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数不清有过几次但2020年这次真正意义上远离大陆的跳岛之旅,于我而言却是“疫情元年”最难忘独特的经历……
我期待着那群名为“东极”的岛屿像三毛思念那粒沙一样飘落在我的视野缘分总带着一种奇妙跳进生活。因为志愿献血,四天的假期突然而至,一个生根心底多年的念头顿时发芽开花,岛屿就在那里,只要想去,无关旅伴、无关天气,有何不可?
许多人的顾虑,晕船、舟车劳顿、配套不全、没有旅伴……这似乎都是裹足不前的现实理由。但是对于我来说,窜出的小火苗,按耐不住的心情,唯有出发方可心安。路并不长,但风景很美,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时间很多……
记得每一个漂在海上的日子,记得夜夜“独霸”青旅多人间的海浪伴眠,记得阴云和雨雾,记得朝霞和被曙光唤醒的欢喜,记得夕阳下和灯塔的相依相偎,记得狂风中永远无法优雅的裙裾和发型,也记得岛上一条条知名不知名的路和“径”,打着手机电筒,在茅草丛中探索,喜出望外见到青旅亮着温暖的灯光……
记得普陀一闪而过的南海观音,记得东福山的老人与海,记得西福山的草坡弧线圆润记得青浜的海上布达拉,记得庙子湖的地中海蓝,记得……我记得一次次奔向的方向叫远方……
D3 10.18 周日 住青浜岛8:10 朱家尖——庙子湖——青浜岛——东福山岛 (全程约两小时+20分钟+20分钟)下午环岛游晚上住东福山塔塔青年旅社 四人间 40元/床D4 10.19 周一 住东福山日出未遂,东福山岛上乱窜,中午搭渡轮去青浜岛下午青浜岛环岛游住青浜天空青年旅社 日出海景六人间(48元/床)D5 10.20 周二 住庙子湖早上青旅阳台上看日出 青浜岛渔村老街闲逛上午坐船到庙子湖,环岛游傍晚去海边看灯塔和落日住 东极岛来信青年旅社 六人间(74元/太空舱)D6 10.21 周三清晨去海边,原石海滩、灯塔,东极亭中午 东极岛(庙子湖)——朱家尖 (公交)——舟山普陀客运中心(大巴)——宁波南汽车站宁波小吃和大餐薅羊毛记晚上宁波(高铁)——无锡
十月中旬的一天清晨,背上储藏室角落里一个积灰多年的登山包我出发了。它前一次上阵还是5年前一个人的公共交通穿越甘肃东西之旅。彼时,嵊州和东极岛,两个目的地对我而言,是极度撕裂的,前者是一场从舌尖到肠胃的狂欢,而后者则是未知,期待又充满着神秘感。脑子里依稀记得的只有岛上台阶路陡峭,必须避开行李箱的雷区,还有朱家尖去东极岛的船票要提前定,然后就啥都没有了。一般东极岛的行程都安排三天,但我有整整四天啊,那就随遇而安吧,一座岛有一座岛的故事,漂泊在海上,下一座岛我会听到什么故事呢?
十月本就是海岛游的淡季,加上秋雨已洋洋洒洒下了一周,实在不是出游的好天气。一早坐头班公交车赶到码头,阴沉天空中依旧淤积着大量水汽,随时随地都会溢出来化作大雨倒进大海。浑浊泛黄的海水翻涌着,在船舷打出一串串白色泡沫,显得浑浊压抑。
为了省钱我买了100元的底舱船票,但却全程蹲在客船上层的甲板上,不容易晕船还有风景看,何乐而不为?两个小时的航程,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只是一趟交通船的柴米油盐日常。对于游客而言则是奔向目的地的向往与期待,心情随时随着天气的好坏起伏不定。
观音大士真的听到了吗?客船出发一个多小时后,阴沉的天空中突然射下一道曙光,厚实的云层被撕开了,露出蔚蓝的天空,倾泻下一片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而此时的海水也渐渐变得不同于码头边的清澈湛蓝。
遥望远处,在海上烟气的氤氲朦胧中,我已经能够勾勒出前方黄兴岛的轮廓,烈烈海风强劲地吹拂着脸颊,也吹散了早起舟车劳顿的困乏,我为这即将放晴的天而醉了心。
两个小时之后,当第三座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岛屿——庙子湖岛出现时,天空中已经只剩下几缕淡淡的白色云彩做点缀。庙子湖是东极群岛的主岛,但并非我的终点站,客船在热闹的码头短暂停靠,绕岛半周,继续驶向东方。这也使得我有机会远观东极岛最知名的自由男神像——手举火红火炬的财伯公和文青心头最钟爱的网红灯塔。
