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大同以其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闻名。作为这座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同博物馆更是将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展示得淋漓尽致。今年正逢九月的最后一天,我花了半天参观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即将在十一黄金周来到大同旅游的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了解北魏那段辉煌又陌生的历史。文章将详细探讨博物馆中的文物与北魏历史之间的深厚联系,让你在游览的同时,轻松学习中国历史。这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游学体验。
作为一个外地游客,我选择了高铁来到了大同市,而高铁会停靠大同南站,这里距离大同博物馆非常近,只有不到6公里的行程,交通非常方便,如果从大同南站打车到博物馆只需10几块就能搞定。
大厅壁画欣赏
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大型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这幅画高约15.5米,宽约50米,壁画由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景波和造型学院副院长王颖生绘制,壁画内容来源于北魏相关的墓葬壁画为蓝本再加工再创作。画中的出行队伍分前、中、后三段,前后队列森然有序。壁画左边是车队的前端,导骑队,中部位置是地位级别较高的王公贵族车辆,他们的左右两侧排列着身着兽毛外翻皮衣、头戴风帽、手持长矛的步兵护卫。队伍中还有鼓乐队、仪仗队、伎乐杂耍队。队伍的后段是北魏的重甲护卫骑兵。壁画里面的人物服饰以鲜卑服饰为主,但队伍的仪仗器物却符合汉族中原文化的传统礼制,胡汉融合就是这幅壁画最大的特点。
位于大厅的巨型牛车陶像叫“铁铸牛拉鳖甲车”,它是由中央美院吕品昌教授创作,取材自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鳖甲车。前面一头健壮的老牛拉着车,它双目半睁,口微张,四肢健硕有力,后边所套的牛车圆顶方形,车顶就像鳖甲,车身前后开门,该文物可以在“胡汉融合”展区看到!(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
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2000年大同雁北师院北魏蔡群出土
牛车是北魏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在南北朝之前牛车还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交通工具,《史记·平淮书》记载:“天下既定,民王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汉初刘邦统一天下之时,经济窘迫,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皇族出行时竟然不能凑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大臣们有的只能乘牛车,还有《史记·五宗世家》“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可见在汉代乘坐牛车是一个贫困的标志。
然而风水轮流转,曾经的牛夫人在南北朝时居然成了小甜甜,上到北朝南朝的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大家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隋书·礼仪志》记载:“晋制,诸王三公都乘牛车;南齐制,副三公乘牛车;梁制,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皆乘驾牛的轺车;北齐制,正、从一品执事敬官及仪同三司乘牛车,七品以上官都乘牛车。”
由此可见西晋时代,乘坐牛车俨然变成了公务员专车,它产生了一套等级分明的制度,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不同的牛车,坐牛车就像现在开着法拉利代表身份的象征。其实牛车的流行和玄学兴起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最大的文化标签就是玄学,贵族士大夫纷纷学着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崇尚自然,不拘礼节,率真随性,于是从容不迫、步履稳健的牛,在当时知识分子眼中就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象征,十分符合玄学所倡导的自然主义。
大厅配备了各层索引方便大家参观,第一层主要能看的是“大同恐龙”和“沧桑代地”,它们属于大同早期考古历史展,第二层是魏都平城展区,第三层有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等展区。今天的参观主要集中在第二层,第一层略过,第三层挑重点。
为什么是大同
进入魏都平城展区,你会看到与大同相关的地图。
说到山西大同,大家可能首先会联想到煤和醋,其实除了这些,大同还是个历史名城经济军事战略要地。大同市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标大约为北纬39°到40°,东经112°到114°,是山西省GDP第二高的地级市,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边,往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相接,往东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往南与朔州市接壤,如果你坐高铁向西北1小时可以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向东跑2小时可以到北京,它是塞外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分界线,是由平原向高原过渡的重要节点。
