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全方位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五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极端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介绍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情况,特别是深化“四新”建设、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

一体化推进“四新”建设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像面皮自然包裹肉馅一样,我们也要把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揉’进对应的专业课程里。”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赵双良说。华东理工大学系统性开展绿色工程教育,推动“绿色工程12项原则”进课堂教学、进教材案例、进实践平台、进科学研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四新”建设全面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变革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新工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交叉融合再出新,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推进建设12个未来技术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新医科建设方面,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制度。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举办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支持11所高校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6所高校开展九年制中医学教育,推动“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布局建设18个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新农科建设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起新农科建设完整体系,设立407个新农科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出“大国三农”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出版了《耕读教育十讲》首部新农科新形态教材,打造建设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加强种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支持48所高校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布局建设3个生物育种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质量培养种业创新人才,有力支撑引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

新文科建设方面,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项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000多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布局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相关人才培养。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推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紧密结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化交叉融合,全面深化、一体化推进“四新”建设。

一是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实施《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

二是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加快集成电路、储能、生物育种、医学攻关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认证体系,推进农林高校与农科院开展“一省一校一院”农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入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农林人才培养改革。

三是深化内容方法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关键领域专门人才培养,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构建中医药经典教学新生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加快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继续办好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

四是深化理论实践创新,深入开展“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从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评估评价等维度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跟踪指导和总结推广,引领高等教育提质创新。

出台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文件

“在交流、学习中,我充分领略了数学之美。”不久前,四川大学数学学院2019级拔尖班学生牛睿杰参加了中国数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论坛,很有感触。

“对于数学研究的兴趣,源于高中时‘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的引领。到了大学,得益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我进入最喜欢的专业学习,一步步深入数学世界,踏上研究之路。”牛睿杰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格局变化。出台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等文件,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总体部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链条融合、学段衔接、主体协同,实现全方位布局推进。在育人链条上,完善人才早期发现、多元选拔、贯通培养、科学评价、长期支持机制;在领域布局上,覆盖基础和应用学科,涵盖理、工、农、医、文等重点学科领域;在育人主体上,实现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实质性协同联动;在推进方式上,实现长远布局和解决当下急需紧密结合。

二是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现重点突破。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经过计划1.0、2.0的接续实施,已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已毕业十届本科毕业生13126名,96.0%的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50%以上的学生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深造。已经博士毕业的1000余名学生分布在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我国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全球布局网络,部分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已崭露头角,表现出极好的发展潜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拔尖学生选拔分流和使用机制、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深入实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建强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机制创新和模式变革,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现系统提升。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了一批专业特色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传统院系和学科壁垒,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组织模式创新牵引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引导高校分类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阵。

目前,特色学院建设高校已经与70余家科研院所、5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本科在校生约9.2万人。此外,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创新研究院,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切实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深层变革,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四是推动关键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实现补链强链。围绕关键领域,创新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聚焦集成电路领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布局建设8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支持建设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其中70%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就业。

聚焦关键软件领域,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首批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5大领域,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和软件产业生态构建。聚焦网络安全领域,布局建设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聚焦储能技术领域,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多项举措,加快培养掌握自主技术的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日子就像这红彤彤的樱桃一样甜。”在陕西省合阳县方寨村,村民雷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蔡宇良指导下,首次种植12亩樱桃,当年就挣了13万元。

面对中西部发展的短板,要在国家战略和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2021年9月,《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印发,让中西部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上打破常规,聚焦人、财、物,帮助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布局一批重大平台和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持续、精准“输血”,培育、强化“造血”功能。

二是推动高校集群发展。主动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建强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发挥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西南高等教育开放高地,构筑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引领,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科专业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提升中西部办学与区域发展匹配度。

四是加快建设战略平台。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高等研究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原始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开辟新模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打开新局面,为区域发展注入新能量。同时,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引导高校分类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阵。

以数字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慕课正在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助推课堂变革。

