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第1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原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楼镜可以制造“彩虹”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缘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6、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简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 第17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2、声音信号刺放、光信号刺激体内感受信号刺激以及较为高级的语言信号刺激是四种常见的典型刺激形式。 3、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个体之间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4、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5、人的反应存在两种基本状况:一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一种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即由思维定势做出直接反应,这种情况的反应速度比前一种快。 第18课从植到反应 1、脑是我们的身体里的司令部。 2、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国神经。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3、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感觉信号周围神经 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做出反应。4、因为人体感受器分布密度明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 5、按皮肤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 6、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时也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是人脑的正常现象。7、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 8、脊髓虽然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国着,但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一旦脊髓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因此,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例如,不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下腰动作,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第19课我们的大脑 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3、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4、大脑表面像核桃仁样,有许多凹降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 5、大脑的软硬程度像豆腐,大脑的颜色是淡粉色的。 6、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7、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8、人的大脑中,左脑佩重于数学、语言和书写等功能右脑则偏重于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 9、科学家还发现,大脑在工作时,不是所有部分都参与同件事情,它的各个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科学家-直在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例如,脑科学发现了神经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圈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 2、人工智能是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开发出的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被植入学习程序后,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拥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工智能未来可运用在生产、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各领域。 4、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虽然只占体重的2.5%,却消耗着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 5、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一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 6、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大脑的健康,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7、保护大脑的方法有:①充足的睡眠;②加强体育锻炼;③全面均衡的营养;④保持愉快的情绪;⑤不吸烟、不酗酒;⑥逗着玩不能打脑袋;⑦运动时保护头部,8、人睡眠不足时,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思维反应不灵敏等症状。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知识点梳理1、在现实生活中,完成-项工程任务不仅需要不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还需要相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与分工。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因此,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 2、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六个环节。 3、在前期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刊文献、上网检索、实验研究、向有经验的人咨询等方法获取此工程任务所需的知识、经验。 4、我们可以用画图、文字等方法完成-份完整的设计方案。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 研究问题、实验目标所需材料、设计图等几个部分。 5、面对测试得到的信息,要从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制作技术的可操作性、产品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要将测试得到的信息与任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6、我们可以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方式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