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关于青山尖、百脚尖的传闻趣事
青山尖,全名是青山二等三角尖。浙江淳安人叫静山或静山尖。1952年国家在山顶上建立的航空标——三角架定的海拔高度是1064米,但2017年浙江淳安叶家源西源山脚开发红色旅游,开展全民健身登山运动时把青山(静山)尖标为1058米。
关于青山尖的位置,在歙淳边界溪口地区、岔口地区、淳安咸坪地区的交界处。山体各占三分之一,此山是这三个地区的最高峰,气势雄伟,高耸挺拔,具有神秘色彩。有关自古的传闻简介如下。
一、有关安徽方面对青山尖的传说,前部分的有关章节已有阐述。如龙王殿、朱家坪、五爪扒等吕洞宾的传说已述。
二、浙江淳安叶家源,特别是西川谱牒中有些传说摘录如下。
浙皖交界处有座名山——静山。静山历史记载原名青山。浙皖交界山峰屹立,属黄山白际山脉,山脉连绵起伏,山体陡峭,峡谷深长,悬崖峭壁,山林茂密。山里氧气充足,风调雨顺的影响,农民种的庄稼旺盛品优,满山看去,青翠一片,故而称青山。山中春有花,夏阴凉,秋有果,冬陈雪,一年四季都有不同风光美景。宋代诗人郭熙游说:青山淡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据传,古代的玄帝老爷从东海来大陆寻找住地,第一站就来到静山。他赤着脚,足踏龟蛇二将,肩背净水葫芦,腰配倚天宝剑,在山顶坐出一片百亩平地,就如太师椅一般。坐了三天,东望杭州,西望黄山。三天过后,想试一试这山是否底子硬,便用宝剑一戳,便是浮石翻滚,乱石中流出一弯清水,这水甜如蜂蜜,它便把净水葫芦的水往山下一倒,便冲出一个范围几公里的大泥潭。然后他装满了进山水,一脚就踏上黄山安家了。
这当然是个神话,但现状的太师椅,剑戳红石,神泉水,养育江氏人还是真的。
玄帝老爷用东海水冲出的半山水潭(即西源村后的大片田园——抄者注),真有五马奔槽之势,龙虎守卫之威,1000多年前,天佑公即江西婺源江村天佑公,分手背着印有江氏主上半个画像的宗谱,来到这里住下,取名西源。从此,江氏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六百多年。这里的水土养育出许多名人豪杰,许多高素质的能人,奔赴全国各地建树创业,有的以发展成为江氏村庄,他们之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将相人才。
又据说,明代末期有位清官,年近花甲疾病缠身,他看淡官场你争我斗、阿谀奉承,便辞官远游。他多年爬山游水,远行千里,穿越草原、湖泊、江河、名山,无一自己喜爱之处。偶遇青山时,忽感空气清新,山水清澈,山林清静,心旷神怡。便驻足养生,每天呼山中新鲜空气,食林中野菜粗粮,饮山间泉水甘露,半年修身养性,身体气血顺畅。山中隐居二十余年,一百多岁,双目仍然炯炯有神,牙齿整齐没有缺损,讲话声音宏亮。因多年清静养生,宁静致远,心静归真。后人就改“青山尖”为“静山尖”,静山尖之名流传至今。
三、关于百脚尖的两个传闻
百脚尖,浙江淳安五都人叫百桂尖,海拔有1060米,仅次于青山尖,是我们溪口地区,浙淳威平地区的第二高峰。百脚尖与青山尖有一处的余脉是相连的,即青山尖往佛堂尖延去的一脉——佛堂尖——豪岭——老虎头——白脚尖。青山尖又有一余脉是与虎豹山相连的:青山尖——上汰尖——磨盘尖——压榨岭——尼姑岭——虎豹山。当然青山尖西北方还与其他几只山峰相连,暂不去理论。但百脚尖只有北方有一余脉与青山尖相连(上已述),其他三个方向是:东为五都源,西为太平源,南方是新安江。因此,百脚尖比较孤立,但它雄伟粗壮,不像青山尖那么挺拔高耸,特别是西北方山势平缓开阔,有近千亩的茶园及大片未开发的地域,森林植被繁茂。百脚尖有两奇闻简述如下。
