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教育创新沃土上,银都紫藤初中学校正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地理实践活动,重新定义着新时代的地理学习。这里的地理课堂,早已突破教室围墙,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舞台。
七年级模型制作:在指尖构建世界
2025年秋季,七年级“巧手制模型·用心探世界”地理模型制作大赛如火如荼展开。这场持续半个月的创意盛宴,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地理就在手中”的乐趣。
地球仪制作——精准与美学的融合
学生们选用泡沫圆球、超轻黏土等材料,严格按照地理规范制作,不仅准确标注了赤道、南北回归线等关键纬线,用不同质感材料区分海陆分布,七大洲轮廓精确到令人惊叹。
太阳系模型——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孩子们用黏土塑造的八大行星,不仅大小比例科学,还通过精心调色还原了行星真实色泽,甚至利用立体太阳系画框,创新加入LED灯带演示公转轨道,成为展览中的“网红作品”。
层层选拔,佳作纷呈
从9月25日启动到10月9日初赛,地理老师们走进每个班级,从数百件作品中遴选精品。最终159件作品入围年级决赛,53名同学荣获一等奖。这些作品不仅制作精美,更体现了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八年级暑期实践:地理学者的深度体验
五大任务,解锁职业体验
八年级同学的暑假化身为“地理职业体验营”,围绕中国世界遗产这一主题,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度探究。
任务一:建立世界遗产档案库
学生们分组整理我国57项世界遗产的基础信息,特等奖获得者制作的数字档案,不仅包含基本信息,还拓展了遗产的现状保护状况,体现了卓越的信息整合能力。
任务二:绘制遗产地理分布图
运用GIS思维,在标准中国底图上精准标注遗产位置。孩子们用不同几何图形清晰区分文化、自然、双遗产三类,直观展现我国遗产“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的特点。
任务三:深度研究形成专题报告
部分学生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遗产进行深度剖析。例如都江堰研究报告,从地理视角分析了这一水利工程如何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体现了扎实的区域分析能力。
任务四:化身导游规划精品路线
从学校出发,设计前往所选遗产地的完整行程。其中九寨沟“生态研学路线”颇为出彩,融入地质考察、藏族文化体验等环节,展现了跨学科思维
任务五:剖析人地关系深层逻辑
开学后,学校收到了328份世界遗产小报、95个讲解视频。这些成果通过班级展评、校级展示等多轮选拔,最终8名同学荣获特等奖。视频作品中,学生们流利的表达、清晰的逻辑,充分展现了银初学子的综合素养。
银初特色:地理教育的创新实践
课程化设计,构建实践体系:银都紫藤初中的地理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紧密嵌入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模型制作对应“地球与地图”模块,八年级世界遗产研究衔接“中国地理”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路径。
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思维:在这些实践中,地理与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自然融合。制作地球仪需要数学的空间思维,研究遗产需要历史的背景知识,设计小报需要美术的排版技巧——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生动实践。
真实情境驱动,提升核心素养:银初地理组特别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无论是模型制作的精准要求,还是遗产研究的深度探究,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有效提升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技术赋能创新,拥抱智慧教育:学生们在作品中广泛运用数字地图、视频剪辑、三维建模等技术支持,体现了学校“科技赋能教育”的鲜明特色。这种传统手工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正是高新区学校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地理教研组组长表示:“我们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想要证明地理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而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看到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创意和深度,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条实践育人之路。”
未来,银都紫藤初中将继续深化地理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爱上地理、学会思考、理解世界,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贡献“银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