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下载本文档
1、一 南岭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概况1.1 南岭地区五岭概况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位于中国湖南省(湘),江西省(赣) 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 4 省(区)边境。约当北纬 24002630, 东经 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东西长 约 600 公里,南北宽约 200 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 和大庾岭 5 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它们大体呈东西向分布。是长江水 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 瑶山、九连山等。越城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南岭之一。古称始安 岭、
2、临源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 200 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真 宝顶,海拔 2123 米,位于广西资源县东北。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 经此。都庞岭,南岭山脉五岭之一,位于江永、道县、芝山与广西灌阳、恭城等县 交界处。主峰韮菜岭,海拔 2009.3 米,位于道县境内,为永州市最高点。都庞 岭山脊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其中,东西属长江水系,西面广西境内属 珠江水系;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以南部分属珠江水系,其北面属长江水系。区内山 溪落差大,水流十分湍。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萌 渚岭主峰山马塘顶(1,787 公尺)。骑田岭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3、宜章县、郴州市之间。古代名称不一:秦名阳山, 晋名腊岭;又有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 海拔 1510 米。为湘江支流耒水和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附近的折岭关,向为湘、 粤通道。京广铁路通过东侧。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 组成部分。海拔 1,000 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 小梅关高约 400 公尺,粤赣公路经此,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为著名钨矿产 地,储量占中国的 1/2 以。1.2 南岭气候概况南岭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 尤以冬温 最为明显。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
4、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性栽培植 物比较多;例如瑶山(属于南岭)以北的坪石。1 月均温为 7.5,而山南乐昌为 9.5;萌渚岭以北江华 1 月均温为 7.3,而岭南连县高达 9.5。南岭山地间的 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南岭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 15002000 毫米。由于山岭阻挡作用,南侧降水 比北侧稍多.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 2 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 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南岭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 的垂直差异。1.3 南岭人文,经济概况南岭地区在多次的造山运动下,使得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
5、山 多是花岗岩体构成,故而南岭山地多矿藏,尤以钨、锡、铝、锌等有色金属著称。 例如:湖南黄沙坪地区的铝、锌矿;而南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中区, 是由独特的地质环境构成多种类型的钨矿集中分布区。南岭锡多金属成矿带则为 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锡矿资源集中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 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区内锡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以锡 为主矿床 90 个,铜锡矿床 5 个,锡铅锌矿床 11 个;钨锡矿床 49 个,锡铁矿床 3 个。南岭西段以亲硫系列锡矿床特别发育为特征,以广西丹池燕山晚期成矿带 和桂西北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有关的锡矿床为代表;南岭中段以亲氧亲硫亲