其一、百箩汰的来历
现今百脚尖上半山有三处地域都叫百箩汰。一是淳安五都方向豪岭脚背后上半山那片茶园,原叫高山,后来叫百箩汰。二是安徽太平源方向那上半山数百亩的高山茶园也叫百箩汰。三是百脚尖西南方塔坑掌笔坞之上的那片高山茶园还叫百箩汰,这处才是真正的百箩汰,而另两处是借此吉利的叫法而命名的。
古时,塔坑有一农户在掌笔坞左上方开拓了一块玉米地,几年来的收成都不好。有一年看到玉米稼禾长势不错,怕收获时出意外欠收,就与妻子在地中跟土地爷许愿:请保佑我家今年大丰收,秋收后我们拿个大猪头来供您。
玉米成熟了,夫妇二人来到地里一看,整块地里的玉米棒饱满硕大。夫君收了一担,妻子收了一大箩筐后就往家中运去。刚下山一段路,夫君突然脚下一滑,一大担玉米棒抛了一地,有的滚进柴禾林,有的沿山路滚下几丈远。怎么办?妻子说:“我去找个平缓的地方,把箩中的玉米棒倒在那儿,再来帮助你拾玉米棒。
夫妇俩动手拣拾起散落的玉米棒来。拣了一箩又一箩。夫君这一担拣满装满了,但地上还有许多没有拣完,他们觉得奇了怪了。夫君说:“你不是找到一个平坦地把玉米倒在那儿吗?我们把地上的这些玉米棒拣放到箩筐里倒到那平坦中去,下次再来运回家”。夫妇俩已经拣了许多箩筐了,好像越拣越多,拣不完似的。妻子问夫君:“我们已经拣了多少筐了?”夫君算了算,已经有好几十箩啦。妻子说:“我们最多拣到一百箩就不要再拣了,我们就回家啦。”
从此,这块地就叫百箩汰了,百箩汰的传闻延续至今。另外上述两地也是开拓种玉米的,后来也改名叫百箩汰,是想托百箩汰的福。
其二、百脚尖西方山顶下的砾石滩与倒坑坞十八亩的砾石滩的来历
先说浙淳五都源头的这条龙
在出龙前两天,五都源横塘村脚土地庙中的土地神知道了,这条龙出来必经横塘村,定会冲垮他的庙宇伤害他,就先去告诉这条龙,不允许他经过横塘,也不允许冲垮土地庙。如果硬性要从五都源出去,要奏上天来斩杀。
出龙当天上午,五都源头至横塘的雨特别大。土地神知道这条龙要出来啦,他马上在土地庙门前持剑等候。
此龙乘着发的洪水来到了横塘村头,知道土地神在村脚等候他,不敢再往前去。只好从村头百脚尖下洪逆流而上。快到百脚尖山顶时,山湾浅了,水也少了。怎样才能乘水而上山顶呢?就自己喷出倾盆之水,趁巨大水柱一头撞过去,山尖顶被他撞掉了,立即越过山顶,迅速下山冲入北培山湾爆发的山洪之中,到山脚顺利地入了太平溪,然后从太平溪口入新安江。
这条龙终于冲破了层层阻力,入新安江后顺利进入东海。但百脚尖受到了重大创伤,尖顶被他削平了。经他急速冲撞而过的地方,形成一巨大的塌方。如今那儿留下长两三百米,宽五十来米的砾石滩,就是当年此龙留下的遗迹。
再说倒坑坞十八亩砾石滩的来历
倒坑坞在尼姑岭脚,山坞深四华里左右。其间有田园百余亩。其中坞头山脚有田畈十八亩,因此,这畈田的地名也叫十八亩。
淳安五都源头出龙的当天,倒坑坞的雨也特别大。当天有几位农夫正在十八亩犁田。因雨太大,大部分农夫都要启程回家。此时却有一位不肯走,因他这坵田就要犁完了。待大家走后,雨更加大了,耕牛也不肯拖犁了。此时听见山顶上有人大喊:“快回家啰,不能再耕犁啦!”他听后一想,大家都回去了,有谁在山上喊?立感有点奇怪。心中有点害怕起来,也就休工了。
