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方法规律总结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一、单元概述初三化学第七单元通常涉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包括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并能够通过化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公式:A + B → AB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公式:AB → A + B例: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3.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公式:A + BC → AC + B例: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氢气。

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公式:AB + CD → AD + CB例: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

2. 反应条件要标注清楚,如“加热”、“点燃”等。

3. 配平化学方程式,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守恒。

4. 气体和沉淀物要在化学式后标注“↑”或“↓”。

四、质量守恒定律1.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 应用于化学计算,确保化学方程式配平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五、化学计算1. 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需要知道物质的摩尔质量。

3.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进而计算出实际质量。

六、实验操作和安全1. 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了解化学试剂的性质,特别是腐蚀性、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

3. 实验后要妥善处理废弃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习题演练1.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第七单元,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逐一解释这些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个知识点是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发生时所写的化学式,并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符号和系数的组合来表示。

方程式的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

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₂ + O₂ → 2H₂O。

在这个例子中,2H₂表示两个氢气分子,O₂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H₂O表示两个水分子。

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着物质的摩尔比例,所以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中,氢气和水的摩尔比例是1:2。

第二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各种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主要包括热能的吸收和释放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当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而当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此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也涉及到能量的变化,当化学键形成时,会释放能量;相反,当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

第三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将反应物放入封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最后得到的反应物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相等。

第四个知识点是化学当量的概念。

化学当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相互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例。

化学当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确定的。

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当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来确定,这个比例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关系。

第五个知识点是溶液的浓度计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而九年级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下面我将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结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在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一炮发声后容器感到炎热,这是因为爆炸反应中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

这里涉及到的知识点是焓变与反应热。

二、溶液的构成与性质变化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汽水、茶水等。

其中,九年级第七单元中我们学到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到了浓度的计算方式。

同时,我们还会了解到一些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室中的应用。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其特点是延展性好、导电性好以及在常温下呈现金属光泽。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料。

在九年级第七单元中,学生会了解到金属元素的周期表分布规律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些重要性质。

比如,氧化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它在空气中易于氧化和腐蚀,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铁生锈现象。

四、碳的化合物及其应用碳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我们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石油、煤等。

比如,乙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丙酮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溶剂。

通过以上的几个小节,我们可以看到九年级第七单元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化学反应、溶液、金属与化合物以及碳化合物等方面的内容。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总的来说,九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对化学现象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七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非常基础但也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揭开物质变化的奥秘。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转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原有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包括反应物、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

其中,反应物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反应的类型和进行的速度。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四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的反应。

例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基团取而代之的反应。

例如,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铁。

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交换位置而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氯化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氯化钠。

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的化学式和产物的化学式组成。

反应物写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写在方程式的右侧,中间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加号或加号两侧的括号表示物质的状态。

例如,2H2 + O2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

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规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价守恒。

质量守恒指反应物的质量等于产物的质量,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电荷保持不变。

原子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中原子的价态保持不变。

四、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这是由于反应物在反应中的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引起的。

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七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它包含了许多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和概念。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知识点,并尝试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介绍它们。

一、原子与离子在化学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每个物质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通常会影响物质的性质。

除了原子,我们还需要了解离子,它是由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的带电粒子。

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二、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强力吸引力,它们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原子结合成分子。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而产生的,而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它描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

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我们需要了解摩尔比例、反应热和反应速率等概念。

四、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离子,这些反应通常会导致溶液中的物质沉淀。

离子反应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

五、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化学与电流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领域。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电解反应和电池反应。

电解反应是指在外加电压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通过电解产生氧化物和还原物。

而电池反应则是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者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六、化学量的计算在化学中,我们需要对化学反应的物质进行计量。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引入了各种化学量的概念,如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和摩尔浓度等。

通过使用这些化学量的概念,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体积和浓度等关键参数。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指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对于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第七单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离子的成分、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情况、酸和碱的理论、中和反应以及制备与性质的关系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离子的成分离子是指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根据离子的正负电荷不同,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Cu2+;阴离子是得到了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SO42-。

