土被去除, 原充斥于孔隙内的粘土也被去除, 孔道畅通, 极大地拓展了其直径, 减少了渗流阻力及路径, 因而引发了渗透率的增大。
3 孔隙结构发生改变
水驱前、后, 采层孔隙度发生改变, 这是由于孔喉结构、胶结状及其物性等改变所造成。水驱后, 矿物形态、胶结物粘土量等分别改变, 如此种种致使孔喉结构发生剧变。依据注水前后压汞试验可知, 受注水的作用, 样品的启动压大幅升高, 变化曲线的平缓段剧变, 表面水驱后, 进汞线较之前更陡。退汞线也存在相同规律, 表面水驱之后, 岩石孔隙结构大幅改变, 孔喉分散, 结构中非均质性大幅提高。 表1所展现的是孔喉结构不均匀性, 就参数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孔隙结构中, 分布参数发生变化, 在注水后, 其分选系数、均值等均存在显著降低的情况, 歪度有升高, 这说明水驱之后, 孔喉的分布不匀、更加分散;根据其半径参数的变化可知, 水驱之后中值道半径上升、平均体积比大幅减少, 半径更加复杂;此外, 其连通特征参数也发生改变, 水驱之后, 门槛压上升、进汞饱和度、结构系数等均有降低。说明水驱之后, 孔隙的连通渗流力、储集力变差。
4 含油性改变
含油饱和度大幅降低, 也是注水开发所引发的。在注水采油过程中, 不仅保持了油层的能量, 还借助于注入水的推力, 替代了孔隙中的油。但应注意的是注水推进并不是均匀推进, 而是沿大孔隙、高渗部位推进, 如此势必存在部分油滞留于孔喉内, 导致剩余相对含油量升高, 加之石油逐步被开采, 储层含油度降低。盘古梁C6油藏水驱开发含油变化趋势, 水淹度升高、含水孔隙度增加, 图2即为五里湾C6油藏各开发阶段含油性变化趋势图。
5 润湿性发生改变
就储层岩石而言, 分为亲水、中性、亲油三类。就第一种而言, 水、油分别作为润、非润湿相;而对于第三种而言, 正好相反。润湿相多附着于岩石表面、孔壁等处。就一层岩表而言, 其润湿相附着于颗粒表面、孔壁等处, 多呈现连续分布等情况;而非润湿相多位于孔道中心, 为不连续分布状。就三叠性C6油藏而言, 其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为亲油岩石。因而注水开发时, 受水的作用, 会导致贴附于岩表油膜被去除, 同时, 在分子运动作用下, 岩表的油分子会受到水的作用而被冲刷带走, 导致岩石、油、水间的动态吸脱附平衡关系受到影响, 加之注水的持续冲刷, 导致脱附越来越显著, 最终引发岩表润湿性的改变, 如表1所示。
6 流体性质发生改变
在开采的整个过程中, 含油、含水量变化的同时, 流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鉴于水驱作用, 在原油性质方面, 组分较轻的挥发情况较多, 加之原油在水驱下出现还原反应, 因而原油的轻组分大幅降低, 高组分大幅升高, 原油密度、粘度等升高。所谓的“地层水矿化度”, 主要借助于资料, 对油含量及其饱和度加以明确, 当水驱时, 因矿化度、水矿化度均改变, 因而导致储层水矿化度大幅改变。就注水开发而言, 水驱多体现在浅层的地层水方面, 而且总矿化度减小, 并引发储层见水, 开发段总矿化度大幅减小。
7 电性发生改变
根据岩电试验结果, 淡水水驱下, 电阻率会减小。C6 油藏在长时间水驱下, 其储层中的含油饱和度将大幅降低。与此同时, 感应电阻率也会减小, 在开发的前期, 原油中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而感应电阻率相抵较大, 高达25.1ohmm, 后期电阻率降低为19.2ohmm, 就岩性不变的条件下, 如此降幅多因水淹情况所导致。
对于储层而言, 一旦含油、含水饱和度改变, 土层的声学性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就普通测井而言, 声波的时差多体现在纵波传速的改变。就不同储层而言, 无论对于物性, 还是流体性质, 均会对纵波传速造成干扰。在水驱时, 地层的压力大幅升高, 而与此同时, 矿物之间、胶结物间等的碰触松开, 也导致储层之间的孔喉结构更加复杂。此外, 孔喉的增大导致开发的中后期, 相同产层所存在的声波时差大幅升高, 就该油藏开发前期、后期, 其声波时差分别如下:229.3μs/m、236.3 μs m。
8 结语
(1) 三叠系C6油藏储层见注入水后岩性主要表现为粘土含量组分变化, 总量减小, 同时物性方面表现为渗透率增大, 导致注入水流动能力大幅提高, 尤其是朝着主流线方向提升, 极易引发水驱突进。
(2) 注入水后孔喉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孔吼更加分散, 半径复杂化, 同时储层储集能力变小, 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加强。
(3) 见注入水后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相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别升高、降低、降低。
(4) 见注入水后原油的密度、粘度升高, 对于水总矿化度而言, 大幅降低, 就原油而言, 其流动阻力大幅增加, 同时, 地层水流动性升高。
(5) 见注入水后电阻率降低, 声波时差升高, 表明了储层孔隙增大, 孔吼结构更加复杂, 孔隙中含水率增大, 含油饱和度降低。
摘要:当前, 作为低渗油田使用最多的一种石油开采方法, 注水驱动开发主要指的是在油田开采层的开发过程中, 结合开采层孔隙结构的物性、粘土矿物含量、润湿性等地质特征的动态变化, 明确对流体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因素, 并促进了驱油率、采收率的逐步改变。本文借助于取芯、测井、检验等一系列资料, 就C6油藏开采层水驱作用下电性、岩性、物性、含水性、含油性等一系列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 并探索了其变化规律, 对油藏在开发的下一阶段进一步合理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储层变化,采收率
参考文献
[1]李道品.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关键和核心[J].低渗透油气田, 2006.11:1~7.
[2]闵琪.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