待他牵牛背犁来到倒坑坞口时,听到坞头十八亩方向轰隆隆、哗啦啦一阵巨响。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顾不了那么多,就赶快回家了。
第二天雨停后,他与其他几位农夫继续去十八亩犁田。刚走到十八亩外首几坵田一看,田中全是淤泥与积水,十八亩已全被砾石覆盖,成了一个巨大的砾石滩。
那天下午倒坑坞的十八亩也出龙啦!出龙时引发巨大的塌方——山体滑坡,十八亩田园被埋而消失,成了一片砾石滩。但此地域至今仍叫十八亩。
祠堂庙宇及其传说
关于新溪口乡周边的祠堂庙宇,我只知道米滩余姓祠堂是三进式的较为讲究的古祠。在1960年新安江水库水位上涨后,全村大移民,祠堂被淹没在水下。
太平口(溪口)的江姓祠堂也具规模,结局与米滩余姓祠堂相同。
太平村的祠堂,因村子较大,姓氏较多,有五大祠较具规模,即方、焦、贺、钱、朱氏祠堂,尤以方、贺、焦三祠较为出名。
方氏祠堂在田畈,有上、下(即左右)相邻的两祠。解放初期太平乡政府曾短期借用过此祠,不久迁往太平口。方氏祠堂于1952年始创办太平高级小学,又叫太平完小,即以幼儿一至五、六年级齐全的完全小学。学生中五、六年级来自太平源各初级小学,对河米滩之上相关村也有学生来就读,也有来自沙湾、塔坑地区的初小毕业生,可以说,来自现今新溪口乡范围。
笔者在1954年考入太平小学,当年牛岭后的育林小学只考取3人(共8人参考)。最后高小学毕业仅笔者1人,全校28位毕业生,考入深渡初中的仅4人。
1955年,太平小学发生了一起教师被残杀事件。笔者是发现残杀案的第一人,差点受害。在最近几年撰写的自传中,辟有一节,名为《太平小学不太平》,记述了惨案的经过。
方氏祠堂自解放初开办太平完全小学,直至1986年教育大发展学生容纳不下才搬出方氏祠堂迁居太平下村的新校舍。小学搬出方氏祠堂后,于二十世纪末改建制茶与油脂加工厂。
钱、朱氏祠堂因年久失修,于21世纪初拆除,现存遗址。
焦氏祠堂已倒塌30多年。
以下介绍太平源里半源的几座祠堂
仰坦的周氏祠堂,有400年左右的历史。解放前的私塾设在祠内,不久在祠内设初级小学。笔者曾在此祠中任教两年(1980—1982年)。1982年下半年建成新校舍(土楼)后,迁入新校舍任教至1986年。此祠在学生迁出后不久成为危房,于1990年拆除,现仅存遗址。
中山的胡氏祠堂,建于仰坦周氏祠堂之后,至今不到300年,在20世纪末坍塌,仅存遗址。
何家何姓祠堂,二、三十年前木石料被拆卖,祠基出卖给本村何金福。卖得款分给村民,有待以后建祠时再奉出使用。
何家祠堂与中山祠堂建造年代差不多。何、胡二姓先祖原住在仰坦村头,发迹后与胡姓商议建祠,原商定建成的祠为周、何、胡三姓,但建祠时周姓埋奸后占为周姓独有。此后何、胡二姓族人愤愤迁出仰坦,另找地方安置,不久后各自建祠。
庙坞王姓祠堂也只有300年左右,祠内曾设小学多年。20多年以前,改建小学,小学辙併后,改为医疗站至今。
再说一下倒坑的江姓祠堂。此祠始建于800年以前,是太平源里早期的一祠。从最近获取的宝贵资料——《歙县都图地方总录》中得知,歙县在五、六百年以前分为三十七都,每都以下分为图,每图之下有各村的名称。倒坑在三十都九图内(每都有三到十四图)。九图内有以下几个村:太平源(太平)、天进滩(滩头或溪口)、大川口、西源(后归浙江淳安)、倒坑。
从以上记录中可得知倒坑的历史悠久。再以笔者十几年前修续的歙南江山派的谱牒中可知,江山派的始祖江转,生于宋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迁居歙南倒坑应在1090—1100年之间(先迁浙淳五都江山头),其子在倒坑另立江山派。因此可知,倒坑这个古村落现已有900年左右的历史。