离子化反应是指化合物中的化学键断裂并生成离子的过程。

二、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情况电解质是指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物质。

其根据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大量的离子,如HCl、NaOH;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生成少量的离子,如CH3COOH。

三、酸和碱的理论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根据酸的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强酸和弱酸;根据碱的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

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而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四、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中和反应符合质子传递理论,即氢离子(H+)的转移。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和碱的OH-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

五、制备与性质的关系在化学中,制备的方法和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物质的性质。

如制备氯气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二是通过氢氯酸和高锰酸钾的反应制取。

两种方法制备的氯气的性质相同,但前者不带有铁离子,后者带有铁离子。

结语通过对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对离子成分、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情况、酸和碱的理论、中和反应以及制备与性质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法规律总结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1.认识的燃烧的条件并会依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解释“燃烧了”或“没燃烧”的原因。

2.认识灭⽕的原理并会依据灭⽕原理解释“⽕灭了”的原因。

3.知道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点的情况有: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缓慢氧化放热、电器产⽣的电⽕花、发动机等产⽣的各种明⽕。

4.知道着⽕点低的物质容易点燃;知道空⽓流动加快即能提供更多氧⽓,⼜能带⾛⼤量热起到降温作⽤。

5.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灾⾃救等常识。

1.探究燃烧三个条件的实验:提⽰:⽩磷着⽕点是40℃,红磷着⽕点是256℃。

⑴⽣活中我们知道,⽯头和⽔是⽆法燃烧的,由此推理,要燃烧的第⼀个必备条件是必须是可燃物。

⑵如图所⽰的实验现象是:A.铜⽚上的⽩磷燃烧了,B.红磷没燃烧,C.⽔中的⽩磷没有燃烧。

A 与B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点,A 与C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要与氧⽓接触。

⑶综上所述,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是可燃物、要与氧⽓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点。

⑷要使⽔中⽩磷燃烧,⽅法是把氧⽓通到⽩磷上。

2.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现象,并练习有关燃烧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格式:⽇常中,⽩磷要浸没在⽔⾥,原因是⽩磷是可燃物且着⽕点很低,暴露在空⽓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易使温度达到着⽕点⽽燃烧,放在⽔中能隔绝氧⽓。

3.灭⽕原理:⑴灭⽕原理:隔绝氧⽓、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⑵灭⽕原理应⽤:下⾯是⼀些灭⽕实例,试分析所⽤的灭⽕原理:①油锅着⽕可盖上锅盖,灭⽕原理是隔绝氧⽓;②柴草着⽕可泼⽔灭⽕,灭⽕原理是⽔蒸发吸热能使柴草的温度降到着⽕点以下;③森林着⽕可在⼤伙蔓延的前⽅割出⼀条隔离带,灭⽕原理是清除可燃物;④野外野营时,可⽤沙⼟覆盖压灭篝⽕,灭⽕原理是隔绝氧⽓。

4.常见灭⽕器,及灭⽕常识分析(紧扣灭⽕原理进⾏分析和表达):⑴灭⽕器种类及灭⽕对象:扑灭⽊材、棉布等⽕灾常⽤泡沫灭⽕器;扑灭档案、图书、电器、档案材料的⽕灾常⽤CO 2灭⽕器;扑灭燃油、燃⽓的⽕灾常⽤⼲粉灭⽕器。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对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九年级七章的知识点。

一、化学符号与化学式首先,化学符号与化学式是化学中最基本的表示方法。

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化学元素的简略标记,例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为O。

而化学式则用于表示化合物的组成,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

二、元素的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性质也就越复杂。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成分,对于化学反应的预测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离子与化合物离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了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常见的正离子有钠离子Na+,钙离子Ca2+等,而常见的负离子有氯离子Cl-,氧离子O2-等。

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以化学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物质,例如盐(氯化钠NaCl)等。

通过了解离子和化合物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和原理。

四、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原质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