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田威教授不仅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了课堂,还带领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同一个实验室实时互动——屏幕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通力协作,体验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装配”过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从“建、用、学、管”多个层面大力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先后召开了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发起成立了“世界慕课联盟”。推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2.7万门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以及6.5万余条各类学习资源,累计访问量达292亿次,学习者接近5亿人次,用户覆盖166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世界首个《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组织全球72所高校和机构的200余位专家编写,汇聚世界50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的举措成就,推出全球首个“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推动“慕课出海”,为印尼提供104门高水平慕课,两个慕课国际平台为全球学习者开设英语、德语等14个语种近千门慕课课程,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加强智慧高教平台建设,打造内容丰富、服务高效的高等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一是丰富平台资源。以数字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上线一批优秀慕课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加快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广泛共享与应用,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二是拓展平台功能。推进“虚拟仿真实验2.0”建设,上线“创课平台”,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重点扩大创新创业优秀项目路演、虚拟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三是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建设在线学分课程监测中心,开展教与学大数据监测与分析试点,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

THE END
0.周海涛等: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支点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拔尖创新人才愈来愈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学界对拔尖创新人才本身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对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重点培养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紧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1],应注重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并采用多jvzq<84o0lc0ls1toz{ep4zy{5x||142852@4v42852@78a4723;79637/j}rn
1.坚定文化自信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征程上教育必须担负起的职责和使命。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面向少数还是面向人人?一个能不断涌现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有着怎样的面貌? jvzq<84yyy4k{k3ep1xnvƒll{d532;8291z32;8293>`4:6329689<3jvor
2.构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新浪财经构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转自:光明日报 【各抒己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主题刊发多篇文章,如《加强系统谋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估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6/485eql2kpe~jo{f67;?72B3ujvsm
3.新时代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审与体系优化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注重追赶性、选拔性和学术性的理念导向。当前,我国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亟须以系统思维对其进行理念重审。过于注重追赶性容易扰乱整体人才培养节奏,过于注重选拔性容易造成竞争泛化并导致教育内卷,过于注重学术性容易窄化拔尖创新jvzquC41yy}/nyxu{0kew7hp1463585:335d4B6:c9?3694rcik/j}r
4.人才招聘jvzquC41|jgprrs0pgkr0lto0et0
5.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闭幕培清北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会专家指出,在数字化深刻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培清北模式”所体现的“顶尖师资 + 分层课程 + 科技赋能”的创新思路,是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这种以科技驱动教育质量和公平协同发展的路径,为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借鉴,有望为社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注入新动能。 jvzquC41zwkrk~3eqo5259937:>2;8882;=86:=
6.教育部:高校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吴岩提及,今年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战略合作,做出重大突破,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口前移,将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时一起开展资助优秀本科生的试点,这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进行的全新探索。 吴岩表示,教育部还将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jvzquC41mgbp7xflw4ff~3ep1814<429360e:;89c72;9631rghg7mvo
7.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丨怀进鹏: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丨怀进鹏: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审议通过。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jvzquC41yy}/{rhck0ipo8gtkgl03973;9=877mvon
8.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性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任务,这对整个教育体系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jvzq<84o0lc0ls1toz{ep4zy{5x||142842>4v42842>6:a4723995366/j}rn
9.教育强国建设中区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我国历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更加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支持条件。拔尖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lq14285/:7/475eql2kpggto}s964888B3ujvsm
10.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及分类体系在此政策导向下,高水平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也强调多维能力发展,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就将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这种结构化、多维度的培养特征有利于真正激发拔尖人才为人民谋求共同利益的同理心和奉献精神,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等教育使命的明确回应。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jvzquC41ehj/z~xv0gjv0ls1kplp1:54:1?8:B3jvo
11.郭鹏: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郭鹏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jvzq<84gfwibvrtp0pkxu7hp1463698231l53
12.两会快讯丨教育部: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证券时报网讯,据中国网消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去年年底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应该jvzquC41yy}/u}hp0eun1jwvkerf1mjvckr03:9386
