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消失”的黄土高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门前刮过……”

提起黄土高原,是不是第一印象,就是漫天黄沙?然而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市,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森林覆盖面积增长了约56%。如今的延安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真的变绿了吗?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秃山荒原黄尘扬、祖祖辈辈难种粮”是当地人对过去黄土高原的切身感受。我探访的这个地方,是延安的赵家岸村,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通过退耕还林,山上山下完全被绿色覆盖了,黄土高原变成了绿水青山。生态的改变,不仅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在成为村民致富的钱袋子。

规整的二层小楼,干净的村间小路,被绿色群山环绕着的赵家岸村,几乎找不到黄土窑洞的影子,村里的老人们悠闲地唠着家常。

记者:这个院子都是你家的?

延安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张莉:是啊,上下两层有十间房。

村民张莉一家四口住在这儿,非常的宽敞,家里不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自来水、下水道都通上了,今年还刚接了天然气管道,生活和过去住在山坡窑洞时比,不知好上多少倍。

延安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张莉:那时候没有钱,生活环境就是挑水,没有自来水。在山上住着,院子里都是土,那个窑洞有这个屋子的一半大,卧室厨房都在一起,炕是半炕,刚好能睡下四个人。那时候很紧张,比较累,有点过着不想过的感觉。

张莉说,这样的改变要感谢山上的每一棵绿树。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山地村民下山集中居住,连续十多年进行植树复绿。山绿了、水清了、环境好了,村民也有了绿色的生财之道。花卉苗木、大棚温室种植,休闲垂钓,一个个新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全村397名村民人均年收入比整体搬迁前提高近两倍。

有钱了,赵家岸村又开始对原来山坡上废弃窑洞群进行改造,发展绿色民宿,今年4月份,一期54孔窑洞已经开门迎客了。

小朋友:我原本以为延安还有点落后。

记者:来了以后发现呢?

小朋友:植物多,空气清新,房子比我想象的要多多了。

如今,二期改造工程的电力施工已经展开了,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剩下的320孔废弃窑洞焕发新生的同时,要保留原“滋”原“味”。

国网陕西电力延安北关供电所所长 王龙:为了便于窑洞的这个景观美观,我们采用了地埋式的电缆进行供电,这样就能保证每间窑洞的用电,我们都能够敷设到。

延安宝塔区河庄坪镇党委书记 刘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变化,也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我们让游客来体验的不仅仅是窑洞,也要体验采摘,体验耕读文化,而且是生态带来的延安纳暑避凉的生态体验。在享受我们生态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把我们农村的资源整体盘活起来,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THE END
0.致青春:从牧羊娃到艺术团长——王左军的奋斗人生王左军家所在的地区正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黄土坡上满布深坑,一旦雨水较多,坑中长满杂草深不见底,王左军回忆,有好几次在追赶羊群的过程中跌进深坑,皮肉擦伤以致鼻青脸肿自然不必说,而有一次差点连眼睛都碰坏了,如今想来真是心有余悸。jvzquC41yy}/onnrkct/ew44mxq4cƒ<
1.《文汇报》多次与死神擦肩,奔波黄土高原30多年,他找出“生态密码我国西北大地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随着千百年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沙染黄河、风起尘暴,陕西榆林的黄土地更是受风蚀、水蚀双重侵袭。 从2001年起,邵明安带着学生和工作人员,在榆林神木县西沟蛇圪垯村,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野外试验站。十几年过去,方圆约七平方千米的小流域已一改过往茫茫黄jvzquC41pg}t0w|uwcl/gmz0ep5nv€}1:67437mvo
2.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面旗帜高西沟村人数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被誉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治理的标本和样板”。 (一)生态宜居立标杆。几十年来,高西沟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实施了改圈、改厕、改灶、改水、改不良jvzq<84yyy4omk3eqo4dp87244523:;16565:?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