倒坑原在压榨岭左方脚下的屋里(地名),当时有一堂号为奉献堂,为倒坑祠堂的堂号。后迁居现今的倒坑(当时叫江家山,后改倒坑)。
从屋里迁居江家山(后改为倒坑)后,不久建祠,堂号为积善堂,后改倒源堂,最后称为水源堂。详情见在2009年10月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中华姓氏通鉴》中的第209——210页(见后面的附件)。
倒坑古祠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末倒塌,留有遗址。
牛岭后(育林)的江氏祠堂(叙论堂),建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关于牛岭后的江氏祠堂,在上述有关复印件中有说明。牛岭后的江氏祠堂号称太平源第一祠。
下面再简述一下庙宇。
太平源外半源的庙宇情况,笔者不大清楚,仅知道的几处简述如下。
汪家地(地岭)古时有座庙是有名气的,庙中曾是徐茂康待过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打天下时曾在起马汰(现今的程川)屯兵养马后下山,途经此处,请徐茂康一起去帮助打天下。此故事在以前的相关章节中已有叙述,在此不赘述。
太平村的灵光庙。据说此庙的菩萨很灵验而得名。此庙早已不存在,只存遗址。
灵光庙下方的小溪边,相邻有两座庙。在二十世纪的中旬,曾是太平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点,于1970年左右坍塌,现存遗址。
太平源里半源的庙宇较多,分述如下。
程川外山垅原有庙宇,解放后不久倒塌,留有遗址。
仰坦村口对山小溪旁的庙宇,于1980年后倒塌,遗址尚存,部分石料用于建仰坦小学。
牛岭后范围内庙宇较多,按地点叙说如后。
蜘蛛桥的武昌庙,是放置武昌菩萨的庙宇,地处歙淳古道与进出太平源至牛岭后大道的结合部,解放前后较为兴旺,拜菩萨路人络绎不绝。此庙还有一个特点,菩萨每十年要开光一次。牛岭后几座庙的菩萨开光结束时,要有人扮武昌菩萨——提倡六十岁以上的男士扮演,此人在一般情况下看不到下次开光,有时大家要给扮演者一点钱才愿意担任。此人的任务是,待菩萨开光结束后,他扮成武昌菩萨,带一班人晚上用火把将开光的匠人赶到龙屁股(地名),让他们上尼姑岭后才结束驱赶仪式。
龙屁股的倒坑庙,是倒坑人的庙宇。此庙与武昌庙都在歙淳古道旁,相距不到半里地,也都在岔路口。此庙正座落在龙屁股上,因龙气太足,不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半夜以后,庙中菩萨要出庙来游玩,后来发展到傍晚以后菩萨就出庙了,吓得过往歙淳古道的商客傍晚后就不敢经过此处了。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倒坑人只好把此庙迁走了,迁到了倒坑人家下方,那虎形下右方对面的山脚。此庙座落在反首尖的大龙脉之下,龙脉仍然很足,加之对面是虎形的虎屁股,龙虎相斗,菩萨不安宁,半夜以后,菩萨又出来在虎形下的田中练武了。后来发展到傍晚时分,庙中唢呐声响起,不多时菩萨又出庙了。过往行人傍晚后又不敢从此经过了,此庙只得再次搬迁。