6、铁复合系列锡矿集中分布为特点。南岭的谷也很有特色,它是由红色矿岩或青色的灰岩等软弱性基岩构成,加 上南岭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而多雨,雨水的淋蚀作用明显。谷地的红 色矿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出现了许多挺拔俊秀的赤壁红岩,在周围的亚热带常绿 树木的衬托下,形成了十分美丽的风景,如粤北的丹霞山、锦岩、金鸡岭,湘南 的飞天山、便江。因为这种景色以丹霞山最典型,所以又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 地貌”。谷地若是石灰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发育的是另一种地貌喀斯特地 貌(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方命名)。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更出风景, 群峰林立洞穴天成是其特征,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就是它们。除桂林外,粤北的
7、钟鼓岩,湘南的九嶷山等也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因此,南岭地区的自然风景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岭山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因此瑶族也就有了一个雅号中国的 “高山民族”。然而这种雅号不仅属于瑶族也属于有的汉族,汉族的一支客 家人就被人称作汉族人中的“高山民族”。很多人只晓得闽粤赣之省交界的山区 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却不知道这只是以人口密度而言,如果说范围,南岭地区应 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客家人应是先从闽粤赣老聚居地出发,沿南岭向西迁移 然后又沿两翼向中国西南、东南亚和海外扩散。客家人为何以南岭为轴线迁移 呢?一.原居地太小,又是山区,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必须向外拓展空间;二 . 南岭是亚热带地区
8、,动植物生长旺盛,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三.南岭是山地, 山地瑶族和客家人的劳作与生活方式适应南北的自然条件。在南北山区,山上是瑶人,山下是客人,同聚南岭同是“山地民族”,相处乐陶陶。这相似还在于人的语言和习惯,南岭是四省交界之地,按理说语言会十分复 杂,但他们却比较统一讲客家方言,而对外交流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又都会 讲一口“官话”种带明显的北方方言特征的语言。二 区域地质概况南岭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北濒江南过渡区,主体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 分。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好,沉积相变较大,矿产丰富,种类较多, 又以有色金属钨、钼、锡、铅、锌等最具特色。现将区域地质情况,按地层、岩 浆岩及
9、地质构造等分别概述。1.1 区域地层区域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四堡群 ,主要出露于桂北九万大山一带,是区域 的基底岩系。该岩系由一套深灰至灰绿色厚达 5700 余米浅变质的砂、泥质碎屑 岩夹细碧角斑岩组成,局部变质为片岩和变粒岩,沉积构造发育,韵律清楚,显 示深海相碎屑岩沉积特征。震旦系以区域性不整合型覆于其上。震旦系发布较广泛,仅在桂北出露较全。下统下部在桂北称丹洲群,属深海 -次深海相,主要为灰绿色(钙质)及灰黑色千枚岩系,有时变质为各种片岩, 时夹大理岩,白云岩等,底部具砾岩,中部夹灰绿色细碧斑岩和中基性熔岩,中 上部发育变余砂岩。总厚度 968-2400 余米,最厚可达 4780m。据岩
10、性组合特点, 进一步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合拱洞组。相当丹洲群的层位在湘南和粤境几乎没有出露,赣南仅出露共一部分。赣湘 粤交界区,其岩性建造与桂北相似;赣东南则相变为一套厚迗 9000 余米的变余 沉凝灰岩为主的岩系,夹变余流纹岩类,部分深变质为片岩、片麻岩和变粒岩称 上施组。下统上部,在桂北划分为长安组、 富禄组和南沱组,属南沱冰期产物。长 安组主要由灰绿色变余含砾硬砂质砂岩和含砾板岩、夹变余砂岩及板岩组成,含 火山岩碎屑和凝灰物质,一般被认为属冰海沉积。下与丹洲群整合至假整合接触。 厚 125 一 945m,最厚达 21861m。富禄组主要由灰紫及灰绿色变余硬砂质矽岩、 粉砂岩及板岩夹白云岩
11、等组成。顶部常具锰矿层,底部常夹赤铁矿层。应属间冰 期产物。红 100-875m。南沱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块状含砾泥岩夹泥岩及含锰 白云岩、砾岩,组分复杂,可能相当大陆冰盖的冰缘区沉积物。其中产有微古植 物化石。一般厚度在 100m 左右。在赣湘粤地区,相应层位属一套陆棚浅海相变 余含砾砂岩、板岩及硅质岩(沉凝灰岩)的建造,以发育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磁铁 矿层 )为特征,常见含锰大理岩、白云岩及砾岩。在赣境称下坊组,厚度由数米 至 800 余米;在湘境即为泗洲山组,厚度大于 1568m;在粵北称鹰扬关群,厚 2700 余米。上统在桂北划分为陡山沱组和老堡组。前者主要由砂质板岩、黑色板岩及碳 硅质
12、板岩等组成,有时夹有碳酸盐透镜体,后者主要由灰白色硅质岩及黑色条带 硅质页岩等坦虎,常夹含磷层。两者总厚度 52-386m。顺走向向东,泥砂质增高,并发育火山岩。至湘粤赣地区,上统为一套砂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上部及顶 部发育硅质岩,非常稳定,常作为与寒武系划分的区域标志;硅质岩一般为灰白 色,浅灰色。在湘境称天子地组,厚2619m;粤北称乐昌峡群厚达 2750m。在赣 境即称老虎塘组,厚达 3000 余米。本层位中含微古植物化石。寒武系志本区内分布广,发育较全。主要为由余砂岩、板岩为主组成的类 复理石建造。属深海至次深海相浊流沉积,总厚度达 4000m 以上。下与震旦系 为整合接触。建造下部
13、,一般发育黑色页岩系,以含碳页类特征为主,尤其底部及近底部, 以发育含碳硅质岩类为特征,夹石煤层,含磷、硅质结核,并有铀、钒、钨、钼 等金属元素富集现象。在桂北,本部建造的顶部,常发育灰及深灰色的碳酸盐岩。 厚度一般数百米至 2000 余米。本岩系在赣南、粤北地区研究较详,划分为上、中、下统;赣南顺次为水石 群、高滩群和牛角河群;粤北相应为八村群,分工、中、下三个亚群。桂境相当 下统层位称清溪组,中统及上统未分,称边溪组或黄口洞组。湘境称塔山群,伹 按建造特点,分为上、中、下组。奥陶系遍干全区,但多不同程度地缺失,下与寒武系为连续关系。本岩系 主要由次深海浊流相碎屑岩和陆棚浅海相碳硅质岩、笔石
