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脉主峰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满族文化圣山。长白山脉的“长白”二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即为长相守,到白头,代表着人们对忠贞与美满爱情的向往与歌颂。
长白山的最高峰是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中国境内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 狭义的长白山即是指长白山脉的主峰与主脉,即包括长白山主峰在内的长白山脉。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以及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诸多余脉的总称。
长白山脉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 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岩高原上是火山锥体——长白山主峰。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度左右,海拔约在1000—1800米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长白山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有: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山水风光;典型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的动植物资源;北国独特奇异的冰雪风光;分布广泛的火山矿泉、瀑布与河湖;独居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风情。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东经127°40'~128°16',北纬41°35'~42°25'之间的地带,区域总面积1964平方千米,西北是火山地质公园北景区,是中朝两国界山,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圣山。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是中朝两国的界山,有“关东第一山”之称,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长白山脉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岩高原上是火山锥体——长白山主峰。大约6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抬升,地下岩浆沿地壳裂隙大量喷出地面堆积在火山口周围,使长白山体高耸成峰,形成为同心圆状的火山锥体。
长白山垂直自然带谱
长白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多风,秋季多雾。长白山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白山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
从长白山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可以看到从温带到寒带的不同植物的类型。
在山脚,主要是阔叶林;
往上,直到海拔1000米左右,是针叶和阔叶混合林。
海拔1000至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带。
再往上到近2000米,是岳桦林带。岳桦树为适应高山寒冷潮湿的严酷气候,躯干短曲多枝,树皮节理斑纹极富图案趣味。
2000多米以上,就没有树木,是苔原地带了,每年六七月间,这一带盛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景色瑰丽。(高山苔原在我国只分布于长白山和阿尔泰山,以长白山的高山苔原最为典型)
长白山脉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变化的原因:因为长白山垂直高度大,气温差别大,山脚高,山顶底。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不同,所以植被呈垂直变化。
长白山拥有完好的大片原始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展示了地球表面植被水平分布( 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原 )的缩影。 海拔1800m以上的高山苔原,是欧亚大陆山地苔原的南端——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山苔原。 由于地理位置、地质、 气候 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我国其他山区以及北美洲相比,有明显的特点。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的顶部,这里四季风光迷人,是来长白山的必游之地。登上山顶可见群峰叠嶂、气势恢宏,十六座山峰簇拥着一潭平静的湖水,在蓝天晴空的映照下,湖水深邃幽蓝,格外迷人。盛夏是观天池的最佳时节,因云雾相对较少,一睹天池真容的机会较大。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湖泊有很多,而一些较大的湖泊往往都是由多条河流,源源不断地将河水注入到湖泊之中,湖泊面积才能够不萎缩。
但是长白山天池是个例外,长白山天池位于高山之巅,湖面的海拔高度达到了2154米,海拔如此之高,再加上河水总是自高向低流动,没有任何河水能够到达这里,所以长白山天池没有任何河流补给。
不仅如此,天池中还有一条外流河,形成了美丽的瀑布。
长白山天池没有补给河流,但却又有一条外流河,既然如此,那天池中20亿吨水从何而来?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干涸呢?
天池中的水是怎么来的?
长白山天池的形成和火山运动有关,长白山主峰是一座火山,历史上长白山曾经有过多次火山喷发的记录。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之后,凝固的岩浆堵塞了火山通道,形成了一片洼地。
东北长白山区降水天气系统活动频繁,距海较近,又是林区,水汽充沛,地势又高,所以是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而位于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顶又是这一多雨区的中心。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水气来源有本地蒸发(主要是森林蒸发),有直接自太平洋、日本海吹来的东南季风,而最大的来源则是由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等降水天气系统带来的。而这些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天气系统,一般多由丹东一带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在移动中由于大量降水而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长白山区降水多少的规律之一就是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另一条规律则是地势越高降水越多。山脚下(300米到600米处)年降水量为518-857毫米,东部少西部多。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上限高度1100-14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840-890毫米。云冷杉林带的上限高度1700-18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010-1090毫米。亚高山岳桦林带的上限高度2000-21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100-1160毫米。山顶上(天池气象站)的年降水量为1333毫米。
长白山地区降雨量较多,平均年降水量1300毫米甚至更高(由于环境和地势的影响,长白山降水丰富,天池周围是降水的中心),而长白山山顶面积较为广阔,使得天池就像是一个雨水收集器一样,会源源不断地收集着当地的降水,使得这些降水汇聚成为了湖泊。
当然了,我们知道湖泊中的水是会蒸发的,蒸发的速度和湖泊面积、温度以及当地的空气流速有关。天池的湖泊面积虽然比较大,水面大约相当于130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是天池的深度非常深,最深处达到了373米;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7.3摄氏度,较低的温度使得天池的蒸发速度非常慢,年平均蒸发量只有450毫米。
降雨量大,再加上蒸发量小,看起来似乎是天池之所以没有干涸的原因。但要知道的是,长白山天池有一条外流河。
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长白山天池也是 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 的发源地,素有" 三江之源 "的雅称。
研究发现,天池每年流出的水流量大于年降水量,这意味着长白山天池一定还有其他水源补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研究人员认为,地下泉水上涌,也是长白山天池重要的补给水源。
天池水怪
提到长白山天池,很多人都会想到盛名已久的“天池水怪”,但事实上,长白山天池中的营养非常贫瘠,以至于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数量并不多,种类也不够繁盛。该湖泊无法支撑水怪对食物的需求。
天池位于高山之巅,且没有任何汇入河流,即使山下发生洪灾,洪水也不会淹没这里,更无法将洪水中的水生生物带到天池之中。而鱼又无法凭空出现,所以许多高山湖泊之上没有任何鱼类。
不过人们在天池中发现过长达2-3厘米的小鱼,对于这些鱼为什么会出现在与世隔绝的天池之中,有人认为是水鸟沾染了山下的鱼卵,将它们携带到这里;还有人认为是古代我国人们将鱼带到天池之中放生,它们才在这里安家落户。
由于天池与外界水源难以交流,再加上湖泊内的营养物质匮乏,以至于这里的水生生物数量非常少,而且生态链也不完整,也正是因为如此,该湖泊的渔业资源非常贫瘠。
虽然天池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水生生物,但是天池中的水生生物数量并不多,无法满足水怪对能量的需要。当然,如果该水怪以岸上的植物为食,那它在觅食过程中必定会留下踪迹或者粪便,通过这些人类也可以追踪到它的存在,但遗憾的是并未发现水怪生活的踪迹。
另一方面,如果天池中真的存在水怪,那在天池之中必然生活着一定数量的个体,否则它们将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如果天池水怪的数量足够多,那么它们必然会频繁被人们观察到,毕竟天池周围的游客非常多,然而事实却是天池很少出现。