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博物馆是时代与历史的镜鉴,记录着历史,引领着未来,也为公众提供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让大家在这里收获归属感和幸福感。
去年和今年,四川多个博物馆新鲜亮相,或即将亮相。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故事,本报特推出“博物馆上新”,让我们走进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馆。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地址: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
□展陈特色: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的古巴国文物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全面展现了罗家坝遗址20多年来的历次重要考古成果与发现。
博物馆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分为“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个单元,重点展出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精美文物500余件。
达州位于川渝陕鄂泛巴文化的中心,是巴人活动的腹心地带,素有“巴人故里”之称。早在5300多年前,巴賨(cóng)先民就在大巴山、渠江流域定居、生产生活,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造型朴拙的石斧、石锛,精巧细腻的骨针、纺轮,沉淀着远古巴人勤劳开拓的艰辛历程和生活智慧。
罗家坝遗址处于川东两条河流交汇处,包含罗家坝外坝、罗家坝内坝和张家坝三个部分,总面积约为122.6万平方米。从地理位置上看,罗家坝正处在古代巴人活动的腹心地带,也被考古学界公认为是了解“古巴人”的一把钥匙。
这处遗址最早被发现,是从1976年开始的。普光镇进化村的村民在日常采泥烧砖、修房造屋过程中,陆续挖出了不少釜、剑、钺等青铜器,它们多半都被当作废品卖给了当地的废品收购站,无人意识到其文物价值。
后来,在1981年进行的四川省文物普查中,根据当地乡村教师提供的线索,罗家坝遗址被纳入重点普查范围,当地农民上交青铜器28件,引起了文物保护机构的重视。
198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到宣汉县进行实地调查,鉴定已出土的鍪、釜、洗、钺等数十件文物为国家三级文物,并认定罗家坝为战国土坑墓群,张家坝为汉代遗址。1993年,考古人员在罗家坝遗址进行了试探性发掘,揭开了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从1999年到202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罗家坝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这些文物上可溯及新石器时代晚期,下可延至秦汉以后,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专家们认为: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值得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在罗家坝遗址中,一处编号为M33的墓葬尤其引人瞩目:墓葬中出土了200余件的青铜器和高规格礼器,据专家推测,墓主人应是巴国高等贵族或王族。
在展出的文物中,有三件堪称“镇馆之宝”,分别是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和一枚青铜印章。
水陆攻战纹铜豆非常稀有,装饰有水战、陆战、宴乐、采桑等栩栩如生的场景,生动呈现了古代巴人的重要生产和生活画面。狩猎纹铜壶外形呈方唇,敞口、溜肩,鼓腹略垂,圈足,肩部有两铺首,环上饰有卷云纹,壶身均饰有纹饰,展示出古代巴人狩猎和饲养宠物的内容。青铜印章上有阳文字符,由星、月、山等巴蜀符号构成,是目前发现的青铜印章中巴蜀符号最为丰富的一枚。
宋祠博物馆
□地址:四川乐山高新区安谷镇
□展陈特色: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安谷的史迹文物
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陈列馆主馆——宋祠博物馆(一期),目前已初具雏形。上世纪抗战时期,逾百万件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文物前后经南迁、西迁,一路运至安谷镇“一寺六祠”,在乐山民众的保护中安全度过了八年抗战,留下了“功侔鲁壁”的佳话。
在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副主任、宋祠博物馆筹备负责人之一的郑刚看来,这段历史实在太值得铭记。
为避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京故宫文物即开始筹备南迁。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根据战时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则,南迁文物分三批向西迁移:80箱文物走“南线”,经长沙、贵阳,1938年运抵安顺,1944年12月运至巴县;7286箱文物走“北线”,经宝鸡、汉中、成都,1939年7月运至峨眉。
9361箱文物走“中线”,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1939年7月运抵乐山安谷乡,存放于古佛寺、朱潘刘三氏宗祠及宋、赵、易、陈、梁氏宗祠(一寺六祠)里。从1939年到1947年抗战胜利后东归南京,八年内文物完好无损。
因此宋祠博物馆,并非望文生义的宋代祠堂,而是宋氏宗族的祠堂。郑刚介绍,之所以将博物馆建在宋祠原址上,一是因为当时宋祠是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办事处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负责文物安保的连队驻地所在;二是因为宋祠虽然不是六祠中规模最大的,但它距离场镇较近,之后被改为粮站,因此建筑设施也保护得较好,而其他祠堂现已基本不存。此次在宋祠旧址上新建博物馆,建筑也参考了祠堂原有的范式和结构。
