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吴俊范:《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考察研究》出版变迁第二节

书 名: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考察研究

作 者:吴俊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作者简介

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史。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7—20世纪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近百年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变化与民众生计适应研究》等课题。主要著作有《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考察研究》、《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文明与气候》(译著)等。

内容简介

唐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其海岸带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重要领域。本书以扎实的史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全景式地描绘了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过程。本书既有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变迁的全面梳理,亦有针对各主要地貌区环境特征的翔实个案研究,尤其是对长江口、杭州湾、典型“淤涨型海岸”、舟山群岛等的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及人地关系图景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和阐发。本书可供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环境史方向的读者参阅。

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的学术史

第一章 河口、海岸线、海塘与湿地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视域下的河口动力与海岸地貌

第二节 历史地理视域下的海岸线与海塘

第三节 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 东部感潮区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

第三章 港口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第一节 港口史

第二节 港口地理环境

第四章 海岸带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史研究

第一节 气候变迁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史

第五章 海岛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第一节 海岛史料

第二节 海岛开发史

第二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环境要素的演变脉络

第六章 海岸线、成陆与滩涂开发模式

第一节 千年以来的海岸线变化与成陆过程

第二节 传统的滩涂开发模式

第七章 潮汐影响、滨海聚落与沙田水利

第一节 潮汐影响

第二节 滨海水系与聚落

第三节 长江口沙田区的水利与聚落

第八章 海岛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

第一节 渔业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盐业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与聚落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第三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案例研究

第九章 清中期以来舟山群岛的聚落生态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岙与聚落

第二节 聚落向海的扩展过程

第三节 小结

第十章 宋代以来舟山群岛的经济开发与自然灾害

第一节 经济开发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第三节 小结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长江河口地区水环境演变与常熟福山围圩造田

第一节 近代以前长江河口南岸的演变与福山塘的开发

第二节 近代澄通河段演变与福山围圩造田

第三节 20世纪中期以来福山江岸持续淤涨与围圩造田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二章 近代以来横沙岛的变迁与经济开发

第一节 橫沙岛的雏形

第二节 横沙岛的形成

第三节 横沙岛的扩展

第四节 横沙岛经济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崇明岛避潮墩与军事墩的分布及演变

第一节 军事墩的修建与分布

第二节 避潮墩的修建与分布

第三节 现今军事墩和避潮墩情况

第四节 小结

第十四章 明代以来奉贤海塘内外水系变迁研究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海塘修筑对水系的促变

第二节 民国时期涵洞开凿与夹塘水系的北向贯通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塘水系的贯连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五章 历史时期三北平原东河区水系变迁研究

第一节 三北平原的水系特征

第二节 东河区的水系构建

第三节 直江水系的构建

第四节 小结

第十六章 明代以来滨海军事卫所临山卫地理格局的变迁

第一节 明代临山卫的军事地理格局

第二节 清代临山军城向民城的转型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环境变迁考察

第十七章 杭州湾北海岸带环境变迁考察

第一节 三山岬角的海岸线及地理环境变化

第二节 黄湾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和布局

第三节 钱塘江潮观潮体验

第四节 鱼鳞大海塘及海塘后的城镇聚落

第五节 金山卫海岸线考察

第六节 小结

第十八章 杭州湾南海岸带环境变迁考察

第一节 慈溪、北仑盐场生产遗迹及海涂现状

第二节 观海卫与镇海口海防遗址群

第三节 甬江河口雍沙与宁波港口兴衰

第四节 鄞江感潮区碶堰水利工程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九章 常熟低地湖荡开发与水环境变迁考察——以昆承湖、尚湖、南湖荡为中心

第一节 昆承湖开发现状与湖区生态资源变化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湖兴废始末及湿地公园的构建

第三节 南湖荡的变迁与血吸虫病的防治

第四节 小结

第二十章 崇明岛水系、水利与防潮体系环境考察

第一节 崇明岛水网形态及水闸的引排作用

第二节 崇明岛海塘与护岸工程的历史及现状

第三节 崇明岛避潮墩的历史及遗留情況

第四节 小结

第二十一章 长兴、横沙二岛经济开发、水利与圩田考察

第一节 长兴岛的农业与工业开发

第二节 长兴岛的水利工程

第三节 橫沙岛的水利

第四节 横沙岛的围圩活动

第五节 小结

第二十二章 黄浦江口东部海岸带与古聚落考察

第一节 明代以前江东海岸带的环境状況

第二节 明代海岸的坍进及军防、航运情況

第三节 清代以来海岸及军防聚落的变迁

第四节 水系及古镇

第二十三章 南汇滩涂开发史与民众生计变迁考察

第一节 南汇海涂发育史与聚落土地利用概况

第二节 芦潮港地区的民众生计史

第三节 小结

第二十四章 萧绍平原的水系与水利遗存考察

第一节 鉴湖的遗存

第二节 萧绍平原的海塘与闸堰

第三节 浙东运河及其遗存

第四节 小结

后记

无人机拍摄崇明岛农场水稻收割图

无人机拍摄长兴岛滩涂淤涨图

前 言

河口海岸带地区是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地区,也是自然环境高度脆弱和敏感区域。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带地区面临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从历史地理变迁的角度厘清海岸带及大河三角洲地区的长期自然过程、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效应等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唐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其海岸带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重要领域。在海洋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近现代时期,海岸带环境和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为紧密关联。尤其是从自然地理的层面,长江三角洲海岸线、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及成陆区域的推移,影响着整个区域的水系、水文、水利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塑造着整个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历史进程。