这对于化学实验和药物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溶液与溶解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剂是具有溶解能力的物质,而溶质则是被溶解的物质。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被分散到分子或离子水平的过程。

溶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水中溶解的盐或糖水等。

六、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化学九年级七章的重点内容。

这类反应是指在反应中某些原子的氧化态发生改变,即失去或获得电子。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响。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到达着火点(三者缺一不行,否则不能燃烧)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燃烧的条件确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到达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退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珍贵设备、精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响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快速反响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响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课题2 燃料与热量一、化石燃料①包括煤、石油、自然气(都是混合物)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困难改变而形成的③属于不行再生能源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运用1、煤①称为“工业的粮食”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改变,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①称为“工业的血液”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别(此分别过程是物理改变)⑤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3、自然气(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自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洁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留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枯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快速倒过来,马上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

Na 3CO 2⏹酸雨的危害:①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②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③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

④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二、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酸雨的防治:①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②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③改善汽车用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④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乙醇◆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乙醇具有可燃性:C2H5OH+3O22CO2+3H2O◆乙醇的用途: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重要的化工原料;制成车用乙醇汽油;制造消毒剂;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等。

◆车用乙醇汽油:车用乙醇汽油是将变形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好处:①节省石油资源;②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③促进农业生产。

⏹氢气:见第三单元⏹其他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1.认识的燃烧的条件并会依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解释“燃烧了”或“没燃烧”的原因。

2.认识灭火的原理并会依据灭火原理解释“火灭了”的原因。

3.知道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情况有: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缓慢氧化放热、电器产生的电火花、发动机等产生的各种明火。

4.知道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点燃;知道空气流动加快即能提供更多氧气,又能带走大量热起到降温作用。

5.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自救等常识。

1.探究燃烧三个条件的实验:提示:白磷着火点是40℃,红磷着火点是256℃。

⑴生活中我们知道,石头和水是无法燃烧的,由此推理,要燃 烧的第一个必备条件是必须是可燃物。

⑵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是: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B.红磷没 燃烧,C.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A 与B 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A 与C 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要与氧气接触。

⑶综上所述,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⑷要使水中白磷燃烧,方法是把氧气通到白磷上。

2.缓慢氧化引起的自燃现象,并练习有关燃烧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格式:日常中,白磷要浸没在水里,原因是白磷是可燃物且着火点很低,暴露在空气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易使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放在水中能隔绝氧气。

3.灭火原理:⑴灭火原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⑵灭火原理应用:下面是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所用的灭火原理: ①油锅着火可盖上锅盖,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②柴草着火可泼水灭火,灭火原理是水蒸发吸热能使柴草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③森林着火可在大伙蔓延的前方割出一条隔离带,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④野外野营时,可用沙土覆盖压灭篝火,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4.常见灭火器,及灭火常识分析(紧扣灭火原理进行分析和表达):⑴灭火器种类及灭火对象:扑灭木材、棉布等火灾常用泡沫灭火器;扑灭档案、图书、电器、档案材料的火灾常用CO 2灭火器;扑灭燃油、燃气的火灾常用干粉灭火器。

教 材 重 点学 习 目 标⑵湿抹布作用:酒精灯内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答出常用的灭火方法并解释原因。

用湿抹布盖上。

因为湿抹布能隔绝氧气且水蒸发吸热能使酒精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⑶液体CO2灭火:档案材料着火常用罐装液体二氧化碳灭火,试解释其灭火的原因。

液体二氧化碳气化吸收大量的热能降温;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盖在可燃物表面,能隔绝氧气。

5.通过常见燃烧实例领略“着火点高低、空气流通、燃烧放热的多少”对燃烧的影响:⑴生煤炉时,点燃柴草来引燃煤,原因是柴草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利用柴草燃烧放热才能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⑵室内起火不能打开门窗,原因是空气流通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旺。

⑶试解释:炉火(放热很多)越扇越旺,烛火(放热很少)一扇就灭:炉火放热很多,扇时空气流动加快提供更多氧气。

蜡烛燃烧放热很少,扇时空气流动加快,形成的冷气流带走大量热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⑵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原因是防止火场中的热气流、有害气体和烟尘被吸入人体,危害健康。