当时的北魏统治者选择大同作为首都体现了王朝缔造者的智慧。北魏由鲜卑族创建,该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后遇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借着北方社会百年的战乱,鲜卑族拓跋部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山西北部,内蒙东部建立了代国。这片土地易守难攻,是绝好的发育之地。大同以北,是广袤的蒙古高原,由高原进入山西筑有万里长城,这样只要依关据守就可以抵御来自其他游牧民族的南侵;而大同周围属于大同盆地,盆地里气候较为湿润温和,不像内蒙那样寒冷干燥,年均降水量可以达到了400毫米,同时桑干河丰富的地表水丰富,河谷冲刷的土地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大同以南是恒山山脉,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高达2017米,绵延几十公里,主峰周围群峰环绕,山势险峻,如果南方的政权进行北伐,他们必须翻越这一道险峻的高岭,就算他们千辛万苦地爬过来,他们还要在平坦的谷地上面对严阵以待的游牧铁骑的冲击,所以说大同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据守的地方,北可入塞外继续烤羊腿喝奶茶,南可进取中原换个活法。正因为大同有如此之多的优越条件,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大同,改称平城,这个新兴的游牧民族选择以大同作为跳板向南征伐中原,由此开创了北魏一百五十多年的盛世。
作为北魏的首都,大同还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交易中心。它紧邻草原,是内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随着北魏政权的稳定与发展,通往中亚西亚的商路畅通无阻,丝绸、茶叶、铁器、盐等商品通过大同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欧洲等地,而来自中亚、波斯等地的珠宝、毛皮、玻璃、金币等异域珍品也通过丝绸之路流入大同进而再输入中原。大同的商业繁荣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使其在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馆展示出土的北魏时代瓦当,正所谓秦砖汉瓦,北魏的瓦当也延续了汉代瓦当的艺术风格。
看完瓦当,我们来到了新的主题展区——“太和新政”,它是这一层文物展示中比较精彩的区域,这里陈列着大量反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文物,其中司马金龙墓相关的物件最值得我们慢慢地欣赏。
太和新政
太和新政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471-499年)于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推行一系列全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国家经济、促进民族融合,并推动国家走向繁荣。这些改革深刻改变了北魏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政治上迁都洛阳,推行汉人政权的官制,鲜卑贵族的汉化;经济上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化上推广儒家思想,重视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设立太学。这些改革不仅帮助北魏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还加快了北方地区的汉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融合。在这个展区我们会看到司马金龙墓和永固陵出土的珍贵文物,它们是这个变革时代的见证。
司马金龙是谁
司马金龙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九世孙,他的父亲叫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原是东晋皇族,在他17岁时,遭到权臣刘裕的追杀,被迫向北投降北魏,不想北投之后得到北魏皇帝明元帝的器重,明元帝拜他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曾经大破刘宋军于长社,后被册封为琅琊郡王。之后司马金龙承袭父亲爵位,拜为侍中、镇西大将军、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于太和八年去世,死后葬于大同城东的石家寨。
博物馆收藏了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墓志铭,此文物宽56厘米,高71厘米,厚14.5厘米。墓志介绍了司马金龙的生平、职官等内容,墓志铭上篆刻着:“大代太和八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铭”该碑刻是北魏前期魏碑书法的重要代表作品。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点,这副漆画是复制品,为了保护文物,博物馆将原件存入仓库中妥善保存。
然后我们就来整体了解一下漆画的情况。漆画由五块木制画板组成,每块约长80厘米,宽20厘米,画板前后两面都有图画,图测刊写有榜题。
根据博物馆介绍牌的信息: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沿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工艺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光看这些是不够的,我带着大家仔细欣赏下漆画的细节! 走到展品背后往左侧看,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二号漆画(图一)它讲的是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相传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舜从小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舜的父亲后来又续娶生子,后母、父亲和后母的弟弟把舜视为眼中钉,总想置舜于死地,面对家人的迫害,舜胸怀坦荡,依然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表现出非凡的品德。我们可以看到图一中井边有2人向井中搬石头欲堵死井口困死舜,这2人就是舜的弟弟象和舜的父亲。
图二描绘了三位妇女(西周三位贤后),她们分别是周太姜(文王之祖母)、周太任(文王之母)和周太姒(文王正妃),相传她们都是周王的妻妾,聪明贤惠,辅佐周王建立了周王朝。从图二中,可以看出画中的三位妇女,容貌矜庄,衣带当风,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度。
图三画的是鲁师春姜的故事,鲁师春姜是什么?