再次搬迁到现在倒坑村右方百来米的山垅下,菩萨才安稳下来。根据2022年底的调查,此庙号叫新兴社。倒坑庙经两次搬迁后,三处只有一处现今仍然叫倒坑庙,那就是第一次搬迁后建在虎形对面的庙,此处现有庙坦遗址,至于龙屁股的庙早已荡然无存。第二次搬迁后建的庙宇,于1980年左右倒塌,不久建立生产队的牛栏。改革开放后,牛栏也不存在了,现存废墟。
牛岭后村脚过小桥山垄下的庙宇,号新义大社,是牛岭后地区届时菩萨最多的一座庙。此庙后的山垅叫庙来垅,那一大山湾叫庙后湾。现今此庙仅存门面,其内早已破烂不堪,庙中菩萨早已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中销毁。此庙现今修复并不太难,如果能修复,应是牛岭后古建筑的亮点之一,然而,那么多悠久历史的古祠都拆卖了,此庙就更无人问津了。
村脚庙后杨梅山的观音庙,在150多年以前,是为倒坑的名医江有为塑菩萨建立的。庙中放置有观世音、江有为。解放后不久被毁,只存遗址。
杨梅山尖下两百米处偏东北方的上帝庙,在四清运动中被毁,现存庙基遗址。
以下讲一下横柏源、何家庙坞的几座庙宇。
最有名气的庙宇是横柏源的红庙。应始建于明朝之前。朱元璋起兵打天下时,有一年夏天,经过横柏源时天色已晚,他曾在此红庙中住过一晚。晚上有蚊子叮咬,他对蚊子说:“这边是我住的,你们到那边去。”从此以后,红庙中半个庙中有蚊子,半个庙中没有蚊子。这奇迹是事实,在1958年左右大抗旱的日子里,抗旱人员在下半夜曾住进庙验证过的。
红庙在以前的年代几经修理,解放后也修过一次。此后年久失修,主要是以改革开放大包干后无人对红庙进行应用与管理,已倒塌二、三十年,现地基遗址仍存。
何家村脚山陇上的佛庙,名浩灵大社,此庙也有传奇故事。此庙原在此山垅后方几十米的小山凹处,建庙后不久也出现了倒坑庙那样的奇闻怪事。那山垅下歙淳古道旁右方的那坵田,多年来总不见稻谷有真正丰收的时候,收割时总是乱七八糟的,后来才发现了奥妙。有位客商从此经过时已下半夜了,见田中有几个人在练武。此情况出现过几次后,何家有位胆大的村民专门去了解此事。他晚上躲在边上观察。到了下半夜,真的有几个人来到此田中练武。待几个人练武结束后,再仔细看他们的去向。结果这几个人上山垅去了,他立马跟上去,这几个人上山垅后,就进山凹中的庙中去了。他到了庙中一看,那几个人不见了,只看到几位菩萨。此时他才明白,原来是庙中的菩萨到田里去练武了。
此秘密揭开后,方知那田中多年来稻谷不能丰收的原因,原来是菩萨晚上练武造成的。村中民众了知此事后,就将此庙迁到前方的山降处。从此以后,那坵田中的稻谷生长正常,能丰收了。
浩灵大社的庙宇虽在,但已破烂不堪。
以下来简述一下横柏源往左方进去的庙坞源中的庙坞村外的两座庙。
在村村通公路以前,进庙坞是从庙坞源进飞塘尖(佛堂尖)源的交界处往左方上山半里地左右才到庙坞的。庙坞的口子上有两座庙。原村口路上右方——凉亭式的庙宇叫小庙,其左方越过小溪坑对面的那座庙,菩萨多些,叫大庙。村村通公路后,大庙之下已开通公路到村脚,原来的老路上很少有人走了。
最后再来说一下青山尖下的龙王殿与飞塘尖下左方半山腰的观音庙,俗称观音洞,淳安人叫黑洞。
龙王殿座落在青山尖下西北方向(大洲源方向)五十米左右的一小平坡中,庙基遗址现仍存在,面积仅有三四平方米,边上有一小水坑。笔者在牛岭后1953年最后一次求雨时,跟随求雨队伍去过,为首几个人在小水㘨内取了几葫芦水——圣水下山求雨之用。十年以前笔者曾去找此水源,水很少,几乎干枯,但龙王殿的殿基还在。
