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科技

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答记者问

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在内容安排上,这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有所不同,它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了同一个部分去讲。对此大家都很关注,请问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穆红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

过去党代会的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一新的摆布,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精品悦读

第一现场丨推动数字化转型 构建继教发展新格局

校长面对面丨山东开放大学:创新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组织转型是决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海光:共享教育大数据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THE END
0.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快评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春野浮绿,万物新生。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25-03-08让年轻人敢于“jvzq<84yyy4k{k3ep1xnv|~34660|}4f{ln{v87244641}7244642>d4336:4=:240nuo
1.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南方plus大力发展基础研究、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连日来,围绕如何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他们建议,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科技创新,创新育人范式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81345d9=9769;/j}rn
2.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意义概括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境界高远、意蕴深厚,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教育、人才的更强需求和更大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jvzq<84ck0xve7jfw0io1wjyunotv8sgyujfvjnn14634:6372690qyon
3.[观点]张志勇:推动教育现代化要关注六个统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jvzquC41pg}t0ksw0gjv0ls1|z5y|my166=efkf5hgi:6ni5;c>89>8cghi12n<80jzn
4.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政治建设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文主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重点任务和高校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jvzquC41yy}/s~s|j0ipo8uwd1w{|ƒx1nfpta;;341€{l|44249138y424913:;a3282:A3jvor
5.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还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进行了总体布局,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进行阐述,提出了“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明确要求。这jvzq<84o0lc0ls1toz{is~d146369>1v46369>42a823:7699;9a€fr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