14、页岩及介壳碳酸盐岩等 建造所组成。赣湘地区,岩性建造基本一致,赣西南地区研究较详,将其划分为 三统六组,近 20 个笔石带。下统含二组。在赣境,下组称爵山沟组,上组称七溪岭组。前者岩性主要为 灰绿色板岩夹含碳板岩,厚 665 米,后者则主要由灰黑色及灰绿色板岩、硅质板 岩等组成,厚 880-1000 余米。在粤中粤北地区,本统下组称新广组,岩性与赣 境的相似,但发育石英砂岩,厚 100 余米;上组称下黄坑组,主要为页岩和粉矽 岩,硅质板岩不太发育,厚 164-200 余米,惠阳最厚,达 1000m。下统下部层位 在桂东南大致相当六陈组,矽岩显著增多,至桂东北兴安全州一带,本层位相变 为以碳酸盐
15、岩为主,夹页岩,称白洞组,厚仅十余米至 120m。下统上部层位在 桂境由下而划分为黄隘组和升坪组。前者岩性主要为砂岩及页岩,局部夹灰岩及 白云岩产笔石化石,厚 764-2114m,后者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细矽岩和粉砂岩, 也富含笔石,厚 276-731m。需要指出的是: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下统主要由 灰白色石英矽岩,灰绿色矽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底部具砾岩,厚 1650 一 1900m,含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及珊瑚等化石,总称缩龟岭群。中统和上统在桂境均未做详细划分,主要为 z 套由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 建造,在全州地区,大致相当中统的层位,部分相变为黑色硅质岩和黑色页岩, 总厚度(未见顶
16、)大于 900m,产笔石化石。在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中上奥陶统总称三尖群,:岩性特点桂东区基本一致,但仅见腕足类,、三叶虫等介壳化石。 厚 1100m-1700m。在湘粤赣地区,相应岩系程度不同地迸一步划分:其中统,在 赣境划分为龙溪组和淋江组;在湘南,分别称百马冲组和双家口组。上统在赣境 划分为石口组和“蒲龙组”;湘南则分别称城步组、天马山组和苏冲水组。龙溪 组或百马冲组,岩性由黑色页岩及黑色硅质岩组成,呈薄互层状,盛产笔石和三 叶虫化石,厚数十米至 500 余米。,淋江组或双家口组,主要为黑色硅质岩及黑 色板岩,粉砂岩,厚度一般数十米至 100 余米,在赣湘交界,本组岩性相变为灰、 深灰色
17、变余砂岩、板岩和矽质板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厚达 250 余米,也产笔石 和三叶虫化石。石口组或城步组,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及灰黑色含硅板岩,土部发 育变余砂岩,厚度由湘南数米,数十米至赣境则变为 355m。但在湘赣交界全部 相变为变余砂岩、板岩及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近 700 米。本层位产 笔石化石。“蒲龙组”可能仅相当天马山组,而天马山组与苏冲水组均属晚奥陶 世晚期的沉积。它们在湘赣地区,均为一套由砂、板岩类组成的复理石韵律建造, 厚度(未见顶)大干 1000m,产笔石化石。在赣境崇义西南部,有一古亭群,其层位可与粤北龙头寨群相当 。粤境内 的龙头寨群之下,尚有一长坑水组,属中奥陶统下
18、部层位。岩性与上述龙溪组近 似,所产笔石动物群面貌也相同,厚 55 一 81ma 龙头寨群或古亭群,均属浅海 相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中部以发育灰岩为标志;灰岩中产腕足类、足类及珊瑚等 介壳化石|土部板岩中产笔石化石,均属中,晚奥陶世的属类。大干 1000m。志留系在区内主要分布干桂东北和粤桂交界地区,仅属残存部分。下与奥陶 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下统连滩群,在郁南主要为灰黑、绿色页岩、质页岩和粉砂 岩组成的薄互,产笔石,厚 213-1866m 。桂东北仅残留其一部分,称田林口组。 在桂东南称灵山群,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岩及页岩等组成,有肘夹碳酸盐岩, 至玉林一带则以页岩为主。产笔石和三叶虫 l腕足
19、类等化石,厚 781-3000 米。 中统在郁南称文头山群,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上呈薄互层状,也 富产笔石化石,厚度近 60m。东至德庆,即为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 达 2000 余米,西至容县,厚仅 200m,即合浦群,为页岩夹砂岩,上统在桂东南 称防城群,为砂岩和页岩,底部具砾岩,仅产足类为主的介壳化石一厚度约 800 一 300, 云浮地区仅残存其下部层位,称岭下群,由夜绿、棕黄及灰黑色粉砂 岩、页岩及含碳页岩的薄互层组成,也属介壳相,厚 30 余米。泥盆系在区内分布广、变化大,在桂境发育较全,湘粤赣地区主要属中、上 统。桂境的泥盆系,主要为浅海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
20、,划分为下统莲花组、 那高岭组、郁江组和四排组,中统应堂组和东岗岭组,土统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伹桂粤交界地区,岩性岩相变化显著,下统划分为石桥组和贺县组,中统为信都 组和东岗岭组,土统除与桂粤交界的湘西南区划分为马鞍山组和木井塘组外。三 般皆未分,统称融县群,粤湘赣地区的泥盆系以海相潮坪沉积为主,中统下部 桂头组或跳马涧组,可能含有早世的成分,上部即棋子桥组;上统为佘田桥组和 锡矿山组 l 再向东,以海陆交互相为特征。赣南东部则仅见上统,称中棚组和 三门滩组小。莲花山组岩性为紫红及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偶夹灰岩及白云岩, 底 部为砾岩,以角度 不 整合型 式 覆于志 留 系之上, 产鱼类 及
21、植物化石 ,厚 210-1482m。那高岭组主要为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至桂东大瑶山、北流 一带,尚夹少量白云岩,即石桥组。本组产腕足类,珊瑚及胴甲鱼类化石,厚 32 一 234m,郁江组在桂中地区,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 夹泥灰岩和扁豆状灰岩,也产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顺走向向东、向北,相当 本组的层位属贺县组下部,砂岩增多,常夹鲕状赤铁矿层,产有鱼类和植物化石; 至粤境,则相变以碎屑岩为主,夹砂砾岩,厚数十米至100 余米。四排组主要为 白云岩、泥灰岩、灰岩及泥岩等弄南至贵县则以白云岩较发育,向东相变为陆相 碎屑岩,古生物群面貌与郁江组大致相似,还有竹节石等化石,厚 2