鲁师春姜嫁出去自己的女儿,三次送到婆家,三次都被赶回了娘家。春姜询问婆家这是为什么,婆家的人回答说:“你的女儿经常轻慢、侮辱婆家的人。”于是春姜把女儿叫来,一边鞭打,一边教训说:“作为人妇最大的美德就是要顺从,而且首先要忠贞诚实,现在你因为傲慢无礼被驱逐回家,几次都不能悔过。我已经和你讲过好几次了,你却不能听我的话。既然这样,你就不是我女儿了。”鞭打女儿上百下,并留女儿在家住了三年。三年后再次出嫁,女儿恪守礼义,终于知道为人妇的道理。图中右边坐在塌上的是鲁师春姜,她在给左侧站立的女儿做思想工作,要老老实实当听话,不要作,要做国民好媳妇……这个故事有点封建主义压迫妇人的味道了,我们要批判地欣赏哦!
图四是班婕妤辞辇的故事,画面上四个人抬着龙辇,上面端坐着一位仪表堂堂的男子,这名男子不朝前看,却向后张望,他在看什么?原来,龙辇后面跟随着一位美如仙女的妇人,她叫班婕妤,是名门之女,才学出众,美丽动人,是汉成帝的爱妃。为了能时时看到班婕好,汉成帝让班婕妤每天陪伴在左右,就连出行时也要和班婕好同乘龙辇。班婕好知书达理,她劝告汉成帝说:“凡圣贤之君,时时伴随在身边的应该是朝廷大臣,而不是妃嫔。商纣因为过分宠幸妲已,最后落了个国亡毁身的下场。我如果与你同出进,不就跟她们没什么两样了吗?”王太后听了这件事,非常钦佩班婕妤,赞扬班婕妤是了不起的女性。
“班婕妤辞辇”反映了当时胡汉交融的社会现象,画中抬着御辇的4人穿着裤褶服,衣服袖口宽大,裤子口收紧,脚着靴,这是典型的鲜卑服饰。而中间乘辇的皇帝头戴冕冠,服饰风格为褒衣博带,这是汉族传统服饰。游牧胡人的服饰与农耕汉人的服饰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毫无违和感,真的很神奇。其实这就是太和新政的历史缩影,身着大帽、裤褶服的鲜卑人夺取了河北河南山东这些中原地区,统治的民众多为汉人,而汉人视汉服为法统的象征,其中褒衣博带代表着正统文化,所以鲜卑人要想成功入主中原必须接受汉族服饰,于是在孝文帝自己就穿起了汉服,他不断地推行汉化服饰试图让鲜卑人汉化。
图五和图六是漆画背面的四副画,图四描绘了李善养孤、李充休妻的故事,它们均出自《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图六上部分讲的是素食瞻宾的故事,出自《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列传》,下部分是“如履薄冰”,来源于《诗经·小雅·小旻》,画中左边岸柳垂丝吐绿,乍暖还寒,一个人踏冰过河,薄冰在脚下开裂,周围水波粼粼。
除了上面的漆画,还有其他值得欣赏的内容,比如启母涂山、鲁之母师、楚庄樊姬、齐宣王与匡倩,内容太多这里就不讲了。
整体来看,漆画广泛选取了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忠臣、孝子、烈女、高士等历史人物作为绘画创造对象,特别是漆画里出现大量反应孝道的故事,要知道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强调“以孝治天下”,北魏这个来自北方的游牧政权接受了这种汉族传统文化,这也是汉化的一种体现。在历史书籍中也有相关印证:公元 506年,宣武帝开讲《孝经》;公元516-528年,孝明帝在宫中亲讲《孝经》,并留下《孝经义记》,北魏孝文帝改革已经把孝文化带给了鲜卑族。
文物背后的鲜卑特色
此展品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柱础,座边长32厘米,通高16.5厘米。此物上圆下方,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刻双层莲花纹,雕刻四条首尾相逐的巨龙。方形底座四面雕环状缠枝忍冬纹,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雕一伎乐童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就是管子)、弹琵琶、舞蹈之姿。我们注意一下这几个伎乐童子,他们散发结辫,既不带帽子,也不束发带冠,显然发型不是汉人的款式,当时南方政权根据这种明显的发现特征叫鲜卑人为“索头”或“索虏”。
下一组展品是司马金龙墓俑群,它非常宏大壮观,成组的骑兵俑、步兵俑、仪仗俑整齐列队等候着各位天命人的检阅。司马金龙墓出土了300多件仪仗俑,它们可以说是北魏军队的缩影。司马金龙曾经是北魏的镇西大将军、云中镇大将,他有带兵作战的经验,所以墓葬里出土步骑兵陶俑就不足为奇了。展示的俑群分为导骑俑、骑马仪仗俑、步行仪卫俑、侍从俑和甲胄骑兵俑。从南北朝开始,重甲骑兵开始出现,这大大地增强了骑兵的防御力,从此北方骑兵的战力又有提高。