短短十几分钟后,当标志性的“海上布达拉”出现,航程上的第四座岛屿——青浜岛已经映入眼帘。
第五座岛屿,西福山岛标志性的黑色条纹灯塔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这座无人岛目前只是少数海钓者和海上渔民的乐园,客船并不停靠,但并不影响那些有着柔顺弧度的连绵绿色草坡和海岸边的险峻礁石隔空展示它的迷人之处。
西福山渐行渐远,更东方,东福山岛的白色灯塔正在由远到近,终于,第六座岛屿,我的终点站——东福山完整地露出了近似金字塔般的山岬轮廓。
东福山岛,在东海东极列岛的最东端,被当地渔民戏称为“风的故乡、雨的温床、雾的王国、浪的摇篮”,一个面积仅有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50人的偏远小岛。这里,是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发源地——东福山岛。
岛上主要景点:祖国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射地观景台、东极石屋群、象鼻峰、白云庙、福如东海、 东海第一哨灯塔等景观。
塔塔青旅坐标东福山岛,极地民居最高处。
塔塔在极地民居中几乎是最高处的位置。放张全景感受下。
狗子一路都在嫌弃我走得太慢,频频回头招呼。终于到到点了,它熟门熟路一头趴下,但我做完登记,还得继续往上攀登。
和我同行的两个女孩预定的是双人标间。我的六人床位房还在货真价实的最高处,而且是楼上楼。
塔塔 的公共空间做的很温馨,有限的空间里杂而不乱,吉他,书架,电视机,桌游卡,一样不少。你在东福山岛想要知道的和你暂时还没想到但也许会有需要的一切信息,这里都能找到。酒吧每晚对外营业,入夜后当楼下传来悠扬的民谣,窗外是旋转的霓虹灯光和远方还有撒在海上的星光,这样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只有真正住在这里才能体会。
六人间的房间足够大,睁开眼就能看到辽阔的海面,窗外的肉肉们蓬勃坚韧。淡季+非周末,毫无意外,虽然塔塔号称东福山岛青旅的杠把子,但今晚,整个六人间,被我包场了。
这就是老板说的捷径,经过与塔塔比邻的老人与海青旅,有一条弯弯折折的狭窄小路直通祖国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射地观景台。
大下午的,观景台上人迹寥寥,唯有几个结伴而来的年轻姑娘正在坚持不懈与海风作战,努力拍出一张让自己满意又有创意的好照片。
不打扰她们的摄影创作,我继续自己的环岛之旅。明媚的阳光、坚韧的崖草、陡峭的礁石、碧海、蓝天、白云,绿色、蓝色、白色构成了一幅幅让人身心愉悦的美丽画面。被海温柔搂抱在怀中的东福山,此刻显得格外的可爱迷人!
道路弯弯曲曲,路边杂草丛生,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愈发幽远。想起误入奥芝国的多萝西脚下那条黄砖小道。前方通往未知,心情雀跃,跃跃欲试。
我对东福山最大的想念可能就是它——大树湾石屋群。石屋早已人去屋空,物是人非。但石屋仍在这里,触碰着坚硬的风,粗粝的砂砾,酸甜苦辣的风风雨雨,犹如一张绝地求生里海岛地图和沙漠地图的结合版。
偌大石屋群落空无一人,此时此刻仿佛是只属于我的秘密花园。小心翼翼找了条小径,慢慢走进无人村中。荒废已久,石屋依旧凛然矗立,爬山虎和仙人掌疯狂生长不离不弃陪伴着它们,我是一个闯进别人曾经生活的外来者。
有的屋子里堆满了废弃的木材还有一些生活废品,上面落着满满的灰,阳光透过窗棂照进石屋里,一道一道的。我想,这些石砌的墙面、台阶、还有墙上的片言只语肯定都印刻着故事与生活吧。虽说主人已经离开,但它们已久在原地守候着着每天的日出日落,年年岁岁的草枯草荣。
石屋依山坡地势而建,错落有致连成一片,从远处看整片石屋犹如一座巨大的古堡,神秘而肃穆。不知不觉爬到了渔村的最高处。
最高处有幢二层小楼,二楼的窗框就是一幅幅现成的画框,框中天蓝海碧,那些曾经在这里听惯了海浪私语,享受海风轻抚的渔家儿女们,不知偶尔的间隙,你的心底会不会有一点点怀念大树湾石屋群呢……