22、18 一 1000m。 桂东粤西一带,即贺县组上部。贺县组总厚约 600 余米。需要指出的是:下统在 玉林地区,全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稍夹灰岩,。产腕足类及珊瑚化石。下与志 留系为连续关系。中统下部称应堂组,以生物碎屑灰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其中产有牙形刺, 厚 18- l80m 上部东岗岭组,以灰、灰黑色和灰白色灰岩,泥灰岩为主,夹泥岩 和白云岩,厚 l25 一 700 米,产腕足类动物群;廷至粤西,岩性与桂境基本一致。 所产化石面貌也基本相同,故仍称东岗岭组。至粤北,相应层位已相变为灰绿、 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建造,向东延,底部还发育砾岩,即棋子 桥组,厚 300-400m。桂
23、头群按层位应大致与应堂组或桂东的信都组相当。信都 组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组成,夹豆状赤铁矿层,厚 60=865m。,桂头群与信 都组岩性近似,但下部发育砾岩,上部未见铁矿层,且角度不整合直接覆于奥陶 系、寒武系之土,产植物和胴甲鱼类化石,厚近 600m,局部可达 1300 米。,与 之相当的层位在湘赣地区为跳马涧组,二者岩性、岩相也近似,动植物面貌也基 本相同,只是后者还产有腕足类化石, 证明其中确有海相层。厚度变化大,一 般为 230-760m,东至赣州一带即尖灭。跳马涧组之上即为棋子桥组。在湘赣地 区,本组以灰绿色、紫红色砂岩、页岩为主,上部夹白云岩和灰岩,产腕足类和 珊瑚等化石;在湘桂
24、粤交界地区,本层位还偶尔见头足类化石。厚度向东变薄, 由 1000 余米至 200 余米。至赣州、于都一带,相变为由石英砂岩和石英砾岩组成的陆相云山组,厚 20-190 余米。在粤东北,为鼎湖山群,厚 100-500 余米 榴江组主要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产有腕足类和菊石等化石,厚86-135m,五指山组是以浅江,黄绿色扁豆状灰岩为主。产出足类、牙形刺等。 厚 20-182m。在桂东、桂北及粤西地区,本统多相变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 主要为灰、灰黑色灰岩和白云岩,多具鮞状结构,厚达百米至 1800 余米,难以 划分,统称融县群。动物群面貌与榴江组及五指山组基本一致。余田桥组仪与馏
25、江组层位相当。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从西向东:由以灰白、灰黑色灰岩为主,逐 渐变为碳酸盐岩及砂岩的建造,厚 75-500m,在汝歧一带厚 113-256m,至干都 一带,则仅为矽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建造,称中棚组,厚 274-572m。产 右晚泥盆世早期的动、植物化石。本组至赣粤闽交界地区直接不整合在寒武一震 旦系之上。锡矿山组层位可与五指山组相比。在湘粤桂交界地,带仍以灰黑色灰岩为主,土部逐渐发育页岩,厚 380 一 750m;东至湘赣交界地区,上部以粉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产植物化石,厚 110 一 206m。千都一带,与之相当的层 位是三门滩组,以陆相层为主,夹海相层,产右足可表征层位的动
26、、植物化石 , 厚 493 米。粤北地区,上统未划分,总称双头群,属滨海三角洲相,以碎屑岩为 主,偶夹灰岩,产有和相似于三门滩组的动、植物化石群,厚 500 一 1000m。石炭系 在次内较泥盆系分布更广,发育更全。下统在西部以碳酸盐建造为主, 岩关阶和大塘阶,东部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划分为横龙组和梓山组。 本区上统为碳酸盐岩,除桂北将其下部一套白云岩单独划出称大浦组外,一般皆 二分,分别称黄龙组和船山组。至赣东南地区,下统仅属大塘期的含煤沉积。岩关阶在桂境的岩性以灰黑、深灰色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至桂北,下部 常发育粉砂岩及页岩,产植物化石,下与泥盆系为连续沉积。厚 150-984m
27、,柳 州最厚,达 1812m。在湘粤地区,本阶划为三组;邵东组、孟公坳组和刘家塘 组,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双壳类、有孔虫和菊石等化石。与之相当的层位在 赣境称横龙组,在粤境即大潮组,属海陆交互相,下与泥盆系一般为整合接触, 更多的是直接不整合在震旦一寒武系之上。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页岩,夹 碳质页岩及不纯灰岩,底部具砾岩,厚 160 一 260 余米,最大厚度达 665m。大塘阶在桂粤湘地区,一除桂中几乎全部为碳酸盐岩建造外,一般皆三分: 下部石登子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灰岩夹薄层钙质页岩和白云岩,富含珊瑚及腕 足类等化石,厚 200-500 余米。中部测水组,由一套灰绿和灰黑色砂岩、页岩
28、夹 煤层所组成,产植物、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厚数十米至近 500m。上部梓门桥 组,为一套深灰、灰黑色灰岩及白云岩,厚数十米至 384m,产珊瑚、腕足类及 蜓类等化石。本阶向东即相变为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赣境 称梓山组,粤境称忠信组。组的上部属海相层,夹不纯灰岩及硅质岩,产有与大塘阶相似的动植物化石群,厚 90-1248m。上统黄龙组,(包括桂北大埔组),为一套灰白、肉红色块状白云岩、白云质 灰岩及灰岩的碳酸盐岩建造,产丰富的娗类化石,伴生有珊瑚、腕足类等,一厚 260 一 600 余米,最厚达 1068m。与下统大塘阶为整合接触,船山组或马平群, 是以浅灰色块状灰岩为主,含