教材挖掘 / 教材拓展7.大量细水雾在灭火中的作用:南方有个古镇,绵延一条街的古建筑着火。

消防官兵分成两队,一对消防员用喷水枪向火场及火场周围喷射出大量细微水雾,另一队在火势蔓延的前方拆除部分房屋,试解释消防队员们采取这种灭火方法的原因。

火场周围的大量细水雾能稀释氧气浓度,大量水雾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温度,降低火势;也能减少热辐射,使周围可燃物温度不易很快达到着火点,从而降低火势蔓延速率。

拆除前方的部分房屋即为清除可燃物,可防火势蔓延至整条街。

9.做功引起的燃烧现象(紧扣燃烧三个条件思考、表述):试解释古人钻木可以取火的原因。

木材是可燃物,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钻木时对木头做功使木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着火点而燃烧。

方法提炼 / 规律总结2.注意:解释灭火原因需要答出:采取哪种方式清除可燃物?或为什么能起到稀释氧气甚至隔绝氧气的作用?或为什么能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通过降温降低火势?3.利用燃烧的三个条件解释燃烧现象的一般格式、思路:解释燃烧现象可考的可燃物很多,达到着火点的方式各有不同,与氧气接触与否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常规的答题思路和格式是有所雷同的。

如解释“着了”时,需思考、找出:某X物质有可燃性,通过何种方式与氧气接触的(通入氧气后跟氧气接触、或粉尘飘散在空气中跟氧气接触、或气体泄漏后与氧气接触、或液体挥发成气体逸出后跟氧气接触……);又通过何种方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而燃烧(酒精灯或火柴燃烧放热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热水导热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摩擦、撞击对物体做功使可燃物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达到着火点,通过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发动机、电器、开关、化纤摩擦产生的电火花将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当解释“没着”时,可按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逐条查找“因何原因导致哪一条或哪几条燃烧条件没有满足”导致某X物质没燃烧。

这类题,按照燃烧的三个条件逐条查找、思考,按照固定的语言表达格式表述清楚即可。

5.补充生活生产中其他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1)某些灭火剂X在火场那种特定高温环境下能分解吸热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未必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但温度低反应慢,降低火势,同时减少热辐射,使火场周围的可燃物温度不易很快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对减慢火势蔓延的速率有好处;同时,X受热分解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可燃性的固体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能隔绝氧气,亦或分解出一些类似于氨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无可燃性的气体弥漫在可燃物的周围而隔绝氧气,即使浓度较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氧气,降低火势,减慢火势蔓延的速率,若量大浓度大即能隔绝氧气,熄灭火焰。

(2)高压水枪喷射出“大量细水雾”的灭火效果分析:①大量细水雾蒸发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②细水雾蒸发吸热即使没有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但能降温从而降低火势,也会减少热辐射,使火场周围的可燃物温度不易很快达到着火点,从而降低火势蔓延速率;③大量细水雾弥漫在可燃物周围能隔绝氧气而灭火;即使无法完全的隔绝氧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氧气浓度,使燃烧不旺从而降低火势,降低火势蔓延速率。

(3)扑打法、爆炸法、强力吹风机灭火分析:用湿衣服、树枝扑打时带下去的急速冷空气,或强力吹风机吹出的急速冷空气即能带走大量热起到降温作用,同时也能将可燃物吹散而清除可燃物。

在某些特定的火场环境中可引爆炸药来灭火,此时要注意,炸药爆炸时产生的不是冷气流而是热气流,所以不会起到降温作用,但爆炸产生的气浪能将可燃物吹散,耗氧的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烟尘均无可燃性,弥漫在可燃物周围能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目的。