俯瞰脚下民居屋顶,青瓦上压着不规则的石块,野藤蔓肆虐地依附在上面,层层叠叠。
退到山脚,秘密花园的探秘之旅告一段落。石屋曾经为一代代岛民抵御了台风季的侵袭,现在这里转身成了一片迷人的旅游景点。东福山环岛路也唯在此处设立了一个休憩点。
继续往前,几个明显人工的山洞/隧道陆续出现在路边。
这样的山洞陆续数到了5个,第一个山洞在路边草丛里,规模远没有后面四个大,不仔细看的话难以注意到,但是离洞口三五米远也是能感到洞内的寒意的。
人类对黑暗和未知总有一种该死的好奇心。仗着下午的强烈阳光壮胆一个人进了洞,洞里其实蛮干燥的。有蓄水池、电缆线等明显的人工痕迹,但是已经废弃。越往里黑暗越浓,光靠手机电筒照明远远不足,心头一阵阵发毛,往里走了不到50米果断知难而退。
再往后又遇到了更为宏伟的隧道入口。洞口敞开,地面有水泥盖板。底部还有一个狭窄的通道通到更深的山腹中,我猜想这些洞口在内部很可能都是互相连通的。这里以前会不会是海防部队的武器发射平台呢?或者还没建造就已经放弃了?这几处遗迹都找不到官方记录,但是它们看起来真的很像科幻动漫里的要塞据点啊。
狭隘小径上,草木葳蕤,各色野花吐露着秋日芬芳,齐人高的芒草和芦苇随风摇荡,随着角度变化,礁石不断变化着象形的身形,再往远,大海和时光一样辽阔,风吹草木声、海浪拍打声、鸟鸣船笛声,声声入耳。
赶到象鼻峰时,太阳已经完全坠入海平面以下,迎接我的是一片暮色中的苍茫大海。仅剩的几缕夕阳似有若无,在海天交接处微染冷海,“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的出尘脱俗。
天空微熹,光着脚穿着拖鞋就下了楼。熟稔地穿过老人与海青旅,我盼望着在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射地迎接今天属于我的第一缕曙光。
真~老人与海
天空中云层很厚,似乎今天将不可能呈现一个完美的海上日出了,但天边越来越亮的霞光又时不时给人加油鼓劲。不是每一场期待都会如愿以偿,但幸好,我们还有明天。
百看不厌的白色灯塔,远观近看皆成景。
上午的班船还没来,此刻的小岛一片静悄悄,只有少数在此过夜的游客偶尔出现。背在身后的旅行包使得我能够腾出足够的手脚,无惧那些窄而陡峭的台阶,游刃有余地穿行在民居与民居之间。
房前屋后礁石上,渔民们麻利地处理着鱼获,加工着贝类。男人趁着出海作业的间隙,抓紧时间加固修葺一下自己住房。紫外线和海风让他们肤色黝黑,脸上布满皱纹。他们的双手因操劳而粗糙,但却习以为常。人们在劳作,虽辛苦却充实,形成强烈对比的的是,岛上的狗狗却通常慵懒地趴着,晒太阳、打瞌睡、冥思……在这里,它们过的才是度假的人生。
路过一家海洋风扑面的民宿,因为进入淡季,歇业中,但满墙的海贼王墙绘深得我心。
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与海岛的相处方式。余生很长,不妨坐下,听听面前浪花与灯塔的呢喃,听听身后环岛路的嘈杂市声,听听属于这座海岛的脉搏……
青浜岛:因海水靛青,名“青”,当地人又称海边为“浜”,所以有了青浜这个名字直白的名字。东极三个有人岛中青浜岛最不为人知,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保持了最原生态渔家生活。除了在码头处看到的“海上布达拉宫”,在岛的另一处海湾有被遗弃的村落,让人另有一番岛上朴素生活的感觉。这里的巷子很小,穿梭于石头垒砌的渔家小巷,古朴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
岛上主要景点:海上布达拉宫建筑群、渔村老街、小孩洞、小岙沙滩、西风湾砾石滩、上道场观日坪
青浜天空青旅坐标 青浜岛红毛船路1弄11号。直到东福山岛开往青浜岛的交通船出发了,我才下定决心定了这家青旅的床位间。因为它的优势和劣势都如此突出,一直在犹豫。劣势是位置远离小岙沙滩民宿最集中的区域~几乎快到居民区的最边缘了,要负重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优势则是物美价廉,视野无敌,躺在床上就能看日出。可是,明天会有心心念念的日出吗?