29、燧石,下部夹白云岩类,一般厚度近 200m 至 400 余米;桂北宜山可厚达 1679 米。在粤东北,上统未分,总称壶天群。二叠系 的分布与石炭系形影相随。下统下部沉积建造全区基本致,称栖霞 组;上部常按岩相变化而划分不同。上统也多因地而异名。下与石炭系为连续沉 积。栖霞组以深灰、灰黑色致密灰岩为主,常夹白云岩、燧石岩,底部常见粉砂 岩和页岩,厚数十米至 246m,富产多门类介壳化石。栖霞组之上的地层在桂北即茅口组,以灰色灰岩为主,一般厚 300-600m, 上林厚达 932m。至湘南地区本组相变为由灰黑色页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岩组成 的薄互层,硅质岩富含铁锰质,即当冲组,厚十余米至百余米。在赣
30、南和粤北一 带,本层位下部为海相层,在赣南称小江边组,由泥灰岩和钙质页岩等组成,粤 北称文笔山组,主要为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及灰岩透镜体。土部为海陆交互相, 赣南称安州组,粤北称童子岩组,均为含煤岩系。总厚度 379-615m,其中产有 菊石和华夏型大羽羊齿植物群分子。上统下部在湘南粤北地区引称龙潭组,为一滨海沼泽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与 粤东的翠屏山组或赣南的雾林山组基本相似,均为我国南方主要产煤地层。在桂 北宜山一带,相变以灰岩为主夹煤层,即合山组呈,廷人粤境则称水竹塘组。本 层位产有菊石、腕足类及植物化石,厚 100m 至近 500m。,上统上部即长兴组, 或相变为大隆组。前者见于赣湘地区的
31、南部和粤北北部,以灰色灰岩和硅质岩为 特征,下部夹灰黑色硅质岩、页岩及粉砂岩等,产蜓类,厚数十米至190m。,后 者环前者而分报,以灰黑色硅质页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的薄互层为特征,在桂 中、粤北地区,还发育酸性火山岩。产菊石,厚十余米、。数十米至百余米,连 阳一带厚达 520 余米,二并进一步划分为梅田练,九陂组和麻田组。三叠系的中、 下统以海相为主,;常随: 叠系的分布而分布,。二者为连续过渡关系。上统是以 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以角度不整合型式覆千前中三叠统之上。本系 地层单位和命名因地而异。下统在桂中及赣粤地区均保留不全。桂中分为马脚岭 组和北泗组,赣粤则称大冶组。马脚岭组以灰岩
32、为主,底部具灰黑色页岩。相应 层位在赣粤则以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厚 130 一 300m,武鸣达 749m。 北泗组下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为紫红,黄绿色砂、页岩;赣粤地区则以灰色灰 岩为主。厚数十米至 500m。产头足类及双壳类化石。湘东南称三宝坳组,岩性则为灰岩和白云岩,厚 320 一 538m,产双壳类化石。中统主要分布千湘粤境内。 湘境泛称罗仙岭煤系,现已将其中上三叠统部分划分为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和唐 垅组,粤境称艮口群,赣境仅局部存在,称安源组。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 及砂岩夹煤层组成,粤中则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及铁矿层,还夹中酸性火山岩, 产有植物群和双壳类化石,厚 270
33、 一 500 余米,粤中东部厚达 1300 余米。侏罗系以下统分布最广亨几乎遍于全区,除湘粤地区有少量海相层外,全为 陆相沉积; 中统局限,呈小片分布;上统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广布赣粤地区。下统在桂东和湘粤交界地带有西湾群旷:下部称天堂组,土部称大岭组,主 要为灰至灰黄色砂岩和页岩,大岭组中则夹灰岩、泥灰岩和碳质页岩、煤层等, 总厚度 85 一 312m。产廷壳类及植物化石。粤境称金鸡群 l 湘东南划分为心田 门组和茅仙岭组。总体由灰黑及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相间组成,夹煤线;粤 东,其中尚有火山熔岩及凝灰岩,厚 530-1000 余米,惠东厚达 4800m 。产菊石 和植物化石。本统在赣境
34、称林山组,以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和 煤线,厚 121 一 3710m。本统可不整合在上三叠统之上,也可直接与更老的地层 接触。中统属河潮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与下统多为整合接触,在粤北则为角 度不整合接触。,桂东称石梯群出露不全,下部主要为粗砂岩及砾岩,夹紫色 页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产双壳类化石, 厚 330 一 480m。粤北称马梓坪群,。 其中夹中酸性凝灰质熔岩及沉凝灰岩等,厚 351 一 1100 余米。至粤东,火山碎 屑岩更发育,称漳平群,产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厚 770 一 2120 沄一平统在 湘南划分为石鼓组和白香带组,主要由灰绿及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总厚 8
35、83 缸。在赣南总称罗坳组,岩性特征与漳平群相似,产有与石梯群相同的动物 群。一厚 4一 800m,上统仅见干赣,粤的产隅,岩性建造特点也基本相同; 粤境称高基坪群,赣境分为菖蒲组和鸡笼嶂组。早期建造主要属侵入一溢流相, 在赣境以中基性玄武岩类和安山岩类为主引夹酸性流纹岩类;晚期主要属灰流 相,以流纹质熔岩、凝灰熔岩类为特征。但粤境的早期建造中旷,玄武岩不太发 育,以安山岩为主,均程度不一地夹有沉积物夹层。总厚度一般为 1000 余米至 2000 余米,厚者可达 5000 余米。粤中地区其中还夹赤铁矿-磁铁矿层。白垩系主要属溯相及山麓一湖泊相一下统较广布一上统较局限。常含膏盐 层。地层受盆地控
36、制,建造差异明显,划分和命名因地而异。下统在桂东划分为新隆组。大坡组和双鱼咀组,在桂北总称永福群,它们与 粤境的罗定群层位相当,建造也相似,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等,岩石多含钙质,桂北的还夹泥灰岩,总厚度725 一 2916m。产双壳类化石,砲粉中开始出现被子植物花粉心。罗定群廷至粤 东地区,主要为一套火山质矽砾岩建造,称官草湖群,厚788 一 1125m。在湘南本统划分为两组。下部东井组,主要为黄褐色砾岩、砂砾岩和钙质泥岩等,厚 763m,土部神皇山组,为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韵律建造, 夹玄武岩,厚近 2000m。土统在桂境局限千东南一隅