整个宋祠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4805.19平方米,主展区域分成三个部分打造,即主院、附院和多功能厅。主院主要通过史料展陈形式展现故宫文物南迁、西迁再到东归的历史;附院为小型数字文物馆,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多维度呈现南迁乐山文物;多功能厅,拟编导一出小型室内剧演出,兼具学术讲座和研学等功能。
宋祠博物馆开馆后的展出文物,目前大致确定的除了部分曾经典藏于此的国家文物分批巡展外,还有一块“功侔鲁壁”的牌匾、几个看似普通的木箱。
在安谷存放的故宫文物,如今所知的有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郎世宁《八骏图》等。抗战胜利后文物顺利东归,为了旌表安谷乡民保护国宝的功绩,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题颁“功侔鲁壁”金匾六块,颁赠给安谷存放文物的六祠以示殊荣。
“鲁壁”典故的由来,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后,孔子的九世孙孔鲋将《尚书》《论语》《礼记》等典籍藏在曲阜孔宅的墙壁中,秦灭亡后典籍得以重现于世。以鲁壁比安谷,可见文物之珍贵、守护之不易。
一同陈列的,还有由南京博物院赠送的几个当年保存文物的木箱。木箱长1米,高和宽均为0.5米,木板厚约3厘米。当时所有文物都用棉花包扎后进箱,空隙处用稻草和棉花等填满。层层加紧后钉牢箱盖,贴上封条再以铁条加固,因此极为牢靠严实。这几个木箱当年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如今再度由东到西,虽然看似平常,但经历数十年之后依然完好,实在难得。
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地址:四川宜宾李庄月亮田景区
□展陈特色:抗战期间多所文化机构及名流在李庄的史迹
占地10160平方米的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一年来接待的参观者已有40余万人次。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观众最多的一天达到近5000人。
抗战期间因避战乱,在李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文盛邀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组等十家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尽数迁移至此,陶孟和、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齐聚李庄。李庄以难得的一方平静,延续着中华文脉。
李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共展出文物和档案实物560余件。和许多博物馆一样,这里展出的是历史的陈迹,但却是独属于李庄的文化传奇。博物馆利用实物史料、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体验、场景塑造、剧场演出等多种方式,既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也珍藏下文人、学者、大师后人对这座古镇的诚挚告白。
博物馆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主题,从一个播撒红色火种的千年古镇、一群耕耘中华文化的大师学者、一方胸怀家国大义的黎民百姓三个维度,分为序厅、崇文包容·大义李庄、风雨共济·文化抗战、薪火永续·共谱华章和尾厅五个部分,对1940年~1946年期间的文化抗战历史做了综合回顾。
李庄在文化抗战史上写下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并非人人皆知。有观众参观后大为感慨,“没想到李庄一个小小的古镇竟然来了那么多有名的专家和大师,看了以后真的很震撼。”
2022年11月,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中常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参观。最令陈鹏吉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们在听闻讲解时投入专注的神态和时常闪现的泪光——他们是因为文化赓续之难而被感动,也因为文化重放光明而雀跃。
先辈前贤在战火中仍然孜孜以求、潜心向学的精神,和李庄的包容胸怀、李庄人的深情厚谊堪为双璧,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当年在李庄的学者中,有八位中国的“之父”和一位“第一人”:建筑学之父梁思成、考古学之父李济、胚胎学之父童第周、东巴文化之父李霖灿、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甲骨文之父董作宾以及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包括傅斯年、林徽因在内的这一批知名学者,在李庄工作、学习、生活长达6年之久,使李庄成为当时全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而蜚声海内外。当时海外寄邮件到李庄,甚至只需要写“中国李庄”就能送达。
李庄的乡绅们为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庙”: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学院居祖师殿。乡绅的私宅大院,则用以解决师生们住宿。李庄人口骤增,最多时达到12000人。可以说,没有李庄的付出,中国知识分子最需要的这张“宁静的书桌”,就无法安顿下来。
“李庄,李庄,我永远的故乡,千言万语难表我回家的心情,谢谢你们,我的乡亲。”字里行间,满是梁再冰对李庄的感激之情,她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儿。在李庄,梁思成及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令人赞叹的学术成果。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同样位于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域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外,国内第二个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永久性展示场所,与文化抗战博物馆同日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