感受一下我爬上来的这条崎岖山路。
青浜天空的门前有个宽敞的平台,平台一角绣球花飞舞,大沙发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舒服慵懒的味道。来到这里,摊着就好。
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家“表里不一”的民宿。外表看起来和普通居民房无异,还有点老气,但里面装修很北欧,还收集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装饰品。
青旅不大,一共四个房间:日出海景男女生六人间,海景大床房,海景家庭房。卫生条件非常棒,有独立卫浴,布草一点都不潮,甚至枕头、被子、床垫,都是白净绵软的。
让人叹为观止的阳台无敌视野——无论是海上日出还是星空和夜晚海面的渔火点点都触手可及。
海岛的夜晚,除了趴在阳台上看海边民宿的旅客玩冷烟花,还能在一楼的公共空间自娱自乐,随手一拍都是INS风。
背着大登山包走了那么陡峭的山道,此时此刻我感觉最需要的是——好好瘫着。收拾完被褥,吃完午饭,就把自己晾到了店门口那张半新不旧的大沙发上,吹着海风、听海浪声,刷刷手机,数数不远处栏杆上的花盆中啄食的麻雀,这样的日子,让人舒服地只想由衷地叹口气。但老板忍不住了,主动提示,在岛的北面还有一个无人村,再往北到头有个小孩洞,风景甚好,值得去瞧瞧。最后再不忘补充一句,从青浜天空去那里不用下山,沿着半山腰的小道可以抄近路哦
关于小孩洞和无人村,甚至西风湾卵石滩,在来青浜的船上我曾恶补了下相关攻略。只是觉得青浜岛的游玩不用环岛,来回一条路,和东福山或者庙子湖比起来忒轻松,完全一个支线任务。但还是被那句“可以抄近路”成功打动,那就去看看近路能有多近呗
贴着半山腰民居墙壁下破败若隐若现的石阶走着,渐渐地,民居越来越少,石阶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又变成砖铺的小径。前方出现了一个海湾,海湾周边就是传说中的无人村吗?
下到空无一人的沙浦沙滩,把鞋子甩到岸边,光着脚踩在细腻的沙子上。我也没想到,这次漂在海上四天,这竟然是全程唯一一次踩到沙滩,NOW OR NEVER,幸好没有错过。
沿着野草丛中的石头路继续向北,路边的芒草长得比人还要高,。依稀记得《后会无期》有一幕在芒草中穿行的场景,走过路过好事地复刻一版。
因为万绿从中一片黄如此亮眼,我意外地找到了本不在行程计划中的西风湾砾石滩。
砾石滩上没有贝壳没有沙子,清透的海水不断地冲向石滩,堆起层层白雪似的浪花,又在哗哗的响声中退回大海,露出湿淋淋的砾石,在阳光下泛着亮光。这里的浪花可比刚才的沙滩顽皮多了,一波刚下去,猛地新的一波又上来了,一不小心,浪花就会没过脚。
远处是蓝天上漂着朵朵白云,近处是浪花不断地戏弄砾石,背后是温暖的阳光,迎面是凉爽的海风,独自拥有一整片据称东极岛群最优质的海滩,心旷神怡。
这是一群来青浜开展团建的年轻人,刚才在卵石海滩和他们擦肩而过。兜兜转转,他们已经完成最后的登顶,个个满载而归。而我还正在不紧不慢赶去探寻支线任务宝藏的半道上,双方再次擦肩而过。
岩石在面前铺展开,视角开始变得开阔起来,我想远处的岩石顶上的小亭子应该是此次支线任务的终点站了吧。