龙王殿小水坑之水是有来历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来青山尖下二、三百米的朱家坪,见有一排连贯的三个小平汰,正面向东方,地形不错,准备坐下来修炼成仙。因此,先要找一下水源。在朱家坪中没有找到水源,就往朱家坪左方行进200多米来到现今牛岭后村头青山尖下的大横坞上方山壁用右手扒了一下山体找水,结果没有找到水,回到朱家坪后长叹一声:“哎!此地方虽好,可惜没有水啊!”他这一声叹,震动了东海龙王,翘首循声一看,是吕洞宾在叹气。龙王在翘首寻望时,甩来几滴海水落在青山尖,从此,此处就有了一点水。后人在此处建庙,称龙王殿。
由于水太少,吕洞宾没有住下。最后他去了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了。
以上是有关青山尖处龙王殿的来历,紧接还有两处来历,一是当年吕洞宾用右手扒山体寻水处成了一处大塌方,形象右手五指,多年寸草不生。因此此处叫五爪扒。二是朱家坪,因青山尖下有几百亩的红杜鹃、红山茶,盛开季节,千米山下十几里地处都能看见此处一片红。其下有三个平汰,故称为朱家坪(朱者,赤也,红也)。
朱家坪之下300米左右的半山腰,有一处较平缓的山坡叫甘家坪,因此处山湾中的泉水甘甜而得名。
从朱家坪往右方行进200米左右沿浙淳西源与皖歙牛岭后、庙坞的界山的山脊下山400米左右,右方山降下有一处奇石景观——窖杯石。此处有突然凸起的山崖,高六七米,宽四五米。从正面看是两石峰,其间有一线上顶的空隙,叫一线天。两石峰合在一起,像庙宇寺院中的叩拜求签用的窖杯,故叫窖杯石,从侧面看则像一顶官帽。
到了山脊下方百来米处就到了合源岭头,往右方下坡一百多米就是庙坞。庙坞的整个地形是五马吃草。合源岭头往右方行进的大横路三华里左右,其中段下去也是庙坞,此处是庙坞的村背后的大山湾,山湾左右各有一条石塔筋向上延伸,像倒八字形石塔向上左右延伸,真像舞台上元帅大将头冠上的两根雏鸡毛,因此我们地区叫这条路石塔筋为两根雏鸡毛。古时庙坞曾出两武士——王七、王八,与这两根雏鸡毛有关。倒坑村后的那路石塔筋——雏鸡毛,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武士江社洪。
附录:补充简述牛岭后三座祠堂败落与变迁
一、牛岭后小四房的志寿公祠
此祠习惯叫四房祠堂。是解放前百年左右建立。是歙南江山派牛岭后始祖显富公之下三子元寿的后裔,到其下第四代,伯达生有八子,先后都成家立业,谱牒中称为小一、二、三、四共八房。其小四房之下颇为发迹,人数众多,百年后从牛岭后江氏祠堂中分出建立四房祠堂,以便开展宗族活动。
四房祠堂在1970年,全国教育大发展时拆除,并在村脚象鼻上(山地名)挖山平地基建育林小学。
四房祠堂的拆除是为适应当时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是为子孙后代的利益,其砖、木料也用于学校的建设,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二、汪家祠堂
祠中在文革前后期,曾设大队部,后改为制茶厂。2010年以后才开始败落,拆除出卖木料后,仅留后面一部分与前面一起改造成茶叶初制场所。
三、牛岭后的江家祠堂
牛岭后的江家祠堂于2010年异地拆迁保护。
作者简介:江根伙 男,1942年11月出生,安徽歙县新溪口乡育林村人,小学退休教师,喜欢写作和书法,是远近闻名的蛇医,被授予“全国蛇伤防治及毒素研究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