37、,下部以火山岩为主,有凝 炭岩,凝灰熔岩及石英斑岩等,厚 250 一 738m,称西硐组;上部为泥岩、砂岩 及粉砂岩等,有膏盐层,厚 403 一 816m,产介形类化石,称罗文组。在粤境总 称南雄群,为由砂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建造,夹少量灰 绿粉砂岩,常含膏盐层及铜矿化。粤西称闹江群,与桂境相似。粤中三水盆地对 本统研究较详,划分为三水组和大塱山组。至粤东,本统上部发育流纹质火山岩, 称叶塘组,厚 500 余米至 2300 余米。湘南本统分为戴家坪组和东塘组。裁家坪 组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含钙质,呈紫红、棕红色,厚 580-634m;东塘组以紫 红色钙质粉砂岩寸泥岩及砂质泥
38、灰岩组成韵律层为特征,厚 442m-779m。南地 区,本统下部称赣州组,主要由紫红、三棕红色砂岩及粉砂岩相间组成。夹灰绿 色泥岩和粉砂岩,普遍含钙质,偶夹泥灰岩,底部夹伊丁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 或凝灰熔岩;本组程度不同地含有岩盐、石膏、卤水,并具铜矿化现象,厚 455 一 2464m。土部称南雄组,普遍为紫红色、棕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泥岩等, 厚 584 一 no7m。本统古生物种类复杂,以产脊椎动物蛋化石及其骨骼化石最有 意义。上、下统之间,一般认为属假整合至不整合接触。第三系 分布局限,且仅分布有下第三系。下第三系在桂境仅见于桂东南容县一带和南宁、来宾二地区。南宁、容县等 盆地,将其
39、划分分为六吜组(大致为古新世-早始新世)、凤凰山组(晚始新世早 期)和那读组、百岗组(可能为晚始新世晚期) 。邕宁,来宾一带未划分,总称邕 宁群。在南宁。容县等地,本系是由一套紫红色为主的夹灰绿、黄绿色砂岩,砾 岩,粉砂岩及泥岩等组成的杂色岩系,岩石多含钙质,常夹泥灰岩,其中百岗组 还夹褐煤层,总厚度 830 一 2622m。但多数盆地仅属六吼组,产有双壳类、介形 虫及植物化石。邕宁群则为一棕黄色的建造,以砂岩、鲕状矽岩,粉砂岩及泥岩 为主,黹夹煤层和油页岩,在来宾盆地还夹铁锰矿层,残留厚度不足 100m。在 粤湘赣地区,均可进一步划分出古新统和始新统。渐新统缺失。古新统在湘南称 霞,流市组,
40、其岩性建造特点与六咀组相似,厚1015m,与下伏东塘组为连续关 系。在粤北,即为南雄盆地的罗佛寨群,与南雄群呈假整合接触。该群分为中古 新统上溯组和晚古新统浓山组,后者发育灰绿色泥岩和钙质泥岩互层,总厚度 590 一 1300m。向南至三水盆地即称苇庄组。在赣境主要见于池江盆地,层位、 岩性及生物面貌均可与罗佛寨群相比,都产有哺乳类骨骼化石,划分为狮子口组 和池江组,总厚度 600 余米。始新统在粤赣地区均不确切,称丹霞组或坪湖组鱼22主要为紫红及灰绿色泥岩建造,产哺乳类化石,厚 100 一 700m。但粤中三水盆 地,始新统分为怖心组、宝月组和华涌组 , 前者为湖泊相,含油、膏盐等,厚 68
41、-1205m;:后二者皆为暗紫紅、灰绿色等杂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等, 厚 100 一 630m。含有鱼类等多门类化石。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壬珠江三角洲及滨海沿岸地区 t 内陆主要水系盆地中也很 发育,包括湖、海沉积、河流冲积、洞穴堆积及风化残坡积等类型。沉(堆)积物 一般均为未固结砾石层,砂、粘土层及淤泥、泥炭层等,厚度不一,更新统可为 几米至 150 米,全新统为 2-30m,含丰富的孢粉、介壳脊椎动物骨骼及古人类化 石和古文化遗迹。地貌上构成不同地文期和北高不一的各类型阶地、台地及海湾, 也是当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1.2 区域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尚发育,主要集中干东部地区。岩浆活动时期可概括
42、为武陵期, 雪峰期,加里东期 、华力西-印支期 、燕山期 和喜山期 ,而以燕山期 最为重要。 岩浆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型式。这些岩浆活动,与各种金属矿产有着极密切的 戍因联系。武陵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体为区内最栏的岩体,主要为斜长花岗岩和花 岗闪长岩,仅见千桂北融水 -带。 其中本洞斜长花岗岩体侵入干四堡群,(同位 素一一全岩铷锶法一一年龄值为 106395ma),又被三防花岗岩体侵入,后者同 位素锆石铀一铅年龄值为 760ma。岩石中斜长石含量(44 一 63%)远大干钾长石(3 一 l0%),si0z 含量仅 64%左右,表明本期岩体主要是同化混染的产物。另外, 还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体
43、及中性岩体,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四堡 群,又被丹洲群所覆盖,可以荣塘变辉橄岩(或蛇纹岩)为代表。雪峰期的岩浆岩也仅见于桂北地区,已知较大的有元宝山和三防花岗岩岩 体,均呈岩基状产出,侵位千穹窿构造的核部。岩石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所含 钾长石略多于斜长石,石英含量为 22 一 50%。据岩石化学资料,岩体中 sioz 和 k o 含量普遍较高,na o,mgo,cao 等普遍较低,从中心相至边缘相,具“内 基外酸”的演化趋势。本期也有基性、超基性和中性岩体,主要分布在龙胜三门 一带,有辉长岩、橄榄岩,橄辉岩和闪长岩等,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人于 四堡群。(基性、超基性岩体)同位素年龄值
44、主要为 839ma。喷出岩类常为同期沉 积岩层的一部分。合桐组的土部夹有细碧一辉绿岩,在赣东南地区,相应层位中 尚发育基性、超基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变质较深时,二则表现沟各种片 岩、片麻岩以及各种透闪石岩,透辉石岩等。加里东期 岩浆岩在区内分布较广,是仅次干燕山期的极为重要的岩浆活动时 期。本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为混合岩、地型混合杂岩和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晚期一般为混染型花岗岩和侵人型花岗岩类。早期 混合岩类较集中分布干南武夷山和万洋山一诸广山等地带,湘桂交界及 桂东北地区可能也有存在。它们侵位于震旦一粤陶纪中期,而与震旦 -寒武系关 系密切。原地型花岗质混合杂岩体形成