用相机长焦一下子就能把亭子拉到眼前,事实上走过去还要先下坡再上坡,颇有一段路要用脚丈量,但毕竟目标已经在视线范围内,总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儿。
终于坐在制高点处的亭子木椅上,亭子里只有我一人,看阳光和云影在海面上自由地流淌,听浪花和清风快乐地交头接耳,闭上眼睛,无人打扰,且让我沉醉在青浜的碧海蓝天里,忘却人生间的喜怒哀乐。
小孩洞藏在亭子下的礁石中,入口是一个狭长而倾斜的坡洞,内洞是巨大礁石堆叠而成的天然岩穴,洞中有洞,穴中有穴,如果分散开角角落落的藏十多个人不成问题,也难怪唯有藏在这里的三个英军战俘能躲开搜捕逃出生天了。
钻出小孩洞重见天日时暮色已经开始四合,在海风的焦急催促下,海浪对岩石的情感也变得格外爱恨缠绵,用尽力气撞上,想把礁石拥入怀中,自己瞬间粉身碎骨,海浪清醒了,火速抽身而退,但又不甘心,于是积蓄力量再撞一次,再清醒……
今天,依旧没有等来期待中的完美落日但再无天黑要归途的急迫感,我在海边久久坐着直到,苍茫的大海和苍茫的天空终于融合到了一起。
小渔村的夜晚,无事可做,除了听海涛,唯有吃喝。天彻底黑了,一头扎进渔村老街,走街串巷,叼着一罐冰可乐,向那灯火通明处寻找海岛味道。沿着台阶而下,一抬头就看到了在海风中飘飘荡荡的幌子。白炽灯下,是几个一字摆开的大塑料盆,各种鲜活的小海鲜正在争先恐后吐着泡泡。
独行的客人各占一桌却目标一致,优雅的女孩气定神闲处理着面前两只肉厚膏满的梭子蟹。小伙子一面享受着椒盐螃蟹,一面给我一个大大的笑容,同时不忘叮嘱,拍完把照片发来哟,等我腾出手来好好发个朋友圈。
大家都这么热火朝天,我也不能落后啊。海鲜炒饭、海鲜炒年糕、海鲜炒粉干……每到一个岛必点的一道主食。
如果用一份螃蟹品尝寂寞还不过瘾,那就再加个海胆吧?和小伙子两个人隔桌互动,我回味着日本海胆盖饭的鲜美,他则好奇从未尝试的未知,互相鼓励的结果,我直接生吃,他想来想去,还是——海胆蒸蛋吧。
清晨五点半,青浜从酣睡中慢慢睁开了眼。我穿着睡裙在身上裹了条披肩,脸也没洗就跑到了门外的阳台 。此刻,云层还厚厚地压着海面,但海天交接处云朵已经渐渐散去,天被渲染得粉粉的。加油啊,火红的晨光,今天你能突破云层冒出来吗?
但远处越来越透亮的云层不断昭示,我今天表现会很出色,千万不要错过!千万不要错过!千万不要错过!有什么形容海上日出的名词佳句就尽管砸过来吧。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火红的朝阳从海平面跃出,渐渐升起,惊鸿一现之后太阳便开始在云层中和人捉迷藏,但却把周边都染上了浓稠的金黄。光从云缝中钻出,铺在海平面上,洒出一片金黄色,随着波浪摇荡。
烂锦飞千丈,金波涌万棱。扶桑真有望,放眼快先登。——清 乾隆(就是你以为的那个乾隆)远处沐浴在天地间一片金光中的小小岛屿仿若神话中的仙山,
这一刻惟愿时光凝固,金色的波澜闪耀着光芒让我有些微微睁不开眼,闭上眼,任由海风在耳边吹过,只听见风的声响。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新的一天,新的人世间,在一个新的清晨再次开始了。早安,青浜岛!