这与热气流也能吹灭蜡烛的道理一样,蜡烛是气态蜡燃烧产生火焰,急速热气流不可能起到降温作用,但能吹散蜡蒸气而清除可燃物。

(4)提醒:依据灭火原理解释灭火现象时,既要看降温的程度、隔绝氧气的程度,也要留意关键字眼,如火“灭了”还是“仅仅控制住火势”,不同情况,“用词和语言论述的语气”是不同的。

基础演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知识可用帮我们远离火灾,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A.使用蜡烛时不慎将书本引燃,用湿布盖灭B.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2.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A.拨打119火警电话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着墙壁跑离着火区域3.夜间液化气报警器显示漏气,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A.开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阀门,开窗通风C.跳楼逃离D.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5.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灭火原理是()A.降温到酒精着火点以下B.移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的着火点D.隔绝空气和氧气6.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C.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前方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7.下层楼房起火,下列自救办法不可取...的是 ( ) A.关闭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通道 D .做电梯下楼或跳楼二、填空题9.有下列6种物品:①汽油 ②精密仪器 ③木材 ④棉布 ⑤档案材料 ⑥天然气。

万一这些物品失火,请选择合适的灭火器,将物品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1)泡沫水基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二氧化碳灭火器 。

9. ③④ ①⑥ ②⑤三、简答题10.右图是对燃着的蜡烛进行的实验。

(1)扣上烧杯后A 中蜡烛没有立即熄灭的原因是什么?(2)解释B 中蜡烛熄灭的原因。

10.(1)烧杯内的空气中仍含有一定量氧气。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笼罩在蜡烛周围隔绝了氧气。

13.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

(1)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

(2)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13.(1)木柴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利用木柴燃烧放出的热量方能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3)空气流动加快,提供了更多氧气。

一、简答题14.在一次失火后的现场处理中,消防人员发现某种易燃物质保存了下来。

分析原因得知该物质中添加了一种阻燃剂。

当火情出现时,这种阻燃剂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生成能 力 提 升碳酸钠 溶液 稀盐酸的产物覆盖在易燃物质表面。

这些都起到了阻止该物质燃烧的作用。

(1)从燃烧条件分析,这种易燃物质没有燃烧的原因。

(2)推测这种阻燃剂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应具有的化学性质(写出一点即可): 。

14.(1)阻燃剂反应吸热,降低了易燃物质周围的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该易燃物质的着火点。

阳燃剂反应的产物覆盖在该易燃物质的表面,隔绝了氧气(空气)。

(2)不燃烧*15.在观看安全教育影片时,同学们发现这样一个场景:某气站旁的一个木材厂发生火灾,一部分消防队员向燃着的木材喷射细小的水雾,一部分消防队员搬离未燃烧的木材;紧挨着的气站并没有发生火灾,但是,消防队员还是向一些乙炔罐、氧气罐、氩气罐喷水。