45、千加里东褶皱造山早阶段;而正当褶皱造 山阶段所形成的岩浆岩,一般认为属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类。前者有南武夷山的 岚山岩体和赣南的里海岩体,后者可以粤北太保岩体及赣境的定南岩体为代表一 上述两种类型岩体在岩性上基本相似,只是后者的花岗结构更明显,呈变斑状构 造,一岩石类型多一主要为混香花岗岩,其次有混合斜长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 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等。混合杂岩实为区域变质岩经受强烈交代作用的产物,外貌和成分接近花岗 岩,伹与区域变质岩形影相随,渐变过渡,又常与混合花岗岩伴生。故称之为“三 位一体”的花岗质混合杂岩。上述里海和岚山岩体,均为此类杂岩中的混合花岗 岩体 -岩石一般结构较粗,长石构成巨大交
46、代变斑晶或眼球,一般含量为 20 一 55%,有的可达 70%以上,常集中成团块状或带状,构成条带构造,变质矿物有 角闪石和阳起石。里海混合花岗岩中斜长石达 30-50%,而钾长石仅 10 一 35%, 变质矿物有绿帘石和石榴石,表明岩体是受过同化混染作用的过程。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是指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混合熔浆,经过短距离侵位 而形成的岩体,如桂坑 j 完南岩体即属此类型,湘粤桂交界的某些岩体也可能 归入此类。定南岩体花岗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具花岗变斑状结构,片麻状 构造,在主要矿物中,有的钾长石含量低干斜长石(25 一 38%),显示同化混染作 用;同时, 暗色矿呀一般含量较高,且分布
47、不均匀,具混合杂岩的特点。加里东晚期 花岗岩体,一般呈大岩基和大岩株状产出一,主要分布于加里东 褶皱隆起区,如桂东的大瑶山、大宁,湘桂交界的苗儿山、越城岭、都庞岭,湘 赣交界地区的万洋山一诸广山北段及彭公庙,赣境的龙回、土犹,粤北的太保和 扶溪等岩体。依其侵位,大致可分早,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混染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晚粤陶世至志留纪。岩性以富 斜花岗岩主,其次有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第二阶段为侵人 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老留纪末至早泥盆世,一般呈小型岩基和岩株状产 出,这两类岩体的岩石,一般皆呈灰白色及暗灰色,侵入关系及接触界线均较清 楚,围岩具接触变质带,热变质
48、晕明显(主要是角岩化),岩体边缘均见有不同程 度的同化混染作用。第一阶段 混染型花岗岩体较为典型的是诸广山北段的汤湖、上堡及彭公庙等 岩体,还有万洋山南段的荆竹山岩体和桂东的大宁岩体。汤湖岩体是一复式岩体, 岩性有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均呈过渡关系,以花岗闪长岩和:长花岗岩为主(90),岩石化学 资料显示内基外酸的演化特点。岩体内部的成分和结构变化都十分复杂。矿物成 分的交代现象也十分明显 |陪色矿物常呈聚晶状团块出现 ,构成聚斑结构和斑杂构 造,主要矿物中钾长石含量极不均匀,分布也极不均一,斜长石含量(45 一 55%) 也远大干钾长石
49、(10l5%)含量,同时还含有大量分布无规律,。形状不规则的陪 色包佻这些都说明本岩体是在同化混染作用下形成的,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也占 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类岩体应是一种混染型花岗岩类。据微量元素研究,本类 岩体中成矿元素以 cu、pb、zn 含量较高,且较普遍,sn、w 含量也较高,be 略低。第二阶段 的侵人型花岗岩类,较为典型的是上犹、龙回、苗儿山、越城岭等 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 云母花岗二长岩以云母斜长花岗岩等。一般可分出边缘相和过渡相,由中心向边 缘,粒度变细,酸性变形成酸性边缘,主要矿物中,斜长石少于钾长石,如上犹 岩体;有的则相反
50、,如湖坪岩体。这说明既有同化混染形成的,也有属干正常岩 浆的。闼此,这一类岩体应属岩浆侵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 兰成矿元素较普遍存在,伹含量不丰。侵入型岩类都出现 w,sn,bi,mo 等, 说明岩浆演化晚期成矿元素有某种相对集中的趋势。东期基性及超基性岩类所知 甚少,在上犹岩体中,有玄武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等岩脉侵入,可能是同期非同 时的产物本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粤桂交界地区,已知有早奥陶世的角斑岩和早志 留世的细碧斑岩,均组成地层的一部分。华力西期 岩浆岩侵入体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南段。粤北、,拥南和桂东大容山 等地区。人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小岩株状产出。,火山熔岩主要见于晚泥盆世
51、地 层中,呈夹层状,玄武岩类,山碎屑岩类则见于下石炭统,属凝灰岩类,说明当 时曾有火山活动。中基性侵人岩类,分布干赣粤交界地区。石英闪长岩。见于大 余漂塘,呈岩瘤状,侵入于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 274ma。,云辉二长岩见于 仁化地区,呈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泥盆系。在南雄横岭有辉长岩岩墙侵入于 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 264(钾一氩)一 326(铀-铅)ma。酸性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最主要,其次有花岗闪长岩及二 长花岗岩等,南武夷山富城岩体即是此类岩体之一。该岩体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 呈岩基状,侵入于寒武系,被印支期花岗岩侵人,同位素年龄值为 250 (钾一氩) 一 233 (铀