背上行李,悠然穿梭在岛上的老居民区,渔村老街曾是青浜最为热闹的街道之一,饱经海风侵略的墙体略显斑驳,彰显着岁月的风霜。老街很窄,却四通八达,两旁各种商铺林立,是青浜岛上住宿餐饮最集中的地段。
逛到熟悉的小超市,超市里头几排货架上摆着饮料零食以及日用品,一副上世纪末小卖部的感觉,昨天就是在这里买到了冰可乐。新鲜的瓜果蔬菜和鱼虾都在超市前沿街摆着。一个摆摊的婆婆一边现场加工一边和熟人有一搭没一单聊着天,
清晨,和又一座岛屿的告别依旧是安静的,袅袅炊烟正从石屋中升腾出来。这些石砌的围墙总让我一阵阵感叹,为什么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能被码的如此规规整整。
十几分钟的路程,我走到了码头,海水轻柔地拍打着码头的石阶,不远处几艘小船和更小的船,三三两两并排着,被海水推搡着,一起摇来晃去,说着自己的悄悄话。
沿着小路,穿过居民区,看定位已经走到青浜的最南端,远处庙子湖主岛上的高大的财伯公清晰可见。从地图上看两岛距离的确很近,但也需要20分钟的航程。
当我闲来无事和小魔女宅急便合影时,附近民宿的主人已经一手一个行李箱准备送客人去码头。然顺便接回下一批入住的旅客。见状赶紧也收起三脚架,尾随踏上了回码头等船的路。
庙子湖:东极岛主岛,东极镇人民政府驻地。这里是电影《后会无期》的主要拍摄地,有奇峰异石、观海垂钓、捕鱼尝鲜、海滩拾贝等。庙子湖岛的渔民画以层次分明、海洋气息和渔腥风味浓郁而著称。
主要景点:财伯公庙、东极渔民画展厅、财伯公塑像(自由男神像)、东海游击队烈士纪念碑、东翔亭观潮、战士第二故乡、海疆卫士门、东海第一哨、极恋区(直升飞机场、《极恋》拍摄址)。庙子湖岛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6公里,宽1.5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湾岙,湾岬相间,岬角狭长,徒步完全岛估计在3个小时。
东极岛来信青旅坐标 庙子湖岛地址:东极镇庙子湖村
背着大包爬上一个很陡的坡,又弯弯曲曲绕过一些小路,一路抱怨这路怎么这么不好走,经过几次走岔,问路,在几间民宿的房前屋后徘徊迟疑,一抬头,已经站在了东极岛来信的——后门口。
进了大厅,因为两次走错路,来回折腾,十月的天气依旧把自己整出了一头一身的汗,把帽子和相机扔在桌子上,整个人摊到飞鱼叠搭的沙发上。
青旅大厅外有宽敞的大阳台,无敌的宽敞视野很快就燃起了新的兴奋点。
依旧因为淡季,往日炙手可热的太空舱今天只有我一个人下订单。老板娘好整以暇地完成登记,入住,把我领到房间,告诉我可以随便选张床。并盛情邀请,晚上可以在阳台上看星星,也可以到楼下参加民谣演唱会哦。
中午十二点,庙子湖岛的天空一碧如洗,匆匆洗把脸,换上一身和天空大海一样色调的衣裙,兴高采烈出门——觅食去。
舟山的岛屿大多文艺而浪漫,岛上随处可见刷成蓝白海洋风的房屋,拍照很好看。可一旦深入探索,就会发现无论是人还是物,其内核还是古朴热情的中式渔家味道,这一点让我更喜欢。
庙子湖的步行街有个奇怪的名字——倒陡街。走入其中就会理解街名起得多么写实,倒陡街坡高而窄小,两旁是斑驳的石壁与楼房,时常能看见老人坐在长凳上谈笑风生,这也是老东极最惬意的味道。
东极历史博物馆的展馆规模不大,却有浓厚的地域性,展示着东极岛二百余年来的历史变迁,假如你对发生在青浜岛那段里斯本丸号以及小孩洞的历史感兴趣,在这里有详尽的图文介绍。
渔民画展厅在东极历史博物馆附近,展示着起源于八十年代的东极渔民画文化。走进去就会感觉自己置身在一个色彩斑斓散发着海风和鱼腥味的海洋世界。
一座看上去很有点故事的老房子。
一座废弃的小学,藤蔓爬满墙壁。
黄色的庙墙都“紫气东来”了,应该是东极亭了吧?然而,它并不是。
但托财伯公的福,下午三点多,我终于从地图上没有的路,走上了地图中标注得清清楚楚的正经环岛路。
这是一条给电瓶车驰骋的平坦大道,庙子湖不愧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天草丛石阶砂土路走多了,乍然见到能跑车的高级路竟然有些激动。呼呼啦啦,一辆电瓶车把一波游客收拢后绝尘而去,整条大道又变得空荡荡,随我自由自在凹造型。
顶着大太阳走在空无一人的环岛路上,环顾四周,海天辽阔,高兴就停下来拍拍照,没感觉就一直向前无问西东,期待着前方会有更多的好风景,好像很久没有这么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漫无目的地行走了。