仪仗俑普遍带着一种圆顶垂肩的帽子,这种服饰是鲜卑特有的服饰。虽然中原汉文化已经开始熏陶鲜卑人,加上孝文帝极力推行汉化,但是鲜卑服仍然在生活中普遍出现,于是在司马金龙生前的那个时代汉服与鲜卑服同时存在,互相补充。
鲜卑人的服饰有4种常见样式:垂裙帽、小袖袍、裤褶服、襦裙。
垂裙帽,帽身方中带圆,两侧及脑后都有垂裙至肩,它近乎流行于北魏整个时期。垂裙帽的功能最初是用来防风沙御严寒,而后随着鲜卑人在河北河南等地立足,帽子防风御寒的功能不再是主要功能,更侧重装饰。上图仪仗俑所戴帽子就是垂裙帽。这款帽子在云冈石窟里随处可见,比如云冈石窟第七窟西壁中层的供养人。
小袖袍是鲜卑人最常见的衣服,形制是交领,袍子袖长长及手腕,袖口紧窄,袍身长度到膝盖以下。下图画红框的陶俑就穿着小袖袍。另外大同博物馆展示的宋绍祖墓葬文物中也有穿着小袖袍的陶俑。这款衣服由于简洁舒适,上到贵族下到普遍百姓都喜欢穿着。《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责问留守平城的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见虽然官方推行汉服,大家仍然选择穿胡服。
裤褶服是游牧民族常见的服饰,所谓的裤褶服其实是一种统称说法,它是上身穿褶+下身着裤,“褶,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总之,裤褶服的基本样式是小袖口+长及膝的衫或袄,而且因为北方寒冷裤褶服多由毛织物制成。
襦裙,其实就是夹袄,长度在腰下膝上之间,主要由丝絮或麻絮制成。
丝绸之路的见证
博物馆里展示了一些西域胡商陶俑。这尊陶骆驼和牵驼俑也是出自司马金龙墓,胡人圆眼高鼻,头戴尖圆顶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侧摆开衩。下着裤裤口束于长靴内,腰系红带。头部后仰,右手平举作牵引状,侧身仰视骆驼。根据专家推断,这位胡人应当是龟兹人,反映了当时北魏与龟兹的文化交流。
龟兹(音同“丘兹”)是古代中国西域地区的重要城邦之一,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一带。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因其战略位置和文化繁荣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北魏时期,像龟兹商人来大同做生意的案例非常多,这些西域诸国的商人往返于西域与大同,促进了各国之间商贸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是一组杂技俑,这些陶俑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叫做“顶幢杂技”的杂技,表演人员显然不是中原人士,他们都为成年男性,身材挺拔,面相方圆,浓眉大眼,深目高鼻,神态安详,似乎在享受着杂技表演,其中主角是顶杆的人,他脸向上仰起,俑面额顶住一个长竿,左手插在腰后,右手至于额上,两脚分立,正在全心全意地操作长竿。而竿子上方有2个小孩在跳跃翻腾。其余的人分列两边,作鼓掌状态,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这组杂技俑属于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自汉代以后,古人认为顶幢杂技当中的小孩能在竿子上做出高难度动作,这说明他们有超能力,可以驱鬼消灾,可以让亡者进入冥界后无灾无难,也就是说古人已经把这种杂技表演行为上升到了生死信仰里面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以乐却灾”理念是一致的。
北魏蓝玻璃器,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
博物馆还展示了其他墓葬出土的西域珍宝,就像这个蓝玻璃器,它的尺寸不大,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深蓝色半透明玻璃,平沿、束颈、圆肩。
北魏蓝玻璃器残件,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
波斯银币
除了玻璃制品,大同北魏遗址还出土过波斯制银币,这又是一个丝绸之路的实物作证,在平城时期(公元398年-492年)北魏与波斯建立起实实在在的经贸联系,入华经商的波斯人很多,更有甚至在北魏末年有波斯商人代表波斯萨珊王朝送给北魏政府两头狮子,经过艰难转运,最终送到洛阳供皇帝娱乐。
尚武之风