今高桥中学内永乐御碑处

在中国史领域内,已有的江南研究、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研究及环境史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苏松常、杭嘉湖地区,对海岸带环境因子变化与社会相关变化的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但对于海岸带自然环境变迁史的整体观察明显不足。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海岸带环境要素历史变化的复原和研究,时间上不够连续,空间上不够全面,许多重要的环境要素没有纳入,不同要素之间缺乏关联,以致我们无法摸清长三角海岸带环境变迁的历史脉络,更无从概括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以最重要的河口及海岸环境研究而言,现代地理学者以河口动力和海岸沉积地貌的演变为重点,历史学者以人工海塘建设或堰闸水利整治为重点,但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海岸环境要素远不止这些。外至沙洲岛屿的形成与圩田开发,基岩海岛的滩涂农垦和盐场生产,海上运输与航道环境的变化,渔汛的发生与渔场位置的迁移;内到滨海滩涂湿地的改造,盐、渔、农业土地利用的方式,内河水系与滩涂水系的沟通,引潮、拒潮与内陆排涝系统的整合;再进一步,到人居聚落及市镇的兴起和展拓、贸易港口的兴衰、百姓生计所赖的海洋资源,均属海岸环境系统所涵盖的要素。面对如此繁多的要素内容和复杂的历史演替过程,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个案式的剖析,更需要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格局下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否则也无从提炼长时段人地关系的规律。

宁波它山堰俯瞰图

近年来,本团队致力于在生态联系的视野下全面建立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历史演变的资料体系,以期推动区域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及相关社会经济变化的整体研究。我们以勾画时空“全图景”为目标,坚持多源资料的广泛搜求和跨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以史料考订与分析为基本依据,又要避免陷入冗杂的资料堆里而致视野受限。资料方面,对古今江南各地的方志、文集、笔记、地籍图册、地理舆图等进行细致搜集,以及海岸环境资料的提取;同时利用自然地理学界的海岸带钻孔资料数据、土壤分布数据及考古遗址报告的成果,以补文字记载之缺。方法方面,在梳理和分析历史文献与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还充分发扬历史地理学注重实地调查的优秀传统。长期以来,团队成员风餐露宿,迎风踏浪,求索于漫漫海岸线的市镇、乡村、田野和滩涂,探察历史地理遗存,与海边的居民交谈,记录人民群众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真实经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散点式的调查与访谈,使我们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史的理解更加“接地气”,积少成多,我们不断获得超出书本记载之外的知识,向全景式描绘长江三角洲海岸地区历史地理环境变迁过程的目标靠拢。

现在呈现给学界及社会的这本书,是我们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性研究的初步成果。言其“初步”,是指书中所收录的专题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局部地区的个案;即使是第二篇提出了全区域范畴内若干要点问题的历史脉络,但对这些方面人地规律的概括和揭示,尚需更多类型个案与史料数据的支撑。但每一章节均是本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各种要素互相影响这一根本原则,去研讨一个局部区域的某一典型问题,故而区域虽小,却均可从侧面体现出海岸带地区人地关系的共性机制。该部分更是力求以全区域为架构来呈现一些重要专题(如海岸线、滩涂、潮汐)的实质内涵,力求对海岸带地区广泛存在的、能够深刻体现陆海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若干要点问题,提出概念性的认识,并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路。

黄湾炮台山上鸟瞰昔日盐场

本书分为四篇。

第一篇,是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问题源流与知识谱系的梳理。毋庸置疑,目前不同学科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环境因子变迁史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积累,这些成果是我们进一步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综合研究的前期基础,也是坚实的知识平台,必须对此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述。本书将这些知识和成果归纳为五大问题,即河口海岸地理环境变迁问题、陆域感潮区地理环境变迁问题、港口地理环境变迁问题、区域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问题、海岛地理环境变迁问题。在对每一个问题的相关前期成果进行谱系化梳理之后,进一步指出深化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第二篇,侧重于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环境要素演变的历史脉络,并力求对其背后的人地关系实质和长期规律进行基本的概括和总结。本篇着重概括的海岸带环境要素有长江口海岸线、陆域滨海的滩涂、海潮与江潮、沿江沙田、滨海聚落、海岛自然资源等。这些要素均是我国东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的、能够深刻体现陆海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媒介点,前人对此也并非没有个案式的研究,但大多限于局域性的史料呈现和细节描述,很少在时空全景层面上进行人地机制的观察、概括和总结。立足于整体区域范畴,基于前人及个人前期研究的积累,作者力求在这些要素的概念认知方面有些许突破。