比起东极石,那座立在岛屿最南红白相间的灯塔才是我感兴趣的菜,几天来漂在海上,也曾遇见各款灯塔,但每一座都如水中之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鲜有一座可以让我亲近。终于可以亲手触摸到灯塔巨大粗壮的实体了,充满兴奋和向往。
财伯公挥舞着火把,面朝大海,如同一尊自由男神像,神情和姿态,有种《东极岛岛歌》进行曲般的壮烈。财伯公原名“陈财伯”,是福建的一个渔民,在海上捕鱼遭遇大风浪,船翻了之后便漂到了“东极岛”上。一到台风天气,他就在岛上点燃一堆火把提醒陆地上的人,时间长了,大陆上的渔民都以为这个岛上有神仙在为他们指路,于是就按照火堆的指示去打渔,以后再也没有碰到过风浪。后来渔民们见山上没有引导的火光了,以为是菩萨 不显灵了,有胆大的渔民上岛查看,在山上发现了一间简陋的草房,在一旁的山路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这时渔民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纪念陈财伯的善举,当地人把他的尸骨带到了庙子湖庙坑的小庙中供起来并尊称他为财伯公,同时把他放火的那个山头称为放火山。
赶到灯塔附近,日落已经悄然开始。在灯塔前,女生精心打扮,很认真地拍照修图发着朋友圈,等候回复点赞的同时也等待夕阳来到。
海上落日的最大魅力大概就在于夕阳映照在海面上,泛着点点金光,原本蔚蓝的海水开始渐渐变成金色。而这轮落在庙子湖的夕阳还拥有一尊如此让人无法忽视的灯塔前景,让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
一天之中海天再度达到最辉煌时刻,我静静地坐在灯塔下,看着相机抓下的每一个瞬间,在最后一缕阳光撒下之前,我期待能用相机留住这些瞬间,留住这份宁静,留住这份温暖。
在即将落入海平面之前,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但人群并没有散去,几乎所有人都静静的等着,期望着太阳能再露真容。大约5分钟,那颗咸蛋黄果然不负众望穿云而出,并不耀眼,却金红,温柔、亲切、美好,温暖人心。
渐渐的天地之间的暖调淡去了,天色开始暗下来。我又爬回更高处的礁石,远眺今日份最后的大海和灯塔。在蓝调时刻来临之时,郑重其事为自己留下与灯塔的合影。
回去的路上并不冷清,和我一样直到天黑才走的大有人在,认识不认识,三五成群,欢声笑语,漆黑山道上手机电筒发出的点点白光应和着头顶渐渐亮起的星光和远处海上的渔火、岛上的灯光。突然有人用手机单曲循环起了《后会无期》,一刹那,人群都静默了下来,唯有邓紫棋的歌声在海浪和风声中越飘越远,也把人的思绪带到天边。
路过码头,在便利店买了根盐水棒冰,舟山的小岛看似很文艺,但是刷得再白的房子里也不会主打咖啡和面包。只有海鲜大排档才是本地特色,同样也最得我心。
晚上拖张躺椅坐在青旅超级无敌海景大阳台上吹风,没想到傍晚在网红灯塔下偶遇那个笑容明媚的姑娘就住在隔壁的榻榻米房间,更没想到这是6个结伴而来的聋哑青年。我不会手语,无法和他们语言沟通,但用手机码字,还是聊得很愉快。谈旅行、谈梦想、谈天说地,等到夜深,互道晚安。有时就是这样,对着身边的熟人,我们往往会心怀戒备三缄其口,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却会打开心门畅叙心怀,只因我们都知道,明天我们又会各自回到本来的轨道,相忘于江湖。夜晚,阴云又开始笼罩岛屿,没有期盼中的星空和银河,和一群聋哑人的交流却为我打开了东极岛的另一种意义。晚安,庙子湖。
天气预报很准确,最后一个漂在东极群岛的早晨,窗外果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但我依旧天色不亮就起来了,抛开昨天傍晚落日时分的喧嚣与狂欢,想要独自遇见黎明时孤寂的灯塔。
路过原石海滩,想起有个经典机位,走过路过,依葫芦画瓢来一张再走,不留遗憾。
这个细雨霏霏的清晨六点半,有十分钟时间,灯塔属于我一个人。彩云和金光散去,灯塔是一座真正的灯塔,它凝固在礁石上,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孤寂而可靠,让人仰视,站在灯塔下,仿佛能眺望到世界尽头。
冒雨沿着环岛公路一路向北,直到昨天念念不忘始终未达的东极亭。这里被誉为庙子湖环岛最佳观日点,视野极为宽阔,可以俯瞰整个岛屿和海面。没有日出,但电瓶车依旧早早送来带走一波早起赶时间的游客,短暂的喧哗之后又只剩下我独自在亭中,继续对着山脚袅袅升起的炊烟吃完自带的干粮,同时,把海与天的辽阔尽收眼底。
有没有景区开发者把这块石头定名为“蜗牛望海石”呢?