北魏是一个武力值拉满的王朝,自开国皇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各代帝王不断开拓疆土,北魏先后灭了后燕、夏、北燕、北凉,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北方分裂混战的局面,为随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那么在墓葬的文物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时北魏尚武之风。博物馆陈列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武士俑,比较有名的有:宋绍祖墓彩绘镇墓武士俑,云波里华宇工地彩绘镇墓武士俑,二电厂石雕武士俑
2014年云波里华宇工地彩绘镇墓武士俑
该武士俑头戴兜鍪,面部涂红,粗眉弯曲,双目圆睁,嘴阔唇厚,高鼻下留八字须,狰狞威猛。双臂平张上举,虎口向上,原似手持兵器。身着铠甲,腰束革带,铠甲由红、黑两线勾描的鱼鳞形甲片编缀而成。
2002年二电厂石雕武士俑持矛
2002年二电厂石雕武士俑持盾
二电厂北魏墓出土了一对石雕武士俑。武士俑头戴兜鍪,身穿铠甲,胡跪于方形座上,肌肉凸起,身材短粗,威武雄健。这对石雕武士俑造型生动逼真,面部、兜鍪、铠甲等细节特征和大同地区北魏墓出土的彩绘陶镇墓武士俑有很大相似之处。一手执盾、另一手上举执物的体态也是西晋、北朝镇墓武士俑常见的表现方式。
佛教东传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旅通道,更是文化的传播通道。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东汉,快速发展于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太武帝率军平定北凉,当时就把大量的佛教僧人迁徙到平城,而后平城佛教的造像文化迎来了高峰期,云冈石窟就是当时佛教造像文化的杰作。
曹天度九层石塔(复制品)
该石塔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献文帝拓跋弘的臣子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建造此塔,石塔一直保存在崇福寺的弥陀殿。然而在1939年塔身被侵华日军掠至日本,塔刹被爱国人士保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回归的塔身运往台湾,现在收藏于台北国立博物馆,而塔刹现存于朔州马邑博物馆。
石雕二佛并坐龛 北魏 1965年大同
作为石窟艺术殿堂,大同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来自北魏时代的佛龛,其中二佛并坐的佛龛非常有意思。“二佛并坐”是北魏时代常见的题材,这里既结合了佛教故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态。《妙法莲花经》中说有2个佛,一个叫多宝佛,一个叫释迦佛,多宝佛曾经预言以后释迦佛会出现讲解《妙法莲花经》,那时多宝佛的宝塔从地涌起,多宝佛会把一半的宝座与他分享。果不其然,之后的一天当释迦摩尼佛正为弟子讲说此处经文时,确如多宝佛所言,从地下涌出高高的宝塔,然后自动打开,多宝佛出现,多宝佛对释迦摩尼表示恭敬赞叹,并让出一半宝座。释迦摩尼闻声而入,由此二佛并坐变成一种庄严的佛教仪式。
从历史上来看,北魏孝文帝时期正逢孝文帝的母亲冯太后垂帘听政,孝文帝名义上是皇帝,实际皇帝却是冯太后。我们发现,佛教里面的“二佛”正好对应当时的“二皇”,以经说理,以像表事,这种雕塑风格实现了佛教理论与现实政治的有机融合,这也解释北魏贵族那么喜欢佛教的原因。
云冈石窟-第六窟后室西壁二佛并坐
云冈石窟-第七窟后室北壁二佛并坐
胡风汉韵
这一展区反映了北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这里有出土的陶羊、陶猪、陶鸡、陶狗、石臼、铁器、银碗等文物,也有大量的牛车、战马的陶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状态。
其他展区
笔墨有限,第三层的精品文物我就不带着您细品了,这里我放几张图片供大家欣赏。
辽金西京展区展示了从唐朝到清朝的重要文物。辽朝和金朝都把大同作为自己的陪都,那个时代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相继经营攻略大同,这里又迎来了民族大融合。其中佛教雕像艺术进一步发展,建筑构件出现了新的变化,瓷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们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