(1)向燃着的木材喷射水雾,是为了 ,搬离未燃烧的木材是为了 ,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THE END
0.一线员工必备的五分钟安全思考法”灭火基本知识 面对初起火灾,必须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科学合理使用灭火器材和灭火剂。如: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窒息灭火法、抑制灭火法。 1.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 由消防燃烧理论得知,燃烧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三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灭火方法就是研究如何消除或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使火熄灭。 灭火方法可归纳为: 2.冷却灭火法: 将灭火剂 jvzquC41yy}/onnrkct/ew45fg9y9u8
1.班组长安全培训内容6篇(全文)4.灭火基本知识: 面对初起火灾,必须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科学合理使用灭火器材和灭火剂。如: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窒息灭火法、抑制灭火法。 4.1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 有消防燃烧理论得知,燃烧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三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灭火方法就是研究如何消除或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使火熄灭。灭火方法可归纳为: 4.1.1冷却灭火法: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govnb8€{0jvsm
2.水能灭火.是不是所有物质燃烧都可以用水灭火呢?小星查阅资料发现↑,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 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q}1ujoukhnfa6;cdki:ed8f5mghhgggf9ge;68f:;5;7
3.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教案(通用7篇)1.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2.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3.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难点: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2.常用灭火方法及使用范围。 3.对“酸雨”的探究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讲解]: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ct07@>:3;4ivvq
4.HCIA华为ICT工程师华为海因里希法则4.1.1UPS基本原理 什么是UPS : UPS即不间断电源。UPS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具备稳压、稳频、滤波、抗电磁和射频干扰、防电压浪涌等功能的电力保护系统。 UPS的组成: UPS的主要功能单元-整流 整流器的功能: 完成交流转换为直流的电路(AC/DC)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7<7;==5:1gsvrhng1jfvjnnu1745;=3968
5.2025贵州省考行测万人模考第五季贵州公务员考试网14.(单选题)关于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乒乓球比赛中,旋转球的变化轨迹是因为马格努斯效应 B.高尔夫球表面有坑洼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C.跳水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快,是因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赛车比赛中,赛车的流线型车身是为了增加空气对赛车的下压力 jvzquC41iwozcwl0jwguw7hqo1814=4334?03B7536:/j}rn
6.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试题20177.常用的灭火器有哪些? 泡?灭火器、清水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8.我国的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 119 9.灭火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冷却灭火法、窒息灭火法、隔离灭火法、化学抑制灭火法 10.报火警要讲清哪些内容? (1)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yjkzwt04967:54ivvq
7.煤矿电气试验检修工考试复习试题机械电气考试试题矿业学院123、对操作电源的基本要求是要有足够的( d )。 a、准确性 b、稳定性 c 、快速性 d、可靠性 124、从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来说,互感器就是一种( b )。 a、电容器 b、变压器 c 、电抗器 d、特殊变压器 125、GL系列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既具有( a )的感应型元件。 jvzquC41yy}/otfs0qxh1qyon1813942;1741>>8:54tj}rn
8.应急疏散演练实施方案(通用11篇)三查(一查火场院是否有人被困、二查燃烧什么物质、三查从那里进火场最近);三看(看火烟方向、二看建筑结构、三看环境);九定(定方向、定火势、定性质、定结构、定通路、定重点、定战力、定路线),确定灭火策略。正确使用消防器材,进行灭火工作。 1、根据物质燃烧原理,灭火的基本方法,就是为了燃烧必须具备的基本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ppok{wgo1:92357687mvon
9.电厂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jvzquC41yy}/{~|gpoo/exr1hctxgw4zkpjf1<=727;90qyon
10.保护森林资源范文隔离可燃物,隔离空气,使可燃物温度低于燃点。要掌握好灭火的3种基本方法:隔离空气(窒息);冷却法;封锁可燃物法。还要掌握关键的两种扑救林火方法,直接灭火的扑打法(土灭火法,水灭火法);间接灭火(挖沟、隔离带,以火灭火)。通过理论学习,使消防队员进一步掌握灭火原理和扑火知识,才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能力。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7474ivvq
11.火法冶金的原理范例6篇随着有色冶金工程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有色金属冶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会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我们该跟有色冶金课程体系的目标寻求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增强目前的有色冶金工程的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对有色冶金学的基本内容、原理、方法和工艺能够有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且能够将知识引用到具体的有色冶金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468>537mvon
12.中医学通用12篇古人说为,客观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水能使草木生长,叫做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称火生土;土中可以埋藏金石及各种矿物质,故曰土生金;金属又可以熔化为液体故曰金生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做相生。但又认为,水能灭火,称为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故曰火克金jvzquC41spp{0zguj{/exr1jcuxgw4858?/j}rn
13.风能资源范文10篇(全文)无独有偶,早在1980年,我国黑龙江大丰林业局机修厂的郭跃尊就根据这一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风力灭火机。这种灭火机重5.7千克,可喷出强度在32级以上的飓风,使火瞬间熄灭。这种风力灭火机在扑救小兴安岭的一场大火中大显神威,将2万多亩森林大火全部扑灭;而且在大兴安岭的恶性火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y4poe8ƒp0jvsm
14.关于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精选10篇)〔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iwj}wg1813A6323734A9;a3=57>;: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