13.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今天,教育部举办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的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介绍,将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解决“卡jvzq<84pgyy/{xzvj0io1ps142852<4v42852<53a3;22?:680nuo
14.副部长吴岩一行调研复旦大学并听取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汇报吴岩一行首先出席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 焦扬对吴岩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复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教育部从2009年起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前瞻性。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路径,复旦大学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jvzquC41lyi/h~icp0kew7hp17g0fj4e4792;j9:42711yfig0nuo
15.以多样化路径个性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方法是推进教育多样化,实现更高的教育包容性。教育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招生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招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关口,只有选拔出好苗子,才能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基计划”就是要不拘一格,让少数有极强天赋的学生不受限于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能脱颖而出。尤其是各高校纷纷加jvzquC41gf{/eww0ep5mk|y142852=761v814=5646e64?;9:7930|mvon
16.【中国高等教育】洪军:构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思考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构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持。拔尖创新人jvzq<84pgyy/zsyw0gjv0ls1kplp1:524181:;6:0jzn
17.《中国教育报》:“四个布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今,学校已在省级和校级层面分别布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群,并设立了包括20个综合和42个单项在内的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项目,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梯队网络”。同时,学校还在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jvzquC41hwzvtn3uwfg/gmz0ep57f8:c1e91:<:c7783:;4rcik/j}r
18.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更重视博士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标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一些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关培养项目,如在2009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成立钱学森力学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jvzq<84pgyy/w|ye0gjv0ls1kplp1:5781>99?<0jvs
19.【七秩荣光谱写华章】李四光学院:开拓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大胆探索、勇于实践,2012年4月,在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共同指导和支持下,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携手成立“C²科教战略联盟”。同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签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李四光学院自此应运而生。2012年至今,李四光学院已走过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jvzquC41yy}/e~l0gf{/ew4kphu039:2817139950jzn
20.高等教育】罗嗣海:培养有地方特色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编者按:由教育部创办并主管的期刊《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6期刊发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署名文章《培养有地方特色拔尖创新人才 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原文如下: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高校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可为,需要瞄准产业最前端,精准服务jvzquC41yy}/plz0gf{/ew4kphu0396213?28=60jvs
21.加快构建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郑州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大力开展高校与中小学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行动,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段课程衔接,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完善基础教育保障机制,打造成长平台 jvzq<84pgyy/jww0ep5tp|1ctzjeuj131775>75;773;@8288854
22.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这样部署→今天(9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部署加快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据了解,基础学科一般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等,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确保创新型人才持续补给的基石。 jvzquC41yy}/eww0ep5og€xegpzft8scvk|f1pi1mz532;9292?0v;5462=1;h:489>6:;50ujznn
23.遵循成长规律,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加强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选拔标准与培养方式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造就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7049751373:8h322<.69648;;70qyon
24.第四届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高端论坛成功举办新闻动态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高端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丁钢以“完善从资优到强基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主题进行大会报告,强调资优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育的必要性,在构建完善从资优儿童早期发现培育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体系过程中jvzq<84lm{4tewz0gf{/ew4c14633:7281:75:3jvor
25.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我国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既有对个人接受优质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满意,也包含对教育全面振兴进而实现人才涌现、科技进步、国家富强的满意。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教育,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人才高水平自主培养,全面增强jvzquC41|nmm0|iwe0kew7hp1ktgq8629;528B>0jvs
26.创新构建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jvzquC41yy}/s|yjgqxz0ls1|j{bpzz1dmpy1;53;/651971ea724=8383;50qyo
27.理工先锋姚锋敏:于变局中开新局,打造经管一流本科建设新格局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吹响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角。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姚锋敏表示,我们唯有抢抓机遇,主动担当,筑牢学院本科教育基础,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方能全面落实学校战略部署,满足社会需求jvzquC41yy}/j{gwuv4ff~3ep1oohx4362:04:6550nuo
28.以人才培养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高校应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661}7245662=d784<33=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