第三篇,是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各个亚区域环境变迁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归纳总结大区域、长时间尺度人地关系规律的基础,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以突出该地理单元的环境典型性及相关主导生态因子为原则。综观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化,总是坍涨相循,但长江三角洲海岸线总体大势为向海推进,相对稳定的淤涨期能够更好地承载人类开发利用滨海土地和海洋资源的活动,淤涨型海岸是观察海陆交接带人地关系的良好舞台,因此,本部分案例尤为侧重长江三角洲向海推进过程中典型淤涨型平原(如奉贤平原、三北平原、常熟福山围垦区)及河口堆积沙洲(如崇明岛、横沙岛)的人类开发机制的研究,聚焦于陆地增涨态势下人们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如何进行盐业、渔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如何创造出滨海水利灌溉系统等重要问题。长江三角洲滨海及近海岛屿长期作为海防前哨和军事要地,其聚落景观的发育深受军事地理变化的影响,本部分针对这一关系,特别选取了崇明岛墩台个案及临山卫城市景观个案,进行海洋地区人居环境内在发展机制的探索。另外,本部分个案也尤其关注长期被史学界忽略的人类在海岛环境下丰富多彩的生产及生活面貌,对历史时期舟山群岛人居环境与社会经济开发过程进行了具体而微的研究。当然,对于如此广阔的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地理环境演变,仅凭目前我们所呈现的这些个案,难以很好地揭示其博大精深的人地关系内涵,后续的案例研究正在推进。

第四篇,集中了我们最近一年多时间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开展田野勘察及实地访谈研究的八篇考察报告,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互融互动的新范式的学术成果。在此次田野勘察计划启动之初,我原本打算只是忠实地记录每个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现状,发掘作为环境变化证明的历史地理景观遗存,记载当地人的生计方式和生活记忆,最后把所得的见闻和思考作为我们复原环境变化过程的一种补充资料。但在一次次走村串户的考察访问中,我发现在地景观所蕴含历史地理信息的丰富程度、民众生计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滨海人居环境有别于内陆地区的个性化程度,远远超出以前我仅通过文字史料所达到的理解,有些甚至颠覆了被书斋学问家长期引以为“常识”的认知。例如,关于长江三角洲滨海聚落中遍布水井的现象,引起我们对滨海民众利用水资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前以为在这样一个亚热带气候区,降雨量及地表水丰富,河道纵横交错,没有必要再过多仰赖地下水资源。在滨海开发的早期,人们为抵御咸潮影响,多有通过水井获取淡水,但随着河流体系的完善以及内陆河流向海延伸,地表水唾手可得,水井似乎用处不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在青浦这样已经偏于内陆的地区,还是在奉贤、慈溪北部这样距离海岸线较近的地区,抑或是在崇明岛、长兴岛这样位居海口的沙洲岛屿上,水井都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在村村已通自来水的今天,民户住宅旁的水井赫然可见,井水被用来洗衣洗菜、浇灌田园,它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水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种区域环境基因式的用水方式。考古所发掘的诸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古代村庄和市镇遗址,水井毫无例外都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要素。

金山筱官墩遗址

水井的案例,激发我们从古今贯通的视野去广泛搜集证据,以“历史与现实”互相映照的情怀去书写长江三角洲滨海地区的开发史。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本书特别呈现了本团队以田野调查信息与历史文献资料紧密结合所创作的八篇考察报告。报告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场景、每一种地理样态、每一类生活生产方式,都有其发生和存在的具体历史地理背景,都需要对其历史演变的脉络进行分析和概括。这部分内容覆盖了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各主要地貌区,包括长江口及杭州湾两岸地区的综合考察,也包含常熟、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南汇、萧绍平原、慈溪平原等典型海岸地区主导景观的个案报告,希望这种范式的学术成果,能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变迁的整体研究起到切切实实的添砖加瓦的作用。

总之,本书试图探索的是一种真正将历史文献记录与田野考察信息紧密结合的环境变迁研究方法,旨在通过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水系变化、海岸线变化、岛屿开发、滩涂改造等诸多方面典型案例的具体研究,证明实地考察资料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由今溯古、由古推今”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描述和分析。本书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环境变迁历史过程的全景式描绘,均以扎实的史料分析为基础,并密切结合了自然科学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提高田野考察方法与历史文献考订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性,以此推动历史地理区域研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

THE END
0.高抒教授出任国际著名刊物MarineGeology主编|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在过去的5年中,高抒教授积极承担编辑部审稿等工作,其研究团队在该刊物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涉及潮汐环境(潮滩、潮汐汊道、海岸盐沼湿地)地貌动力过程、陆架泥质沉积和河口湾沉积体系演化、人类活动对海岸沉积地貌的影响等内容。2014年,在Marine Geology创刊50周年纪念专辑上,高抒教授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Michael Collins教授jvzq<84yyy4tmuje0giow7jfw0io1wtfg1;45:
1.海南岛海口湾高隆湾博鳌海滩沉积特征及地形演变海滩是砂质海岸重要的沉积地貌单元。海南环岛分布着众多的砂质岸段,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砂质海岸中有近一半的岸段因侵蚀而后退。因此,开展海南岛重点区域海滩沉积特征及地形演变的研究对保护其砂质海岸、修复被破 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Fkuyft}fvkqt0C{ykenk0/:5354<88A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