抱着后会无期的心态做了行程安排,像每一个游客一样,贪婪的想要一遍看过所有的景色。离开时,天气一如来时的阴云密布,但我望着天际线上东极群岛勾勒出的轮廓渐行渐远,心灵已被海上的阳光晾晒过,生命再度变得鲜活。
作为长期在大陆生活的人对岛屿常常充满了想象,那是对未知空间的探索。这几年,不少旅者频频奔向东极岛,实现着各自旅行即修行的追求,蜂首佳作甚多。在TA们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不同的快乐与愁绪,这都是东极岛的一部分吧。但当我真正介入到东极生活之中,于是在浮光中,触摸到了一种信仰,是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关于东极,对于我已不再是有关远方的想象,而是海浪波涛之下一种安静的力量。旧梦已去,自由自在,有人说在海洋里的岛屿是另一种形式的放逐,但你往海水深处看,就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仍然和某块巨大的陆地牢固相连。
回程在宁波中转,距离回家的高铁出发还有两个半小时,这已经足够我在宁波小小地薅两笔羊毛了店名:好兄弟郭巨海鲜(西河街店)地址:西河街95-97号营业时间:10:30-13:30 16:30-20:30人均消费:150元
用“活色生香”来形容红膏呛蟹最妥贴不过!每一块洁白半透明的蟹肉带着黄澄澄的蟹黄,顶着红彤彤的蟹膏,碰一点米醋咸咪咪又透骨鲜的香。
腐皮包黄鱼,就像这个直白的菜名一样,用薄豆腐皮包上新鲜的大黄鱼肉炸制而成,腐皮酥脆、鱼肉鲜嫩,外酥内嫩。蘸上醋与茄汁酱,一口一个,喝酒的人会把它当成下酒的好菜,不喝酒的话,那就把它当成高段位的零食吧
炸汤圆来了,外表并不出奇。趁热吃当然是品味所有炸物的要点。入口,先是脆脆的外皮,而后,牙齿陷入泥潭,熟悉的汤圆软糯口感随之而来,里面的馅料是特色——芝士,能拉丝的那种,老店也是能与时俱进的嘛。
什锦煮汤圆也来了,口感并无出众之处,豆沙馅芝麻馅花生馅等等, 江南 地区常见。
接下来出场的海苔米馒头还不错,米馒头是宁波浙东一带很常见,独特的酸酸甜甜的味道,但在缸鸭狗被撒上了海苔,甜咸搭配,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新奇口感。
薄荷味十足的木莲粉,满满一碗,黑色碗中透明的粉块,如果不用勺子舀几乎隐形。口感吃起来很像冰粉,吸溜吸溜的,如果体积再小一点,用根粗吸管更合适。入口冰冰凉,再加上薄荷的催化,和现炸的滚烫汤圆倒是挺相配。
而最后登场的倭豆饭,是当晚期盼的焦点。传说中的“倭豆饭”就是我们常见的蚕豆米和肉丝煮的饭,下单后现煮,半个小时才能煮好。一口小铁锅被端上桌,翠绿的蚕豆满满地铺在雪白米饭上,一些肉丝和虾米散落饭粒中,带着满腔向往,用勺子挖了一勺入嘴,哇~~太太太烫了!一时半会绝对吃不下。时间不等人,再坐下去慢条斯理等它自然凉可就赶不上回家的火车了。迅速拍了两张照,果断全部打包带上火车(连锅盔都铲干净,也得亏店里给饭配的是不锈钢勺子)。
坐在火车上,不知是否心理作用,有一股焦香和咸香似乎总在鼻尖萦绕,告诉自己就吃一勺过过嘴瘾,可架不住吃上了就停不下来了。左一勺右一勺,两个半小时后火车到 无锡 时,就直接跟空空如也的打包盒说再见了。
舟山 沈家门半升洞码头↔庙子湖岛东极诸岛中,三个有人岛自西向东分别是庙子湖岛、青浜岛和东福山岛。从舟山出发到 东极岛 ,只能从沈家门半升洞码头坐船,到庙子湖岛。如果要去其他岛,都需要在庙子湖岛重新买票(如果想从沈家门直接到东福山岛,最简单的操作是在去庙子湖岛的船上补票,船上的广播会有补票通知,也会有不要乱下船提示,总之听清楚广播通知就可以)船程大概两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