52、一铅)ma。南雄棉土岗岩体也属此列,岩石为花岗闪长岩,侵人于中泥 盆统,叉被燕山期岩体侵入。 桂东大容山岩体是本期侵人岩最大的岩体,呈大 岩基状产出,至少有两次侵人,北东向廷伸,南段已达区外,由堇青石黑云母花 岗岩中主要为 224-245ma,岩性一般呈灰色,具斑杂结构,花岗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变质矿物有石榴石、矽线石和紫苏辉石等,还有捕虏体和暗色团块,表现同 化混染特征。印支期的侵人岩以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一般具片麻状构造,有边缘混 合岩现象,同位素年龄值为 205 一 231mao。属于此期的侵人体,在武夷山南段 有侵入于上述富城岩体的花岗岩群,呈细粒结构,呈岩枝状和岩株状产出。在粤 北
53、及桂东南地区均有分布,如院垌,杨梅山、四龙、青州,大帽山、石马及蛇离 等岩体,可能均属之,多呈岩株状产出,只有大帽山岩体呈岩基状产坩。岩石主 要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大容山岩体的一部分, 显示 : 者有密切的成因及演化关系。一般在湘东南地区,本期多为小型岩体,以 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次为黑云母 =长花岗岩,。如骑田岭岩体和大义山岩体等均 属之,分别侵入干下三叠统戍上二叠统。总之,华力西期与印支期岩浆岩体的地质特征基本相似,岩石性质差异不明 显,可以为是同源同期的产物。但也有所不同,如华力西期岩类较复杂,化学成 分土由偏中性到酸性;而印支期岩类简单, 仅有黑云母花岗岩
54、和二长花岗岩,以 酸性为主。燕山期岩浆岩在区内分布极广,是岩浆活动的极盛时期,包括喷出和侵入两 大岩类,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是我国重要的岩浆成矿期之三,尤与钨、 l 锡、 铋、钼。铜、铁,铅、锌、金、银及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燕山期岩 浆活动可划分为两期、五个阶段: 早期 (j)第一阶段 (jl),第二阶段 (j2)和第三阶 段(j3);晚期 (k)第一阶段 (k1)和第二阶段 (k2)。不同阶段又有不同次数的侵入(或 侵出)活动。燕山早期 (j)第三阶段,以酸性侵入岩类为主,与钨、锡及稀有稀土等矿产 有成因关系是我国华南一次重要的成矿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湘桂、赣湘粤及赣 粤闽等交界、
55、地区,其侵位和布局严格受构造带控制;以岩株、岩基状为主,次 有岩瘤和岩枝状岩体。东部较大的主要有都庞岭(东体)、姑婆山、金鸡岭、大东 山,东岭、下村,鹅形、弹前及柯树北等岩体,中小型者多不胜举。岩石类型, 以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为主,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等,其成因多属 岩浆型(岩浆交代为特点),少数具混染交代型花岗岩的特;以中深成相为主,个 别的可能属浅成相。围岩接触变质宽度 1000m 以上,以角岩化为主,可进一步 分带 j; 与含钙围岩接触时,则蚀变为矽卡呈岩类或大岩化等;内接触带常见 同化混染边缘。第一阶段 (jl)黑云母花岗岩一般为灰色、浅灰色及肉红色,由斑晶与基质 组成,
56、多具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基 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组成 。岩石化学成分特点。一般酸度较大 (sio270%),碱、铝的含量比值也较高,是以强酸、富碱、铝过 饱和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酸性岩类。副矿物组合较复杂 微量元素中,成矿元 素 w、sn、mo、bi、be、pb、z 丑等浓集度较高,其他元素则接近于维氏值或 略低。岩体围岩主要为早古生代地层。部分侵入泥盆系及其前期岩体中,在粤北, 见侵入于早侏罗含菊石的金鸡群中 其上又被白垩系或晚侏罗世火山岩系覆盖。 同位素年龄值一般为 l70 一 190ma。基性、超基性岩体在湘南地区有所分布,主
57、要为辉长岩、辉绿岩等,侵入于 印支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由于研究程度不足,确切时代不明。第二阶段 (j2)岩浆岩,仍主要属干侵入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有基性一超基 性岩类类和酸性岩类等,后者包括中酸性岩类,是本期最重要的岩类,侵入规模 较大,分布较广泛。但单个岩体规模一般较小,以中、小型岩株为主。少数呈岩 基状产出。本阶段岩浆活动主要受华力西一印支构造带控制,又是继承第一阶段、 并叠加在其岩体之上的岩体,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属同一岩浆源在深部分 异作用下、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副矿物及微量元素地球 化学方面,既有某些相似性,又有三定的差别。所以它们仍是一次独立的岩浆活 动
58、,具有自身的特征。本期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多侵人千古生界,最新的 地层是早侏罗世。部分侵人于前燕山期不同时代岩体或混合岩中,又被晚阶段岩 体侵入,因而构成了同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其上被早白垩世地层所覆盖。同位 素年龄值主要为 176 一 153ma。围岩接触变质作用与第一阶段侵人接触变质作用基本一致。在多阶段复式岩 体中,本阶段岩体边缘常具不宽的冷却边一早阶段岩体常具烘烤边或蚀变带。基性三超基性岩类,除湘南地区一些零星岩体时代不确切外,在粤北有霞岚、 永和北及田心等岩体,在赣南有丰步、社背及黄洞等岩体。规模小,一般呈岩瘤、 岩墻状,个别可为岩棟状。霞岚岩体以辉长岩为主体,伴有超基性岩及闪长岩, 构成复杂的中基性一超基性侵入杂岩体。车步岩体为辉长岩。中性为闪长岩,见于赣粤交界地带,规模小,呈岩瘤、岩脉状产出,被第三 阶段花岗岩侵入。酸性岩类主要为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有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 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此外还可包括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弱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